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

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

一、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董亮亮[1](2015)在《抗弯钻杆接头螺纹及弯曲疲劳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定向井、水平井、多分支井、大斜度井等先进的钻井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类井型结构能够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并提高储层开发效率。然而在定向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等井型结构中均存在弯曲井眼段,也就是造斜段。在弯曲井眼内,由于钻柱受到井壁的作用力,将产生较大的挠度,大部分工作过程中钻柱在井眼内旋转作业,因此在弯曲井眼内钻柱的疲劳寿命远小于直井工况。钻杆接头螺纹是整个钻柱的薄弱环节,随着井眼狗腿度的增加,钻井过程中弯曲载荷对其连接性能的影响越来越严重,钻杆接头螺纹的强度已成为限制井眼轨迹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抗弯性能较强的钻杆接头螺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以上情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弯曲井段钻柱所受载荷的复杂性,提出了新型结构的高抗弯钻杆接头螺纹和高抗弯双台肩钻杆接头螺纹。基于正交优化的方法,对两种结构的钻杆接头螺纹关键结构参数(牙型角、锥度、螺纹段长度、螺距和斜面倾角)进行正交优化,分析得出高抗弯和高抗弯双台肩两种钻杆接头螺纹各关键结构参数对抗弯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螺距、牙型角、斜面倾角、螺纹段长度和锥度;高抗弯双台肩钻杆接头螺纹各因素对抗弯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螺距、牙型角、螺纹段长度、斜面倾角和锥度;两种结构各因素的最优组合均为:牙型角45。、锥度1:12、螺纹段长度133.35mmm、螺距3牙/inch、斜面倾角45。。两种结构的接头螺纹比API结构抗弯性能均提高25%。(2)研究了高抗弯钻杆接头螺纹和高抗弯双台肩钻杆接头螺纹加工过程中锥度、牙型尺寸、斜面倾角、斜台肩间隙等结构偏差对其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指出:锥度对两种结构的钻杆接头螺纹抗扭性能和抗压性能影响较大,在加工中应严格控制锥度偏差,在锥度偏差难以保障时,应以适度降低内螺纹的负偏差要求,尽可能保证外螺纹的锥度不发生偏差为原则;牙顶高负偏差对两种结构钻杆接头螺纹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小但牙型整体正偏差和负偏差均会对抗扭性能和抗压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对两种类型载荷极其敏感的参数;斜台肩面倾角的正负偏差也均会对其抗扭性能和抗压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对抗弯性能和抗压性能影响较小;斜台肩面间隙会对两种结构接头螺纹的抗扭性能、抗压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加工中若能将间隙控制在0-0.02mm范围内,应尽可能减少两斜台肩面之间的间隙,若无法将其控制在该范围内,可牺牲部分抗扭强度和抗压强度,将斜台肩间隙范围控制在0-0.04mm范围内;计算了以上各情况下,多种偏差量对承载强度的影响量,为合理确定其公差范围提供依据。(3)针对钻杆接头螺纹在加工中因切削力所引起的牙型加工误差问题,基于CAE协同仿真的方法,通过建立三维的钻杆接头螺纹切削加工过程计算有限元模型分析钻杆接头螺纹切削加工过程对钻杆接头螺纹加工精度的影响。基于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背吃刀量所产生切削力与导致工件变形切削力相等的原则,推导出螺纹车削加工最后一刀的车床径向进给深度计算公式,为高抗弯钻杆接头螺纹数控程序的编制提供依据。(4)研究了钻杆在弯曲井眼内所受弯矩载荷情况,为钻杆接头螺纹疲劳寿命计算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全井钻柱系统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钻杆在弯曲井眼内所受到的SM1向和SM2向弯矩载荷变化情况;分析了钻柱所受弯矩载荷随钻柱旋转时间变化规律、随钻柱进入弯曲井段长度变化规律和随井眼曲率的变化规律;通过背向叠加的方式获得钻柱3D截面弯曲的SM1和SM2变化情况,并定义弯矩载荷在钻柱进入弯曲井段长度0-25m范围内为“弯曲非稳区”、25m-170m范围内为“弯曲高载区”、170m直至进入水平段前为“弯曲稳定区”。(5)通过对多轴疲劳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钻杆接头螺纹多轴疲劳计算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计算方式计算钻杆接头螺纹在弯曲井眼内的多轴疲劳寿命;研究了井眼曲率对API结构和高抗弯结构钻杆接头螺纹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获得引起钻杆接头螺纹疲劳断裂失效的造斜率范围主要集中在造斜率大于12。/30m的工况;以钻柱进入弯曲井段长度25m-170m的范围为例,基于疲劳寿命等价原则,应用正弦波载荷谱拟合了全井钻柱系统模拟计算所得载荷谱,并推导出在钻柱进入弯曲井段长度25m~170m范围内的载荷谱计算公式;利用全井钻柱系统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拟合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提高钻杆接头螺纹的抗弯强度提供了新型方案;为开发设计新型钻杆接头螺纹提供了力学分析、结构参数优化及公差量选取的整套方法;为降低螺纹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力导致的加工偏差提供了改进方案。钻杆接头螺纹在弯曲井眼内的疲劳寿命预估也为新型钻杆接头合理使用提供了新判据。

