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Socket 开发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

使用 Socket 开发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

一、利用Socket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栋[1](2020)在《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温度是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随着科技的发展及5G时代的到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化技术来获取物体表面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研制了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使用红外辐射测温技术来快速测量物体的温度,并将测量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系统测温范围-20℃-60℃,测量精度±2℃,分辨率±1℃,响应时间优于2.5ms。该系统主要由下位机、上位机和服务器三部分构成。首先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红外探测器选用PVMI-2TE-10.6光伏型红外探测器模组,对测量物体温度在-20℃-60℃有着精确的信号输出。设计了放大电路,用于对探测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将放大后的信号接入数据采集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其传送到上位机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服务器端,同时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和压流转换提供有线传输的方式供选择。为了保证下位机元器件都工作在其温度范围内,设计了温控系统。上位机运行客户端软件,服务器运行服务器端软件,客户-服务器之间采用远距离非蜂窝通信来进行数据传输。为了保证客户-服务器两者通信的稳定性,制定了客户-服务器通信协议,增设了客户端/服务器端断线重连技术。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采用套接字编程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乱序等现象。客户端软件开发了数据测量、系统标定和系统校准三个功能模块,服务器端软件采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并提供查询、筛选等功能。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红外探测器输出实验,客户-服务器通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能够测量在-20℃-60℃之间物体的温度并稳定的将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端。

宋玉峰[2](2020)在《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凭借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近年来已经被全球众多公司、企业以及国家所喜爱,一些公司也利用Web Service等技术开发了各种云平台提供给网络用户不同类型的Web服务。本人在分析研究实验室原云平台架构后,针对其中存在的缺点提出改进优化方案,根据新的需求设计完成相应的系统模块,最终实现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首先原云平台是以前设计实现的,使用传统Web Service技术开发,利用SOAP协议和其他服务交互,其中有的服务还要支持RDP或Socket才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原云平台功能模块之间耦合性较高,服务分层不明显,服务间数据交互接口标准不统一,更新维护困难。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需求改进优化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舍弃传统Web Service相关技术,采用RESTful相关技术构建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从全局层面降低云平台模块间的耦合性,使服务模块层次更加分明。需求明确之后,在新架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划分出不同的功能模块,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负载均衡模块、中间件模块、认证授权模块、RESTful Web服务模块。其次,对划分的功能模块展开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基础上结合开发环境实现每一个功能模块。负载均衡模块采用LVS+Nginx来负载客户端请求,同时Nginx代替Apache作Web服务器实现动静分离的前后端架构。中间件模块添加中间件增加系统的拓展性,增加数据库中间件封装统一的数据读写接口,同时支持底层数据库的读写分离、主从复制;Redis缓存中间件,设置多个缓存节点,进一步提升数据获取速度,降低数据库读写压力;服务中间件将原云平台RDP、Socket等服务封装为一致的RESTful接口,保证原云平台的服务可以正常使用。认证授权模块,在常用的三种方案从中选定JWT方案来实现用户信息的认证授权,保证用户服务请求的安全可靠。RESTful Web服务模块设计实现一致的RESTful Web服务接口,这套接口可以和客户端以及下游服务或中间件交互,并用JSON数据格式传递数据,同时对前端代码重新编写保证用户正常使用。最后本文设计实现原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并对系统进行一系列测试,测试主要分为功能和性能两方面测试,分析每一个测试结果,验证系统基本功能是否完整,RESTful接口是否满足RESTful设计原则,验证令牌能否安全可靠,同时和原云平台进行对比测试,验证改进后是否有更好的性能。

姜萌磊[3](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钻井时效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大数据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油气勘探开发的数字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极大地促进了施工作业的降本增效。然而在现阶段的钻井作业中,工况识别和时效分析主要依靠现场作业人员的经验和仪表的数据,这种方式在处理大量、实时的数据时存在效率低、准确度不高的缺点。因此,利用钻井过程记录的大量录井数据,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自动的工况识别和时效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钻井施工的智能决策首先需要大量的录井数据,本文在调研国际通用的井场数据传输规范的基础上,利用基于TCP/IP的Socket接口,开发了符合WITS标准和WITSML标准的数据传输模块,实现了录井数据和后台服务器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然后,根据钻井施工的设计计划,选取了11个钻井工况进行识别,这11个工况基本涵盖了钻井施工的所有流程。针对选取的工况,分别开发了基于阈值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工况识别模型,并将两个模型的判断结果进行了融合。最后,根据工况识别的结果进行时效统计和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建立了时效分析的历史数据库,方便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上述数据传输和工况识别解决方案,本文选择采用C#.NET编程语言以及SQL Server 2014数据库,开发了钻井工况识别和时效分析软件。该软件集实时数据传输、钻井工况识别、钻井时效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用该软件对我国渤海某口井的录井数据进行分析,工况识别和时效统计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误差低于6.5%,有效地提高了工况识别的效率,能够更好地帮助施工人员优化钻井参数、提高钻井时效。

