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文献论文

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文献论文

关于高等学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高等学校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文献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报载,我国政府已正式启动“211工程”[1]。这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的实施,将对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培养高层次人才,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实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11工程”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教委《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图书情报和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并在《“211工程”实施纲要》中立项优先建设三大公共服务体系, 其中之一即是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

1993年底,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委托北京大学草拟《高等学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案》。其后,几番论证,数易其稿,于1995年4 月将方案正式报批。作为方案参与者之一,作者在此拟就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该系统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关系,系统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等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1 建设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文献资源也是全国文献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一批重点学科和若干所重点建设的大学在21世纪初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大力充实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装备先进的文献信息检索与供应的设施,办好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集中表现在:

1.1 文献收藏日益贫乏

根据统计,最近10年来,外文书刊每年涨价幅度为15—25%,中文书刊为20—30%,导致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量逐年递减。据高校图工委的调查,全国高校1991年文献购置费比1986年增加了43.21%, 实际购书量却减少了67.04%。清华大学1986年购外文书3万册, 1991 年仅购5210册[2]。一些大学图书馆几年前就停止购买外文原版书。 北京大学图书馆1995年度到11月底新进外文书4000多册,其中用学校拨款购买的不到1000册。

各校将购书费的绝大部分都用于订刊,重点医科大学购书费的80%—90%、重点理工科大学购书费的70%以上都用在期刊上。北京大学图书馆1995年校拨图书经费400万元中,350多万元用于订刊。全国71所主要的高校图书馆1995年共订国外报刊仅6000种[3], 而全世界每年出版期刊超过15万种,图书超过60万种。以其中三分之一为学术书刊计,估计我国高校所占年度资源量,外文刊不超过20%,外文书不超过10%。

尽管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一些采购协调工作,但由于经费紧缺和现行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协调起来也很困难,无法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各校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砍书保刊”、“砍不常用刊,保核心刊和常用刊”的做法,在常用和核心刊中又实行“砍高价刊,保非高价刊”,致使一些重要的学术期刊品种在高校乃至全国范围内“断档”,保留下来的品种重复率相对较高,造成文献资源分散、重复、缺漏等后果,加剧了文献资源的匮乏程度。

1.2 文献服务手段落后

到目前为止,1000多所高校图书馆中,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不到5%,其中机读目录可通过Internet加以检索的仅北大、清华两家,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集、加工、报导、检索、流通等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既不适应文献信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使得工作效率提不高,水平上不去;又不能使有限的文献资源达到共知与共享,特别是花费宝贵资金购买的外文文献,往往只是少数人使用,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也拿出一些经费用于图书馆购置计算机,但实际应用效果不佳,进展不够理想。其原因一是投入不足,图书馆自动化不仅是购买计算机需要投入,应用系统软件和建立数据库也需要投入,没有对后者的投入,计算机是发挥不了作用的。二是缺乏有组织的建设,各干各的,达不到资源共享。尤其是数据库建设,只有统一组织,统一标准,合作共建,互联成网,才能最终实现共享,真正发挥效益。在这方面,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几年以前组织的“高校中文书目合作回溯建库试验”项目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可惜由于经费原因在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其单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集状况要比我们好得多,但仍然十分重视文献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与共享,并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文献供应中心,日本的大学学术情报系统,美国的研究图书馆中心等[4]。OCLC、RLIN 等联机图书馆网络已向国际范围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通信网络和高新技术的优势,图书馆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质的飞跃,电子化信息检索与提供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服务方式。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新型数据库及用户界面技术的应用,使得“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概念开始逐渐成为现实[5]。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无论是文献资源收藏量,还是服务的手段和效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都在加大。事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缩小这种差距,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实行改革,还是按照老的模式办事,靠国家目前的财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过去分散发展,小而不全的模式,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走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整体发展道路。

作为高等教育上水平、上档次的“211工程”, 明确将高校文献信息工作列入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整体化建设,这无疑是十分英明的决策。它不仅可为“211 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也将成为打破高校图书馆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恶性循环的突破口,进而使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跟上世界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潮流。

2 建设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思路

建设一个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基本的思路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靠单一的文献信息机构(如图书馆)所掌握的资源来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做不到的,必需调动全国的资源,必要时还要借助于国外的资源。这就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全国的文献信息机构联成一个整体,并与国外的文献信息网络连接。高校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是全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当前最有条件先行建设的部分。

2.1 系统建设的目标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国情和高等学校实际出发,高校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应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注重实效、优质服务”的建设方针,选择若干所条件较好的大学图书馆,给予专项投资,分工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并配备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使其成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的文献信息中心,进而构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用通信网络连成一体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并与国内外主要的文献信息系统建立网络联系,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文献信息保障。

在近期内(到2000年左右),具体将达到如下指标:

(1)各中心按照统一的学科分工形成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

(2)各中心所在的大学均开通本校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并通过校园网和CERNET网构成本系统的骨干;

(3)合作建立30至50个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供用户查询和利用;

