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肥胖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硕,王宏岳

普通肥胖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硕,王宏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大学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肥胖是一个受环境影响并且被多基因调控的复杂疾病。肥胖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1],常以腰围为判断指标。无论男性女性,腰围都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腰围与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多种癌症以及过早死亡等都有重要联系。本次研究是根据发病机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罕见因素引发的肥胖和普通肥胖。其中95%的肥胖属于普通肥胖,它是由于多基因影响的能量摄入或支出异常造成,并且与环境关系密切,这种类型的肥胖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相关的肥胖。

关键词:普通肥胖;病因;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们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再加上体力活动的减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在我国范围内呈增长态势[2]。还有深加工肉制品、甜点、软饮料、精制谷物、快餐、加工果汁等“不健康”模式更易导致肥胖的发生。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膳食模式与饮食结构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虽然研究没有明确指出膳食因素与肥胖发生和流行的确切关系,但也都表明膳食是肥胖发生和流行潜在的影响因素。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肥胖分为两种,其中普通肥胖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并且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其个体间肥胖差异的关键因素。遗传因素通过作用于人体能量摄入和支出的众多微效基因来影响大多数普通肥胖的发生。肥胖与遗传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各种研究发现[3],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双亲的后代为肥胖者的概率是正常双亲的后代为肥胖者的3倍。

1.1 能量摄入受遗传因素影响

相关学者对双胞胎饮食行为进行复杂遗传学分析表明,遗传因素通过影响人类对高能量密度食物的选择、对食物的克制以及一次进食的总能量含量来发挥对能量摄入的调控,并且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对能量摄入的影响力大小相同。

1.2能量消耗受遗传因素影响

有关学者等在印第安人群体长达4年的研究中发现,低的日常能量消耗(TEE)意味着更大体重的增加,TEE最低的受试者体重增加的最多。此外他们还发现,TEE值在家族之间广泛变化,但是在家族内高度保守,暗示了遗传是影响TEE的重要因素。

1.3肥胖易感基因的起源

关于肥胖易感基因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节俭基因”假说和“捕食逃脱”假说。“节俭基因”假说的内容为:20世纪60年代初,Nee最早提出的节俭基因假说。该假说认为,在长期的食物供给不稳定的历史过程中,拥有鼓励收集食物和储存多余能量为脂肪的基因的个体能够在饥荒中存活下来。这些有利的“节俭基因”在几千个时代被正向选择,一直持续到了富裕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持续供应的充足食物,进一步促进了脂肪的沉积,进而产生了肥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捕食逃脱”假说的内容为:2007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更加激进的假说,即“捕食逃脱”假说。该假说认为,体重介于引发饿死风险的最低值和引发被天敌捕杀风险的最大值之间是原始人可以存活下来的必需条件。即,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如南方古猿(2-6万年前)生活在大型食肉动物横行的环境中,超重的原始人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肥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人到中年以后,由于工作紧张缺乏运动和其他不良的饮食习惯、社交增多等原因,使得肥胖的发生率增加。当运动时,机体消耗的能量相比基础代谢会增加 15~25 倍,因此,可以极大的消耗机体储存的脂肪。棕色脂肪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它对维持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米色脂肪主要分布在白色脂肪组织中,当受到冷刺激或长时间的去甲肾上腺素刺激时,米色脂肪细胞中脂滴变为多室,并且UCP1 表达升高表现出棕色脂肪的特性[4]。虽然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占体重的比例非常小,但激活的棕色脂肪消耗掉的脂肪量是非常可观的。棕色脂肪也能在健康偏瘦的人群中检测到,而且与肥胖的发生呈负相关。

同时低剂量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暴露可干扰内分泌系统从而诱导肥胖的出现。在生长发育窗口的关键阶段,由于正在发育的机体内泌系统尚且缺乏反馈机制,或者因为幼体的激素受体分辨能力低,靶器官对 EDCs的作用敏感,持续到成年期都均表现为体质量超重[5],其中特别是宫内和哺乳期两个时期联合暴露更容易诱导肥胖的产生[6];产前暴露于EDCs可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7]。胎儿与母孕期情况密切相关,肥胖、孕期体重增加明显、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容易产生高出生体重儿,而母亲肥胖或胎儿期孕母营养不良,会造成胎儿期宫内营养不良或生长发育迟缓,从而导致低出生体重儿。同时母乳喂养是儿童肥胖的保护性因素,其能够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性。

3.结论

普通肥胖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是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活环境相似的群体中个体间的肥胖差异由个体不同的肥胖易感性造成的。个体间不同的肥胖易感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其中遗传因素通过作用于人体能量摄入和支出的众多微效基因来影响巨大多数肥胖(普通肥胖)的发生。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类消费食物和体力活动的行为模式,影响人体的能量摄入和支出,进而影响到肥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28—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任琳,裴磊磊,颜虹.陕西省汉中农村地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志,2012,33(4):356-359.

[3]张隽,陶晔璇,汤庆娅,等.上海市7~9岁儿童肥胖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5):672-674

[4] Nedergaard J,Cannon B. The brown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some burning issues. Cell Metab,2014,20(3):396-407

[5]秦锐.早期生长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对康的近、远期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0):1011一1014.

[6]孙霞,林怡,董四君.低剂量双酚A 暴露与代谢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9):853—857.

[7]VuongAM,BraunJM,SjodinA,eta1.Prenatalpolybrom inated diphenylether exposure and body mass index in childrenupto8yearsofage[J].Environ HealthPer spect,2016,124(12):1891—1897.

论文作者:陈硕,王宏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普通肥胖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硕,王宏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