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论文_黄建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论文_黄建军

黄建军 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 426100

摘 要:当前,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展开。这是新课标的基础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的需求,需要学生们透过事物现象发掘事物本质,以开阔性的思维进行历史事件的延伸。同时,还要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探索、分析、转化、组合或者分解历史事件。这样的教育目标要求,使得高中的历史课堂必须运用发散性的教学思维方式。在运用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以达到一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层次。当然,历史课堂发散性的教学思维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一种更加开放性的、多层次的、关联性的、交互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发散性思维 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们接受历史知识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但因为历史知识的精深浩繁、知识点林立、发散延伸较强而使得学生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最终无法提高教学效率。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运用开放性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方式,没有做到知识点的多层次关联性交互;二是没有促使学生们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历史事件发散思考方式;三是没有结合关联学科的知识进行延伸教学。

一、发散性教学的定义及课堂教学功能定位

发散性教学是一种持续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层次去思考问题,通过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将历史知识点进行分解、组合、延伸,从而达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思维方式的运用,既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学生们独立分析历史事件和解决历史课堂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教学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交互式教学思维,能够促使学生们形成活跃的思路和敏锐的知识洞察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倡导发散性教学方式其本质就是建立一种开放性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一方面是适应构建学生基础素质体系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独立的、个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二、发散性教学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实行,提高学生群体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教学活动最大的工作重心。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严重阻碍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学生们只有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构建,历史课堂也才能够形成独立自主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不可能被抛弃的,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并运用发散性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只有进行发散性教学,才能够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够将“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另一方面,发散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全面地展现出来。发散性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灵魂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教学活动主体作用。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三、发散性教学在历史课堂与关联学科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高考科目设置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首先从属于文科综合科目这一大范畴,其次才是单独的科目设置,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历史学科与其他关联学科的交互性影响。地理、历史和政治知识点,很多情况下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比如“四大文明古国”所处的区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为什么这几个地方会出现绚丽的古代文明呢?自然地理条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什么除了“古中国”以外,其他文明古国会出现“断代”现象呢?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军事条件等因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古中国”文明没有出现“断代”呢?还是自然地理、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中国”的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这与资本主义历史有联系吗?

还有“地理大发现”这个知识点,什么原因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奥斯曼土耳其的阻拦、丝绸之路的阻断、航海技术的成熟、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西欧王室的需求……“地理大发现”促进什么产生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的没落!通过这样的分析、转化和交互,我们发现历史知识居然有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诸如其他的社会历史事件,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我们也能发现相互之间的隐秘联系。例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对“古中国”和古代的欧洲、中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向和层次上进行思考。在以上的历史事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学科也要与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进行多向关联的分析;而且这些事件的发生本身就与地理、政治等因素相关联。

四、发散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发散性教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适时地切入到授课内容,并进行学生们思维的二次发散。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来归结历史知识点。再者,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多方向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例如,对于李冰主持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教师可以利用“穿越”的思维,如果学生是“李冰”,该怎样兴修“都江堰”?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还要从多方面设置“陷阱”和“疑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发散性的思维从多方面考虑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影响等等。例如,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如要成功统一全国,必须做到哪些工作?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假设历史,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事件。还有“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什么要攻占巴士底狱?最后,发散性思维的应用,最关键的工作是举一反三。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变法”,这些变法有哪些?它们的相似点是什么?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变法”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五、发散性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者和归结者。对于知识点或者知识系统层次的构建及设计,历史教师要遵循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我们不做唯一的答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发散思考,从多个层次或者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

在构建知识系统层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想象力,要精于布局、巧于布局,给予学生们必要的自主发挥空间。当然,在这一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手段也是要应用的,比如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图画文本手段的应用等等。我们既要允许学生们“存异”,也要鼓励学生们“存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对历史知识点的思考过程中,教师的定位不应当是“被动的”,而应该对学生们发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

六、结束语

当今的文科教学,文史哲综合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教育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科内知识点的整合与梳理,必须进行发散性的教学思考。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散思维的运用,只有依靠不断培养学生们的相关技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散其思维能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德才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九期。

[2]王瑞 郑惠淑 教师教学设计行为研究——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六期。

[3]杨红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第四期。

论文作者:黄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论文_黄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