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与文本解释-以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为例论文

一词多义与文本解释
——以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为例

申文雅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词义不断引申和假借,形成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文本解读的难点之一,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尤其重要。本文探讨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并以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为例,讨论如何确定具体的意义以消除一词多义对文本解读造成的困扰,以指导阅读。

关键词: 引申 假借 一词多义 文本解释

一、一词多义概述

(一)关于一词多义的定义。

关于一词多义,张世禄认为“一个词只有一个本义,而引申义常常不止一个。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任何语言都有多义词,古代汉语当然也不例外”[1],魏清源认为“汉语的词与其他语言的词一样,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当一个词有若干个意义时,它的诸多意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本义、引申义、假借义”[2]。 笔者认为:由于引申、假借产生的多义现象叫做一词多义。

(二)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

1.词义的引申

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查架空输电线路在空间产生的电场强度,通过算法计算出测量点与导线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入侵的物体,运行中的输电线路中的任意一相可以看成无线长直导线。架空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是一种准静态场,工频电场由电压产生。

一个词有多种意义,表面看起来多种意义毫无联系,其实不是没有规律。一个词除了本义外的其他义项一般是由一个意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所以词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每个词都有最初的意义,即词的本义,由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就叫做引申义。

例如“道”字,“道”的本义是“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秦风·蒹葭》)中的“道”解释为本义“路”。现代汉语中的“道路”一词沿用了“道”的本义。“道”的本义引申出了其他意义,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中的“道”解释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中的“道”解释为“道理,事物之理”。

为了缓解资金链紧张问题,很多中小企业迫切希望银行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某食品公司总经理黄兴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就会缩减原材料采购,减少产品供应,市场占有率会迅速下降,企业经营规模不断萎缩,慢慢被市场淘汰。

例如:“诗曰:‘孝子不匿,永锡尔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锡”字,这里“锡”是通假字,通“赐”,意思是“给予”,使“锡”一词多了“赐”本有的“给予”之义,即“给予”是“锡”的假借义,扩充了“锡”的义项。

图一 “朝”引申示意图(链条式)

引申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各个方面引申,即辐射式引申;二是本义引申出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引申出间接引申义,一环套一环地引申,即链条式引申;三是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交叉的综合式引申。

段玉裁注《说文·车部》“辅,《春秋传》曰:‘辅车相依’”,是通过举《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无弃尔辅,虽于尔辐”的例子,说明“辅”是缚杖于辐的可解脱之物,再用《吕览·权勋》宫之奇谏虞公曰:“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佐证“辅”即车上直木之意,引申为两国之间相互帮助、依靠,并得出结论:“他家说《左》者以颊与牙车释之,乃因下文之唇齿而傅会耳,固不若许说之善矣。”王念孙通过《释名》对“辅车”的解释“辅车,其骨强,所以辅持口。或曰牙车,或曰颔车,或曰颊车,或曰鼸车”,得出结论“辅车是一物,不得分以为二也,杜以辅为颊,车位牙车,殆不可通”,所以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说:“唇亡齿寒取身为喻,辅车相依取车而喻。”

(3)根据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编制水泥生产流程的成本分布表、全月的成本总表,以完整体现水泥生产成本的分布情况。

辐射式引申如“节”,本义是“竹节”,由“竹节”可以向各个方面引申出“关节”“节气”“节奏”“节操”“礼节”“节制”“法度”等多个意义;链条式引申如之前提到的“朝”,本义是“早晨”,可以引申为“朝见”“朝廷”“朝政”“朝代”;综合式引申如“理”,本义是“治玉”,由本义可以引申出“治理”和“纹理”两个方面的意义,“治理”可以引申出“剖析”,而“纹理”可以引申出“条理”,“条理”引申出“道理”和“通情达理”。

图二 “节”的引申示意图(辐射式)

