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冯 昕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 本文分析了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性应激源,解析了静脉采血人群的具体心理反应类型,结合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针对过度紧张、焦虑、潜在性紧张、烦躁不安、恐惧等心理反应,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希望能为探究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措施,提供部分理论支撑. 【关键词】 静脉采血人群;心理反应;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48-01
静脉采血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过硬的穿刺技术,还要求医护人员密切关注采血者的心理反应与变化,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烦躁的心情,提升患者护理满意程度[1].近年来,部分医护人员片面专注于技术与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影响了静脉采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如何准确掌握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性应激源
1.1 疼痛 静脉采集针头会在不同程度上刺激血液采集者的皮肤与血管,为血液采集者带来一定的疼痛感.刺激能否让机体产生反应,主要由两方面决定:第一,机体当时的功能与状态;第二,刺激数量、强度.疼痛产生多会导致不愉快,因此某些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活动.个体不同,对刺激反应能力也就各异,当然产生的心理反应程度也具有一异性.比如:对焦虑、烦躁、紧张的反应临床可表现为:晕针、肌肉收缩加速、出汗等[2]. 1.2 护理人员技术差、态度冰冷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医护人员静脉采血技术差、对采血者态度冰冷,给静脉采血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刺激,甚至会引发静脉采血者情绪波动大、情感反应强烈等.
1.3 视觉上的刺激 静脉采血中,当部分采血者目睹自己体内血液被抽吸到注射器的时候,也会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失控、晕针等反应.采血者受刺激类型与程度直接决定了心理反应的性质.与此同时,反应还会受到采血者身体素质、早期经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2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①过度紧张.多发于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均较差,且体弱的年轻男性;②焦虑.其产生原因多为:担心采血量过大、采血护士技术不过硬等;③潜在性紧张.多发于身体素质好,质控能力较强的成年人;④烦躁不安与恐惧.多发于心理反应强烈的小儿;⑤恐惧.恐惧心理多产生于静脉采血的少年儿童.具体表现为:哭闹不止、烦躁不安,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的采血工作,没有能力承受静脉采血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等.相关调查显示:采血少儿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意志力与其恐惧程度密切相关,且女孩明显优于男孩[3].
3 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应当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判断力与观察能力,并将这些能力与知识积极主动地应用到临床护理当中.首先,在进行静脉采血之前应,应当合理选择穿刺血管,这是静脉穿刺的基础;其次,技能熟练、一针见血,把患者的刺痛感降倒最小;接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最后,还应当密切关注采血者的心理反应,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类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措施[4]. 3.1 过度紧张型采血者心理护理措施 ①这类静脉采血者最容易产生晕针, 引发摔伤.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提早发现”与“尽早预防”两方面;②静脉采血之前,对于高度紧张、身体偏瘦、体质较差的采血人群,应当予以重点观察,了解清楚近期是否有晕针情况发生;③若发现采血者晕针可能性较大,在静脉采血时,应当让其平卧,从而促进身心放松、减少心理负担,降低晕针发生率,有效防止摔伤;④主动给予采血者关心与帮助,缓解其心理压力;⑤有晕针历史的采血者,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再次晕针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耐心倾听其对以往晕针情况的陈述,帮助其分析晕针发生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其自信心;⑥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尽量做到动作娴熟、准确,减少采血者疼痛;⑦ 避免让患者看到采血的整个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3.2 焦虑型采血者心理护理措施 焦虑型采血人群具有敏感、自尊心强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并尽可能满足采血者挑选护士、选择血管等相关要求.若患者焦虑反应仍未得到缓解,那么则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对患者的疑虑予以耐心的讲解;②帮助采血者了解采血基本步骤,增强其对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技术的信任,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3 潜在性紧张采血人群心理护理措施 这类采血人群有可能会存在潜在性的心理紧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防止不良言语或者行为造成其紧张程度的加剧.具体心理护理措施如下:①着装应当干净、整洁;②保持面带微笑;③言语温柔亲切;④眼神坚定[5].
3.4 烦躁不安型采血人群心理护理措施 这类人群以儿童为主,医护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①不断提升与儿童沟通的能力与技巧,融洽与采血儿童的关系;②亲切和蔼,语气温柔,目光柔和,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③轻轻抚摸采血儿童的小手、额头等部分,让其感受到关心与呵护;④交流过程中,语气、语调应当保持轻柔、缓慢,并就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激发采血儿童的兴趣,消除其烦躁不安的情绪;⑤重视家长的作用.家长与儿童的关系最为亲密,最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因此,如何获得儿童家长的配合是儿童心理护理工作的重点.首先,医护人员对于患者家属应当热情大方,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专业与娴熟,增强家长的信赖.其次,提升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性,全面掌握儿童的兴趣与爱好,为患儿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最后,部分家长由于性格急躁,一旦孩子表现出不愿意合作,则开始大骂孩子,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采血儿童的烦躁与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当尽量平复家长的情绪并同家长一起协商如何做好儿童心理护理.
3.5 恐惧型采血人群心理护理措施 ①对于采血认识不足或者存在某些误区的患者,予以耐心解释与宣教;②态度温和,积极热情;③切记表现出不耐烦与严厉,增加采血者的恐惧心理;④重视榜样的力量.对于表现优异的患儿予以及时表扬,并号召其他患儿向其学习;⑤在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讲故事、放动画片等方式分散采血儿童的注意力,减少静脉采血对其产生的心理刺激[6].
4 讨论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静脉采血护理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采血者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帮助采血者正确的认识静脉采血,提升采血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1] 陈如燕,吴英.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 [2] 吴风媛.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 [3] 余少芬,张凯宁.静脉采血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分析和心理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07). [4] 包莉娜.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门诊静脉采血患儿及家属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1). [5] 贾贵茹 .静脉采血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32). [6] 李玉鸿 .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2 (z2).
论文作者:冯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静脉论文; 心理论文; 人群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紧张论文; 患者论文; 儿童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