冯帆[2](2015)在《海底绳索取芯钻具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绳索取芯钻具是钻机研制的关键部件之一,相较于普通双管钻具,它有着作业效率高、劳动成本低等一系列优势。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所研制的海底岩芯钻机都采用的是普通双管取心钻具,随着海底岩芯钻机钻深能力的不断提升,海底绳索取芯钻具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且十分迫切。本文根据国内外绳索取芯钻具的标准系列和结构形式以及钻具需要钻进的地层,研究设计了一套海底绳索取芯钻具,并进行了室内试验。全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现有绳索取芯钻具的功能特点、整体结构,根据所研发钻机的勘探目标,明确了钻进方法,确定了绳索取芯钻具整体结构、技术要求与钻杆长度、根数等参数,形成了海底绳索取芯钻具整体设计方案。(2)根据国内外较成熟的绳索取芯钻具结构和所确定的整体方案,开展了弹卡定位机构、到位报信机构、悬挂机构、调节机构、岩芯卡取机构等机构的结构设计,并确定了相应零部件尺寸。同时对钻头的水路、唇面形状等进行了分析,使所研制钻头更加适用于海底复杂的地质环境。(3)基于Ansys软件,对钻具钻进过程中常常发生破坏的零部件如悬挂机构、钻杆螺纹接头等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它们强度的影响,依据分析结果合理的选取了相关尺寸。开展了钻柱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在钻孔深度较浅的情况下,相比于扭转和纵向振动,横向振动更容易引起钻柱共振。同时得到了几个在钻进过程中应当避免的转速,为钻进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新型底喷式钻头和普通底喷式钻头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新型底喷式钻头冲洗性能的优越性。(4)针对钻头水眼易破坏这一现象,运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水口处尺寸与水眼最大应力之间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水眼处最大应力进行了优化,优化后水眼处最大应力降低16%。(5)依托海底60m多用途钻机,在湖南科技大学室内实验室进行了室内钻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钻具各机构配合良好,运行稳定,取芯完整度高,达到了本套海底绳索取芯钻具设计规定的技术指标与功能。

甘恩荣[3](2014)在《数控转塔立式钻铣床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针对目前汽车零部件、轴承、气动元件、涂装器材、空油压零件、模具、运动器材等行业小尺寸、多孔和多工序类零件加工成本高、精度和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本文研究探讨了一种介于普通数控钻床和立式加工中心之间的数控转塔立式钻铣床的关键技术并进行设计。论文首先确定了机床的总体方案和布置形式,根据设计要求,选取合适的加工切削用量,对机床的各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详细计算,选取了合适的主轴电机,设计了机床底座,为机床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奠定了基础。其次对机床的关键部件——转塔中心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三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绘制出相应的三维实体装配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转塔中心的换刀过程和原理,找出了现有转塔中心存在的缺点,设计了新的换刀触发机构,有效减少了换刀时间,提高了机床的加工效率。接着通过对机床进给传动机构的详细设计,利用十字工作滑台,与转塔中心自带的Z向进给机构联合起来,实现了机床的三轴进给。然后,论文对该机床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对关键控制装置进行了选型设计,探讨了主轴电机的高低速控制、换刀控制、PLC程序编制等关键问题,解决了设备控制的主要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内容做出总结,并对所设计机床的未来做出了展望。论文所研究开发的转塔机床,填补了普通数控钻床和立式加工中心的之间的市场空白,通过六根主轴的转塔,实现加工过程中的快速自动换刀,一次装夹可完成钻孔、扩孔、铰孔、锪孔、攻丝以及平面铣削等工序的加工,因此,缩短了加工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因多次装夹造成的误差,提高了加工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小尺寸、多孔和多工序类零件的高效、高精度加工,实际应用表明,该机床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胡汉平[4](2009)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锥螺纹参数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正广泛地应用于物体形状尺寸的直接测量中。