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与第四产业_第四产业论文

跨学科研究与第四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认识世界,不得不将各种对象从原来的整体的联系中孤立出来,加以切割分析,从而建立了各门学科,这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了很大作用。然而,不可否认这种从整体中孤立出来的研究不能不在某些方面失去事物存在于联系中的特性。正如列宁所指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开来考察,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裂,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想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糙化、僵化……不仅对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都是这样。”①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怀疑在这种简单化、粗糙化、割裂、僵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种种构架是否合理,特别是由于这种建构所赖以存在的唯一依靠只能是语言,而语言本身描述客观世界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又不断受到怀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也不断发现过去不曾注意到的、不同领域所具有的共同性、不同领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交叉边缘地区的独特性能。事实上,长期以来似乎互不关涉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正在出现一种相互整合的趋势。马克思早就预言“自然科学将来会统括人的科学,正如人的科学也会统摄自然科学。”②

这种整体化的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的综合性,人们开始把孤立的、割袭的门类,重新整合在一起,综合考察,力求从中找出共性、规律性,相互联结的方式和功能;其二是强调研究的整体性:整体并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机械的总和,某些性质和特点并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体,而只存在于特定的相互联系的方式之中。总之,拆散过去僵固的概念,寻求新的联系和整合,正是目前人类突破过去,迈向未来,重新认识世界的新趋势。

然而,人们常常习惯于壁垒分明的门类划分,总是强调研究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比较其同异或是难于进行,或是并无实际意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就拿一般认为距离最远的文学和自然科学来说,只要略加探究,就会发现其不可分割的深刻联系。且不说十九世纪源出于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如何全面刷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各个领域,就说目前正在发展的从自然科学领域首先提出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观念等都已在文学领域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系统论之前,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法:一种建立在相似、类比的基础上(如甲和乙相似,认识甲即可推断出乙);另一种建立在差异分类的基础上(按事物的不同特点分类对比研究)。系统论与这两种方法都不同,它把对象看作一个大系统而力图从中找出把各部分联结在一起,构成统一体的“语码”(CODE)。正是这种语码才使符号系统具有意义。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系统,离开这个系统,个体的特别行动是不会有意义的,除非它按照某种“语码”组织在某个符号系统之中。例如踢足球射门的动作(符号)离开了足球比赛规则(语码)就全无意义。个体的行动的意义只有通过某个符号系统的“语码”才能被理解。结构主义者的目标就是要破译隐藏在各种系统中的语码,发现其深层结构。系统论所提供的这种结构观念为文学研究打开了许多新的层面。例如俄国的弗拉基米尔·普洛普将俄国民间故事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分析,发现故事中的人物虽是可变的,但其功能——即对发展故事有重要意义的行动,却总共不超过31个,其序列也往往有共同的模式,大抵都按照准备阶段、复杂阶段、转移阶段、斗争阶段、返回阶段、公认阶段来发展。在小说方面,托多诺夫把意大利小说《十日谈》的100个故事加以分解和重组,找出了这些故事的基本模式。在戏剧方面,法国的索里欧认为戏剧是由六种特殊功能,通过五种组合方法构造起来的,这样可以组合成“21万个戏剧场面”。这些文学研究的新观念都是系统论的结构观念进入文学研究领域的结果。这种着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各种关系的改变和运动中寻求模式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观念,它所研究的对象是运动中的总体功能,而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定性分析的静描述。

