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治理多组分有机废气的研究

活性炭吸附治理多组分有机废气的研究

谢裕坛[1]2002年在《活性炭吸附治理多组分有机废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炭吸附法广泛应用于有机废气的净化,当废气中存在多种组分时,吸附情况变得复杂了。针对印刷、制革、涂料等行业的排放尾气中广泛含有苯、甲苯和乙酸乙酯等有机物质,本文对活性炭吸附法治理此类尾气的动力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固定床吸附器操作参数的优化进行了探索,以备工程设计时参考。 实验表明,纯组分的吸附平衡与Langmuir方程非常吻合。多组分吸附的情况下,由于各组分之间的互相竞争和干涉,吸附能力强的组分能置换己被吸附的其它组分,使得各组分的穿透曲线发生明显变化。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分的穿透点明显提前,而吸附能力较强的组分的穿透时间则推迟了。对多组分吸附平衡,本文分别利用E-L方程和IAST理论进行理论预测和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虽然E-L方程对吸附总量的预测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但它对各个组分吸附量的预测却经常产生正负偏差,平均误差常在20%以上。而IAST较好地消除了这种正负偏差,平均误差不超过10%,与实验结果更为吻合。 对操作参数的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气速过大或湿度增大将使活性炭吸附容量下降。适当的操作范围是:温度在40℃以内,气速在0.1-0.5m/s之间,湿度最好不超过40%。在此范围内,压降与气速的关系基本符合Ergun方程。

王长林[2]2004年在《颗粒活性炭表面改性技术净化多组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机废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性,因此在环境工程领域对有机废气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废气的来源广泛,其中主要包括喷漆、印刷、金属除油和脱脂、粘合剂、制药、塑料和橡胶加工等行业的废气等。目前,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吸附法、冷凝法、膜法和生物法等。利用多孔吸附剂如活性炭等吸附有机废气是常用方法之一。许多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容量与活性炭表面微孔结构及表面特性有关;同时不同种类有机气体的存在对其他的有机气体的吸附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对单组分及多组分有机气体(包括乙酸乙酯、正己烷、丁酮和氯仿)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考察;此外,还利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8000)对活性炭表面进行了修饰。通过这些实验对不同有机气体间吸附的影响及表面特性对有机气体在活性炭表面吸附的影响进行了考察。以此实验对利用活性炭对多组分有机气体的治理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陈良杰[3]2007年在《颗粒活性炭对多组分有机气体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挥发性有机气体产生于许多工业活动,由于其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因此对挥发性有机废气进行治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用kc-4.0型颗粒活性炭对甲苯、对二甲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醇和正丙醇6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单组分和二元混合组分的动态吸附实验,使用气相色谱仪连续检测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对它们的吸附穿透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使用E-L模型对二元混合组分的吸附平衡进行了预测,得到以下结论:在单组分吸附实验中,活性炭对乙酸甲酯、乙醇和正丙醇叁种有机物的吸附性能较差。对乙酸乙酯、甲苯和对二甲苯的吸附性能较好。用Langmuir方程拟合6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等温线,饱和吸附量最大的是甲苯,达312.9mg/g,饱和吸附量最小的是乙酸甲酯。在二元混合气体吸附实验中,对6种二元混合组合进行了试验。实验显示:甲苯—对二甲苯二元混合吸附中,对二甲苯置换出甲苯;甲苯—乙酸乙酯中,甲苯置换出乙酸乙酯;乙醇—正丙醇中,正丙醇置换出乙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中,乙酸乙酯置换出乙酸甲酯;甲苯—正丙醇和乙醇—乙酸乙酯二元混合吸附中,没有明显的置换作用。二元混合吸附中的有机气体穿透曲线与单组分吸附时穿透曲线相比的观察结果显示:在相同摩尔分率下,对于同一种有机气体,吸附性能越强的吸附质的存在使有机物的吸附量减少越多。6种挥发性有机物在二元混合吸附体系中,强吸附质强弱顺序为,对二甲苯,甲苯、正丙醇、乙酸乙酯,吸附性能最弱的是乙醇和乙酸甲酯。对E-L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E-L模型对二元混合气体中相对强吸附质的预测值偏小,相关性较好;对相对弱吸附质的预测值偏大,相关性差。