目前对螺纹参数的检测大部分还停留在人工的基础上,不仅检测误差大,而且效率低。因此如何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螺纹安全检测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非接触式的外螺纹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它采用光学的方法,通过CCD摄像机,获取螺纹外轮廓的数字图像,然后对图像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其中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边缘检测,亚像素定位,检测系统标定,最后计算得到螺纹的相关几何参数。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葛轶群[5](2007)在《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二元冰是指某类(如乙二醇)水溶液和冰晶粒子的混合物,为呈泥浆状的悬浮液,通常也称为冰浆,其流动性很好,能够用泵输送。在制冰过程中,传热系数大,传热温差小。与其它介质相比,二元冰冷却速度快、冷却效果好(二元冰的单位质量所含冷量是冷冻水的4~6倍且其冷却温度更低),如将其用于食品冷却领域,由于其组织柔软,不会损坏产品的组织。如将二元冰应用于蓄冷空调领域,可以实现空调系统低温送风,并且设备安装灵活,能很好地适应空调负荷的变化。另外,二元冰还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集中供冷、食品工程、污水处理、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医学、运输工程等领域。目前运用和正在研究的二元冰制备方式主要有刮削制备法、过冷水连续制备法、直接接触式制备法、真空制备法、下降膜式制备法、流化床制备法。其中二元冰真空制备法具有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以及制备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可以不采用CFC或HCFC制冷剂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二元冰制备方式。本文对真空环境的特性,包括热分子压力效应,气体分子密度的涨落,稀薄气体传输现象的特点等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理论分析,探讨了物质在低压下的传热和传质特性。通过对单个液滴的闪蒸现象的研究,建立了二元冰真空制备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用以估计不同大小的水滴的蒸发过程,以及真空闪蒸装置内二元冰的形成过程,了解下降终了时结冰率与那些因素有关,探讨通过在真空闪蒸装置内喷射水溶液制取冰浆的过程。通过将真空技术与二元冰制取技术相结合,研制了二元冰真空制备装置,进一步提升了二元冰制备技术的科技含量。通过实验测试了真空闪蒸装置内压力、系统供水流量、捕水冷盘管蒸发温度、添加剂等对二元冰真空制备的影响。并通过图表及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到相应的结论,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宋志刚[6](2004)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检测锥螺纹》文中研究指明测量原理及系统结构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锥螺纹检测系统由照明光源、锥螺纹夹具、CCD摄像机、图像采集卡、计算机以及输出设备组成。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工作原理为:利用CCD摄像机采集锥螺纹图像,通过图像采集卡将图像输入到计算机,然后对所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得到锥螺纹的轮廓图像。锥螺纹轮廓图像(以像素点数量表示)与实际尺寸(以毫米表示)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即两者之间的测量比为常数K,由摄像物镜的放大比和CCD器件的放大比所决定。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出锥螺纹的几何参数,最后与标准尺寸相比较判断是否合格。 图像处理锥螺纹检测系统软件由VC++开发,对螺纹图像的数字处理的主要流程是图像预处理、边缘轮廓的提取和螺纹尺寸参数的计算等。如图2所示。2.1 图像采集及图像的预处理图像采集是通过调用DH—CG400图像采集卡驱动程序中的图像卡读取函数来完成的。该图像卡是基于PCI总线的彩色/黑白图像采集卡,可实时传送数字视频信号到显示存贮器或系统存储器,数据的传送过程是由图像卡控制的,无需CPU参与,瞬时传输速度可达132MB/S。图像预处理使用平滑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噪声。一些常见的噪声有椒盐噪声、脉冲噪声、高斯噪声等。椒盐噪声是含有随机出现的黑白亮度值;脉冲噪声是只含有随机的白亮度值(正脉冲噪声)或黑亮度值;高斯噪声<WP=71>是含有亮度服从高斯或正态分布的噪声。图像的平滑处理的方法视其噪声本身的特性而定,一般情况下,在空间域采用领域平均来减少噪声;在频率域,由于噪声频谱通常多在高频段,因此采用各种形式的低通滤波方法来减少噪声。