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逻辑元研究的进展--逻辑思想史述评_元语言论文

世界逻辑元研究的进展——评《逻辑学思想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学论文,思想史论文,逻辑论文,进展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5)06-0069-04

张家龙主编的《逻辑学思想史》(张家龙、刘培育、郑伟宏、邵强进合著)已由湖南教 育出版社出版。我是该书审稿人和热心读者,多次阅读,反复体味,深感其多有堪向广 大读者推介的特色和优点。

该书在世界逻辑史研究中,首次以现代逻辑为工具、世界三大逻辑传统理论为对象, 进行第二层次元研究,是世界逻辑元研究的创始作。世界三大逻辑传统理论,是以东西 方人类思维表达应用逻辑为对象的第一层次元研究。以往海内外逻辑史著作,如波亨斯 基著《古代形式逻辑》、威廉·涅尔和玛沙·涅尔著《逻辑学的发展》、江天骥主编《 西方逻辑史研究》、宋文坚著《西方形式逻辑史》等,都是逻辑学家、学派和学说的编 年史。拙译末木刚博的《逻辑学的历史》以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为对象,分中国逻辑学、 印度逻辑学和西方逻辑学三部分论述,内容也是逻辑学家、学派和学说的编年史。

西方多有以元meta-为前缀的术语,现代逻辑学家希尔伯特和塔尔斯基区分理论、语言 、科学、逻辑为对象和元不同层次的学说,是一种强有力研究工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说明形式语言、形式系统(对象语言、理论、逻辑)及其元语言(元理论、元逻 辑)的不同性质,可推广应用其他学科,更有助于说明《逻辑学思想史》的特点和价值 。

该书用世界逻辑元研究最优方法,以逻辑为主,逻辑和历史统一,以世界逻辑传统理 论为纲、为纬,以世界逻辑传统理论演进史为目、为经,纲举目张,经纬交织,清晰展 示世界逻辑思想的历史画卷,再现世界逻辑体系之网的构建历程。

一、西方逻辑元研究创始作

张家龙著“西方逻辑”编,以现代逻辑为工具,以西方“直言三段论学说、词项理论 、命题逻辑、模态逻辑、逻辑基本规律、归纳法和古典归纳逻辑、数理逻辑的基础—— 逻辑演算”等逻辑理论为对象,进行元研究,各种逻辑理论对象和元研究的不同层次, 在著者笔下,清晰朗然,历历在目。

1.直言三段论学说。张著指出亚氏用字母表达词项变元,用词项变元表述推理规则, 建立以初始推理规则为出发点的第一个公理化演绎系统,奠定三段论元语言规则系统的 基础。莱布尼茨的直言三段论学说,是形式化研究的新阶段,对三段论系统做算术解释 ,是三段论系统语义模型,有形式语言语义学思想。希尔伯特、阿克曼用现代逻辑,建 立三段论命题和类(一元谓词)联合演算。卢卡西维茨用数理逻辑工具,构造三段论蕴涵 式公理系统,开创用现代逻辑方法研究古典逻辑新道路,从现代逻辑高度解决新课题, 证明三段论公理一致性、独立性,解决三段论系统有意义命题的一般判定问题,借题发 挥,推出创新成果。科科伦创建直言三段论自然演绎系统,构造语言和语义系统,有现 代逻辑严格性。张家龙构造亚氏直言三段论树枝形自然演绎系统,完全严格化、形式化 地将直言三段论创发为特殊一元谓词逻辑系统,比卢卡西维茨蕴涵式公理系统更简明, 有更简单解决判定问题的功能。

