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市场的询价应推迟_股票论文

新股市场的询价应推迟_股票论文

新股发行市场询价应缓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股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司法》、《证券法》修正案,对股票发行定价方法作了修改;8月3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千问题的通知》。一时间,新股市场化定价问题再次成为证券界焦点,各大主流媒体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它是治愈“新股恐惧症”的良方。然而,询价制在多大程度上能缓解中国股票市场的“恶疾之痛”,中国目前是否真的具备实行询价制的条件,是否会重蹈2000年以前的两次覆辙呢?

一、新股市场询价两次失败尝试被证明不符合国情

新股发行定价方式主要有固定价格方式和累积投标方式两种。前者常在新兴的证券市场中使用,如早期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后者则在成熟股票市场中被广泛应用,例如美国。

在中国股票市场13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于行政干预较多,因而新股发行定价方式较为特别,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严格市盈率的行政定价、市场化定价和有控制的累积投标询价。历史上,中国曾对累积投标定价方式进行过两次重要尝试,后来都失败了。

表1中国新股发行定价模式的演变

阶段 时间 定价方式

严格市盈率的行政定价 1999年12月以前股票发行价格=(每股税后利润*市盈率)

市场化定价(即学习美国的累积投标式) 2000.1-2001.10突破传统的市盈率障碍,采取路演和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发行方式

有控制的累积投标询价 2001年11月至今控制15-18倍左右市盈率,在市盈率区间内通过累积投标询价决定股票的发行价格;首次发行的筹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倍。

第一次尝试始于1994年。当时为了解决新股供不应求及个别机构与“大户”暗箱操作的不公平现象,曾有4家公司在新股首发(IPO)时试点了上网竞价发行方式。但由于竞价时只设底价而不设价格上限,加上试点结果不理想,不得不立即中止。

第二次尝试是2000年1月-2001年10月。该定价模式采用了“总额一定,不确定发行量,价格只设底价、不设上限”的做法,前前后后总计发行196支股票。此次IPO市场化定价模式的实施,目的是缩小一、二级市场价差,将聚集在一级市场打新股的6000亿巨资赶进二级市场。结果由于“市场化”发行的种种弊端,最终还是回归到原来的控制市盈率的做法。

近期,中国证监会将新股首发(IPO)询价制的实施再次提到议事日程。所谓IPO询价制,指以向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其实质是累积投标定价的一种。它的推出从长期超长期看,是中国股票市场改革的趋势,但它近期推出则是早熟的,不适宜的。

二、市场化定价曾在牛市中造成521亿损失

1.殷市牛市时,市场化定价不断推高股价,诱使投资饥渴症恶性发作。中国股票市场素来存在一、二级市场价差很大的缺陷。世界各成熟证券市场的股票首日平均收益率几平都在20%以内;而在中国,1990年到2000年间,股票的首日平均收益率却达到256.9%。一度6000多亿巨资聚集在一级市场形成新股申购大军的世界奇观。为了迫使这批资金进入高风险的二级市场,2000年1月中国开始了22个月的市场化定价试验。

结果在实际操作中,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二级市场价差,但并没有将一级市场的资金引入二级市场,反而殃及池鱼,将二级市场的股价大幅提高。成本的提高使得一些庄家以更高的价格炒作。以2000年新股发行市盈率前10名的股票为例,这10个股票一、二级市场价差平均为122.21%,价差的相对值虽较过去的256.9%有所下降,但其平均发行市盈率却为59.385倍,远远高于过去普遍使用的12~15倍市盈率。如果将首日价差计算在内,那么在股票上市的第一天,这10只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就变成了131.83倍(=59.385*(1+122.21%))。而在此之前,若以15倍发行市盈率计算,即使首日价差为256.9%,其首日市盈率也仅为53.535倍。

在2001年恢复有控制的累积投标询价方式后,通过对2002.6至2003.6间的71只股票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市盈率仅为18.81倍,一、二级市场价差为109.26%。根据上文的计算方法,二级市场的首日市盈率为39.3倍,较市场化定价时期的股价相差悬殊。这里虽然有股票市场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但通过长期的走势来看,市场化定价无疑在牛市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