进行图像的平滑处理要用到模板(Template)操作,它是数字图像处理中常用的一种运算方式。模板操作实现了一种邻域运算(Neighborhood Operation),即某个像素点的结果不仅与本像素灰度有关,而且和其邻域点的值有关。模板运算在数学中的描述是卷积(或互相关)运算。平滑模板的思想是通过一点和周围几个点的运算(通常为平均运算)来去除突然变化的点,从而滤掉一定的噪声,但图像有一定的模糊,而减少图像模糊的代价是图像平滑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主要取决于噪声本身的特性。一般选择不同的模板来消除不同的噪声。常用的模板有:,等,其中前一个模板是3×3平均模板;后一个模板称为高斯模板,它是通过2维高斯函数得到的。均值滤波的主要问题是可能模糊图像中的尖锐不连续部分,但非线性滤波算法既可消除噪声又可保持图像的细节,中值滤波是最简单的非线性滤波器,其基本思想是用像素点邻域灰度值的中值来代替该像素点灰度值。由于它不是简单的取平均值,所以产生的模糊比较少。具体方法是将固定大小的模板在图中漫游,并将模板与图中某个像素位置重合,读取模板下各对应像素的灰度值,将灰度值从大到小排序,最后取该序列的中值来代替模板中心像素点的值。图4和图5分别为均值滤波后图像和高斯滤波后图像,图6为中值滤波后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值滤波后的图像均匀,噪声消除,极好地保持了边界信息。该方法对模板的选择很关键,模板太大可能造成边界信息丢失,模板太小则去噪效果不理想。对于均值滤波与高斯滤波,从图中可以看出,图像边界模糊,尺寸测量效果不好。 图3 原始图像 图4 3×3域均值滤波后图像 图5 3×3高斯滤波后图像 图6 中值滤波后图像边缘轮廓提取锥螺纹尺寸测量的关键在于边缘轮廓的提取,提供所需的二维轮廓线。图像的边缘是图像的最基本特征,边缘点是图像中周围像素灰度有阶跃变化或屋<WP=72>顶变化的那些像素点,即灰度值导数较大或极大的地方。边缘检测局部算子法是考察图像的每个像素在某个邻域内灰度的变化,利用边缘邻近一阶或二阶导数变化规律,用边缘检测算子提取轮廓边缘。边缘检测算子检查每个像素的邻域并对灰度变化率进行量化,也包括方向的确定,然后使用基于方向导数掩模求卷积的方法提取边缘。此种方法应用于图像相对简单,被测物与背景的对比度较大的图像。但这类算法的算子计算量较大,效率偏低,且算法的的优劣决定着边缘轮廓提取精度的高低,不适于测量的要求。因此采用阈值法:利用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分布得到该图像灰度阈值,再根据阈值将图像二值化,形成锐化图像,然后逐行扫描,搜索图像边缘,最终获得边缘轮廓曲线。边缘算子检测法边缘是图像局部灰度变化最显着的部分,是灰度不连续的结果,这种不连续通常可利用求导数方便地检测到。边缘检测算子有多种,例如Sobel算子,Prewitt算子,Roberts算子,高斯-拉普拉斯算子等。(1)Sobel边缘算子.图7所示的两个卷积核形成了Sobel算子,图像中的每个点都用这两个核做卷积,一个核对垂直边缘响应最大,而另一个对水平边缘响应最大。两个卷积的最大值作为该点的输出值。运算结果是一幅边缘幅度图像,如图10所示。(2)Prewitt边缘算子.图8所示的两个卷积核形成了Prewitt边缘算子。和使用Sobel算子一样,图像中的每个点都用这两个核进行卷积,取最大值输出。Prewitt算子也产生一幅边缘幅度图像,如图11所示。图7 S

贾亚雷,孙维连,李杰,陈文娟[7](2003)在《螺纹加工裂纹产生原因分析及消除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某厂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螺纹部分出现裂纹的现象,从原材料到热处理工艺及加工工艺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产生裂纹原因,找到了消除加工裂纹的正反赶刀车削法,并得出了一套适合该产品的工艺参数,很好的解决了该产品的裂纹问题。

贾亚雷,孙维连,杨钰瑛,张伏,李杰,陈文娟[8](2003)在《螺纹加工裂纹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文中认为针对某厂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螺纹部分出现裂纹的现象 ,从原材料到热处理工艺及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全面分析 ,指出产生裂纹原因 ,找到消除加工裂纹的正反赶刀车削法 ,并得出了一套适合该产品的工艺参数 ,解决了裂纹问题

尚智勇,谷丽萍[9](2000)在《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二、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抗弯钻杆接头螺纹及弯曲疲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难点
    1.5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抗弯钻杆接头螺纹
    2.1 钻杆接头螺纹受弯分析
    2.2 高抗弯钻杆接头螺纹结构
    2.3 螺纹有限元计算模型
        2.3.1 钻杆接头螺纹有限元计算理论模型
        2.3.2 三维全结构钻杆接头螺纹有限元模型及其验证
    2.4 结构参数优化
        2.4.1 斜台肩结构形式
        2.4.1.1 抗扭性能分析
        2.4.1.2 抗弯、抗压性能分析
        2.4.2 高抗弯钻杆接头螺纹主要结构参数正交优化
        2.4.3 高抗弯双台肩钻杆接头螺纹主要结构参数正交优化
    2.5 抗载性能对比
        2.5.1 抗扭性能
        2.5.2 抗弯性能
        2.5.3 抗压性能
