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论文_王茜亚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论文_王茜亚

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其次将着重介绍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并对钱钟书的“化境”说做重点描述。钱钟书的“化境”说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而这些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翻译思想 化境 钱钟书先生

一、简介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但是,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的赏识。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每个译家在提出一个翻译思想或理论时,首先关心的是这个思想或理论能否用来指导翻译的实践性操作,基于这样,翻译理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研究。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做出了独特的概括。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结下“文学姻缘”,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所谓“讹”,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同。”所以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也就是说,翻译中,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就不能吸引读者去读原著,同时也破坏了原著的名誉。

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他提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所谓化境,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消除两种语言之间的隔阂,达到译文的“化”稍近于将传统译论的“信”、“达”、“雅”三者合而为一这种近似,或者说渊源关系,正可以作为探讨“化境”说的起点。按照钱钟书的“化境”说,理想的翻译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第二,易于理解,其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确保译文自然、易懂;第三,形式恰当,既要紧密依托原文,又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规范,避免生搬硬造。“化境”的翻译是在没有改变原文精神前提下一种语言形式不漏痕迹的变化。文学翻译中的创造过程是译者与“自然、道、天”相统一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学翻译中的“自然、道、天”是指和译者相对的客体,主要指原文的内容及风格,也包括翻译的普遍转换规律和译文的语言规律,当译者完全领会了原文的内容及风格并完全掌握了翻译的普遍转换规律和译文的语言规律时,译者的表现能力、表现技巧和被表现的对象就融为一体,没有距离了。“化境”还意味着对翻译技巧的超越。钱钟书说:“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剧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言为出发点而以这一国语言为到达点。下面就让我们从几句例句中来看看,体会一下钱钟书的“化境”翻译。

1.Virtues and vices have not in all their instances tentous hills: but they are oftentimes like the bounds of parish.

善德与过恶之区别,非如敌国之此疆彼圉间以墉垣关塞,大海崇山,界画分明,而每似村落之比邻接。

2.We are angels when we come to cure; devils when we ask payment.

病人欲吾侪诊,则以吾侪为天使,及吾侪索费,则以吾为魔鬼。

例1无论从句法到文化涵义用的都是意译。有省译,如in all their instances略去了,因为它的意思和下面的oftentimes相近,后者译为“每”,前者也就不译了。有增译,“此疆彼圉”原文中没有对应词,但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改译,原文末尾的parish 在汉语中有明确的对应词“教区”,但将其译为“村落”。例2没有将angels 译为汉语早已习惯的好人形象“菩萨”,也没把“devil”译为抢人钱财的形象“盗寇”,而是遵从原文译象,译为“天使”和“魔鬼”,与例1的译法恰好相反。从上面的例子看来,钱钟书并未将翻译技法定位于一尊,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以译文之神和原文之神相融合为最高追求,灵活多样地选用技法。整个译文无一字可增,无一字可减,无一字可译,在译文精神与原文精神之间没有丝毫障碍,读者只体会到流荡其间的神采而完全忘记了形式的依托,也忘了翻译技法的选择。这就是翻译的“化境”。

参考文献

[1]胡范铸 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东华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张丽萍 钱钟书“化境”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论文作者:王茜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  ;  ;  ;  ;  ;  ;  ;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论文_王茜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