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症监护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论文_游丹

湖南省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41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症监护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份到10月份收治的小儿呼吸衰竭的患儿11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儿实施优质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重症监护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以及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统计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达到有效率96.49%,对照组患儿达到有效率84.21%,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呼吸衰竭临床护理中实施重症监护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理;小儿呼吸衰竭;效果

小儿抵抗能力差、免疫力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由于呼吸系统不完善,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容易并发呼吸衰竭[1]。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降低患儿呼吸衰竭危害的重要环节,积极治疗的同时,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重症监护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份到10月份收治的小儿呼吸衰竭的患儿11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临床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份到10月份收治的小儿呼吸衰竭的患儿11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7例,

观察组患儿其中男性30例,女性27例;年龄3个月到11岁,平均年龄(5.11±1.27)岁。对照组患儿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龄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5.09±1.85)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进行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补充电解质、防止惊厥、脑水肿;同时对患儿的口腔、鼻腔等分泌物及时清理。对照组患儿实施优质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重症监护护理,具体操作如下:重视体位及呼吸道护理。合适的体位不仅可以降低误吸与返流风险,对降低感染率作用同样明显[2]。因此,帮助患儿取半卧位休息,避免上呼吸道分泌物移动至下呼吸道,同时注意定期清理患者上呼吸道内分泌物,并对气道内导管消毒,以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分泌物对气道的刺激;帮助患儿吸痰前应将氧气浓度提高,选择密闭式的吸痰管,实施吸痰操作时无需将呼吸机的管道分离,防止管道分离导致气道的压力骤降,改变胸腔压力,造成纵膈摆动;护理人员需对患儿痰液的粘稠度进行评估,并根据痰液粘稠度对呼吸机湿化液量做出调整,注意控制每天的湿化液量在500~100mL左右,气体湿度在60%~70%,近端气道的温度控制在37℃。重视患儿口腔卫生的评估及护理。患儿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口腔内置入管道,口腔内平衡受到干扰,细菌进入呼吸道的几率增加,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3]。因此,每天应给予患儿有效的口腔护理3~4次,减少细菌下移几率;选择冲洗法清理口腔时尽量取得患儿的理解与合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以及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

1.4判定标准:

患儿的呼吸平稳,紫绀明显改善,血气分析,PaO2为70mmHg到90 mmHg,PaCO2指标为35 mmHg到45 mmHg,SpO2数值为90%到95%,pH正常,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撤离,判定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面色红润,行血气分析,PaO2指标为50 mmHg到70 mmHg,PaCO2指标数小于50 mmHg,SpO2数值为85%到90%,判定为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数采用( )表示,实施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统计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达到有效率96.49%,对照组患儿达到有效率84.21%,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儿童抵抗能力差,免疫力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形成呼吸系统疾病,一旦缺氧,就会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指临床患者肺部功能发生障碍,使机体二氧化碳发生潴留并伴有缺氧,造成患者代谢、生理功能等发生障碍紊乱等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4]。呼吸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积极的临床全面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呼吸衰竭的具有病情发展快,临床常表现大脑组织缺氧等问题,甚至出现智力障碍等情况[5],重症监测护理的实施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机械通气使用的监测等护理加强对患儿病情的缓解,并积极做好预备方案,避免紧急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工作也同样重视,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的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对患儿的基本资料收集整理,并根据特点实施重症护理方案,提高患儿护理、治疗的配合度。

本次研究中,统计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达到有效率96.49%,对照组患儿达到有效率84.21%,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儿呼吸衰竭临床护理中实施重症监护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芳.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69.

[2]朱科云,陈雪平.ICU中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J].当代医学,2015,21(34):114-115.

[3]邱伟霞.呼吸衰竭患儿实施重症监护护理的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9):149,151.

[4]韩晓橹.重症监护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9):229-230..

[5] 李峥.小儿呼吸衰竭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7):23-26.

论文作者:游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浅谈重症监护护理在小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论文_游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