2.模态逻辑。张著综合分析中世纪逻辑学家70余条简单蕴涵原理,构造简单蕴涵模态 命题逻辑系统,显示公理化、形式化水平和高度。莱布尼茨可能世界和必然真理的思想 ,是现代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来源。麦考尔建立亚氏模态三段论蕴涵式公理系统, 构造必然和偶然两式形式演算,证明一切有效式,排斥一切无效式,解决系统判定问题 。约翰逊给出麦考尔必然式系统语义解释。与麦考尔蕴涵式公理系统不同,张家龙构造 了比较简明的亚氏模态三段论树枝形自然演绎必然三段论系统AZ、形式排斥系统和偶然 式系统,证明一切有效式,排斥一切无效式,探讨必然三段论判定程序、语义模型。

3.命题逻辑。张著指出斯多亚学派严格区别初始推理规则和元逻辑规则的不同层次, 首次用初步形式化、公理化方法构造命题逻辑系统,是与亚氏直言三段论系统齐名的古 希腊逻辑两大成果。中世纪逻辑学家解决语义悖论卓越成果,被现代逻辑语义学吸收, 其巧妙方法中的限制法被发展为类型论,解析法被发展为语言层次论。

4.逻辑演算。张著指出数理逻辑创始人莱布尼茨借鉴中国表意文字特点,提出建立普 遍语言的人工语言,为形式语言的语形学(语法学)开先河。弗雷格第一次构造命题演算 和谓词演算形式公理系统,区别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在讨论而不是使用对象语言时,用 大写希腊字母代表语形变元,为数理逻辑和现代逻辑形式语言论奠定基础。罗素是逻辑 演算的完成者,其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接近今日逻辑演算读本。元逻辑理论从总体上对 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系统性质一致性、独立性和完全性进行研究。波斯特、卢卡西维茨 、希尔伯特和阿克曼给出命题演算一致性的证明,贝尔纳斯首先用算术解释方法,证明 由4条公理组成命题演算系统的独立性,波斯特证明命题演算具有语义、语法两种意义 的完全性,希尔伯特和阿克曼对其证明做出改进,并证明谓词演算的一致性和谓词演算 公理系统的独立性,哥德尔首次证明一阶谓词演算的语义完全性。哥德尔完全性定理建 立,标志弗雷格以来一阶谓词演算完善。

二、中国逻辑元研究进展

刘培育著“中国名辩学”编,指出名辩学“核心就是今天讲的逻辑学”,是中华民族 “对具有全人类性的逻辑思维的反思和探索的结晶”,“反映了人类逻辑思维的共同的 规律”,用概念、命题、推理、论证等西方逻辑工具语言和术语,诠释名、辞、说、辩 、“辞以故生”、“辞以理长”等中国名辩学对象语言范畴和表达式,是中国逻辑元研 究的进展。

名辩学诞生于战国时期中国逻辑元研究第一次高潮。研究主体是墨、儒、名等诸子百 家,对象是当时思维表达中的应用逻辑,元语言工具是古汉语,成果是古代名辩学,形 态是用古汉语表达古名辩,性质是第一次中国逻辑元研究,作用是为古人提供思维表达 方法,后果是沉睡千年无人知,评价是在现代不经重新诠释,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加 工改制,不便今人认知和应用。

中国逻辑元研究第二次高潮汹涌澎湃于现代。研究主体是梁启超、胡适、沈有鼎、莫 绍揆和至今众多的学者,对象是中国古代名辩学,元语言工具是现代语,成果是中国逻 辑现代观,形态是用现代语表达中国逻辑精华,性质是第二次中国逻辑元研究,作用是 为今人提供思维表达方法借鉴,后果是融会古今中外逻辑,弘扬中国逻辑精华,评价是 在现代经重新诠释,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加工改制,方便今人认知和应用。

中国逻辑元研究理论焦点,是中国逻辑存在论、本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揭示中国 逻辑的体系、内容、本质和规律,明确研究价值,端正研究方法。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 是回答中国逻辑“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什么用和怎么看”。“有什么”:辨明中 国逻辑的存在、体系和传统。“是什么”:认识中国逻辑的内容和本质。“为什么”: 探索中国逻辑兴、衰和再兴的因果规律。“什么用”:理解中国逻辑研究的价值、意义 和作用,融会古今中外逻辑,弘扬中国逻辑精华,为今人思维表达需要服务。“怎么看 ”:端正方法,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批判综合。正确回答这些理论焦点、前沿热点和 关键问题,将使中国逻辑元研究出现新飞跃。