由此可见,市场化定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一、二级市场价差,但只是相对值在减小,绝对值仍在继续增大。这大大加剧了股票市场的风险,使原本就股价畸高的中国股市,更踏上了“高处不胜寒”的险境。

2.市场化定价促使“圈钱”之风愈演愈烈,中小股东损失巨大。牛市中市场化定价所引起的股价飙升,使上市公司获得了比预期更多的资金。企业深晓此道,无心发展实业,一心虚报指标,“圈钱”之风愈演愈烈。

据笔者统计,自市场化定价实行(2000.1-2001.10)以来,通过竞价发行使上市公司多募集资金521.33亿元。

一边是上市公司的疯狂圈钱,一边是中小散户的巨大损失。由于市场化发行将股价迅速提高,使得投资者均损失惨重。笔者抽取于2000年发行、分布于不同行业的24只新股,对其发行价、上市首日收盘价和2004年9月22日的复权收盘价加以对比(表2),发现:60%以上的已跌破发行价,在一级市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如果将其保留至今,有60%人已有损失。平均损失为55%。而在二级市场中,投资者损失更加严重。如果以上市首日收盘价作为投资者的买入价,直至今日,他们的平均损失将达到58.77%。2004年9月22日,上证综指收于1420.15点,较最高股指2200点跌幅36%。可见,与整个大盘相比,2090年采用市场化定价发行的股票,下跌幅度明显大于股市的整体下滑幅度,茌2000年购买新股的股民其损失是其他年份购买新股的损失的二倍。

表2 部分2000年发行的股票跌幅一览

股票名称 发行价 上市首日收盘价 2004-9-22复权后收盘价

是否跌破发行价

首日购入者跌幅股票名称

发行价

上市首日收盘价

2004-9-22复权后收盘价

是否跌破发行价

首日购入者跌幅

闽东电力 11.515.48 5.11

是66.99%美克股份

13.09 3110.39 是 66.48%

用友软件 36.689230.9

是66.41%鑫科材料 12 36.499.46 是 74.08%

民生银行 11.818.56 6.82

是63.25%维维股份

10.2817.467.36 是 57.85%

龙净环保

7.222.85 8.87

否61.18%民丰特纸6.4214.218.53 否 39.97%

洪都航空 14.98

22.4

6.33

是71.74% 五洲交通5.4811.265.55 否 50.71%

烟台万华 11.28

3121.21

否31.58%国旅联合5.8616.9 8.01 否 52.60%

安琪酵母 11.88

30.88 9.28

是69.95%华龙集团5.7 17.8 4.38 是 75.39%

安泰科技 14.98

42.77 11.26

是73.67%南京中商6.3616.4 7.52 否 54.15%

新力药业 18.834.11 15.65

是54.12%中恒集团5.2518.166.37 否 64.92%

兰州铝业 7.6814.04 7.76

否44.73%路桥建设7.3 13.6 6.88 是 48.41%

浙江阳光 9.4819.15 9.09

是52.53%波导股份16 35.05

13.45 是 61.63%

红豆股份 7.4 17.6

9.42

否46.40%北方股份 8 14.855.84 是 60.67%

跌破发行价企业数量 15

首日收盘购入者平均跌幅

58.77%

数据来源:上海证交所网站

3.市场化定价阻碍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正常发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股票市场在建立之初就将其定位于为国有企业融资。市场化定价方式的实施,无疑进一步阻碍了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2000年1月至2001年10月,196家上市企业的股票募集资金总计1391.32亿元,如果按照相应行业的合理市盈率水平计算,它们的合理募集量应为869.9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不实行市场化定价,这1391.32亿元就可以为314家急需发展的大中型企业融资,可以为更多的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然而,这196家企业其资金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大多数企业在低效率地使用资金,有相当部分资金有去无回,逐渐被消耗殆尽,严重危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

上市公司低效率使用过多的资金主要表现在:(1)公司经营业绩不断滑坡,“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现象普遍存在。(2)频繁更改募资投向。以2000年上半年上市、增发以及配股的公司为样本,至年底平均只投出了所募集资金的46.15%,而2001年上半年有122家上市公司变更了募资投向,其中变更新发、配股的公司比例分别为63%、36%。据测算,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变更募资量为1.09亿元,约占筹资额的20%。(3)大量资金又流回证券投资。据统计,在沪市635家上市公司中,2001年中报涉及委托理财事项的公司共计95家,占沪市上市公司总数的15%,共145笔,委托理财金额累计216.65亿元,平均每家1.25亿元。