刘洋[4](2019)在《LED可见光通信网络与以太网互融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云计算、消费电子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对数据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单纯依靠传统的无线通信手段将无法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因此开发新的通信手段,进一步提高通信速率,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在所有通信手段中,光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可达Tbps。为了解决传统无线通信技术所面临的通信速率低、无线频谱资源紧张、数据需求量大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可见光通信网络与以太网互融的实验研究。为了实现实时双向传输数据功能,本文研究了上行链路为半导体激光通信、下行链路为LED可见光通信的双向通信系统,并进行了双向系统的数据传输实验。在可见光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满足以太网技术要求的光发射电路、光接收电路和光通信介质转换电路,实现了信号在RJ-45网络接口(有线)和自由空间(无线)不同传输介质之间的转换,从硬件上完成了可见光通信与以太网的融合。自定义了可见光通信的通信协议包,规范了可见光通信网络中的数据包格式。设计了基于UDP协议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程序,建立了可见光通信与以太网互融通信网络,进行了客户端通过可见光通信接入以太网的实验,实现了信息在可见光通信与以太网互融网络中的传输。

何凤英,程航[5](2019)在《分布式计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分布式计算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针对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深入研究了教改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效果显着,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林之丹[6](2015)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网罗设计人才与高级网络管理人才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在Windows平台的Socket通信接口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从而完成计算机网络上机实验的管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该系统可以对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动态化的管理,而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浏览实验要求,进行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并自动提交实验报告等.本文从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实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欧军,吴清秀,裴云,张洪[7](2011)在《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中主机间的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套接字的概念及工作原理的分析,提出了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的流程,并对实现关键点进行了阐述。根据Sock网络编程原理,设计程序实现了客户-服务器模式(C/S)的网络通信,并对程序实例进行了研究分析。

侯健[8](2011)在《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nternet/Intranet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覆盖面广并且极其方便的数据传输通道,科研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意的时间对任意地点的自动化设备进行远程实时控制和获取需要的资料,并能通过视频看到控制现场的实时情景。本论文中,远程控制的主要设备为科普天文望远镜。我国的天文观测发展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大规模的进行普及,因此天文观测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高不可攀。而通过远程控制,通过终端进行视频传输,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天文,走进天文观测,在科普领域开辟一种新型的天文科研和教育模式。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远程控制系统、视频图像传输系统。天文望远镜的电控系统由电机、码盘、电控箱、接口卡、计算机、驱动程序等组成。电控箱可独立控制望远镜,完成基本的望远镜电控操作,接收手控盒的操作信号,控制电机按各种速度和方向运动,并从安装在轴系上的码盘获得望远镜的位置,自动处理各种限位和保护,向计算机发送望远镜当前位置、接收计算机的控制信号、在关机和掉电时自动记忆望远镜状态等。与计算机相连后,又具备了实时显示恒星时、自动找星、导星、跟踪校正、可与电子星图连动等复杂功能,使望远镜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由计算机时刻可以计算出给定天体的当前位置,对赤道式装置,是时角和赤纬,对地平式装置,是高度与方位。在主轴或传动链的某一位置加位置反馈装置,计算机根据天体的当前位置与望远镜当前位置的差值,可以确定望远镜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驱动望远镜运动到天体所在的位置,这就是自动寻星。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对坐标不断进行修正。通过建立C/S服务器的方式,实现计算机的远程控制,加装网络摄像机可实现远程视频信号的传送。本论文提出的控制系统,它融合了现场采集控制技术与网络上层通信管理技术,使得在高速局域网里随时都可以对控制对象进行实时控制操作,并且技术上完全可以推广到广域Internet网上,使得一台需要控制的对象能够方便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过程控制等操作。本文首先介绍了远程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国内外天文望远镜在远程控制领域的进展,同时对科普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前景做了展望。其次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整体架构,并分单元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基本作用,重点介绍电控系统,包括步进电机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AT89C51单片机如何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转和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设计了随动系统。第三介绍了在远程控制中所采用的网络技术,如socket技术等,以及如何实现视频信号的传送。最后介绍了本系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实例和简要的说明。同时本论文对系统架构做了总结,并对工业上的前景做了展望。