        2.5.4 抗拉性能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关键结构参数敏感性评价
    3.1 锥度参数偏差敏感性评价
        3.1.1 高抗弯钻杆接头螺纹锥度参数偏差敏感性评价
        3.1.2 高抗弯双台肩钻杆接头螺纹锥度参数偏差敏感性评价
    3.2 牙型结构参数偏差敏感性评价
        3.2.1 牙顶高参数偏差敏感性评价
        3.2.2 牙型整体偏差敏感性评价
        3.2.2.1 牙型负偏差影响分析
        3.2.2.2 牙型正偏差影响分析
    3.3 斜台肩面倾角偏差敏感性评价
        3.3.1 斜台肩面倾角负偏差对连接强度影响评价
        3.3.2 斜台肩面倾角正偏差对连接强度影响评价
    3.4 斜台肩间隙对连接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切削过程对加工精度影响分析
    4.1 钻杆接头螺纹加工方法简介
    4.2 螺纹车削加工有限元相关理论
    4.3 切削力与切削热对加工精度影响分析
        4.3.1 三维螺纹车削有限元模型
        4.3.2 切削力计算结果分析
        4.3.3 变形量计算有限元模型
    4.4 提高加工精度措施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弯曲井眼内钻柱受载分析
    5.1 钻杆在弯曲井眼内的力学分析
        5.1.1 静力分析
        5.1.2 非接触状态受力分析
        5.1.2.1 钻杆受力分析
        5.1.2.2 非接触状态受力分析及数学推导
        5.1.3 接触状态时钻杆受力分析
        5.1.4 动力学分析
    5.2 全井钻柱系统有限元模型
    5.3 钻柱梁截面弯曲特性
        5.3.1 弯矩随钻柱旋转时间变化规律
        5.3.2 弯矩随钻柱进入弯曲井眼长度变化规律
        5.3.3 井眼曲率的影响
    5.4 钻柱3D截面弯曲特性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疲劳寿命计算及弯矩载荷谱
    6.1 疲劳破坏与疲劳寿命
        6.1.1 疲劳破坏
        6.1.2 疲劳寿命
        6.1.3 疲劳寿命影响因素
    6.2 钻杆疲劳计算理论
        6.2.1 多轴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6.2.1.1 多轴疲劳裂纹的萌生
        6.2.1.2 多轴疲劳裂纹的扩展
        6.2.2 多轴疲劳破坏准则
        6.2.2.1 基于应力的疲劳破坏准则
        6.2.2.2 基于应变的疲劳破坏准则
        6.2.2.3 基于循环塑性功的疲劳破坏准则
        6.2.2.4 基于临界平面法的疲劳破坏准则
        6.2.3 多轴疲劳损伤累积模型
        6.2.4 考虑加载条件下的多轴疲劳损伤累积模型
        6.2.4.1 两级加载条件
        6.2.4.2 多级加载条件
        6.2.5 钻杆多轴疲劳寿命预测
    6.3 钻杆接头螺纹疲劳计算相关参数
    6.4 疲劳寿命计算模型验证
    6.5 钻杆接头螺纹多轴疲劳寿命计算
        6.5.1 载荷取样周期的确定
        6.5.2 井眼曲率对钻杆接头螺纹疲劳寿命的影响
        6.5.2.1 井眼曲率对API结构抗疲劳寿命影响
        6.5.2.2 井眼曲率对高抗弯结构抗疲劳寿命影响
        6.5.3 弯曲工况下的载荷谱拟合
    6.6 载荷谱计算式准确性验证
    6.7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海底绳索取芯钻具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来源
    1.2 论文选题的背景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绳索取芯钻具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1.1 美国宝长年公司钻具
        1.4.1.2 瑞典钻具
        1.4.1.3 前苏联钻具
        1.4.1.4 日本钻具
        1.4.1.5 比利时迪阿蒙.博特公司钻具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液动冲击回转绳索取芯钻具
        1.4.2.2 不提钻换钻头绳索取芯钻具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海底绳索取芯钻具整体方案及结构设计
    2.1 整体方案设计
        2.1.1 钻进方法
        2.1.2 海底绳索取芯钻具技术要求
        2.1.3 海底绳索取芯钻具的相关参数
        2.1.4 海底绳索取芯钻具钻杆长度和根数
    2.2 海底绳索取芯钻具的结构设计
        2.2.1 弹卡定位机构的设计
        2.2.2 悬挂机构设计
        2.2.3 单动机构与内管保护机构的设计
        2.2.4 球阀和内管的设计
        2.2.5 卡芯机构
        2.2.6 钻杆设计
        2.2.7 扩孔器
    2.3 钻头
        2.3.1 钻头类型
        2.3.2 钻头唇部造型
        2.3.3 钻头结构参数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理论
        3.1.1 有限元静力分析理论
        3.1.2 有限元动力分析理论
