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分析_股票论文

试析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资本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证券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逐渐发育成熟起来,虚拟资本这个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也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揭示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

一、虚拟资本的属性

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为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股票、公司债券、国库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等。有价证券是一种具有一定票面金额,证明持券人有权按期取得一定收入,并可自由转让和买卖的所有权或债权证书,通常简称为证券。

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它们所代表的资本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虚拟资本的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运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注: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

马克思是在研究生息资本的基础上说明虚拟资本形成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产生是生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息资本是通过暂时让渡资本使用权,仅仅凭借资本的所有权来获取利息的。这就使得人们把任何凭借所有权得到的固定收入,都可以看作是利息,并且把收入资本化,幻想成是一定量资本所带来的利息。结果,有价证券等一切所有权证书都成了一定量资本的代表,从而形成虚拟资本。

在简单商品市场条件下,就存在商业信用、商品票据及货币经营业。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票据成为商业货币,货币经营业发展成为银行业,货币资本的借贷发展成银行信用,银行券使票据成为信用货币,银行不仅进行货币现金的直接存贷,还以各种票据、有价证券和银行券等形式进行存贷。银行信用又促进了股份公司和股票的发展。结果,大量资本以证券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了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形成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个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一个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生产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同样,有了生息资本,每个价值额只要不作为收入花掉,都会表现为资本,也就是都会表现为本金,而和它能够出生的可能的或现实的利息相对立。”(注: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页。)虚拟资本虽然与借贷资本有区别,它不是用实际的货币资本而是用证券作为生息资本,但二者都是以借贷资本为基础的,都是资本借与贷的信用形式。因此,虚拟资本的实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之间不仅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存在着数量变动上的差别。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是由组成资本的商品价值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是特种商品,其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有价证券本身没有价值,它的名义价值是凭证价值,只代表原来投资在证券上的资本价值额。它所具有的价值,实际上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也就是一个幻想资本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得的收益。因此,有价证券价值额的变动是由证券的定期收入和利息率决定的。有价证券的市场价值的涨落和定期收入的多少成正比,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同短期货币市场的利率相比,如果证券的货币收入较高,证券投资就会增加,价格就会上涨,利息率就会下降,短期货币市场的利息率同证券市场的利息率就会平均化。

二、资本的虚拟性与证券市场的投机

虚拟资本的形成和利息率的平均化过程表现为证券的买卖过程,也是证券持有人的转换过程。对于投资人来说,他所投出的资本已经被固化在现实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但是却能以证券市场为媒介将资本收回。资本既是现实资本又是虚拟资本,同一资本似乎出现了二重化的特征。“最初的由股东预付的资本,确定不移地转化为产业资本,实际上也仅仅作为产业资本而继续存在。货币执行生产资料购买手段的职能,为生产资料而支出,从而最终在这种资本的循环过程中消失。只是生产资料通过生产向商品转化,以及这些商品的出卖,才使货币(完全不同的货币)从流通中流回。因此,在后来的股票交易中被支付的货币,完全不是股东最初提供的和使用的货币,也不是股份公司的资本即企业资本的组成部分,而是资本化的证券进行流通所必要的追加资本”。(注: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这种收益的资本化以及由它构成的价格,似乎存在第二资本,这是纯粹虚拟的,它并不是资本而是一种收入价格。实际上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它只能以现实资本存在于企业,股票只是在企业中发生作用的资本的纸制副本或者说现实资本的影子,这种证券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

证券市场与产品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证券市场的虚拟性:第一,证券市场没有生产周期,证券的供给和证券的需求一样,可以在瞬间发生很大变化;第二,持有证券本身没有生产成本,因此持有证券的机会成本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三,证券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没有产品市场上那种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固定区别;第四,证券供给量的极限是现有证券存量,只有在发行新证券或老证券到期时,证券的供给极限才发生变化。这就是说,证券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卖者对券价格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证券的供给价格弹性。而证券供给曲线的位移则取决于证券存量的变化。显然,证券发行市场及证券的期限结构,影响着证券供给曲线的位置。

