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肥胖原因分析与早期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李斐娜,王亚丽

李斐娜 王亚丽

(1 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23)

(2 思南路幼儿园 上海 200023)

【摘要】目的:评价幼儿运动、饮食习惯、行为干预及正确教育与降低其肥胖率的关系和作用。探索儿童肥胖综合防治技术,为控制儿童肥胖发展做一有效的干预模式,为预防并降低儿童肥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方法:在上海黄浦区三所幼儿园中,根据身高、体重判定为肥胖儿童50例,作为肥胖组。在同幼儿园同班级选择同样数量、性别、身高、年龄的正常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对肥胖组肥胖、超重儿童每天逐步增加运动量与时间,饮食调整,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加强健康宣教。结果:两组出生时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与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经过一年的干预试验,肥胖组肥胖、超重发生率下降明显;肥胖与超重儿童体重增长明显放缓。结论:儿童肥胖的干预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儿保医生、幼儿园老师与家长紧密结合,三方联动是有效干预的保证,健康教育与正确指导对预防儿童肥胖至关重要。因此,要取得家长、老师及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共同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幼儿肥胖;原因;早期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046-03

目前,肥胖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所导致的饮食和体力活动方面的巨大改变,肥胖问题都越来越严重,这已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了,许多研究证明肥胖不仅仅是体型上的改变更是一种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引起其它疾病状态的危险因素,被WT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最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

而儿童肥胖则是这难题中的难题,在中国发达城市,学龄前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在过去二十年中增加了约五倍,其发展速度比欧美发达国家更快。两年前即2016年上海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三至六岁学生的肥胖总筛查率为8.65%。男孩的肥胖筛查率显著高于女孩,男孩为10.11%。女生为8.48%。与2011年相比,超重或肥胖略有上升,肥胖率上升1.73个百分点,超重上升5.34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说明,儿童肥胖的危害不容忽视,儿童期肥胖不仅对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对他们的心理及行为健康造成损害[2],这些关键因素会关乎孩子一生的成败与得失。因此,学龄前儿童是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甚至整个人群肥胖的最关键之时期,是解决儿童肥胖问题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关于儿童肥胖控制和预防的研究有很多。饮食,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是最常用的干预措施,但往往缺乏对其效果的评价及干预措施对儿童肥胖的长期影响。而另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是关于中国学龄前儿童肥胖营养干预的研究报告。因此,本研究在调查了上海黄浦区三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实施以儿保医生、幼儿园、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综合营养与生活习惯纠正,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群体肥胖干预并评价其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适合中国学龄前儿童肥胖干预的有效方法,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路线如下:

1.原因分析

1.1 研究对象

在上海市黄浦区三所幼儿园中列出通过身高标准体重法判断的肥胖儿童名单,随机选择50名肥胖儿童作为肥胖组。在同一幼儿园或同一班级,根据匹配原则,与正常儿童配对以1:1选择50人作为对照组,性别相同,身高相同、年龄相同为先决条件。

1.2 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 对家长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参照前人相关研究而自行设计,并经过相关人士讨论确定。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如孩子的出生状况,喂养方式和饮食、行为习惯,以及父母的状况及其对自己孩子的肥胖态度等。

1.2.2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收集问卷后,检查逻辑并对其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再输入数据,最后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在通过连续性变量测试后,使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幼儿出生情况

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89 kg和3.51 kg,肥胖组的出生体重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肥胖组男性儿童和女性的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出生体重超过4.0 Kg即为巨大儿的评判标准去分析判断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中为巨大儿之比例,肥胖组出生即为巨婴比例为24%,显著高于对照组(5.0%),见表1。

表1 两组出生体重对比(单位:kg)

肥胖组对照组tP

男3.45±2.863.38±3.141.250.258

女3.39±2.433.27±2.731.430.343

总3.89±2.053.51±1.971.390.296

2.2 幼儿生活习惯

2.2.1 饮食种类 通过对表2中儿童饮食习惯分析后发现肥胖组中的儿童在“经常吃甜食”上远高于对照组,并且“经常吃夜宵”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至于“吃零食”、“吃油炸食品”以及“挑、偏食习惯”三个方面,肥胖组的比例虽也高于对照组,但却没有统计学差异。