        3.1.3 有限元分析步骤
    3.2 座环抗压强度分析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2 载荷约束施加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钻杆接头螺纹强度分析
        3.3.1 螺纹参数确定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钻杆柱模态分析
        3.4.1 钻柱振动形式
        3.4.2 钻柱振动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4.3 结果分析
        3.4.4 钻柱的激励频率
    3.5 新型底喷式钻头流场分析
        3.5.1 新型底喷钻头三维建模
        3.5.2 控制方程
        3.5.3 边界条件
        3.5.4 钻头相关参数
        3.5.5 新型钻头流场数值模拟
        3.5.6 普通钻头流场数值模拟
        3.5.7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钻头结构优化
    4.1 钻头钻进过程受力分析
    4.2 钻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近似数学模型的建立
        4.3.1 响应面参数的选取
        4.3.2 响应面模型的选择
        4.3.3 试验设计方法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4 优化设计
        4.4.1 遗传算法概述
        4.4.2 遗传算法的实现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钻进试验
    5.1 试验地层概况
    5.2 试验设备
    5.3 钻进方案
        5.3.1 钻进工艺参数
        5.3.2 施工技术措施与操作注意事项
    5.4 试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参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目录

(3)数控转塔立式钻铣床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数控转塔立式钻铣床的特点
        1.2.2 国内概况
        1.2.3 国外概况
    1.3 可行性和市场需求分析
        1.3.1 可行性分析
        1.3.2 市场需求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床方案和整体布局设计
    2.1 机床总体方案
        2.1.1 机床特点和加工要求
        2.1.2 机床主要配置形式
        2.1.3 机床总体布局
    2.2 机床主要外形尺寸
        2.2.1 机床装料高度
        2.2.2 机床行程
        2.2.3 工作滑台尺寸确定
    2.3 机床主要技术参数计算
        2.3.1 选取切屑用量
        2.3.2 机床主轴转速
        2.3.3 切削力、扭矩及功率计算
    2.4 动力传动方案
    2.5 主轴电机选择
        2.5.1 电机类型
        2.5.2 电机功率计算
        2.5.3 电机调速方案
        2.5.4 电机额定转速
    2.6 底座设计
        2.6.1 底座外形尺寸
        2.6.2 底座的三维实体建模和受力分析
    2.7 机床的总体结构布置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塔中心内部机构和换刀原理分析
    3.1 转塔中心整体结构
    3.2 各主要部件分析
        3.2.1 输入轴与万向联轴器
        3.2.2 六角头部件
        3.2.3 推动轴部件
        3.2.4 主轴部件
        3.2.5 滑动离合器部件
        3.2.6 凸轮轴与离合器部件
        3.2.7 拨动轴与槽轮部件
        3.2.8 分度定位柱塞部件
        3.2.9 推杆与离合器部件
    3.3 转塔中心换刀原理分析
        3.3.1 主轴电机动力传递
        3.3.2 转塔中心换刀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刀触发方式改进设计
    4.1 换刀过程分析
        4.1.1 换刀触发机构
        4.1.2 换刀触发过程
        4.1.3 换刀动作过程
    4.2 现有换刀触发方式存在的问题
    4.3 新型换刀触发机构设计
        4.3.1 方案的确定
        4.3.2 气缸结构的设计
        4.3.3 气缸动作控制
    4.4 改进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给传动机构设计
    5.1 传动方案拟定
        5.1.1 传动方案设想
        5.1.2 传动方案比较
        5.1.3 传动方案确定
    5.2 滚珠丝杠副安装支承方式
    5.3 纵向滚珠丝杠副选型与计算
        5.3.1 进给牵引力计算
        5.3.2 最大动载荷计算
        5.3.3 滚珠丝杠副选型
        5.3.4 导程验算
        5.3.5 公称直径验算
    5.4 伺服电机计算与选择
    5.5 导轨选型
    5.6 纵向进给传动机构的三维建模与装配
    5.7 横向滚珠丝杠的计算