李海龙[4]2007年在《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是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目前,普遍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本文在分析了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吸附和变压吸附方法处理有机废气的理论和实验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可分为4部分:活性炭吸附性能模拟研究、固定床吸附及吹扫过程模拟研究、变压吸附的吸附过程模拟研究、变压吸附净化有机废气实验研究。本文采用用微孔填充理论研究了活性炭C40/4对丙酮、甲苯、二氯甲烷有机气体的吸附性能,测试了该活性炭对3种有机气体在不同温度下(288.15, 293 .15,298.15K)的吸附结果。用D-R方程处理了实验数据,建立了3种有机气体在活性炭C40/4上的等温吸附模型,并将实验测试值与理论预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孔填充理论及D-R方程可很好地描述活性炭C40/4对有机气体的吸附性能;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测试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有机气体分压较高时,由于发生毛细凝聚,理论预测值较实验测试值偏低。通过较少的吸附等温线数据准确预测其它温度范围内的等温线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利用298.15K和288.15K条件下丙酮,甲苯,二氯甲烷在活性碳C40/4上的吸附等温线,根据Clausius-lapeyron公式计算了等量吸附热,利用等量吸附热预测了293.15K条件下有机气体在活性碳C40/4上吸附等温线,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同时,利用文献数据计算等量吸附热预测了丙酮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用吸附热预测的等温线与文献值同样吻合。用吸附热预测不同温度的等温线仅需两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数据,这为获得有机气体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吸附数据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采用数学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床吸附及常压吹扫过程床层中浓度的分布规律。在常温下,以活性炭C40/4为吸附剂对丙酮废气进行常压吸附和脱附实验,测定了固定床吸附器的穿透及吹扫脱附曲线。建立了物质守恒,吸附平衡以及LDF数学模型,应用差分方法借助FORTRAN语言编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解。通过模型与实验的比较得到了该体系的总传质系数,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吸附及常压吹扫过程固定床内浓度分布的动态行为以及浓度,温度,空塔速度等参数对床层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床吸附过程中,进气浓度越高,温度越高,空塔速度越大,吸附柱就越快被穿透,采用建立的模型可以预测吸附柱的穿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常压吹扫过程后期,传质区中丙酮的气相浓度大致呈直线分布;增大脱附时的空塔速度对于处于活性炭吸附中心与活性炭结合紧密的丙酮的脱附效果不明显。在常温下,以活性炭C40/4为吸附剂采用两床四步骤变压吸附过程对丙酮废气进行净化和回收,待变压吸附过程稳定以后测定了吸附柱内气相浓度分布。建立了物质守恒,吸附平衡以及LDF数学模型,应用差分方法借助化学工程商业软件ATHENA VIUALWORKBENCH对模型进行了数值解,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好地相吻合。利用该模型考察了吸附柱内浓度分布的动态行为以及轴向扩散系数,传质系数,温度,空塔气速等参数对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所采用的条件下,变压吸附的吸附过程中该体系有效扩散系数由分子自由扩散和微孔中分子knudsen扩散所组成,约为3.6×10-4s-1;轴向扩散对PSA常压吸附过程的浓度分布影响较小;较小的温度变化对浓度分布曲线的形状基本无影响,只会使浓度分布曲线左右移动。以活性炭CAN-230为吸附剂,采用两塔、四步骤变压吸附过程对甲苯、二甲苯混合气体进行了处理,考察了脱附压力,湿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甲苯、二甲苯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装填吸附剂的饱和程度对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常压吸附,真空脱附的变压吸附过程处理甲苯、二甲苯二组分废气时,脱附压力不宜高于0.03MPa;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大,当相对湿度大于60%时,水蒸汽对有机气体的吸附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净化气的浓度随湿度增大而增大;甲苯、二甲苯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进气中一种物质浓度的增大会使得另一种物质在净化气中的浓度升高;变压吸附过程稳定以后吸附柱装填的活性炭的饱和程度对处理效率没有影响。