当我们考察证券市场时发现,人们是否购买证券,关键在于证券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如何。对于证券的购买者来说,最能体现其收益的是其购买价格。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SD)看作是证券价格(SP)的函数。一般地说,证券的价格越低,它就越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涨,于是买者越多,购买的量越大,对证券的需求曲线(SD)向右下倾斜。证券的供给曲线(SS)则恰好相反:价格越高,证券的未来价格就越是看跌,卖的人越多,卖的量越大,因此证券的供给曲线是证券价格的增函数(注: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证券供给曲线SS和证券需求曲线SD的交点E决定证券价格水平SP[*]和交易数量SQ[*]。

证券市场的供求与价格决定模型如图1所示:

有人认为,虚拟资本在受到人们的资产增值预期心理的作用下,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运动规律,即股票市场中所谓的吉芬现象(注: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分析》,《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6期。)。的确,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有极少数商品,当价格下降后,由于收入的负效应相当大,即实际收入提高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的大量减少,超过了替代效应引起的购买量的增加,以致事实上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不仅没有因价格下降而增加,反而较价格跌落前减少。这是一般需求定律的例外。西方经济学把这种价格下降后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吉芬商品首先是低档商品,但并非所有低档商品都是吉芬商品,只有当低档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时,低档商品才成为吉芬商品。

证券本身不是一般商品,更不是低档商品。人们购买证券,不是为了直接消费它,而是预期从它的增值中获得净收益。在证券价格上升时,人们之所以增加购买,是因为人们预期其价格会继续上升,反之亦然。正是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的期限结构以及资产收益的预期是影响证券供求及证券价格运动规律的主要原因,而不在于证券是否为吉芬商品。

资本的二重性特征,在证券业管理放松的条件下,为人们投机于证券业提供了机会,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参与投机以后,引起证券市场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造成虚拟价值的过渡膨胀。一旦机构投资者的投机活动被揭露,信息不利于投资者,人们在一夜之间就有可能丧失对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证券的价格就有可能从高位跌落下来,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使国家经济处于动荡之中。投机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之大、效果之坏,使各国政府不得不给予充分的重视。

虚拟资本的特殊性使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一定量虚拟资本的存在有利于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促进资本的聚集和集中,使社会上闲散资金得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如果虚拟资本在经济领域过分膨胀并成为人们的主要投资对象,就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对国民生产总值中实物资本的反映严重失真和投机盛行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

三、证券市场的本质规定:虚拟的经济运动

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用货币购买任何形式的有价证券,货币就为证券出售者掌握和使用,而购买者只持有证券,对支付出去的货币所转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现实资本不能支配,也不能提取。但是,有价证券证明一定数额资本价值为持有者所有,持有者可以凭借证券定期取得收入,并且有权将证券变卖,从而把资本价值从有价证券形式再还原为一笔货币。希法亭对这种还原过程作了如下论述:

“如果我们现在考察虚拟资本的固有流通形式,那我们就发现下述情况:股票(A)被发行,即为货币(G)而出卖。这一货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gi)形成创业利润,归于创业者,例如发行银行,从这一循环的流通中脱离出来。另一部分([G,1])转化为生产资本,进入我们已经熟悉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股票被出卖。如果它们本身又要流通,那么,为此作为流通手段的追加货币([G,2])便是必要的了。A-[G,2]-A这一流通,在一个特殊市场上即交易所,找到自己的活动场所。”其流通过程如图2所示:

股票一经创造出来,便同它所代表的产业资本的实际循环无关了。股票在它的流通中所经历的事件和事故,并不使生产资本的循环直接受到影响。在这方面股票和债券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证券使资本的运动可以有双重存在或多重存在,它们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已经进入消费过程,但是,它们自身却可以作为金融资产滞留在证券市场。证券的运动过程也就演化成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经济运动:即实际的经济运动和虚拟的经济运动。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运动是证券市场的本质特征。

标签:;  ;  ;  ;  ;  ;  ;  ;  

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分析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