    5.8 横向进给传动机构的三维建模与装配
    5.9 纵向拖板与横向拖板的受力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设计
    6.1 总体控制方案
        6.1.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6.1.2 控制系统组成
        6.1.3 系统控制原理
    6.2 双速电机的高低速控制
        6.2.1 电机调速原理
        6.2.2 电机高低速控制
    6.3 换刀控制
        6.3.1 换刀控制方式
        6.3.2 刀位信号的检测
        6.3.3 换刀控制流程
        6.3.4 换刀控制程序的编写
    6.4 机床样机开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锥螺纹参数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测量原理及系统结构
    2.1 基于图像的测量技术原理
    2.2 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影响检测精度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三章 图像的采集及预处理
    3.1 图像的采集
    3.2 螺纹图像的预处理
第四章 螺纹边缘轮廓提取和亚像素定位
    4.1 图像边缘检测
    4.2 图像边缘亚像素定位
第五章 螺纹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5.1 基于图像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5.2 螺纹几何参数的测量
    5.3 算法的具体实现
    5.4 螺纹参数测量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元冰概述
    1.2 二元冰制备方法简介
    1.3 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的原理
    1.4 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的优势
    1.5 二元冰真空制备设备简介
    1.6 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的研究综述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真空环境的特性
        2.1.1 热分子压力效应
        2.1.2 气体分子密度的涨落
    2.2 稀薄气体传输现象的特点
    2.3 低压下的传热
        2.3.1 低压下气体的导热
        2.3.2 低压下的辐射传热
    2.4 低压下的传质
        2.4.1 相际平衡
        2.4.2 相际传质
        2.4.3 相间传质系数
    2.5 二元冰真空制备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2.5.1 水滴的质量减少率
        2.5.2 水滴大小的变化率
        2.5.3 水滴表面的温度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元冰真空制备实验台的设计
    3.1 实验台总体设计思路及说明
    3.2 设计参数
    3.3 喷水量计算
    3.4 真空闪蒸装置设计
        3.4.1 形状的确定
        3.4.2 材料的确定
        3.4.3 大小的确定
        3.4.4 壁厚的确定
        3.4.5 结构及尺寸设计
        3.4.6 真空闪蒸装置的密封
        3.4.7 真空闪蒸装置的保温
    3.5 供水装置设计
        3.5.1 喷嘴的选择
        3.5.2 高扬程小流量泵的选择
        3.5.3 给水箱的设计
    3.6 真空维持装置设计
        3.6.1 捕水冷盘管
        3.6.2 冷凝机组选择
        3.6.3 真空泵选择
    3.7 冰浆存储装置
    3.8 测试装置
        3.8.1 测试装置硬件
        3.8.2 测试装置软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冰真空制备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运行前的准备
    4.2 实验步骤和方法
    4.3 实验说明及成冰现象描述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1 真空闪蒸装置内压力的影响
        4.4.2 供水流量的影响
        4.4.3 捕水冷盘管蒸发温度的影响
        4.4.4 添加剂的影响
    4.5 实验研究后对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的思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检测锥螺纹(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来源
    1.2 国内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1 计算机视觉
        1.2.2 图像处理技术的分类与发展
        1.2.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1.2.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1.3 目前圆锥螺纹参数的主要测量方法及其检测原理
