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小说中的死亡观探微论文_王鸣欣

屠格涅夫小说中的死亡观探微论文_王鸣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作者简介:王鸣欣,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6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摘要:死亡像罂粟花一样神秘又散发着致命的吸引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文人为之不懈追求和探索,试图解开它神秘的面纱。可以说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必定对死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俄罗斯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个民族对死亡的感知与理解似乎比其他的民族更加深刻。作为俄罗斯文坛巨匠之一的屠格涅夫,对死亡的理解也都体现在他的小说中。文章从本人在读屠格涅夫小说时,所困惑的主人公死亡场景的描写而着手研究,进而对屠格涅夫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死亡观进行探微。

关键词:死亡;屠格涅夫小说;死亡观

一、文学中的死亡意识

死亡一直是古今中外各个民族不断探索的永恒话题,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丁的《神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普希金的《黑桃皇后》等无一例外,都有对死亡场景或是死后世界的描写,这些也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作者本人对死亡的看法和作者的死亡意识。正真伟大的作家必定对死亡有着自己独到又深刻的见解。在俄罗斯文坛上也不乏这样的作家,这一点在它的文学作品中尤为明显。接触过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人不难感受到俄罗斯文学中令人压抑的沉重,说到这里,对俄罗斯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他的代表作之一《死屋手记》,书名就透出强烈的压抑感,让人不忍卒读。

死亡是文学中长盛不衰的母题。屠格涅夫说:“我们的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却正由人的手所造成。人生在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崇高的任务,那就是他的无上的快乐;正是在死亡中,他将发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归宿。”在俄罗斯作家中,屠格涅夫的作品就像炎炎夏日凉爽的清风,就像干涸沙漠中的一汪清泉,清新隽永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即使这样,屠格涅夫的作品中也依然夹杂着他对死亡的未知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不安与无奈。在读他的作品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主要人物的死亡毫无主角光环,死亡到来的如此随意?当然了,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反驳我,这是里的死亡是作者刻意制造的死亡,因为作者并不认为平民知识分子和这些虚无主义者会成功,所以有意为之。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应该注意到,即使主人公的最终归宿是死亡。那至少在死亡的时候应有所铺垫,但屠格涅夫笔下的主角们非但没有这种特殊性,甚至他们就像普通人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死于感染,或者一个小小的风寒,作者并没有因为是主角而对他们手下留情,甚至有的连遗言都吝啬的不愿意给他们机会说,完全颠覆了之前读其他小说时对主角的定义,其他小说我总是读的很安心,因为我知道小说中间所有的多灾多难都是在推动情节的发展。主角在最后一刻即使死去之前也会有很多铺垫,也会有大段遗言或者对死亡情景的描写进行升华。但是屠格涅夫的作品我却不敢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在他笔下死神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二、巴扎罗夫之死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中的平民知识分子阶层不断崛起。随着俄罗斯国内社会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贵族知识分子与平民知识分子阶层之间矛盾尖锐,屠格涅夫的作品《父与子》中的又一典型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巴扎罗夫随之应运而生。