中国逻辑元研究开拓创始期,胡适探讨墨家说知推论学说,创造性地将墨家故、理(法 )、类范畴和论辩方式与西方逻辑贯通诠释。梁启超指出“《墨经》论理学的特长,在 于发明原理及法则”,“最精彩的部分,在论法则”。

突破奠基期,沈有鼎用西方、印度逻辑工具,确解墨家逻辑原典,实现墨家逻辑元研 究的突破和飞跃,使沉埋千年的墨家逻辑喜获新生,价值不亚于墨家逻辑原创。沈氏阐 明墨家逻辑的体系、内容、本质和规律,以现代语言和逻辑工具,对墨辩对象逻辑,进 行科学系统的元逻辑研究。

莫绍揆“利用数理逻辑的观点,重新对《小取篇》做一个完整的剖析,阐明其体系, 突出其特有贡献”,“特别注重运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分析并整理它的基本概念及其逻 辑体系”。把墨家以古汉语元语言表达的逻辑规律,创造性地诠释为与其等值的以现代 语和数理逻辑符号语言为元语言的逻辑规律,对墨家论推理正常、不正常现象的元逻辑 分析饶有新意。

刘培育用集合论外延性原理、集合元素无序性、元素不重复性等现代逻辑工具语言, 创造性诠释墨家逻辑兼名论。诸子百家争辩,无碍逻辑方法共同。墨家借儒家“正名” 术语,说明元逻辑规律同一律。墨家概括“正名”普遍规律:“彼止于彼”,“此止于 此”,“彼此止于彼此”。将其替换为西方逻辑公式A = A,B = B,AB = AB,意义不 变。用不同种类元语言,表述形式逻辑元逻辑规律同一律公式,在逻辑上等价、等值。 《墨经》以古汉语代词“彼”、“此”和“彼此”,充当元语言逻辑变项,指代任意概 念、词项,将其替换为元语言英文字母A、B和AB,意义不变。墨家以古汉语词“止于” 做元语言逻辑常项,意谓专指、等同,将其替换为数学符号 = ,意义不变。

刘培育用数理逻辑符号语言为元逻辑工具,创造性诠释韩非矛盾之说为如下公式:

《经说上》说:“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 ”用古汉语代词“之”做元语言逻辑变项,指代任一主项,在这同一主项后附加“牛” 和“非牛”两个矛盾谓项,构成对一任意对象“彼”(元语言逻辑变项)的矛盾命题之争 。这两个矛盾命题的真值规律,是“不俱当,必或不当”。“俱”、“或”是古汉语全 称和特称量项,是元语言逻辑常项。“不”(否定)、“必”(必然)是元语言逻辑常项。 “当”(真)是以元语言语义概念充当逻辑常项。墨辩“不俱当,必或不当”,是元语言 逻辑规律,意谓“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与亚里士多德对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表述“相 反论断不能同时为真”,“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贯穿同一逻辑实质。

40余年前,沈有鼎向我亲授止式推理的元逻辑分析。止式推理功用定义:“止,因以 别道。”止用来区别、限制一般性道理。止式推理步骤:“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 则举不然者而问之。”对方列举若干正面事例,仓促概括为不正确的普遍结论,我则列 举反例反驳。培根说,“那种以简单的枚举来进行的归纳法是幼稚的,其结论是不稳定 的,大有从相反事例遭到攻击的危险”,“对于发现和论证科学方术真能得用的归纳法 ,必须以正当的排距法和排除法来分析自然”,同墨家规定恰合。墨家用古汉语元语言 表述止式推理形式,与西方逻辑用自然语言表述推理形式,有本质一致性。

