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革命艺术论文_林棋

改革开放以来的革命艺术论文_林棋

摘要:随着现代主义的蓬勃发展,画面蕴含着画家越来越强烈的主观建构,即便如此,在某一

个阶段内,它仍不失公共性。现代主义的伟大杰作与古典名作一样具有普遍的震撼人心的魅

力。只有当主体性强烈到和“任意性”不可区别的程度,才会致使现代主义绘画丧失其公共

性,从而不得不面对当代艺术危机的到来。

关键字: 精神 创新 情节

五四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入世的使命感。白宋元以来的

传统文人画以遁世精神为内核,而西方现代绘画又宣称“构成纯造型世界”,二者都因与当

时最为需要的入世精神相抵悟而被悬挂、搁置起来。在内忧外患的现实状态下,社会选择以

“五四”思想家所倡导的入世精神作为时代的旗帜,艺术界则选择引进西方写实主义绘画。

由此,入世精神找到了一个浅显而直接的写实的外壳;而写实绘画也在向社会思潮靠近的过

程中,进一步附庸于政治,从而获得白身直接现实的力量。

“五四”时期这种“文以载道”的功利的出发点,使近代的文化精英降低了长远的文

化眼光和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仅仅从道德教化作用出发的艺术视野,致使中国近现代艺术在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问里,依然停留在对西方写实主义的表皮的模仿上,拒绝吸收借鉴中国

古代艺术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精髓,忽略了油画艺术在语言层面上的积累和沉

淀。在“文以载道”这一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始终是“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工具。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将艺术中的精神和社会思潮等同起来。因而,作为社会思潮的入世

精神,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加以把握,也就是说由功利的层次上升到人文的层次,才能走出入

世与出世的循环怪圈,完成“五四”思想家所企望的艺术革命。

写实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它长于通俗的叙述故事和表达某种社会

主张。此后,写实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声势浩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经历了俄罗斯巡回展

览画派的发展之后,情节性与戏剧性的特点便更加突出。五四时期,写实主义传入中国,随

后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政策中,经由毛泽东的改造,形成了为迎合政治目的而图解

社会主张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写实主义”。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就此沦为一种过度依赖国

家意识形态而没有独立美学价值的不折不扣的宣传“工具”。

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时代主流下,依然不缺乏追求画面白身魅力与品质的杰作。50年

代前期,吴作人创作的《齐白石肖像》,就是当中的典型代表。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油画界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一大批训练有素而又

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深入生活、饱含激情的创作了大量油画:其中既有表现普通劳动者风采

的作品,如罗工柳的《延安人》、俞云阶的《北方妇女》、温葆的《四个姑娘》、张隆基的《女

配电工》、土霞的《海岛姑娘》;也有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如靳尚谊的《毛主席在

十二月会议上》和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这一时期,以董希文为代表艺术家所展开

的关于油画“民族化”的讨论,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中董希文在西藏创作的儿幅当地

人的人物肖像作品,将其民族色彩的良好修养,融入人物精神风貌的塑造,是60年代前期

难得的杰作。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扫荡全国。同国家的命

运一道,油画创作也随之深陷极“左”思潮的扼制。各种原本无关美术创作的奇谈怪论却在

美术界中随处可见。此时,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成为统帅一切的创作纲领,“三突出”、“红、

光、亮”、“高、大、全”成为评判作品的重要标准,领袖画像仿佛晨昏参拜的“圣象”,进

而成为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创作主题。即便如此,也不乏个别有追求的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孜孜

以求。例如,陈衍宁的《渔港新医》、汤小铭的《鲁迅先生肖像》,以及土式廓先生为创作油

画《血衣》而准备素材时在河南所作的《孤苦伶仃的老人》、《中年农民》等,均是这一时期

极具艺术生命力的探索成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976年开始,肆意蔓延中国艺坛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极“左”思潮逐渐消退,张祖英的

《创业艰难白战多》、胡涕麟的《毛主席在陈毅追悼会上》等一批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

随之出现,成就突出,各受瞩目。

艺术家的探索功不可没,但此时的革命写实主义艺术依然是专注于“表达”,进而为政

治、社会或文化目的服务的工具。

写实主义中的革命艺术可以分三个阶段加以考察:

第一,1978年至1989年,从宏大叙事到平实表现。

新时期初的革命艺术逐渐改变了过去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回到平实的表现风

格上。这种“平实”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如张文新的《巍巍

太行山》,肖锋、宋韧的《拂晓》,崔开玺的《长征途中的贺龙与任弼时》等作品,都开始远

离“高、大、全”的人物造型,以朴实的笔调去描绘平易近人的革命将领形象;其二,这一

时期的革命艺术也较少出现激烈战争的场面,转而选取某一角度,通过表现革命历史中的某

个局部甚至细节,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如孙慈溪的《母亲》就以一种温

情的方式,从侧面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第二,1990年至1999年:“主旋律”与“多样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一文艺方针的影响,美

术领域“主旋律”创作的地位得到凸显。199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举办的“七

一”美展,即是90年代“主旋律”美术的第一次集中亮相。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积极探索,

使主题高度集中的革命艺术,同样可以实现表现方式的“多样化”。90年代的革命艺术除了

形式上的拓展以外,“多样化”特点还体现在内容方面,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

中的重大事件都被纳入了这一创作形式的表现范畴。

第三,2000年以后:史诗色彩。

再现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

涵、树立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是新时期革命艺术的责任所在。传统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以

浪漫且富有理想主义的情怀表现曾经的峥嵘岁月,成为新时期革命艺术的重要特征。描绘人

物包括领袖人物和普通人物的作品:则通过一种略带诗意的笔触,捕捉他们崇高的品质和人

性的光辉。历史渐行渐远,但就教育的意义而言,新时期革命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具有不

可替代的价值。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写实主义领域内的革命艺术,依然深受“题材决定论”的影

响,不少作品重视教育功能而忽视审美功能。

浮华和“爆发”感觉的农民趣味。其二,在近二十年的艺术思潮中,大量农村题材作品

的涌现,固定下来一种乡土风情的绘画,至今不衰。同时,达达、波普和超现实主义最为流

行的85新潮,也为90年代初波普潮起奠定了语言基础。其三,历史原因。中国艺术白近代

以来,“通俗”一直是一个人为倡导的方向。中国的艳俗艺术作为革命艺术的表现方式之一,

在通俗的农民趣味之外,还企图在革命历史与当代艳俗文化之问找到一个连接点,并对艳俗

文化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一种反讽的暗示。

在当代艺术领域内的革命艺术,没有超越“能指与所指”“形式与内容”的框架,作为

注重表达某种主题的艺术,它依然没能跳脱语言工具论的模式。

①司徒立、金观涛.美术学【M】: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圈.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9.12一1

②奚静之.美术学【M】:俄罗斯和东欧美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利,2004.

③张祥龙.美术学【M】:沟德格尔思想与中[$l天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林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的革命艺术论文_林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