张洁琼[9](2011)在《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时代,人们对协同设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提供互动服务的系统需求不断增大,对它们的易用性和高效性要求不断提高,这类系统称为互动设计系统。本文就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先详细分析了相关网络基础设施的结构与功能,解决了P2P(点对点通讯)过程中NAT(网路地址转换,这里指设备)穿透问题;再提出了一种基于mirror driver(镜像显卡驱动)的屏幕信息截取法,mirror driver原本用于多显示器环境,本文创新用于屏幕差异化截取,实现了截屏的高效性和实时性;然后,以“P2P技术”和“mirror driver差异化截屏技术”为核心技术,结合“数据解压缩技术”、“远程桌面共享与控制技术”、“终端显示技术”等技术,对各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互动设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屏幕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思路,对互动设计系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唐蓉[10](2009)在《多通信方式下的数据转换 ——GPS定位手机与总控中心之间数据通信的实现》文中指出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拥有强大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功能,虽然最初只是为军事用途而设计的,但其精密的全球定位、简便的观测、优异的实时性等特点,使其逐渐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在地球上的导航和定位问题,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需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大、应用价值极高。随着GPS的出现及其应用的发展,出现了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简称为定位服务,是由移动通信网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台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日常生活中80%的信息都与位置有关,因此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定位服务的需求和使用量迅速增加。而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得手机成为最重要的定位服务终端。利用GPS技术,对手机进行定位、跟踪,可以为手机用户提供路径引导、信息搜索、紧急求助、遇劫报警以及其它与位置相关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赋予了定位服务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在国内目前移动位置服务大环境下,手机定位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要发展LBS服务,技术、产品及业务开发等还有待深入挖掘。在此背景之下,本课题来源于某公司定位服务系统拓展计划的一个实验部分,是在其已有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将带有GPS信号接收模块的手机接入原系统,使得手机与总控中心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定位跟踪。在系统的设计中,手机利用短信的方式将GPS数据与状态信息发往GSM公网,由公网中的短信收发器接收,对短信编码进行解码变换,通过串口传输给服务系统的客户端程序,客户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按照定位系统已有的协议格式对内容进行转换,由Internet发往服务器端即总控中心,中心再将数据发往监控台,利用GIS将位置信号用地图语言显示出来,从而实现系统平台对手机的定位功能。本论文在认识学习GPS、定位服务系统技术及结构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客户端程序的设计。客户端软件的主体是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应用程序,通过Windows套接字实现数据在Internet中的传输,同时在套接字程序中嵌入了协议解析与转换模块,完成手机短信与系统协议数据的相互变换,实现终端和中心数据的识别和通信。其中,软件的编写语言采用的是C++,开发工具为Visual Studio,在VC++环境下完成了客户端界面及相关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客户端程序能够实现手机和中心数据的通信。