(4)开发一批有中国和中国大学特色的光盘数据库, 向国内外发行;

(5)与国内重要的图书馆和文献信息系统联网, 与国际上主要的图书馆和文献信息系统联网,形成馆际、国际文献互递的服务能力。

该系统建成后,对于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在系统内的满足率应能达到90%以上,将来国内的满足率应能达到95%以上,再借助于国外资源,满足率可望达到98%以上。

2.2 系统建设的内容

系统设立文理、工程技术、农林和医药四个综合中心,另设若干个学科中心。综合中心和学科中心都要根据文献资源建设方案的总体分工,在所分工的学科范围内收集为全国服务的一次文献资源;根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文献进行加工、整序与报导,建立书目数据库;根据分工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所有数据库都要上网提供服务,形成文献分藏、服务统一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因此,系统建设包括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信息服务网建设两大部分。文献资源建设是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国外有关文献(主要是国外文献,包括光盘数据库文献、多媒体文献等),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形成文献资源供应的联合保障。要侧重于国外期刊、科技报告、会议录、博士论文、检索工具书等文献类型的引进,载体上以非书资料特别是电子出版物与印刷型出版物并重,将来逐步过渡到以非印刷型出版物为主。文献服务网建设又涉及各“中心”的自动化系统建设、资源开发与数据库建设、公共检索与服务系统建设等多项内容。要对收集来的文献信息资源,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以充分地揭示、报导,建立多种数据库,包括引进国外数据库以及自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或高校独有的文献信息数据库。 要建设公共检索与服务系统, 开发友好方便的用户界面, 通过CERNET提供给用户检索并在需要时向用户提供原文。

2.3 系统建设的原则

建设高校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投资,分步实施,讲求实效。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难度大,建设任务重,需要由国家教委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及管理。

在确定“中心”布点方面,一要考虑大学图书馆原有的文献资源、工作基础、专业队伍、自动化水平以及学科方面的优势,避免另起炉灶;二要考虑以CERNET为依托的必要条件,“中心”一般应建在其主干网所在城市。此外,为体现“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中心”布点不宜太多,以20个左右为宜。

在学科分工方面,要按统一规划,对各“中心”明确加以界定,绝不搞重复建设。

系统的实施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6年)为筹备和启动阶段,要完成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布局,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方针,以系统形成最初服务能力为主要标志。 第二阶段(1997 —1999年)为系统全面建设阶段,初步完成系统建设的总目标,以系统开始发挥显著效益为主要标志。第三阶段(2000年及以后)为系统进一步优化、完善和维护阶段,以全面实现系统建设总目标,进行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标志。

(2)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快、全、 准的信息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中心”建设要注重服务功能,要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使用户获得明显的好处,在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面迅速发挥效益。为保证“中心”有效地开展服务,“中心”根据不同规模,应具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条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从事现代文献信息处理、检索与服务的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以及一定规模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通信设备,文献复制与传递设备。此外,对“中心”的服务要有检查和评估,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全方位开放,重点面向国内高校, 同时面向社会乃至面向世界。凡是连入中国教育科研网的高等学校用户,均可进行联机检索,其他用户可通过Internet或拨号入网方式进行联机检索。初期不能入网的用户可通过传真、电话或信件等委托“中心”代为检索。检索结果(包括原文)根据用户需要,可通过网上文件传输、电子邮件、传真或邮寄等方式传递给用户。应视服务内容和成本分别采取免费或收取适当费用,以充抵部分运行开支。

(4)在引进与利用国外文献信息的同时, 大力开发本国与高校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要积极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或高校独有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数值数据库等多种类型和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其中要重视以光盘为存储介质的数据库的生产与发行,力争逐步实现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5)注重标准化,严格执行各种文献信息工作的标准、规范。 为了系统将来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要求“中心”之间高度合作与协调,在系统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中,统一执行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订与执行统一的实施规范和细则,开发或采用统一的用户界面,方便维护与使用,减少重复劳动,便利资源共享。

(6)发挥中央和地方、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多渠道地筹集系统建设所需的资金。建设高校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特别是由于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期性,资金的投入也要有长期安排。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所能提供的资金与系统建设所需的资金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精打细算,用较少的资金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同时多方筹集资金,以弥补不足与支持今后的发展。

2.4 建设资金的使用与系统实施的管理

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可分为三大块,一块为各“中心”文献购置和资源开发费,以及必要的租用国外数据库、国际联机检索和国际文献传递等费用, 是最大一块投资, 约占中央财政拨款的80%;其次为系统公共项目建设费,用于数据库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开支(按具体项目拨款),约占拨款的10%;第三为系统运行管理费,用于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包括制订方案、计划、政策、标准等费用,建设中的研讨、交流、调研、评估等费用,系统运行维持费用等),约占拨款的10%。