韩旭[5]2011年在《活性炭吸附消除PMMA裂解工艺废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解决浙江某镇废旧有机玻璃回收再生行业的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排放问题出发,选择活性炭吸附消除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研究选择了一种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并确定了最佳的吸附工艺操作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挥发性酯类竞争吸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论文通过筛选确定颗粒活性炭为吸附剂,并系统地考察了进气浓度、质量空速、床层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其吸附纯组分甲基丙烯酸甲酯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活性炭重复再生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吸附性能较好,干气条件下,进气浓度为1000mg/m~3时,活性炭饱和吸附量为0.234g/g,进气浓度小于1000mg/m~3时,吸附量下降明显;湿度对活性炭吸附能力有一定影响,相对湿度为50%时,活性炭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吸附量保持在80%以上,增加进气浓度有利于活性炭吸附湿气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由于活性炭吸附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放热过程,0℃时吸附效果较好,升高温度不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根据实验确定,该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操作条件为:进气浓度1000mg/m~3、空速30000mL/(h2g)、作业温度为30℃。经多次重复再生考察,活性炭吸附效果未见明显下降,表明其再生性能良好。接下来,本文对甲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在活性炭及改性活性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活性炭上选择性吸附规律与有机物熔沸点和极性以及活性炭表面基团相关。有机物熔点越低、沸点越高,非极性趋势越强,越容易在竞争吸附中被活性炭吸附。上述有机物吸附能力强弱依次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酸甲酯。改性处理后的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发生变化,酸改性处理后活性炭表面碱性基团减少,可提高活性炭对酯类化合物竞争吸附中强吸附质的选择性,碱改性处理后结果与酸改性处理相反。根据上述情况,设计多段吸附工艺,为处理实际工艺废气提供帮助。

孙楹煌[6]2007年在《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过程的气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机废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性,因此在环境工程领域对有机废气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废气的来源广泛,其中主要包括喷漆、印刷、金属除油和脱脂、粘合剂、制药、塑料和橡胶加工等行业的废气等。目前,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吸附法、冷凝法、膜法和生物法等。本文主要是以活性半焦为吸附剂来对有机废气进行吸附,研究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过程中的气氛效应,及吸附过程中各组分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活性半焦吸附效果的影响。半焦是煤在较低温度(600~700℃)下热解的产物。目前对活性半焦的研究大多数是在烟气脱硫上,国内还没有半焦或半焦改性用于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研究方面的报道。在本文中,我们对单组分及多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甲苯、苯、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在活性半焦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考察;此外,还利用不同浓度的H_2O_2溶液对活性半焦进行改性。通过这些实验对不同有机气体间吸附的影响及半焦改性对有机气体吸附的影响进行考察。本文还利用E-L方程对各组分吸附平衡进行理论预测和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固定床活性半焦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吸附,出口废气浓度低于有机废气排放标准。四种挥发性有机物在半焦上的吸附强弱顺序为:甲苯>乙酸乙酯>苯>正己烷。多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共存的情况下,吸附能力弱的挥发性有机物发生浓度跃升现象,但吸附能力强的挥发性有机物不能完全置换吸附能力弱的挥发性有机物。用不同浓度的H_2O_2对半焦进行改性后发现30%浓度的H_2O_2改性效果最好,改性半焦对甲苯、苯、乙酸乙酯和正己烷的吸附能力都有所提高,对甲苯的吸附提高最大。纯组分的吸附平衡与Langmuir方程非常吻合,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多组分吸附的情况下,E-L方程对多组分吸附总量的预测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但它对各个组分吸附量的预测会产生偏差。采用半焦活化并用于有机废气的净化工艺既可以解决产煤大省副产半焦的出路,开发出有效利用半焦的新技术,又能为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提供更廉价易得的高效吸附剂。从而为活性半焦代替活性炭用于工业有机废气的净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陈江耀[7]2008年在《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的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常见的污染物,它与颗粒物一样,是又一大类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动植物的生长及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它们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行业所排放的废气;造纸、油漆涂料、采矿、金属电镀和纺织等行业所排出的有机溶剂;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及其他可能排放有毒有害有机废气的污染源。因而,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消除VOCs污染已成为目前化学工程和环境保护领域内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VOCs治理技术主要是活性炭(纤维)吸附法。但该法的缺点是活性炭(纤维)吸附容量较低、价格高,使用过程需要频繁再生或更换,且不论热脱附或水洗涤再生,均会产生二次污染物。半焦,由于其具有发达的微孔结构和价格便宜等优点,且自80年代就被用于处理工业废气中的SO_2和NOx,可以作为活性炭(纤维)的替代品用于处理VOCs,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是利用以半焦为原料制作的吸附剂来对典型的多组分有机废气(甲苯、乙酸乙酯和苯)的动力学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纯组分的吸附平衡与Langmuir方程非常吻合。多组分吸附的情况下,由于各组分之间的互相竞争和干涉,吸附能力强的组分能置换已被吸附的其他组分(如本实验中甲苯可以置换出乙酸乙酯和苯,而乙酸乙酯可以置换出苯),使得各组分的穿透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分的穿透点明显提前,而吸附能力较强的组分的穿透时间则推迟了。本实验分别采用了E-L方程和IAST对多组分吸附平衡进行了理论预测和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E-L方程对多组分吸附总量的预测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但它对各个组分吸附量的预测产生了正负偏差,平均误差在20%以上。而IAST较好地消除了这种正负偏差,平均误差在10%左右,不论是对总量还是各组分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更为吻合。在对甲苯、乙酸乙酯和苯叁组分吸附结果的预测中,E-L方程和IAST对乙酸乙酯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最小。