二、利用Socket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Socket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网络化发展概况
        1.3.1 网络化发展研究现状
        1.3.2 网络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1.3.3 网络化通信方式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硬件研制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下位机研制
        2.2.1 红外探测器
        2.2.2 数据采集卡
        2.2.3 放大电路设计
        2.2.4 压流转换电路
        2.2.5 温控系统
    2.3 上位机研制
    2.4 服务器选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软件开发
    3.1 客户端软件开发
        3.1.1 主界面开发
        3.1.2 标定界面开发
        3.1.3 校准界面开发
    3.2 服务器端软件开发
    3.3 数据库编程技术
    3.4 客户-服务器通信
        3.4.1 通信协议制定
        3.4.2 通信断线重连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设计
    4.1 红外探测器输出实验
    4.2 客户-服务器数据传输实验
    4.3 高低温实验设计
    4.4 标定实验设计
    4.5 测温精度实验设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RESTful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设计原则
    2.2 Web Service
        2.2.1 传统Web Service
        2.2.2 RESTful Web Service
    2.3 LVS和 Nginx
        2.3.1 LVS概述
        2.3.2 Nginx概述
    2.4 中间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分析及设计
    3.1 原云平台架构研究分析
    3.2 需求分析
    3.3 系统整体架构分析设计
        3.3.1 系统整体架构
        3.3.2 系统模块结构
    3.4 系统模块设计
        3.4.1 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3.4.2 中间件模块设计
        3.4.3 认证授权模块设计
        3.4.4 RESTful Web服务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实现
    4.1 负载均衡模块实现
        4.1.1 LVS负载
        4.1.2 Nginx负载
    4.2 中间件模块实现
        4.2.1 数据库中间件实现
        4.2.2 服务中间件实现
        4.2.3 Redis缓存中间件实现
    4.3 认证授权模块实现
    4.4 RESTful Web服务模块实现
        4.4.1 路由功能的实现
        4.4.2 RESTful API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测试环境配置
        5.1.2 测试环境搭建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功能测试
        5.2.2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大数据的钻井时效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WITS和 WITSML标准的数据传输接口开发
    2.1 Socket通信
        2.1.1 Socket简介
        2.1.2 Socket的基本操作
        2.1.3 Socket“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2.1.4 Socket通信流程
    2.2 WITS标准
        2.2.1 WITS标准简介
        2.2.2 WITS预定义数据记录
    2.3 WITSML标准
        2.3.1 WITSML标准简介
        2.3.2 基于WITSML标准数据传输技术实现
第3章 基于阈值法和神经网络的钻井工况识别研究
    3.1 钻井工况的选取
    3.2 阈值法识别钻井工况
        3.2.1 阈值法工况识别原理
        3.2.2 利用霍夫曼树优化判断流程
        3.2.3 阈值法识别结果
    3.3 神经网络识别钻井工况
        3.3.1 BP神经网络原理
        3.3.2 BP神经网络的构建和训练
        3.3.3 BP神经网络识别结果
    3.4 阈值法和神经网络的融合
第4章 基于历史数据的钻井时效分析研究
    4.1 建立历史数据库
    4.2 钻井时效分析
第5章 钻井工况识别和时效分析软件研发
    5.1 总体需求与系统设计
        5.1.1 软件总体需求
        5.1.2 软件总体设计
        5.1.3 软件功能结构
    5.2 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表结构
        5.2.2 数据表关系
    5.3 软件设计原则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数据显示
        5.3.3 数据导出
    5.4 软件界面及结构
        5.4.1 数据传输模块
        5.4.2 工况识别模块
        5.4.3 时效分析模块
        5.4.4 系统管理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数据传输
    6.2 工况识别
    6.3 时效分析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4)LED可见光通信网络与以太网互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可见光双向通信系统技术研究
    2.1 双向通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1 发送端电路设计
        2.1.2 接收端电路设计
    2.2 双向通信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TCP/IP协议的相关理论
    3.1 以太网技术原理
        3.1.1 TCP/IP的分层
        3.1.2 客户——服务器模型
        3.1.3 数据封装——分用及传递
    3.2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3.2.1 UDP与 TCP比较
        3.2.2 UDP首部、校验和、最大数据长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通信介质转换模块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系统硬件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ED可见光通信与以太网互融实验
    5.1 通信系统总体结构
    5.2 windows下 socket网络编程
        5.2.1 基于socket的 UDP客户端程序实现
        5.2.2 基于socket的 UDP服务器程序实现
    5.3 自定义通信协议包
    5.4 系统搭建及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分布式计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建设现状
2 课程内容的优化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基于“教、学、练”一体的教学设计
    3.2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3.3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
4 结论

(6)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功能
2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2.2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
    2.3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3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实现
    3.1 Socket接口
    3.2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实现
4 结束语

