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小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论文_刘瑞林

【摘要】

目的:观察在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中应用正中小横切口手术治疗的实际效果。

方法:选取入住医院的小儿双侧腹股沟患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行传统斜切口手术,实验组行下腹正中小横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结果:实验组手术实际(25.69±3.15)min,住院时间(3.15±1.54)d,明显短于对照组(44.54±3.15)min和(6.35±2.45)d,切口甲级愈合22例、乙级愈合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17例和6例,并发症4.3%(1/23)明显少于对照组26%(6/23),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中小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创伤小,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正中小横切口,小儿,双侧

腹股沟斜疝多数为易复性疝,为小儿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手术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方法,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正中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46例,将其分成实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实验组男性患儿,年龄10个月~6岁,平均(3.2±1.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3±1.7)年.对照组:均为男性患儿,年龄10个月~6岁,平均(3.3±1.6)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4±1.8)年。排除长期咳嗽、营养不良、先天畸形患儿,较两组入选病例的基本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于双侧腹股沟斜做1.5cm切口,切口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处理疝囊,术后常规缝合。

1.2.2 实验组 氯胺酮麻醉,仰卧位,用右手探查双侧腹股沟管外环,标志体投影位置,于两点中点做横向切口,长度以1.0~1.5cm为宜,切开皮下组织、皮肤,用小拉钩将切口一侧拉倒外环处,钝撑性撑开Scarpa筋膜,找到精索后将其提起,打开提睾肌,寻找白色疝囊,中部横断,近端游离至颈部,远端止血旷置(如疝囊不大可全部游离),高位结扎,创面止血,牵拉睾丸,并使其位于阴囊最低位,同样处理对侧,常规皮下缝合。

1.3 疗效评定

统计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参考《外科学》【2】评价两组切口愈合情况,观察两组并发症出现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1.0处理与两组腹股沟斜疝患儿相关的资料,计量数据以(`x ± s )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25.69±3.15)min,住院时间(3.98±1.55)d,短于对照组的(44.54±3.51)min、(6.65±2.15)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实验组切口甲级愈合22例,乙级愈合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生发生率4.3%(阴囊肿胀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6%(阴囊肿胀4例,轻度瘢痕增生2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股沟斜疝为小儿常见病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带动腹膜形成一鞘突,出生后若鞘突不能及时闭锁,便会形成疝囊,小儿腹股沟疝的形成并无腹股沟管薄弱因素,因此单纯高位结扎疝囊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观察了为双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应用正中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实际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近视于相关研究结果【3】。

腹股沟斜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传统方法,但该手术方法切口长,患儿住院时间长,术后阴囊肿胀、切口瘢痕增生明显,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新发展微创术式,临床已有应用。正中小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损伤小,切口美观,操作简单,手术效果好,已在临床普遍应用【4】。

正中小横切口术适用于6~7岁以下的小儿,若为嵌顿疝,手术复位后同样适用。治疗时,无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只需将腹股沟外环处剪开或撑开,手术层次明显少于传统术式,此外,切口均可应用可吸收线缝合,术后无需拆线,患儿长大后,阴毛可将切口遮盖,一般不易发觉,美容效果好。

值得注意是,有时疝囊难以找到,因腹股沟斜疝位于精索内【5】,为简化问题,术时应先寻找精索,白色疝囊位于精索前内侧,一般容易找到,为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阴囊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找到疝囊后应于中部横断,远端旷置,此外,术中应注意保护精索血管、输精管,术后若切口敷料尿湿,应及时更换敷料,观察3~5d,若患儿恢复良好,则允许出院。

综上所述,正中小横切口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焕文,丁俊理,杨拥等,下腹正中小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5(19):35-36。

[2]曲文超,李爱民,杨利杰等,下腹横纹正中单一小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J]

大理学院学报,2013.8(6):48-50。

[3]刘发生,单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148例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4.6(7):63-65.

[4]张刚领,张灿炜,钱立印等,正中腹横纹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疝760例效果总结[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6(2)155-156

[5]陆永广,经腹股沟内环的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12):2584

论文作者:刘瑞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  ;  ;  ;  ;  ;  ;  ;  

正中小横切口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论文_刘瑞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