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阵地博弈: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反思论文

高校思想阵地博弈: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反思论文

高校思想阵地博弈: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反思

刘 刚

(上海政法学院)

[摘 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大学生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复杂态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从树立宗教信仰法治观念、创新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构建宗教信息预警机制、完善人文关怀长效模式等方面寻求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关键词] 高校思想阵地;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建立在人脑所勾勒的虚幻世界之上的现实秩序。在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宗教思潮相互涤荡的时代背景下,宗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既关乎每个学生的前途选择,也关乎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走向。在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因此,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能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种宗教势力的渗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信仰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根本要素之一,紧抓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校园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与统一有至关重要的联系。根据近年来的文献研究,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高校信教大学生数呈“升温”趋势

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难以对信仰宗教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状况作出一个精确的量化判断。但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研究发现,有大量学者以不同地区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学生信教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地域涉及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河南、河北、湖南、新疆、宁夏、广西等省市。综合各地的调查资料,虽然高校中对宗教传播已明令禁止,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各地区的占比数有一定程度差别,但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宗教信仰逐步趋向多元化。在地区差异上,西部地区如新疆、宁夏、广西等地,因少数民族较多和家庭因素,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最高的约在44%左右。[2]虽然,当下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长不足以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但也为高校加强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抵御宗教势力渗透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大学生普遍对宗教呈“暧昧”态度

首先,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并不深刻,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表面层次。研究表明,极少数大学生会错将宗教信仰等同于封建迷信,部分大学生既并不了解宗教,也不明了信仰究竟为何物,但对宗教以及与宗教相关文化活动的好奇心理逐步增强。直观看,近些年大学生参加教堂礼拜、寺庙烧头香、拜太岁等宗教活动的并不在少数。其次,大部分大学生对他人合法信教持相当宽容的态度。西方信教徒重要的节庆更是让不少高校学生趋之若鹜。客观地说,西方节庆在中国已基本脱离原来宗教仪式上的意义,由文化内涵衍生出来的商业元素刺激并吸引着中国年轻一代,绝大部分大学生并非产生意识形态或宗教理念上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切勿将这一群体与新教徒归为一类。再次,部分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无定势的特点。除去少数民族信教大学生,有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中倡导的博爱与平等理念同国家提倡的价值观有互通之处,对宗教信仰持观望的态度;有的大学生出于功利性、世俗性、务实性的心理,依照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处于学业发展、求职晋升、困惑解答等不同的境遇中,在信教与否之间左右摇摆,呈现出不坚定的表现。

产自生产基地的胶州大白菜,才能使用地理标志。基地认证对基地土壤、水等要素要求条件严格,且基地种植大白菜面积必须达到10亩以上。胶州大白菜协会投资约80万元,建立了南三里河等胶州大白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标准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

矿石中主要的碲、铋矿物为碲银矿、碲铋矿、辉铋矿。碲银矿,晶体呈叶、粒、块状,粒度较细,多呈包裹体包裹于黄铁矿中,经能谱分析,该矿中主元素银含量为58.30%~62.42%,平均为61.29%,碲含量为37.58%~41.70%,平均为38.51%。碲铋矿,晶体呈叶、粒、块状,铅灰色,粒度较细,多呈包裹体包裹于黄铁矿中。辉铋矿,晶体呈长柱状或针状,集合体为致密粒状。该矿中主元素铋含量平均为79.10%。由于Te在元素周期表中与Au具有相近的化学性质,基于碲与金的密切关系,经分析发现矿区成矿提供充足的碲元素可能性不大,对金成矿的贡献也不大。

(三)大学生接触宗教途径呈“复杂”态势

五四运动以来,以道德代替宗教、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宗教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及其历史形成的文化感召力,仍然源源不断吸引着信众。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也存在一些共性,如让生活变得更加安宁美好。因此,面对宗教的渗透,一味去“堵”不是治本之策,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4],牢牢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一些神职人员表示,有不少青年大学生走进教堂明确表示自己心里不信上帝,但心中的各种困惑,想有人聆听,想找到寄托,包括有自杀企图却无处排解的人。而这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在无人关心的前提下,因为某一特定的生活事件选择皈依宗教。虽然,当前我国宗教工作的总体态势良好,但在坚决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同时,类似这样泛宗教化的现象能否为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一个警钟?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分析

从一定层面上来看,大学生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和选择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总的来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以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与熏陶,已基本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抱负。倘若大学生信仰宗教,就必然受到宗教价值观念的影响,将教义教规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对自己行为及外界事物的评价也会偏向教义教规的标准,从而大大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因此,要探析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有效抵御宗教在高校的渗透。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解析有待深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屡屡出现教师借由职权公然在课堂传教,大学生在校园派发传单传教,特定团体利用QQ、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传播教义思想等情况,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群体在高校蔓延与扩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我国《宪法》第36条确立了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是每一位中国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但这并不代表上述的“自由”是绝对的,在校园和其他公共场所进行宗教活动是违反相关规定的,应当坚决抵制。

