体育明星崇拜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_体育精神论文

体育明星崇拜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我论文,体育明星论文,认知论文,国青论文,崇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0-05-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98(2010)04-0011-04

体育明星特指具有高超运动技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一定知名度或号召力的运动员。在体育运动领域,他们是最耀眼的一群人,经常受到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爱好者的追捧。学者岳晓东(2004)对我国青少年的调查显示,体育明星是继演艺明星之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

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阶段性事物。青少年在青春期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从自我迷茫状态中走出来,需要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和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1]。

体育精神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体育明星反映的体育精神往往比比赛本身更耐人寻味。有专家认为,体育精神的掌握可以使青少年内化体育的价值、规范,培养社会角色,促进个性形成和个体社会化过程。青少年群体体育明星崇拜现象是否会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认知产生影响?本文依据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的惯例[2],对北京、上海两市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寻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作用,旨为青少年体育教育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北京、上海两市11-18岁中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偶像”、“崇拜”、“体育精神”为关键词,检索、阅读涉及社会学、心理学、青少年研究的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为结构型封闭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崇拜偶像情况、体育精神认知情况。采用包含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在内的多阶段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两市33所初、高中学校12-18岁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1400份,回收1286份,回收率为91.9%,有效问卷1152份,有效回收率为82.3%。有效问卷在地源比例、男女比例、学校性质的分布方面基本平衡。

1.2.3 访谈法

对部分中学生进行有关体育明星崇拜问题的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整理、录入问卷数据,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群体中体育明星崇拜比例和明星榜样化倾向

近几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特别是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加之近几年国内体育传媒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通过媒体走入青少年的生活。从笔者对北京、上海两市中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1152名被调查者中,822名学生有崇拜的体育明星,占调查总人数的71.4%。

青少年偶像崇拜存在着两个过程:盲目偶像崇拜和理性榜样化。崇拜心理学认为,偶像与榜样密不可分,又有区别:偶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过渡现象,是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形象,青少年容易盲目迷恋;榜样则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对崇拜对象的特质理性评估后产生的形象,它更具实用性、现实性和替代性,会使青少年较为冷静、客观地认同自己喜爱的榜样[3]。青少年从最初理想化的偶像崇拜转化为榜样学习,主要取决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认知取向:一是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认知,即表层性偶像崇拜,主要是欣赏偶像的形象魅力,如容貌、身材、动作、财富、知名度、生活方式等;二是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认知,即实质性崇拜,主要是欣赏偶像的人格特征,包括性格、为人、举止、风度、成就、谋略等[4]。以特质为核心的实质性崇拜更有助于青少年将崇拜对象由偶像转化为榜样。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明星是盲目崇拜还是理性榜样示范,笔者对青少年崇拜体育明星的特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3.5%的具有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的中学生表示,体育明星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最吸引自己;81.1%的中学生源于对崇拜的体育明星风度和气质的认可;55.3%的中学生认为体育明星拥有特别的人格魅力,只有34.2%的中学生喜欢体育明星的外型。此外,有3.4%的中学生明确指出体育明星吸引自己的特质,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体育明星所体现出来的高尚体育道德;二是体育明星所反映出的坚强意志品质,包括“坚韧不拔、拼搏精神、不认输的意志,有毅力、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虽然有过失败、但他总能笑着面对”;三是体育明星的个性特征,包括“好的心理素质、王者气势、张扬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的性格、坚强宽容的个性、自信坚强的性格、领袖精神,超凡的智慧”;四是能为中国加油、很了不起,为国家争得荣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崇拜以实质崇拜为主,对待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青少年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认知取向为主,这样的取向有利于青少年将偶像向榜样转化。

我国大部分具有体育明星崇拜的青少年能够理性地分析崇拜对象的人格特征,并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1%的具有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的青少年想拥有明星的优点,63.0%的青少年表示以体育明星偶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显示出较强的体育明星偶像榜样化倾向。