信息也是更新文学观念的一种重要理论。“信息”指的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过程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这种交换之所以有价值,就是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性。如果某一事物对发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已确知无误,交换就没有必要,信息也就失去意义。信息可以用不同的编码方式,转换成某种符号,通过一定的通道加以传递。信息源—编码器—传输通道—译码器—信宿(信息的归宿)形成了信息流动的系统。文学家和艺术家进行创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转变为他人可以接受的信息;文学欣赏也就是把这些信息按自己的理解还原为自己可以接受的内容,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在这一全过程中,作家其实起着编码器的作用,这种作用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把来自生活(信息源)的种种感觉加上自己的主观变形或折射,转换成信息,在头脑中储存,这是第一次编码;第二次编码是把已经储存的各种信息转换为读者可以理解的符号,即作品。第一次编码受到作者主观能力的局限,第二次编码受到作者客观表达能力的局限。传输通道就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具体作品。欣赏者实际上起着一个译码器的作用。这种译码器也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将信息译为自己可以理解的意义,如果欣赏者根本不懂作为信息载体的某种语言,或对于音乐、美术全无理解能力,译码就不可能进行,信息流动也就停止。其次,理解之后,欣赏者还要根据其文化水平、社会经历;知识积累、美学情趣、个人爱好等来进行第二次译码,然后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从总体来说,这种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客观生活与原来略有不同而丰富了客观生活,这就是信息传播过程对信息源的反馈,因此,一些伟大作品往往造就了一代风尚,历史上不乏其例。信息论关于“最优化”的原理对文学艺术也有密切关系。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信息,它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如果一部作品所发送出来的信息全是确定无误的、已知的东西,这就会是一部陈旧无物的作品;反之,如果这些信息是全新的,与读者原来的“期待视野”全然不同读者就会感到陌生而难于接受。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找到一个最优的选择呢?从理论上来说,信息论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系统的统计数据,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此作出回答。翻译,是将一组信息编码的符号系统基本上不失原意地改变为另一种信息编码的符号系统。从信息论看来,语义型信息是较易于转换的,而审美型信息则较难。一般来说,小说、神话等叙事性较强的作品属于前者,诗歌、戏剧等属于后者。诗歌中的审美型信息远较语义型信息为多,因此,诗歌翻译往往只能是一种再创作。审美型信息是一种“多余的”信息量,即对于语义型信息来说,它是在传递相同的信息量的严格需要之外的多余的符号。这种多余的信息量既不能脱离创作主体,也不能脱离审美主体而存在,它往往是在编码中有所暗示,而在译码时得到不同的实现物充实。要在信息的新颖度和可理解性之间找到最优方案,对于多余信息量的定量分析是很重要的一环。信息论的发展和电脑的出现,使我们有可能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文体风格和个人艺术特征的量的辨析。科学家们通过不同作者用辞的频率、词长、句长、词序、节奏、韵律、特征词等等的综合、分类、统计来确定难以描述和定性的不同作者的风格特色,判断作者的真伪。上述种种只是信息论与文学研究的部分关联而远非全部。

除此而外,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引出的耗散的结构和熵的观念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之中。熵是混乱程度的测量标准。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层次较高的、较有秩序的“能”作功,能量耗散,而产生层次较低的、较无秩序的能。例如摩擦生热,就是层次较高的“机械能”作功(即释放能量),转化为层次较低的“热能”。这是一个不可逆效应,热能不可能再转化为原来的“机械能”。这个过程也就是测量混乱程度的“熵”越来越大的过程。著名科学家罗伯特·维纳(Nobert Wiene)在他的《人与人的使用法》一书序言中描述说:“当熵增加时,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封闭体系都自然地趋向退化,并且失去他们的特性,自最小可能性的状态移向最大可能性的状态;从差异与形式存在的组织,与可区分的状态转化到混沌与相同的状态”。③熵的增大淹没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和特点,使一切趋向于混沌、单调和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会变得陈旧、已知,毫不新奇;而新鲜的、未知的、按特殊秩序排列的事物越来越罕见,这就是熵越来越大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如果他把自己变成一个“隔离体系”,既不摄取食物,又不通过感官来吸收外界的信息,并有所反应,真像庄子所说的那个没有七窍、不能“视听食息”的“混沌”,他的熵就会越来越大,在一片无秩序的混沌中,无动无为,终至静止、平衡、永远衰竭、死寂。

熵的观念在美国小说界引起很大反响,著名的美国作家,如索尔·贝娄、阿卜代克、梅勒等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次谈到熵的问题,著名的美国后现代作者品钦的一篇短篇小说题目就是《熵》,实际上,《熵》正像他后来的许多作品的一个序言,他的作品,如后来的《万有引力之虹》等,无不笼罩着熵的阴影。女作家苏珊·桑塔在她的名作《死箱》中,描写一切事物都在瓦解衰竭,趋向于最后的同质与死寂。这种担忧与恐惧在当代美国作家的许多作品中都可找到,特别是他们精心描绘的那种某事或某人从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运动逐渐走向无力与死亡的无意义重复动作的情形确实令人怵目惊心。在美国,作家被视为“反熵英雄”,因为他们始终挣扎着反抗社会运作的趋于统一化,他们的作品如果不是陈词滥调,就会带来一定的信息,信息就是“负熵”。正是作家的刻意创新,不断降低熟悉度,追求陌生化使他们被称为“反熵英雄”。

