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现状论文_孙志红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现状论文_孙志红

烟台山医院血透室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血液透析即为终期或是末期的肾衰竭病人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经过维持和监测良好动静脉血管的通路为有效确保透析功能成功的关键措施。在医学临床上因为诸多因素导致的内瘘狭窄与闭塞,可使动静脉内瘘的功能减弱,进而透析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必须正确保护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而降低和预防并发症,提高使用率,为医院血液透析室的护理人员高度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

引言

临床上肾脏类疾病终末治疗方式中最为重要治疗措施为血液透析,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属于其临床上血液透析治疗常用血管通路。大多数高龄患者,除肾脏疾病之外,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并且其外周血管硬化、内膜损伤等状况较为常见。单纯实施常规穿刺方式进行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损伤、渗血以及血肿等不良事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了临床上血液透析治疗风险。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70例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透析病人进行探讨。其透析时间是0.5-13年,透析次数是1-3次/周,通常透析进行3-4h/次,血液透析病人的血流量保持180-280mL/min。病人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个体化抗凝。随机分组,参考组选择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预防性对症护理干预,经过分析两组病人的基本信息,差异不大有可比性。

2、方法。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选择预防性对症护理干预,主要如下。

2.1预防性护理。其一,准确地掌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动静脉的内瘘制作结束后的1-4个月的时间,允许使用。内瘘血管的不完善,或过早的使用可产生皮下出血过多与吻合口的狭窄问题可降低内瘘的使用时间;其二,动静脉内瘘的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须行造瘘术的病人在手术前应防止造瘘侧手臂的行动与静脉穿刺,显著增加手术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护理人员应科学指导血液透析病人术后的内瘘功能的练习,进而确保内瘘血管扩张的良好性能;其三,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后的护理。动静脉内瘘动脉端在穿刺失败后,在穿刺点的下方部位再作穿刺。

2.2对症干预。对于溶栓治疗最佳时机的确定,应该为内瘘的局部震颤的减弱或是消失,内瘘会产生失功现象,应该在规定的24h进行好溶栓治疗。溶栓方法:位于血栓的10cm的上方处扎一脉压带,使用尿激酶25万U,10mL的生理盐水的稀释液在内瘘血管的血栓上方的0.5~1.0cm处进针,同时给予药物注射,10min内注射完成。同时在注入药物之后用手指给予轻轻的按摩,每隔5min触诊瘘管的震颤听诊瘘管的杂音1次,直至震颤和杂音慢慢出现。

2.3准确调整血泵速度。按照病人内瘘血管的具体情况(例成熟度、粗细、弹性等),选择适合病人实际血流量的泵速,动脉负压值通常保持不大于20kPa,进而防止过大负压抽吸,损害损伤内瘘血管而出现局部血管疼痛与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狭窄而降低内瘘的使用功能。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治疗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2.4高血脂症加强饮食宣教,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充足的食物,必要时服用调脂药物,按时检查病人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液黏稠度,一旦出现异常给予有效的治疗。若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抗凝药物的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低或停止使用EPO。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并且注意血红蛋白升高结果,如果血红蛋白纠正至大概100g/L时,可把促红细胞生成素变成维持量,进而防止贫血纠正后血红蛋白升高过快,血液黏稠度增加或血小板升高而提高血栓形成率。严格监测及时发现内瘘闭堵的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处理。若血流量减少或内瘘杂音改变,搏动减弱等,均显示内瘘狭窄的,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2.5健康宣教。有效的止血包扎为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的重要措施。每次透析治疗完成后,必须重点观察动静脉内瘘位置的血管震颤情况,如果震颤消失,须稍许松解止血带,直至触及震颤为止,进而避免止血时压迫过紧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为了避免再出血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松紧适宜,等到病人回家后再除去弹力绷带。同时,男性病人还须严格戒烟戒酒。如果内瘘血管震颤消失、瘘口突然疼痛、内瘘位置皮肤红肿热痛、穿刺点渗血不止、心跳不规则等不良症状时,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二、结果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失功发生率等,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三、讨论

血液透析即为终期或是末期的肾衰竭病人的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经过维持和监测良好动静脉血管的通路为有效的确保透析功能的成功的关键措施。自体的动静脉内瘘,属于当今医学领域中最理想的,同时也是在临床上多见的用来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也叫作尿毒症病人“生命线”。然而因为透析生存期的增加,并且病人老龄化不断严峻,血管通路的失功属于之前诸多报告文献造成血液透析失败的重要因素。

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其临床上慢性肾脏疾病发生率正处于逐年上升阶段,其中大多数患者进入疾病终末期治疗时,血液透析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治疗方式,但是大多数患者在进行长期治疗同时,由于长期需要穿刺,极易造成不良事件发生。其中不适当穿刺方式造成患者出现血管瘤、狭窄等并发症出现,进而缩短内瘘使用寿命。有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扣眼穿刺法能够有效减少临床上不良事件发生,主要与血管壁无明显增厚之间有关,而血管狭窄发生会导致血管壁机械性变薄弱,则导致动脉瘤形成,最终引起血管壁增厚,导致血管狭窄。

本文研究表明,临床上对患者实施扣眼穿刺,能够有效减少其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后期治疗打下基础。扣眼穿刺40°进针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硬化事件发生,能够有效延长内瘘寿命,减轻疾病带来痛苦,并达到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其扣眼穿刺点固定,对于护士穿刺角度以及深度技术要求较高,应当选择资历老、技术好护士进行穿刺。

结束语

针对血液透析病人,分析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进而开展预防性对症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失功率,增加内瘘的使用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促进身体康复,具有显著的效果,适合临床工作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宏军.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及透析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15(23):266-268.

[2]尹文娟.不同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透析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16(12):103.

[3]周文华.三种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7,21(24):124-126.

论文作者:孙志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现状论文_孙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