刘培育指出墨家式推论是归谬法。在西方,矛盾律是最早发现的逻辑规律,归谬法是 最早发现运用矛盾律的论证法。希腊文辩证法Dialektikos(Dialectic)本指归谬法:在 辩证中揭露对方逻辑矛盾,以战胜对方的方术,后成为西方逻辑第一个专用名称。墨子 在辩论中总结出元语言语义概念悖,表示对方自相矛盾、荒谬和背理。用悖概念揭示对 方自相矛盾、荒谬和背理,以驳倒对方,即归谬法。墨家熟练运用悖概念和归谬法,反 驳当时自相矛盾的议论“言尽悖”等。墨儒道名杂诸子百家,都极善运用归谬法。墨家 用古汉语元语言,制定归谬式类比推理定义:“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 ,予之也。”对方赞成彼命题,不赞成此命题,我则向对方证明“此与彼同类”,若对 方仍不赞成此命题,则陷于自相矛盾,从而用逻辑力量,迫使对方赞成此命题,以消除 逻辑矛盾。规则是“以类取、以类予”和“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体现 形式逻辑同一律和矛盾律。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是百家争鸣和科学认识应用逻辑的元逻辑概括 ,又以其普遍工具和方法作用,服务于百家争鸣和科学认识。中国古代对象逻辑和元逻 辑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是中国古代元逻辑研究产生、作用的机理。科学进行现代中国 逻辑元研究,唤醒沉睡千年的名辩逻辑,使之与古今中外逻辑融合,重新发挥对社会文 化的积极作用,彰显其在世界逻辑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中国逻辑元研究的神圣使命。

三、印度逻辑元研究荟萃

郑伟宏等著“印度正理—因明”编,以印度逻辑推论式、因三相和谬误论范畴为对象 ,以现代语言为工具,进行元研究,是印度逻辑元研究成果的荟萃。

郑伟宏指出,法称喻、因、宗推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 结论的顺序相同”,“相当于三段论的第一格第一式即AAA”,“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 西方逻辑三段论的水平”。梁启超指出墨家推论式和西方、印度“相同之处亦甚多”, “和因明的三支极相类。内中最要紧的是‘因’;‘因’即‘以说出故’之‘故’”, “名学之布式,则与印度之‘因明’,有绝相类处”。沈有鼎指出印度逻辑推论式的喻 体,相当于亚氏逻辑三段论大前提和墨家立辞三物的“辞以理长”;因相当于亚氏逻辑 三段论小前提和墨家立辞三物的“辞以故生”;宗相当于亚氏逻辑三段论结论和墨家所 立之辞。

周礼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逻辑”释文,以西方逻辑语言为元逻辑工具,把 玄奘译义印度逻辑规则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诠释为小词 所表示的事物都具有中词所表示的性质,具有中词所表示的性质的事物一定具有大词所 表示的性质,不具有大词所表示的性质的所有事物都不具有中词所表示的性质,指出因 三相是“用元语言表达的推理规则”,表明因明“已开始脱离思维内容而进入严格意义 下的形式逻辑”。

玄奘译印度逻辑谬误论“自语相违似宗”(自相矛盾错误论题)举例“一切言皆是妄” ,与墨家反驳自相矛盾议论“言尽悖”、亚里士多德批评克拉底鲁论点“一切命题是假 的”和古希腊“说谎者”悖论,异曲同工。世界文明之邦印度、中国和希腊对逻辑矛盾 谬误进行同样考察,实例分析酷似,表明人类思维规律一致,逻辑是全人类普遍工具性 学科。

《逻辑学思想史》留有未决课题,需加强世界逻辑元研究的均衡发展和宏观综合。

标签:;  ;  ;  ;  ;  ;  ;  ;  ;  ;  

世界逻辑元研究的进展--逻辑思想史述评_元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