对于各“中心”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加以确定,并建立严格的考查评估制度。

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作为一项业务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中应体现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指挥、实施的统一性、有效性。对整个工程的管理既要有宏观的指导、协调,又要有具体的组织、指挥,因此,需要设立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来进行规划与决策,同时,建立一个实体的管理指挥机构(管理中心),实施有效的组织与指挥。管理中心对管理委员会负责,其下又可根据需要建立若干专门的工作部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3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与教育科研网的关系

在考虑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案时,曾有人提出,既然文献信息的电子化越来越普遍,而教育科研网的建立又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与利用Internet上丰富信息资源的条件,是否还有必要花费很多资金来购买国外文献?此外,从最近有些介绍Internet、CERNET的文章来看,也有一种以为只要连上了CERNET、Internet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可以利用国外文献资源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文献资源保障;二是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与教育科研网是什么关系。

3.1 对于第一个问题,回答是:要。理由如下:

(1)信息作为战略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一个国家对文献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水平,是该国知识储备和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年前就有专家指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对信息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与利用已成为发达国家剥削与控制发展中国家一种新的手段[6]。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与占有。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更是离不开文献工作的支持,离不开文献资源的积累、开发、利用。

(2)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一方面是保护发明创造、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需要。我国在获取与利用信息方面,也要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加入了国际上有关的条约、公约。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无偿地获取与利用别国的文献信息资源。

(3)电子版的文献信息, 目前在每年世界文献总出版量中所占比例不到5%,而且无论是光盘版或是联机电子版, 绝大多数都需要花钱购买或租用。

国际联机数据库检索、

国外开展的文献递送服务(Document Delivery)也是要收费的。Internet 自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不再负担主干网费用而转由通信公司经营后,也逐渐趋向于收费服务。

(4)我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设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了对外联系、 交流及获取有关信息的一个便利条件,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估计很难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普及程度,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利用这一条件的人不会很多。

另外,

也很难设想我国每一个对外文文献的需求都通过Internet去满足,这样做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3.2 对于第二个问题, 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回答:教育科研网的建设好比是修路,而修路是为了行车与运货。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就是利用CERNET这条“信息公路”来行自己的车,运自己的货的。这里的“车”,就是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货”则是系统中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

我们知道,计算机网络通常包括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由用于网络通信的硬件、软件构成,负责建立网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和处理网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资源子网由用于数据处理的硬件、软件构成,又包括计算机资源、应用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因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是专用于文献信息处理的资源子网。它与教育科研网既有密切联系:它以教育科研网为依托,是利用教育科研网的十分重要的资源子网之一;又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服务功能:它由互联在网上的各文献信息机构为共享彼此的文献信息资源而建立,包括用于文献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资源、应用软件资源和各种文献信息数据库。

它将向全国高校及其他用户提供如下服务:

(1 )书刊资料联合目录检索:用户通过检索按地区或行业建立的联合书目数据库,可以知道哪些资料在哪些地方收藏。

(2)文献信息检索:用户通过检索国内外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 可以得到某一学科或专题领域的详尽的文献线索乃至全文,从而大大便利用户的学习与研究。

(3)原文献提供或馆际互借:建立相应的制度措施, 在用户需要的情况下从本单位以外获取(或向外单位提供)原始文献,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

(4 )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查新:广泛进行科研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鉴定前的新颖性检查,以减少乃至杜绝科研课题的重复,保证科研成果的水平。

(5)书刊采购协作: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现书刊订购前的查重, 进而实现采购协调,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达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分布与经费的合理使用。

(6)联机合作编目:大大减少书刊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 同时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书目资源的共享。

随着系统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还会不断扩充。总之,无论是从近期需要还是长远战略来看,建立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其建设难度与投资强度都绝不亚于教育科研网。

4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将从整体上大大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在以下几方面发挥显著的效益:

4.1 建立起我国高校的结构布局合理、 资源丰富精当的教学科研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用有限资金采集的图书资料的作用,满足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大学建设的需要,在更新更高的水平上支持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4.2 建立起查找和获得国外大学、 科研机构及商业性数据库的科技信息的直接渠道,使教学科研人员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使科研工作进入世界前沿,减少科研重复,提高科研效率。

4.3 建立起向世界报导和提供我国优秀科技文化成果的渠道, 充分开发我国和高校特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促进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同时,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少数高校或少数高校图书馆的事情,而是全国高校图书馆共同的事业。它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化建设开创了实践的舞台,将由此建立一个高校图书馆向现代化虚拟化电子化发展的全新的模式。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服务方法及技术手段都将有一系列的变化,人员水平会有新的提高,从而带来办馆思想、服务观念、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这些都将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强,随着教育科研网的扩大,所有高校都将联网,所有高校图书馆也都将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各个地区,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将建立不同级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进而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一更为宏伟的目标。因此,全国高校图书馆界的同行们都要关心、支持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关注、跟踪系统建设的进展,积极地探讨、借鉴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注重人的培养、提高,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即可投入系统的建设。我们相信,随着高校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的建设,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事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1995-12-01)

标签:;  ;  ;  ;  ;  ;  

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问题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