表2 两组幼儿饮食种类

肥胖组对照组tP

经常吃甜食37116.3760.018

经常吃夜宵3185.9730.009

吃零食32281.090.384

吃油炸食品(类似垃圾食品)17110.830.437

挑食偏食14101.730.611

2.2.2 运动与休息时间安排 按照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2.5小时来划分,每天运动低于2.5小时的儿童在肥胖组中的比例为5.34%,对照组仅为3.40%,后者显著低于前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父母肥胖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的判断标准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23为超重。其中BMI=23~24.9为准肥胖;BMI=25~29.9为Ⅰ度肥胖;BMI≥30为Ⅱ度肥胖[3]。男性与女性分开计算并分析,则在被调查儿童的母亲中没有人处于肥胖的范围,处于超重范围的女性人数在肥胖儿童组为17人占34.0%,而在对照组仅有5人占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01),由此可见母亲超重在肥胖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肥胖组儿童父亲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48.0%和36.0%,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父亲超重和肥胖的比例(22.0%,16.0%),统计分析后,如果父亲超重或肥胖对儿童罹患肥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χ2=15.43,P=0.001)

2.4 父母对幼儿肥胖认知情况

肥胖组中父母明确知道并认为自己子女肥胖的比例仅为46%,而在对待是否愿意并采取行动措施去缓解或阻止子女肥胖继续这一问题上,也仅有34%的父母明确回答愿意,高达52%的家长选择了还不明确。

3.讨论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儿童在幼儿期即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吃甜食和吃夜宵的不良饮食习惯、缺少运动以及其父母自身肥胖情况、对待肥胖的态度等。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既受遗传因素(父母)也受环境因素影响。这正符合大多数主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目前关于此项研究结论大多表明幼儿肥胖遗传因素约占33%,环境因素约占67%。

4.干预研究

4.1 研究对象

仍取以上50名已定性为肥胖儿童,人数一分为二,25名肥胖的幼儿为干预组,另25名幼儿为对照组,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

4.2 方法

对照组儿童一如往常,仍保持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不变,不进行任何治疗或控制。干预组则对肥胖儿采取针对性而程序化的干预措施,内容如下。

4.2.1 饮食行为干预 在第一部分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更加细致了解各个肥胖儿童在家庭中的饮食情况,及时纠正其在家中的不良饮食习惯:睡前不吃食物,不喝饮料,不吃零食及油炸食品,表现好者给予五角星或小礼物以示鼓励[4]。所有孩子每天的饮食情况也全部记录在册。

4.2.2 运动行为干预 本次研究规定参试幼儿园需保证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对肥胖儿童进行适当的运动干预,幼儿园开展多种适合幼儿的体育运动类游戏诸如有氧广播操、快走、跑步等,运动后以出轻汗为宜(干毛巾轻度湿润)为保证运动质量,每天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由专门老师负责记录。

4.2.3 学校与家庭健康教育 社区儿保医生与幼儿园教职工保持紧密联系,定期组织营养与健康知识讲座、两者再一起协同举办儿童家长座谈会进行营养健康话题的讨论、为家长发放有针对性的营养宣传资料。对自身也是肥胖人群的父母则让其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其积极参与至健康饮食的运动中来,做到以身作则,以火车头的形式带动孩子。

5.干预效果

一年后,干预组的肥胖儿童人数为6人,超重儿童人数为13人;正常6人,在对照组中,肥胖儿童的数量为8,超重儿童的数量为15;正常2人;此外,分析两组儿童的体重增长幅度则干预组中肥胖和超重儿童的平均体重增加0.187kg和0.185 kg。对照组肥胖和超重儿童的平均体重增加3.313kg和3.217kg。详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幼儿平均体重增长情况

组别体重增长

肥胖儿童(kg)超重儿童(kg)

干预组0.1870.185

对照组3.3133.217

t3.052.97

P0.0180.020

本研究以第一部分调查结果得出的最有可能导致幼儿肥胖的因素着手,开展儿保医生、幼儿园方、幼儿家庭三方联合“减肥”干预行动,经过一年的“疗程”,干预组肥胖儿童的体征大为改善,被检出肥胖、超重的人数也大幅下降,而对照组则由于未采取任何措施而前后鲜有变化,说明得体而正确的干预幼儿肥胖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是值得提倡实施的。

纵观本研究两部分内容,笔者选取客观而真实的人群资料,采取问卷调查法,得出导致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设计干预措施,进行对比实验,再次验证前人的结论:幼儿肥胖的早期干预是控制个体与人群肥胖的重中之重。

这即要求如今的托幼机构必须加强对幼儿、家长、保教人员的健康教育,保持与儿童医院、街道医院儿保医生的联系,三方通力合作。同时,新闻媒体、卫生部门以及各类社会团体都应积极宣传肥胖的危害性,要取得家长、老师及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共同配合,才能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刘国良.肥胖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09):513-524.

[2]杨怡,陈洁,杨萱,周红苗.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15,23(10):1586-1589.

[3]叶葶葶.主编 预防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2

[4]李俊祺.学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探究[c].广东蚕业,2018,52(10):109-111

[5]杨莉敏.托幼机构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05(13):1562-1563.

论文作者:李斐娜,王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  ;  ;  ;  ;  ;  ;  ;  

幼儿肥胖原因分析与早期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李斐娜,王亚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