巴扎罗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无主义者”,他否定一切。在小说中,屠格涅夫借阿尔卡季之口说出了巴扎罗夫身上的重要特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服从任何权威,并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他也否定由专制体制下产生的文明,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否定了人文科学的存在价值;否定贵族阶级,从心底里瞧不起那些乡下贵族和纨绔子弟;否定人文科学、崇尚自然科学,认为“一个好的化学家比二十个普通的诗人还有用”。 而这构成了巴扎罗夫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并把西方文明、科学理性作为“否定一切”的有力武器。与此同时,打着“科学理性”旗号的平民知识分子阶层有着巨大缺陷:首先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他,虽然一方面与本国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给他们看病;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人民的不理解:认为俄罗斯人民的思想迷信蒙昧,人民甚至“相信打雷的时候便是先知伊利亚驾着车在天空跑过”,从这一层面看这个称呼似乎有些名实不符。另外“从严格意义上说,俄国的平民文化只是一种准资产阶级文化”,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否定必然带来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否定和对人类的伦理情感的否定,从而也必然否定了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科学理性不能代替人文关怀和情感价值,这影响了巴扎罗夫亲情观和爱情观,巴扎罗夫对待父母的态度极其冷淡,不关心父母,对父母的关怀更是视若无睹;爱情,在巴扎罗夫看来,只不过是一种男人和女人的生理关系。因此当巴扎罗夫疯狂地爱上奥金佐娃后,他无法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对奥金佐娃“示爱”了:“我像一个傻瓜,像一个疯子那样地爱着您……”,此时的他“浑身打颤,但并不是年轻人胆怯的打颤,也不是第一次表白爱情时候的甜蜜的惊恐这是在他的心中挣扎着强烈的、痛苦的激情”。爱情在巴扎罗夫身上的沉重地打击了他长期以来否定的“伦理情感”和“虚无主义”信仰。爱上奥金佐娃使巴扎罗夫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先锋青年终也逃不过“人性的因素”。正是因为这种沉重的打击和无果的爱情严重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他整个生活态度:在最后一次身不由己地拜访奥金佐娃并与她彻底摊牌后回,到自己家中,巴扎罗夫“工作的狂热一下子消失了,被令人烦恼的苦闷和说不出的不安……连他那原来是坚定、迅速、豪迈的步态也改变了”。最后,这位曾经的意气风发的“思想巨人”只能在行医中寻找生活的寄托,并在屠格涅夫的“策划之下”,不小心感染伤寒后凄凉地死去一一否定一切的“子辈”巴扎罗夫,最终在奥金佐娃敷衍的一吻中,结束了自己的毫无结果的爱情,离开了人间。这样潦草的被屠格涅夫安排了死亡的命运,难道只是因为作者对“子辈”新人或是“平民知识分子”不抱任何希望吗?

年轻时期的屠格涅夫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不赞同当时盛行的“灵魂不灭论”。而且在他阐述死亡意义时,大多时候是以悲观主义为前提的,很明显这一点也影响到了屠格涅夫。他也有着同样的悲观主义,他同样不相信灵魂不灭,不认为人在面对死亡时,比其他生物更具有优越性,所以即使是主人公也难逃感染死亡,这样普通又寻常的厄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罗亭之死

19世纪40年代,黑格尔的学说在俄国流行,青年们崇尚空谈,不善实际,作品描写的主人公罗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念过大学,又曾到国外游历,热爱自由,能言善辩,向往理想的生活、事业、爱情。但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诸多追求,却一事无成。他赢得了美丽勇敢的娜塔利亚的芳心,在受到娜塔利亚母亲反对时,娜塔莉亚表示愿意抛弃一切同罗亭远走高飞,但生性懦弱的他却就此止步不前、一蹶不振了。后来他又创办农业、水利、教育等20多种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一直过着痛苦的漂泊生活,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终结了这部作品的主人公。

了解屠格涅夫生平的人不难发现,罗亭和娜塔莉亚的爱情悲剧几乎和屠格涅夫与塔季雅娜的感情如出一辙。1841年,屠格涅夫带着巴库宁的家信来到他在普雷穆基诺的庄园里。巴库宁的3个姐妹接待了她。这个场景和罗亭带着公爵论文前往拉松斯卡纳的庄园有着微妙的巧合。接下去的事同样似曾相识:屠格涅夫在小姐们面前滔滔不绝的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她们无不为他倾倒,其中,最小的妹妹塔吉娅娜完全不能自持的爱上了他。屠格涅夫在巴枯宁的家中呆了6天,6天的时间里,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塔吉娅娜长的端庄秀丽,和哥哥一样博览群书,精通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并且有着很好的音乐天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说中的娜塔莉亚。从巴库宁的书信中她就开始无限的崇拜屠格涅夫,等见到他真人之后,她完全确信他是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屠格涅夫接受了她的爱,并且为她写下了许多首抒情诗歌。但是他实在没有料到塔吉娅娜对他的迷恋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甚至一度为他得了相思病,被送到莫斯科去疗养。在塔吉娅娜热烈的爱情之下,屠格涅夫开始退缩了。1842年,他在写给她的信中说:“我发现我无法全身心的爱你,不过我的心灵已经与你结合在一起,为了你我才愿意成为诗人!”。当时,他们的恋爱关系维持了将近两年。最终分手,在当年宣布分手。塔吉娅娜在谈到这段感情时,伤心欲绝的说到:“有些人竟然会把最神圣的东西当作他们的玩物,甚至毫不犹豫地把别人从船上推入水中,视他人的生命为儿戏……难道他们不知道真理与爱情是什么东西吗?”