2.2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

对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国内学者一直众说纷纭。马瑞认为,“体育精神”是人的意识作用于体育运动、从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5]。并从体育精神的英文Sportsmanship入手,根据Sport竞争性、公平性、组织性等特性,结合体育文化现象,将体育精神界定为“竞争与超越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团队精神”3个方面内容,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图1)。

图1 体育精神的层次结构示意

Figure 1.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Sportsmanship

本文依据这一划分,编制了问卷测量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问卷参考“多维体育精神定向心理量表”(MSOS)。MSOS由Robert J.V aller和Nathalie M.Briere(1997)编制,共计25个条目,以业余运动员为对象,涉及“全力以赴地比赛和提高自己”、“光明磊落地比赛”、“尊重规则和裁判员”、“尊重对手”,以及“为获胜不择手段”的反向问答共5个方面[6],即有关竞争超越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的内容。本文对量表条目的语言表达进行修改,有利于中学生理解,并根据马瑞(2008)有关体育精神结构的观点,增加测量团队精神的内容和条目。问卷形成后,请10名专家进行了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然后对上海复旦附中60名中学生发放问卷,回收后经主成分分析,剔除相关系数过低的条目,确定了涉及竞争超越、公平竞赛、团队精神内容的问卷共17个题项。经复旦附中学生再次填写,问卷信度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α约为0.8。

2.2.1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价值观念认知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体育明星偶像的青少年在超越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团队精神3个价值观念总得分的均值均高于没有体育明星偶像的青少年(表1),经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者在超越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和团队精神3个价值观念得分均值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认为,体育明星崇拜与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体育明星对青少年体育精神价值观念的认知具有积极影响。

2.2.2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行为规范认知的影响

在体育精神行为规范的认知方面,17项体育精神行为命题中,体育明星崇拜的青少年得分均值均超过非体育明星崇拜的青少年(表2)。

在公平竞赛的相关行为命题中,两个群体青少年在“对比赛中裁判员的误判、漏判,运动员和教练员应立刻指出错误,促使裁判员修改原有判决”和“在体育比赛中,那些违反规则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胜利”两个命题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在团队精神的相关命题中,对于“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为了团队的进步,应该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两个命题,体育明星崇拜和非体育明星崇拜青少年的认知差异显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体育明星崇拜和非体育明星崇拜的两个青少年群体,在超越精神全部4个命题的认知中,均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表2)。由此可以认为,相比公平竞赛和团队协作,体育明星在超越精神方面对青少年具有更突出的示范作用。

2.2.3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特定体育精神现象认知的影响

除了反映体育精神行为规范的命题外,本研究也就当前竞技体育领域比较常见的违反体育精神现象,对青少年进行了认知调查,包括服用兴奋剂、打假球和比赛中的假摔行为。

从调查结果看,对“使用兴奋剂”和“打假球”事件上,80%以上的青少年显示出否定的态度,且体育明星崇拜与非体育明星崇拜的两个群体青少年之间的态度趋于一致,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对待“假摔”这一违反体育精神事件的态度上,崇拜体育明星的青少年在否定态度上低于非体育明星偶像的青少年7.8%,在中立和肯定的态度上分别高出非体育明星崇拜青少年4.3%和3.6%。青少年越是崇拜体育明星,就越认同“假摔”行为(表3)。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近几年整个社会包括媒体宣传对于服用兴奋剂和假球事件深恶痛绝,使远离兴奋剂、诚实比赛已成为体育明星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相比之下,假摔行为,无论是社会舆论层面还是运动员行为层面,还未被明确定义为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对于“假摔”的是非判断更多地依赖于球星的具体体育行为。与“服用兴奋剂”及“参与假球”相比,假摔行为更加直观,在足球、篮球等同场对抗项目比赛中更加常见。因而,青少年越是喜欢球星、观看比赛越多,看到的假摔就越多,就越认为假摔是一个合理的战术行为。体育明星崇拜与非体育明星崇拜的两个青少年群体对于“假摔”的态度差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体育明星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观念的形成和体育精神行为的指导上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2.3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榜样示范影响归因