        1.3.1 外圆锥螺纹参数的测量
        1.3.2 内圆锥螺纹的检测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小结
第二章 测量原理及系统结构
    2.1 锥螺纹检测系统的基本构成
    2.2 数字图像摄像系统的组成结构
        2.2.1 照明光源
        2.2.2 CCD的原理及基本结构
        2.2.3 CCD摄像机的选择及主要参数
        2.2.4 图像采集卡
    2.3 锥螺纹检测系统的工作过程及检测原理
    2.4 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的设计
        2.4.1 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要求
        2.4.2 面向对象的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软件系统的设计
        2.4.3 锥螺纹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模块
        2.4.4 系统的实现
    2.5 小结
第三章 锥螺纹图像的预处理
    3.1 锥螺纹图像预处理的理论基础
    3.2 图像的采集及预处理
        3.2.1 模板操作
        3.2.2 锥螺纹数字图像平滑处理
        3.2.3 锥螺纹数字图像的中值滤波
    3.3 小结
第四章 锥螺纹边缘轮廓提取
    4.1 边缘检测的基本概念
    4.2 边缘检测局部算子法
        4.2.1 Roberts边缘算子
        4.2.2 Sobel边缘检测算子
        4.2.3 Prewitt边缘检测算子
        4.2.4 Krisch边缘检测算子
        4.2.5 高斯-拉普拉斯算子
        4.2.6 利用边缘检测算子提取轮廓边缘的优点及不足
    4.3 阈值计算法
        4.3.1 锥螺纹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4.3.2 阈值的确定与灰度阈值变换
        4.3.3 锥螺纹轮廓提取与轮廓跟踪
    4.4 小结
第五章 锥螺纹几何参数测量
    5.1 锥螺纹测量系统的标定
        5.1.1 图像的面积测量
        5.1.2 测量系统的标定
    5.2 石墨电极锥螺纹几何参数的测量
        5.2.1 锥螺纹的基本参数
        5.2.2 锥螺纹几何参数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5.3 实验测量结果及误差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原创性声明

(7)螺纹加工裂纹产生原因分析及消除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原因分析
    1、材料分析
    2、金相组织分析
    3、加工工艺分析
三、研究解决方法
    1、更换刀具法
    2、正反赶刀法
四、结论

(9)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工原理
2 影响接头直径的因素及其直径调整
    2.1 T侧挡铁的长度
    2.2 主滑台两侧的挡铁的长度
3 日本不二越接头加工线的特点
    3.1 梳刀体形状
    3.2 夹紧装置的不同
    3.3 提升方式的不同
4 结束语

四、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弯钻杆接头螺纹及弯曲疲劳行为研究[D]. 董亮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 [2]海底绳索取芯钻具的设计与研究[D]. 冯帆.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4)
  • [3]数控转塔立式钻铣床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D]. 甘恩荣.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6)
  • [4]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锥螺纹参数检测技术研究[D]. 胡汉平.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5]二元冰真空制备技术研究[D]. 葛轶群.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 [6]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检测锥螺纹[D]. 宋志刚. 吉林大学, 2004(04)
  • [7]螺纹加工裂纹产生原因分析及消除工艺研究[J]. 贾亚雷,孙维连,李杰,陈文娟.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3(04)
  • [8]螺纹加工裂纹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J]. 贾亚雷,孙维连,杨钰瑛,张伏,李杰,陈文娟. 现代制造工程, 2003(10)
  • [9]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J]. 尚智勇,谷丽萍. 炭素技术, 2000(06)

标签:;  ;  ;  ;  ;  

锥形接头螺纹加工的一种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