(8)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现状
    1.3 科普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意义
    1.4 论文的任务和目标
第2章 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整体系统组成
    2.2 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
    2.3 远程控制系统
    2.4 视频传输系统
第3章 天文望远镜电控系统
    3.1 电控系统简介
        3.1.1 地平式装置
        3.1.2 赤道式装置
    3.2 随动系统原理
        3.2.1 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3.2.2 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3.2.3 随动系统原理
    3.3 步进电机系统工作原理
        3.3.1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3.3.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
        3.3.3 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及输出字表
        3.3.4 步进电机的种类和特点
        3.3.5 步进电机发展的现状
    3.4 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系统原理
        3.4.1 单片机的特点和应用
        3.4.2 A/D 转换接口电路和 D/A 转换接口电路
        3.4.3 AT89C51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的硬件设计
        3.4.4 AT89C51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的软件设计
    3.5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
第4章 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系统分析
    4.1 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4.1.1 客户-服务器模式及其特点
        4.1.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及其特点
        4.1.3 三层结构
        4.1.4 多层结构
    4.2 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4.2.1 Winsock 技术
        4.2.2 Web 技术
        4.2.3 Activex 技术
    4.3 无线网络控制技术的发展
    4.4 工业产品实现控制的可行性
第5章 视频传输系统
    5.1 视频传输背景概要
    5.2 视频传输相关技术情况
    5.3 视频传输系统设计
第6章 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系统实例
    6.1 系统运行测试环境
    6.2 系统运行测试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动设计
        1.2.2 点对点通信技术
        1.2.3 远程控制技术
        1.2.4 屏幕抓取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编程技术概述
    2.1 Winsock1.1 编程技术
        2.1.1 Winsock 的基本概念
        2.1.2 Winsock 的编程特点
        2.1.3 Winsock 基本的API
        2.1.4 Winsock 的异步模式
    2.2 Winsock2.0 编程技术
        2.2.1 Winsock2.0 技术说明
        2.2.2 Winsock 2.0 新增函数
第三章 点对点通信技术的研究
    3.1 NAT 简介
    3.2 P2P 穿越概述
    3.3 UDP 打洞
        3.3.1 建立点对点会话
        3.3.2 公共NAT 后面的节点
        3.3.3 不同NAT 后面的节点
        3.3.4 多级NAT 后面的节点
        3.3.5 UDP 空闲超时
    3.4 TCP 打洞
        3.4.1 打开点对点的TCP 流
        3.4.2 同步TCP 打开
    3.5 点对点通信模块的实现
        3.5.1 总体设计
        3.5.2 定义P2P 通信协议
        3.5.3 客户端设计
        3.5.4 服务器端设计
        3.5.5 单元测试
第四章 屏幕差异截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4.1 常用屏幕截取技术
    4.2 mirror driver 差异截屏技术
    4.3 windows 下驱动程序的开发
    4.4 屏幕差异截取模块的实现
    4.5 单元测试
第五章 系统其它模块及整体框架
    5.1 数据压缩模块的实现
    5.2 终端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
    5.3 整体框架设计与系统功能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多通信方式下的数据转换 ——GPS定位手机与总控中心之间数据通信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2.1 课题的来源
        1.2.2 研究内容
    1.3 课题的主要成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GPS 与定位服务
    2.1 GPS 概要
        2.1.1 GPS 的由来
        2.1.2 GPS 系统组成
        2.1.3 GPS 的基本定位原理
        2.1.4 GPS 的应用及发展
    2.2 定位服务
        2.2.1 定位服务概要
        2.2.2 定位服务的应用
        2.2.3 LBS 在全球及中国的发展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技术平台介绍
    3.2 系统设计方案
    3.3 涉及的关键技术
第4章 网络应用程序
    4.1 TCP/IP 协议的四个层次
        4.1.1 链路层(Link Layer)
        4.1.2 网络层(Network Layer)
        4.1.3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4.1.4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4.2 网络应用程序
        4.2.1 网络应用程序的标识问题
        4.2.2 网络应用程序的工作方式
        4.2.3 TCP/IP 应用程序工作模型
第5章 网络编程接口
    5.1 Windows Sockets 简介
        5.1.1 Windows Sockets 的概念
        5.1.2 Windows Sockets 的来源
        5.1.3 Windows Sockets 的版本
        5.1.4 Winsock API 函数的分类
    5.2 套接口的概念
        5.2.1 套接口(Socket)
        5.2.2 套接口的分类
    5.3 套接口编程
第6章 短消息转发模块
    6.1 GSM 简介
    6.2 短信业务
    6.3 短信收发模块
        6.3.1 GSM 手机SMS 编码解码
        6.3.2 短消息收发模块
第7章 系统程序设计
    7.1 编程语言
        7.1.1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7.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7.1.3 C++语言的特点
    7.2 开发环境
    7.3 程序设计
        7.3.1 程序模块介绍
        7.3.2 程序流程演示
        7.3.3 部分程序代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利用Socket开发客户/服务器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化的高速红外测温系统研制[D]. 刘国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研究与实现[D]. 宋玉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基于大数据的钻井时效分析技术研究[D]. 姜萌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LED可见光通信网络与以太网互融技术的研究[D]. 刘洋.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5]分布式计算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 何凤英,程航. 海峡科学, 2019(02)
  • [6]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林之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7)
  • [7]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技术研究[J]. 欧军,吴清秀,裴云,张洪.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1(07)
  • [8]天文望远镜远程控制的实现[D]. 侯健. 吉林大学, 2011(09)
  • [9]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洁琼.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1(09)
  • [10]多通信方式下的数据转换 ——GPS定位手机与总控中心之间数据通信的实现[D]. 唐蓉.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使用 Socket 开发客户端/服务器应用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