目前,高校对有关宗教信仰自由内涵的阐述与解释有待深化。部分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自由,盲目地在一些境外宗教势力的操控下开展非法传教活动。因此,有必要对“宗教信仰自由”进行如下阐释:(1)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选择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选择何种信仰的自由;(2)对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应予以尊重,理解信仰不同不等于政治对立;(3)宗教信仰自由指的是纯精神范畴,而宗教行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针对部分信教大学生,应依法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积极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结果(表1)表明:10例保肢失败患者中,1例于术后3 d内因血管因素导致坏死而截肢,1例因继发大面积脑梗死发生昏迷而放弃治疗,2例因继发慢性骨髓炎、长期伤口不愈而延期截肢,2例因生理和心理上无法面对多次手术、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途截肢,2例因后期功能基本丧失又无法穿戴假肢而截肢。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夜寒苏药材挥发油中α-蒎烯、β-蒎烯及芳樟醇的含量 ………………………………… 张 彪等(7):933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亟待推进

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当前,微信、微博、APP、QQ等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源、社交圈、活动场,鉴于此,要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做多做活网络“微载体”,着力开发传播主流价值的网上文化产品、活动产品,千万不能搞成千篇一律、自娱自乐,以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微”,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比如,可以依托校、院两级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大学生自主创意的网络文化产品,放平教育视角,从而凝聚共识、巩固共识、发展共识。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生源地广泛,导致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思想意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时代滞后性显然已经不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科学信仰的巩固。主要表现在:(1)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未及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内容对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阐释尚不够深入,且授课多以理论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辨识和抵御宗教渗透,使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入脑入心”。(2)宗教研究领域师资较为匮乏。虽然高校不乏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但目前我国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构建将思想道德塑造与个人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仍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待加强

综合已有研究,除了家庭影响之外,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时代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心理层面,社会竞争压力大,人心浮躁,充满焦虑感,而宗教具有安抚人心的作用。二是价值层面,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又无法使人心安顿,由此,宗教成为少数学生价值诉求的对象。三是伦理道德层面,出于对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的不满,个别大学生从社会批判的角度进入宗教,以求获得心灵净土。四是社会关系层面,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相对疏远、冷漠,而宗教“教友”间“兄弟姐妹”式的情感联络,能给其以群体上的归属感。

上述影响因素存在的根源还在于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水平不足以完全为大学生解开“心结”。大学生的思想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一是随着环境变化易产生动摇,比如当前较为流行的诸如“高颜值”“女神”“小鲜肉”等非主流价值符号会在客观上形成驱动力,促使青年大学生趋于模仿;二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较为世俗的价值标准,比如用财富、权力、地位等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难让青年大学生从中获取主流价值观上的自我价值认同[3];三是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向社会的快速过渡中,社会民间团体的发育无法满足其群体归属感的需求,等等。以上类似社会支撑系统的缺失或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若高校未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从“安全阀”中得到疏解和满足的话,那么这类大学生群体亲近宗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综合考虑项目需求及不同储能技术性能,采用铅碳电池储能技术,建设规模容量250kW/1.2MWh。储能系统由铅碳蓄电池单元、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监控系统和预装式集装箱组成,项目采用“削峰填谷”运行方式,储能系统采用1个40呎标准集装箱,占地约30平方米。储能系统通过配电柜备用抽屉接入400V低压母线。详见图2所示。

一般来说,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存在一定量的动土石方、扰动土地和弃土弃渣,需要进行水土流失防护。受到水力侵蚀的影响,施工期及运行期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发生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区域主要集中在土石料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区和弃土弃渣场,尤以弃土弃渣场为重点水土流失部位。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会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加以重点防范。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对策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多提倡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处于日益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思想相对简单,校园环境较为自由,加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这就为宗教向高校渗透留下了“缝隙”,使其以多渠道与多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传播。线上借由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隐匿于信息海洋之中,有针对性地引起学生注意并开展线上传教。线下则借由教学活动、文化交流、发放印刷宣传品、有组织的渗透活动等,利用大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宣传“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的形式进行伪装,以宗教的名义裹挟西方的价值观念。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宗教形态业已出现端倪,只要有网络,无处非道场,传统的“垂直”的秩序观念被打破,个人的宗教生活不再受社会的条条框框和教团的清规戒律约束,宗教越来越呈现出成为“个人”范畴的倾向。这对高校开展科学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图2可知,伍姓湖最高水位345.96m时,湖水容积为3.05×107m3,表面积为21.7km2,最低水位343.85 m时,湖水容积为 0.38×107m3,表面积为 9.6 km2。

(一)筑牢理想根基,树立宗教信仰法治观念

随着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要深刻认识加强高校学生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面教育、依法治理原则,做好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工作。

首先,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契机,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详细解析“宗教信仰自由”内涵,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宗教,为学生培育“抗体”,自觉抵御披着宗教外衣的敌对势力的渗透。面对存在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应主动联系,分析成因,积极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困难,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避免其向宗教信仰倾斜。