综上所述,市场化定价使得原本可以用来解决314家企业融资问题的资金,仅仅聚集在少数企业手中,造成了极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使用不当,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三、新股市场化定价将会使熊市雪上加霜

事实上,在股市熊市中实行新股市场化定价同样会造成极大伤害。由于中国并没有对发行市盈率的下限加以规定,因此在熊市中我们可以将现阶段(2004年4月-2004年9月13日)定价方式近似为市场化定价。

1.市场化定价将不断拉低股价,使熊市追底。从2004年4月上旬开始,股市在短暂恢复后,开始了新一轮“熊途”。上证指数从1700多点一路跌破1300点;成交量始终在低谷徘徊,沪深两市日成交量总和不超过100亿元。然而,有关部门并没有放慢发行新股脚步,尤其自深圳中小企业板设立以来,几乎是以一天发一股的速度扩容。据笔者统计,2004年5至8月间,中国共发行62只新股,其中6月份发行29只,7、8两月各发行12只新股。2004年前8个月发行新股92只。

一面是股市的不断缩水,一面是过度扩容。在双重压力下,上市公司要想使自己的股票更具吸引力就必须不断下降发行价格、降低发行市盈率。自5月份以来,62只新发行股票的发行市盈率平均为17.25倍,低于18倍市盈率发行的股票有29只,这在过去是鲜有的。其中,6月份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仅有17倍。但是,这种低市盈率的竞争并没有吸引投资者进入,反而不断稀释股价,使熊市更“熊”。4月中旬至8月间,6月份股指下跌最为剧烈,这是一方面是由扩容速度过快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新股发行价格的不断下降迅速拉低了其他股票价格,使整个熊市不断追底。

2熊市中,市场化定价将使投资者损失惨重。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得到了一笔可以不还本的资本金,但是,市场化定价造成了股指不断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据笔者统计,今年五月份发行的62只新股中,有22家在上市后不久便跌破发行价,“新股不败”的神话正在破灭,股民中甚至引起了“新股恐惧症”。以每只股票有5万股民计算,这22家企业将使100多万人被套,而且平均跌幅达11%,股民损失惨重。

3.股价下跌将影响投资者信心,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熊市中,市场化定价将使新股发行价格不断降低,“新股不败”的神话将被彻底摧毁。新股可能成为烫手的山芋,这不但不利于企业的融资,还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四、新股发行询价制不适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原因分析

中国股市两次改革实践证明,新股询价制是一项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舶来政策。那么,在坚持搞市场经济、实体经济中已97%自由定价的中国,这一政策恰恰不能市场化呢?这是由于中国股市至今存在着很大的非市场性因素。

1.非市场化的股权分置是导致新股询价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有70%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参与流通,只有30%的流通股,参与市场化定价发行。因此,新股询价基础是片面的。在这样一个非市场化的股市中,又何谈实行IPO市场化定价呢?

2缺少做空机制为另一重要原因。美国、香港等绝大多数国家(地区)股市都有做空机制,或是股票做空,或是股票指数做空,即可回避风险,又平抑了股价。而中国只有买进做多及卖出离场,没有做空机制。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是为了国企新股发高价而考虑的。

3.缺少适量的机构投资者。中国证监会目前推出的新股市场化询价草案,其实就是机构投资者(基金)、投资银行(券商)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的方案,如果一方占据明显优势,那么就极易产生非均衡的结果。2003年底,NASDAQ市场中机构投资约占75%以上,目前我国证券市场7000万股民中99%是散户,机构投资者比例过轻,仅让少数参与市场定价,这显然有失公平。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目前在我国推行市场化定价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建议:必须首先解决中国股市全流通问题,设置做空机制,积极培育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解决股市的根本性缺陷,然后才能全面实行新股询价制。

标签:;  ;  ;  ;  ;  ;  ;  ;  ;  

新股市场的询价应推迟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