塔吉娅娜很长的时间里没能从这段情伤中恢复过来。每当提起这段往事,总是对屠格涅夫的软弱和不负责任颇有微词。其实,从屠格涅夫毕生都被这种懦弱困扰着。这一切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他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总是这样一种模式:一位大胆而意志坚定的年轻姑娘,一位过于深思熟虑带点神经质的成年男人。在爱情的对弈中,总是以男主人公的溃败而宣告完结。

所以不难发现罗亭的身上处处都是屠格涅夫的影子,所以在结尾处安排的一笔带过的死亡,应该也是屠格涅夫厌恶自己人性中的弱点而刻意为之吧。既没有对罗亭浴血奋战的描写,也没有对他牺牲后被如何安葬的描写,这里就有些模糊和有疑问的地方。罗亭确实死于战场,但是具体是怎么死的呢,是英勇杀敌战死的,又或者只是在后方被流弹击中。从文章最后的描写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来说,第一种的可能性并不大。我猜测大多都是在战场上死于意外。那这样问题来了,身为主人公的他,同样和巴扎罗夫一样没有丝毫主角光环笼罩。即使“罗亭”身上融入了这么多自己的影子,也免不了平凡的死去。这里再一次论证了屠格涅夫的死亡观,在他眼里人生是痛苦而虚无的,在死亡面前,谁也不具有特殊性。

三、英沙罗夫之死

俄国19世纪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及对新人物、新生活的社会需要的背景。叶连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出身豪门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都不称心。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他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奋斗终生,叶连娜对此十分钦佩和爱慕,并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与他同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途中英沙罗夫病逝,叶连娜忠于信仰,独自前行。《前夜》中对于英沙罗夫之死的描写的只有寥寥数笔。“全完了,”英沙罗夫重复说,“我快要死了……永别了,我可怜的妻子!永别了,我的祖国!……”说到这里,他就仰面跌倒在沙发上。一个一心致力于祖国解放事业的人,即使得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没能再在死神面前幸免于难,而且夺走他生命的也不是解放战争。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疾病。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主人公连疾病都不能幸免,他的生命脆弱的可怕。但反过来想,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脆弱的,在面对疾病,天灾,人祸面前脆弱又无力。我不容易接受英沙罗夫的死,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是我心目中的男主,而小说并没有结束,我无法接受在一切还没开始之前,这么简单的原因就夺去了他的生命。但是屠格涅夫还是亲手设计了他的死亡,转而将他的目标安排在了叶连娜身上。这里也不难看出死神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谁不可的。人在死亡面前显得那样的渺小和无力。

四、总结

没有思考过死亡的作家称不上一个合格的作家,没有思考过死亡的哲学家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哲学家,死亡是一个沉重又让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的话题。不可否认,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步履匆匆的奔赴死神的怀抱,不论你愿不愿意,这是谁也不能选择的不可逆过程。我们畏惧死亡,畏惧死后的未知世界。创造了许许多多对于“彼岸世界”的幻想。有人甚至沉迷其中,妄自尊大。但是在屠格涅夫眼中,生命还是那样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在死神面前,众生平等,毫无例外,光鲜的事业、如花美眷、崇高理想,不管你身上背负了多少头衔,都逃不过死神的眼睛。屠格涅夫应该是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才都死的平淡的出奇吧。

参考文献

[1]安德烈·莫洛亚著,谭立德译.《屠格涅夫传》[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2]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马钟元.《每天读点英文名人语录全集》[M].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4]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屠格涅夫.父与子[M].巴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3.

[6]屠格涅夫著,邓文东译,《父与子》[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7]屠格涅夫.前夜[M].丽尼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张中锋.从<父与子>看屠格涅夫的文化理想主义[J].济南大学学报,1998.

[9]张玉珊.《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死亡母题研究》[J].湖南大学,2012.

论文作者:王鸣欣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屠格涅夫小说中的死亡观探微论文_王鸣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