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瞻

内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新区) 四川内江 641000

【摘 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内热针治疗在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疾病当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8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内热针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22.5%,P<0.05,差异显著。结论 采用内热针进行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内热针;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的疾病疾病,是关节炎当中的常见病症;肩关节周围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方法有很多,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疗效也各不相同,为了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其中80例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别采取温针灸和内热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简要的分析,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8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在观察组的40例患者当中,男17例,女23例,患者的最小年龄是35岁,最大年龄是78岁,平均年龄为(58.75±6.94)岁,最短病程2周,最长病程12周,平均病程为(6.74±2.43)周;在对照组的40例患者当中,男18例,女22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37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为(58.35±6.78)岁,最短病程2周,最长病程12周,平均病程为(6.69±2.51)周。本次临床试验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支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选取和剔除标准:选取标准:符合中西医对肩关节周围炎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辩证分型标准,患者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所有患者均单侧肩关节发病;所有患者 生命体征平稳;在近1个月内没有接受任何的针灸、针刀、艾灸等治疗;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试验研究,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由急性外伤、骨折、肩周软组织撕裂伤等引起的肩痛患者;合并有肩关节结核疾病、肿瘤疾病的患者;合并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合并有严重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既往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患者;既往晕针史患者;过敏体质和瘢痕体质患者;皮肤敏感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1]。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的40例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具体为:让患者取端坐位,选患者患侧的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肩前穴、臂臑穴、阿是穴等穴位,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用28号毫针采取指切进针法垂直穴位进针,针刺深度大约在10-25mm之间,在捻转得气后,将2cm的艾条放置在主穴的针尾上,点燃艾条下端,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宜;每次1柱、每穴1次。

1.2.2观察组

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进行内热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所示:让患者取端坐位,选取患者患侧的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肩前穴、臂臑穴、肩胛部阿是穴,同时以阿是穴为中心,在距离阿是穴大约1cm的四周另取4-6个进针点,并用医用记号笔标记。选择由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F型内热式针灸治疗仪好规格为0.7mm×110mm的内热式针灸针进行治疗。采用碘伏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皮肤和铺巾后,先在上述每个进针点处皮下注射0.5-1ml的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然后打出直径约为5mm的皮丘消除患者进针破皮时的痛感,再采用内热针按照标记点双手持针依次有序的刺入皮肤,穿过肌肉或者筋膜层到达骨膜附着处,不行针,引出酸沉胀麻等针感即可。完成进针后,将内热式针灸治疗仪的加热套管套入到针尾处,进行预热,并在2分钟后将温度控制在43℃左右,以患者可耐受为宜;加热30min后,关闭治疗仪并取下加热套管,待针具冷却后逐一起针;然后按压止血并用碘伏对针眼处进行常规消毒。

两组患者均以7天治疗1次,以1次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没有出现疼痛感;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和显著改善,偶尔出现轻微疼痛感;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疼痛没有好转甚至加重[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5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临床疗效采用卡方值进行组建对比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5%,P<0.05,差异显著。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3结论

从上述结果当中可以看出,与对照组患者的温针灸疗效相比,观察组患者内热针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与同类研究当中97.5%的临床总有效率基本一致[3]。

总而言之,采用内热针进行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扬.内热针结合温肾理筋汤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2):312-314.

[2]刘名峰,董俊球.内热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8):62-63.

[3]李圣洪,董庆鹏,梅敦成.内热针导热疗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2):152-155.

论文作者:李瞻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  ;  ;  ;  ;  ;  ;  ;  

内热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