高宗江[8]2015年在《典型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中原经济区等城市群地区已经形成以PM2.5和O3为主要污染物的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格局。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PM2.5和O3的重要前体物之一,而工业涂装作为VOCs重要的人为排放源之一,对二次污染形成有突出贡献,因此开展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对了解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具有科学意义,能够为大气排放来源解析和空气质量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对于制定相关污染控制对策也具有实际参考意义。本研究通过现场调研,了解工业涂装行业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使用和治理技术特征,并对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工业VOCs治理技术通过现场监测手段得到各治理技术VOCs去除效率和去除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行业VOCs排放分担率,选取木质家具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塑料表面处理和织物涂层6个典型工业涂装行业进行现场排放源测试,使用SUMMA罐采集VOCs源样品95个,并利用GC-FID-MSD分析得到各类排放源VOCs排放组分特征,建立典型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源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1)工业涂装行业VOCs主要来源于有机原辅材料的使用,主要排放工序为涂装和烘干。调研得到未调配好的溶剂型涂料VOCs含量在20%~80%之间,即用状态下溶剂型涂料VOCs含量超过50%,水性涂料VOCs含量在15%左右,环保UV涂料中基本不含VOCs。(2)活性炭吸附、水喷淋+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低温等离子法、溶液吸收、水喷淋+溶液吸收6种工业VOCs治理技术的VOCs去除效率范围分别是-98.1%~79.2%(负值表示可能存在活性炭脱附作用,下同)、-167.4%~57.5%、-3.8%~66.5%、34.1%~96.3%、22.8%~43.1%和2.7%~19.6%。活性炭吸附及其组合技术对VOCs浓度小于100 mg/m3的废气处理效果较差;而低温等离子法对VOCs浓度大于1 000 mg/m3的废气治理效果较差。(3)6个典型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物种构成总体相似。芳香烃和OVOCs均为最主要的排放物种,具体VOCs组分一般包括二甲苯、甲苯、乙苯、叁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4)同一行业内使用不同类型溶剂型涂料时,对于涂装基底相同的木质家具制造和船舶制造行业,排放的VOCs组分特征较为相似,仅个别组分略有差异;对于涂装基底不同的金属表面处理和塑料表面处理行业,排放的VOCs组分特征差异明显。(5)使用水性涂料涂装过程中,排放的VOCs组分为单一的苯乙烯,其质量百分比达90%以上。(6)轿车整车制造电泳烘干、中涂、中涂烘干、面涂和面涂烘干5道工序排放的VOCs均以芳香烃为主,烘干工序相对于涂装工序排放更多的短链烷烯烃(C4以内)类组分。