2.3.1 体育明星公众效应是青少年明星榜样化的基础因素

体育明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在体育领域的非凡成就,体育明星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随着传媒产业和体育商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借助大众传媒频繁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传达着自己的形象信息。有研究认为,体育公众人物形象是一种符号系列,代表着特定的体育价值取向[7]。体育精神是体育价值取向的一部分,体育明星表现出积极、健康、进取的形象,符合了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因此更容易被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接受、喜爱和崇拜。青少年在运动场模仿体育明星的动作,争相购买印有明星号码的球衣,选择明星代言的产品……那些活跃在竞技运动一线的、有着高超运动技艺的体育明星,对青少年有着相当的吸引力。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喜爱,为他们了解和接受明星所传递的体育精神提供了基础。

2.3.2 体育传媒影响是青少年明星榜样化的重要因素

榜样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学习主要是学习者运用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以符号为媒介的,通过符号编码的形式把榜样的示范经验保持在永久记忆的过程。当今社会,电视、报纸、网络等传媒是青少年运用表象和言语系统获取知识、树立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问卷调查显示,89.8%和72.3%的中学生以电视和报纸为途径获得体育相关知识信息,体育传媒为青少年体育明星榜样化过程提供了保证。

一方面,青少年体育明星榜样化过程得益于电视传媒日益增多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报道。以央视体育频道为例,除奥运会、亚运会综合性赛会外,还根据赛季定时转播美国NBA、欧洲冠军联赛、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等重要职业比赛。这些比赛为青少年直观地认识体育明星、了解体育明星,进而学习和模仿体育明星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电视和平面媒体也经常以纪录片、访谈、专题报道的形式对体育明星,特别是国内体育明星的事迹和成长历程进行报道,这些访谈节目很好地展示了体育明星优异运动成绩背后的努力、失败、坚持和磨砺,有助于青少年理性分析崇拜的体育明星人格特质,形成特质为核心的社会认知,使之成为学习榜样。

2.3.3 体育明星职业展示特点是青少年体育精神示范作用的决定因素

与歌星、影视明星相比,体育明星在比赛中的职业展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过程。“开放”表现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除尽力表现自己的运动天赋和高超技艺外,还要不断地与周围的队友、对手、裁判员、教练员、观众发生互动。“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就是体育精神的具体行为。“动态”表现在运动员在比赛中所面对的情况时刻发生着变化,包括比赛局势的变化,运动员和其他人物互动的变化。变化越多,运动员需要的应对行为就越多,就越能让青少年观众看到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换言之,相比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在职业展示过程中,传递给青少年更多的符号信息。由于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和协作性,因此,作为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体育明星,在比赛过程中所传递的符号也代表着竞争性、公平性、协作性所要求的观念与规范,而这也是体育精神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2.3.4 体育明星特质是青少年体育精神示范作用的辅助因素

李述永对榜样教育进行专门研究认为:“在青少年观察和模仿的榜样中,具有迷人特征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权威人士的言行更具有可信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效仿;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榜样更具有持久的影响力[8]”。体育明星正是符合这些特点,体育明星的特质是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产生示范的辅助因素。

首先,从外形上看,体育明星有着健康、明朗的外表,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体育明星多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在体育精神示范作用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体育明星大多在运动赛场上表现出较强的人格魅力,青少年深受其影响。笔者在深入学校进行调查过程中,很多高中生,特别是高中男生,都表示这些偶像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是精神享受。如在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领导气质、王者风范等等。正是以上这些体育明星的特质,使青少年更愿意接受和认同体育明星的观念和行为,并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

3 结论

体育明星是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崇拜和模仿对象。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主要以特质欣赏的社会认知取向为主,显示出较强的体育偶像榜样化的倾向。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相比公平竞赛和团队精神,体育明星在超越精神方面对青少年具有更突出的示范作用。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在个别体育精神现象的评价上,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是体育传媒、体育明星的公众效应、职业特点和人格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签:;  ;  ;  

体育明星崇拜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_体育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