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民间妇女的教育渠道_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地区农村民间妇女的教育渠道_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地区乡村民间妇女教育渠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乡村论文,妇女论文,渠道论文,民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妇女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妇女进步和妇女受教育权益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妇女的教育,把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任务,作为我国执行《内罗毕战略》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妇女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全国实施的“双基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绝大多数女童受到普及义务教育,为广大文盲、半文盲妇女摘除了文盲帽子,提高了我国妇女的文化素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人口分布不均衡,有相当一部分人数居住在自然环境较差的边远山区乡村,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开辟适合贫困地区妇女教育的渠道,特别是乡村妇女教育渠道,对于提高乡村妇女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谈的乡村民间妇女教育,主要指乡村民间自发办学,并由乡村妇联等民间团体组织实施教学,侧重在义务教育范围外的非正视教育。

一、幼儿教育

据了解,目前乡间幼儿教育的渠道大体有三种:一是由地方政府办园、教委管理的学前教育,被称为官办园(所),这在幼儿园中所占比例极小。另一种是民办官助,即民间自发办园,这种幼儿园(所)由于其民间自助性质和大多由乡村妇联协助管理,而被称为民办园(所)。目前,由于贫困地区地方财力不足等原因,乡村办园(所)廖廖无几,而民办园(所)由于民间自助形式,适合当地社区环境及村民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及乡村民众的欢迎。

据调查,乡村民办幼儿园多以行政村设园,入园儿童为本村村民子女,教师多为回乡知识青年。凡民办幼儿教师上岗前均需参加县及县级以上妇联举办的幼师培训班,获得幼教基础知识,经考试合格后发给证书才能回村施教,基本上保证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赣东北某山区县有110个行政村,已办乡村幼儿园112个,基本上达到村村办园。

在山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一些较大的行政村的村民居住分散,每次接送孩子入园需往返5、6里甚至7、8里的路,于是,一些自然村便因地制宜兴办了自然幼儿园,方便接送,确保了幼儿入园率。

这些村办园(所)全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办在家门前,保证了学龄前儿童全部入园,经过两至三年的学前教育,自然步入小学。现在,该县乡村农民再也不为幼儿园入托入园发愁。由于乡村幼儿园(所)的兴建,村民有条件依据办园的质量进行选择入园,由此促进了幼儿园的竞争。据了解,该山区县已连续多年实现了学龄儿童,尤其是学龄女童的入学率达100%,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

二、妇女扫盲

扫除扫女文盲是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农村妇女文盲、半文盲大多集中在贫困边远山区的乡村中,这里文盲妇女基数大,扫盲任务重,是我国扫盲的重点及难点。由于山区乡村妇女所居住社区环境的不同,尽管各级政府协调教委、妇联等有关部门,每年都在乡村开展扫盲工作,但由于扫盲任务突击强,不少乡村文盲妇女突击扫盲时,强行认了一些字,迈出了文盲圈子,后因没有一定的文化环境,长期不用而忘掉,又重新进了文盲队伍。这种年年扫盲,年年返盲的现象,造成扫盲巩固率不高,影响乡村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

笔者近期在赣东北某老革命根据地调查时看到,当地乡村妇女扫盲采取互教、互学、互用的自助扫盲形式,巩固了扫盲成果。目前,江西乡村妇女民间互助扫盲,一般以村为单位,由乡村妇联组织生源,乡村民办教师或回乡知识青年任教师,“妇女活动之家”或乡村民办小学教室作扫盲班教室,乡(镇)村和村民自签责任状,有的地方还采取“文盲一票否决制”(若没有在规定时间脱盲,则文盲者不发给外出经营活动证书等),限时限人完成任务,妇女除参加规定的扫盲学习外,相互交往中互相学习,能者为师,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将扫盲和学文化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据统计,江西农村妇女在“双学双比”活动中因学文化而扫盲的人数达80多万人。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乡村妇女或她们的亲属外出打工、经商,于是时时、事事、处处都有要学的知识,加之书信往来及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更激发了乡村妇女学文化的热情,使得互教互学蔚然成风。

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使大批农村妇女在发展种养殖加工业的基础上,将自产的商品推向市场,进入流通,这就需要她们懂营销,会算帐、记帐、开具发票和收条等,使所学的文化用于致富的劳动中,这也提高了她们学习的热情。

乡村妇女之间还常常相互交流种养加工的经验,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形成了一定的学以致用的文化氛围,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文盲现象。赣中及赣东北等地一些乡村重视把定时定期扫盲和民间自助式的长期扫盲结合,使乡村扫盲取得一定的成效,不少县已进入无盲县行列。

三、技能培训

乡村妇女的技能培训,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妇女群众所喜爱、提高妇女素质的又一渠道。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目前,乡村妇女技能培训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科技培训,另一类是以企业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多数以乡村妇联、乡镇企业妇委会及民间劳务中介机构根据实际需求举办,带有明显的民间自助教育性质。

笔者曾在赣东北、赣中等地乡村调查,看到当地妇女目前从事的职业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本乡本土的传统农业生产和家庭养殖业为主,这类人员大多是青壮年妇女,文化水平低,科技知识少。另一类是前往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或进乡镇企业就业的人员,多为青年妇女,她们文化水平较之前者普遍要高但职业技能低。根据实际需求,当地对这两类妇女的技能培训也随之分为两类:一是以传授农业技术为主提高农村妇女在业率的培训,如各级妇联在乡村中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把学技术作为提高妇女参赛能力的重点来抓。目前,江西省已有600多万农村妇女参加“双学双比”竞赛,400多万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为了调动妇女学技术的积极性,各级妇联围绕市场经济的需求,开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种养加工培训,把科技培训与农妇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在每一村重点培养女科技示范户,传授技术,带动全村妇女共同致富。如赣北某地农村一农妇自1985年起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在她的传授和带动下,该地区农村养猪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二是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农村剩们女劳力向沿海及乡镇企业流动,这些农家女离土离乡进入了新的劳动领域,易地就业使她们面临的是新的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一些县乡村妇联就办起了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一些劳务中介机构还根据生产厂家的职业技能要求办起了相应的妇女职业培训。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为乡村妇女适应市场需要,提高自身素质,进入劳务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样做无疑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素质。事实上,在外的打工族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不少农村妇女,在工作了若干年后,她们深深感到知识的宝贵和重要,为了做知识的主人,她们重新进行业余在职学习或离职进修学习,反映了新一代离乡离土农村妇女的新追求。

贫困地区乡村妇女的教育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地开辟乡村民间互助教育渠道,对加强乡村妇女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  ;  

贫困地区农村民间妇女的教育渠道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