其次,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宣传。严格管理高校校园内的宗教活动和大学生的宗教行为,严禁信教徒在校园内传经布道、非法宣传,严禁非法宗教组织和宗教宣传资料进入校园,针对校园内传教的师生,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对情节严重的依据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进行严肃处理。通过第一、二课堂建设,加强对已信仰宗教大学生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对于其中绝大部分而言,宗教信仰只是单纯的思想问题或者心理上的信仰问题,并不存在参与非法组织活动或者政治上的目的,故“不能用行政的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也不可采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5];需要“疏”“导”结合,运用说服教育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封建迷信和宗教对个人思想上的束缚。

(二)抢占网络阵地,创新意识形态教育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改变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人甚至预言,伴随着信息化急速发展,互联网上“新新宗教”大量涌现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教育形式上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在教育内容上贴近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需要。

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应是重要的工作着力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党员不准搞封建迷信,不准信仰宗教,不准参与邪教,不准纵容和支持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员党应是坚定的无神论者,高校理应对大学生党员信仰问题展开深入排摸,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8修订)》第62条的规定:“对信仰宗教的党员,应当加强思想教育,经党组织帮助教育仍没有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参与利用宗教搞煽动活动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政治育人的方式方法,普遍强化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随着大学生宗教信仰态势的复杂及人数的增加,可以发现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工作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有必要厘清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切入点,切实有效强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化解宗教信仰对其教育环境、内容、成效的挑战,从而牢固树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根基,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政策认同和价值认同。

其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宗教的内容,抵御“洋教”“土教”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宗教信息的传播既然无法回避,就要更好地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大学教育的各环节与全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的双向驱动、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互印证,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让大学生认识到“风景这边独好”,从而在主流价值与宗教教义的选择面前作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另一方面,要客观、适当地介绍宗教历史和宗教文化,注重将宗教教义中的有益部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及时回应大学生在现实生活、舆论热点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通过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破除宗教的神秘感。实际上,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也就那么几类,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能一通百通。

(三)加强风险防控,构建宗教信息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宗教信息的风险防控管理和动态预警机制,对线上、线下的宗教渗透信息及时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和反馈,迅速掌握和解决高校宗教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首先,加强高校的信息监管力度。线上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抓取、自媒体平台接入、行业用户输入等手段,实时更新相关数据,特别是对风险因素、风险发生概率、宗教信息渗透范围、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于大学生工作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风险的可控程度进行评估论证,并制定出相应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对策。还要加强对境外势力利用网络媒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一般途径的了解和信息的“人工巡逻”,并“借力用力”,通过网络媒介加大对我国宗教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形成特定媒体上的信息优势。

其次,线下大学生宗教活动信息的掌握同样非常重要。学校应及时掌握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并通过历史数据研判发展趋势;重点做好入校新生特别是少数民族新生(含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了解,建立信教学生个人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日常辅导和动态观察。要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宗教事务主管部门的信息互通互动,准确把握国内外宗教发展现状、宗教组织重大活动信息,密切关注社会面上的宗教信息动态。目前,一些社会组织以学生社团作为载体,打着公益活动的旗号进入校园,隐蔽性强,欺骗性强,需要引起格外关注。

(四)注重心理疏导,完善人文关怀长效模式

大学生对宗教的亲近,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让我们反思,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在教化层面做到“润物细无声”?宗教传播中的一些理念,无疑也给了思想政治工作很多的启迪。比如,“道德教育≠口号概念”,经书都把道理隐含在故事里,让人可听可感,获得启示;又如,“善举≠作秀”,教友生病,教会探访组成员会在第一时间到他病床前,为他祷告,给他激励,一下午的聆听和倾吐,比10分钟的逗留加一个红包,要意义深重得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作为塑造心灵的艺术,架起“情”的桥梁,才能实现“心”的交融。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人文关怀长效模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多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透过大学生信教现象,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易依赖于宗教进行自我麻痹与催眠,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是防止其心理天秤向宗教倾斜的最有力替代。要更多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引进专业心理咨询体系,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多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的沟通模式,避免主体错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入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的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政治渗透,必是长期战略,而且手段不断翻新、策略更加隐蔽。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又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防止错误思潮、宗教思想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打赢这场意识形态与信仰选择的保卫战。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 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 人民日报. 2016-04-24(001).

[2]李志英. 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若干问题[C]. 科学与无神论. 2010(03):20.

[3]李保森. “佛系青年”: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02):32—38.

[5]李建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28.

The Game of Ideological Field in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A Practical Ref l 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Beliefs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G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successors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ir belief affects not only personal growth, but also the prosperity of national fate and socialist cause.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ication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the religious belief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ends to be complicated, which has brought greater challenges and higher demand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of the status and cause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eeks measures in some aspect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in religious belief, innovat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building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religious inform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long-effective model of humanistic care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scientif i c religious conception of Marxism and tightly grasp the initiativ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Keywords: Ideological Field in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Belief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D4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89(2019)06-0085-06

[收稿日期] 2019-09-26

[作者简介] 刘刚,上海政法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

责任编辑:李友权

标签:;  ;  ;  ;  ;  

高校思想阵地博弈: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