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王春华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要:目的 探究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进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4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行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相比差异较为显著,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经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55%及2.22%二者相比差异较为显著,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实行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认知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

关键词:奥西拉坦;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

血管性痴呆(英文VD)指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造成行为、认知及记忆等脑区低灌注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达3.0%且每年发病率约为9/1000人,并且其致病因素与低血压、复发性卒中史、痴呆家族史、吸烟及高龄等存在着密切联系[1]。同时,按起病时机,血管性痴呆可分为急性血管性痴呆及亚急性或慢性血管性痴呆。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进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45例。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35例及女10例(即男女比例为35:10),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1岁、中位数年龄为(56.2±3.8)岁;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34例及女11例(即男女比例为34:11),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42岁、中位数年龄为(56.3±3.7)岁。结合上述资料发现,2组患者基本资料中各项信息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说明具备纳入对比研究的价值,并且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及实验流程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获得伦理协会同意。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改善脑循环、大脑保护及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即:每日1次每次4-8克与100-250毫升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相混合静脉滴注吡拉西坦(该药由海南皇隆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其国药准字号为H20050638)观察组实行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即:每日1次每次4-6克与100-250毫升浓度5%葡萄糖注射液相混合静脉滴注奥拉西坦(该药由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所生产、其国药准字号为H20060070),针对合并出现糖尿病患者将葡萄糖注射液改为浓度0.9%氯化钠注射液,结合患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同时,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1日对比其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

1.3判定标准

以认知功能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为参照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数越高说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效果越良好,并且观察2组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头痛、腹胀腹痛及皮肤红疹等不良反应[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I8.0处理所得数据,其计量资料以()为主要表现形式,2组数据对比以t值为参照进行检验,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为主要表现形式,2组数据对比以χ2为参照进行检验。其中,P值不超过0.05则说明2组数据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对比

经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相比差异较为显著,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对比()

2.2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头晕头痛4例、腹胀腹痛2例及皮肤红疹1例,总发生率为15.55%;观察组头晕头痛1例、腹胀腹痛0例及皮肤红疹0例,总发生率为2.22%。经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55%及2.22%二者相比差异较为显著,2组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

3.讨论

作为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血管性痴呆具有病程进行性加重、病情进展缓慢及起病隐匿等鲜明特点,尚未明确其病理机制[3-4]。由此可见,血管性痴呆患者实行早期诊断及药物干预对于改善预后效果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吡拉西坦是γ-氨基丁酸环形衍生物,主要通过血脑屏障抵达脑组织及脑脊液,加快脑内ATP及乙酰胆碱合成速度增强神经兴奋传导性,以达到减轻血管病变后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损伤脑组织的目标。奥拉西坦属于吡拉西坦的类似物,主要通过激活腺苷酸激酶作用于门冬氨酸受体,增强胆碱摄取亲和力加快大脑氧代谢及葡萄糖代谢速度,具有保护修复神经元及改善学习、思维及记忆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血管性痴呆患者实行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认知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刘晓娟,李柏娜.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12):1441-1445.

[2]王红梅,张渊.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48):4581-4585.

[3]黄若燕.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49例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36-37.

[4]岳亚敏,朱艳玲,张艳华.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02):52-53.

论文作者:王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王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