高招[9]2007年在《VOCs的吸附和变压吸附法净化回收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物( VOCs )是造成空气污染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因数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氧烃类、含卤烃类、氮氟烃及硫烃类、低沸点的多环芳烃类等。它具有种类多、成分复杂、对人体危害大、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在现有的处理VOCs污染物的方法基础上,人们不断地寻求着更好的空气净化新技术以便更好的解决VOCs污染问题。吸附分离净化具有效率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有效地去除(回收)浓度很低的有害物质等特点,在环境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于有机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规律及其吸附工艺是化工和环保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在环境工程领域中应用吸附与变压吸附方法分离净化回收VOCs的进行了探讨。在基于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等基本的吸附理论的基础上,对活性炭固定床吸附二氯甲烷的过程建模求解,得到了固定床吸附穿透曲线的模拟结果。通过与活性炭吸附二氯甲烷的实验数据的比较,对模拟结果做出了评价。通过对典型活性炭吸附工艺穿透曲线的模拟,从理论上探讨了空塔气速、进口浓度、床层高度等吸附操作条件对吸附性能、吸附效率的影响。对模拟结果其在固定床吸附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穿透曲线的模拟可以为活性炭吸附法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工程设计和实践以及控制合理的工艺参数提供方法和依据。应用变压吸附(PSA)方法将挥发性有机气体从废气中净化分离回收处理是吸附法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应用PSA工艺净化回收复合成分的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理论模拟研究刚刚起步,我国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开展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单组分的,然而实践中需处理的废气都是多组分的。有限的计算理论模拟结果也缺乏实验结果的有力支持。本研究探讨了影响变压吸附(PSA)方法分离、回收废气中的甲苯、二甲苯混合气体的影响因素,在正交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参数的优化得到了一定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证明,在甲苯、二甲苯浓度配比的一定范围之内,变压吸附处理其混合气体的效率基本可以稳定在95%以上,可以用于有机气体的分离、回收和净化过程。研究成果对各种挥发性有机气态污染物变压吸附处理过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本实验的成果也将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孙彪[10]2017年在《低温等离子体联合生物滴滤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重要的污染源,其控制和治理刻不容缓。本文进行了低温等离子体联合生物滴滤降解含苯废气的研究工作,为挥发性废气治理提供了技术指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双介质阻挡和沿面介质阻挡两种放电形式进行了对比,并对双介质阻挡等离子体放电单元参数及放电区域光谱进行了分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沿面阻挡放电对苯的去除率稍高于双介质阻挡放电,但其能量利用效率较低,温度升高快,不适于长周期运行。双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最优反应参数:峰值电压18kV,电极间距5mm。基于实验室研究结论,调研了某石化企业水处理车间污水池挥发废气组分及含量。针对该污水池挥发废气组分多、波动大、含杂质多的特点,进行双介质阻挡放电设备治理混合VOCs工业试验,考察了停留时间及多组放电单元间距对VOCs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对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停留时间和放电单元间距的增加,废气去除率均升高,综合去除负荷和效率等因素,停留时间选定为0.5s,放电单元间距为0.4m较为适宜。对降解产物进行色谱分析表明,经等离子体降解后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更易溶于水的物质,如醇、酯、醛等,提高了废气的可生化性。参数优化后的双介质阻挡放电对浓度为600mg/m~3废气的去除率达到85%。为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实现有机废气的达标排放,进行了生物滴滤降解混合VOCs工业试验,并将其作为末端治理手段与等离子体进行耦合。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较低,耐冲击性差。初始浓度高于220mg/m~3时,就不能满足排放标准120mg/m~3,最高去除率为64.2%。而耦合工艺对废气的去除率达到95%,废气浓度低于1250mg/m~3时,可基本实现总烃的达标排放。等离子体处理后生成的可溶性副产物更利于生物的降解,耦合工艺中生物滴滤塔降解效率提升了8%左右。

参考文献:

[1]. 活性炭吸附治理多组分有机废气的研究[D]. 谢裕坛. 浙江大学. 2002

[2]. 颗粒活性炭表面改性技术净化多组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D]. 王长林. 天津大学. 2004

[3]. 颗粒活性炭对多组分有机气体的吸附研究[D]. 陈良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07

[4]. 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模拟与实验研究[D]. 李海龙. 湖南大学. 2007

[5]. 活性炭吸附消除PMMA裂解工艺废气的研究[D]. 韩旭. 浙江工业大学. 2011

[6]. 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过程的气氛效应研究[D]. 孙楹煌. 广东工业大学. 2007

[7]. 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的动力学研究[D]. 陈江耀. 广东工业大学. 2008

[8]. 典型工业涂装行业VOCs排放特征研究[D]. 高宗江.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9]. VOCs的吸附和变压吸附法净化回收研究[D]. 高招. 湖南大学. 2007

[10]. 低温等离子体联合生物滴滤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研究[D]. 孙彪. 青岛科技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活性炭吸附治理多组分有机废气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