要防止熵量的增加,就必须突破隔离封闭的体系,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改变主体的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把时间的不可逆观念引入物理、化学研究,对不平衡态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耗散结构的新概念。他认为平衡态是线性的、可逆转的,如氢和氧可化合为水;在一定条件下,水又可分解为氢和氧。不平衡态却是不可逆转的,它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随时结合新机,构成新质,因此,不断与原状偏离而无法返回。他的这些 观念对我们进一步思考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深有启发。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A-B-C的线性演化史,而是有生命的、开放性的动态体系。一种系统与另一种系统之间,总是相互吸取、相互渗透、互为参数,不断促进新质的产生、发展和突变。这种不平衡态既继承着原来的旧质,又开始了新阶段的萌生,它要求人们突破自身的封闭,成为一个善于结合新机,释放能量,变成新质新颖、独创的开放性体系。

我认为第四产业就是在以上跨学科综合研究、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等新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产业。

第四产业首先必须基于大规模的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以至跨国度的综合调查研究。例如南德公司牟其中先生著名的飞机生意:如果他不了解国内不同地区的300多家轻工业工厂因产品积压而濒临倒闭,不知道四川航空公司想扩张营业而缺少飞机,想买飞机而又没有资金;不知道俄罗斯轻工业品奇缺,不知道俄国和美国飞机的差价,不知道俄罗斯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有飞机卖不出去……他的穿针引线,用轻工业产品换飞机,因而使有关方面全盘“搞活”,自己净赚毛利近亿元的大手笔和大效益就不可能实现。当然,如果没有世界性信息网络,没有现代化通迅设备,没有有关市场经济的政策,这一切也都不可思议。牟其中先生把他的这种大手笔称为“组装市场”,我想这很有道理。第四产业首先就是一种按市场需要和可能,将第一、二、三产业加以通盘考察、综合组装的产业。第四产业的知识基础不再是狭窄、单一的专科知识,而是多种专科知识的汇合,其决策人虽不可能精通各种专门知识,但必须有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训练,善于将各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利用。

正如系统论所表明,这些单科知识的综合,决不等于各门学科价值机械相加的总和,综合本身产生了全然不同的新的价值。特别在目前这样一个世界性转型时期,又尤其是在中国,过去金字塔式的从上到下的权力规定模式正在急剧转化为自下而上、独立经营而又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旧的金字塔已相对失灵,新的网络又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在各个独立经营机构之间必然出现许多漏洞和空白,这些漏洞和空白往往又不是平面、静止的,而是多层面、不确定、变动不居的。将这些漏洞和空白周边的各个行业和市场综合组装起来,就会形成新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这种综合组装的事业就是第四产业。

跨学科研究和系统综合的基础是信息。有人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代替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脑信息代替了电动机。不管这样的分法是否恰当,电脑传输的信息确实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上面谈到的网络及其空白和漏洞都必须依靠信息才能呈现,才能找到。因此,以新的、有效的智能投入开发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的事业,并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加工,特别是对信息赋予新的含义,正是第四产业的基本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第四产业也就是信息产业或智能产业。

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提出的熵的观念对于第四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一个系统内部的熵量逐渐增大,这就意味着这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逐渐变得陈旧,其特点逐渐消失,而变得单调、统一。如下面的公式:

时候,都可以结合新机,释放能量,构成新质。我认为第四产业就应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耗散结构,它不断改组,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信息就是负熵。如果说熵值的增大代表着单调、统一、陈旧、混沌、生命力衰退的趋势,负熵则代表着相反的方向。只有负熵不断增大,才能保征企业不断更新,永远在动态中改变自己的结构,永远创造着适应着新的特点和新的需要。

总之,第四产业是20世纪新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必然的产物。第四产业的崛起,无疑将创造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大推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改造。

标签:;  

跨学科研究与第四产业_第四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