2.词义的假借

“官事不摄”(《论语·八佾》)的“摄”,何晏注“摄,犹兼也”(《论语集解》),解释为“兼职”,因为兼职具有代理的性质,所以代理职务称为“摄”,如“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摄”就是“代理”的意思。“摄政”即代理君王处理朝政,历史上的摄政王多是代表君主行使政治权利。虽然“摄”的确可以解释为“代理”“兼职”,但是“摄官承乏”中的“摄”应当解释为“辅佐”,笔者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第一种情况,“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说,在本来没有这个词,即在没有用来表达这个词义的字的情况下,以前的人们并没有为这个词另造一个新字,而是借用现有的字代替那个没有字形归属的词,但也不是没有原则地随便借用,人们一般会选取与之同音或近音的词。这样,就使得这个被借来的词具有了假借后表示的新的意义,这个词就具有了多义性。

别呦呦的亵裤花花绿绿的,她说她家穷,没钱买布料,她就把几十块碎布拼起来,缝成一条亵裤。亵裤大小合身,颜色有蓝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绿的,她贴身穿了,倒显得别致,有一股撩人的味道。

例如“而”字,本义是颊毛,《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凡攫閷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中的“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但“而”后来假借为连词,而原本作为连词的“而”没有其原来的本字,也没造今字,一直用假借来的原本表示“颊毛”义的“而”表示。“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中的“而”就是用的假借义,是一个连词。再如“自”字,本来是用来表示“鼻子”的意思,但是后来被借去表示“自己”的意思,而且以前没有表示“自己”的“自”字,所以“自”一直被借来表示“自己”的意思。因此,人们就另造了“鼻”字表示“鼻子”的意思。

丸子回过神,从后视镜里看司机的样子。他有双很好看的眼睛,不过眉头皱皱的,很显然,怒气还没消呢。哦,他也理了个小平头,看起来干净利落。

第二,根据情理推导,“徵”应该解释为“问”。当时称霸天下的齐国与南方楚国是上下级的关系,包茅本就是楚国应该主动进贡的,不需要齐国索取,向楚国索取反而有失大国的风范。如果理解为齐国责问楚国没有进贡包茅这件事,则刚好体现了齐国义正词严的强国威严风范。

如“朝”字,本义是“早晨”,早晨需要拜见君王,所以由本义“早晨”引申的意义是“朝见”,“朝见”便是近引申义;臣子一般都是在朝廷朝见君王,所以,由引申义“朝见”再引申的意义“朝廷”就是远引申义,君王在朝廷中处理朝政,因而在“朝廷”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朝政”便是远引申义。

二、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一词多义例释

由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词义解释就是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列举一些书中一词多义的例子,主要以语境推导法、情理推导法、古注推导法分析具体词义。

当所有车组号与车次按照最佳匹配结果一一对应时,取最小值0,此时车次与车组的匹配程度最高,车组运用最均衡。但在实际编配过程中,还需满足诸多约束,往往无法达到最小值,应尽量保证的取值接近最小值。

(一)“无以缩酒,寡人是徵”中的“徵”。

“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齐桓公伐楚》)中的“徵”,王力《古代汉语》解释为“索取”,但《王力古汉语字典》解释为“问,询”。我们现在说的“找谁索取”就是“问谁要”的意思,表面看来“索取”和“问”的意思一样,但是二者却有较大的区别,“索取”的对象是某具体的物,而“问”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和物,也可以是一件事情。笔者认为这句话中的“徵”应该解释为“问”,理由如下:

引申义可以分为两个类型:直接以本义为起点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申义,即近引申义;在引申义的基础上再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即远引申义。

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一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指标主要为血小板聚集情况、aPTT以及cTnI三项。

第一,根据上下文语境,“寡人是徵”和“寡人是问”应该是相对应的关系,“是”是“徵”“问”的对象,要么同样指具体的事物,要么同样指一件事情。如果“徵”解释为“索取”,则“寡人是徵”的“是”解释为具体的物,即“包茅”,相对应“寡人是问”的“是”也指具体的物,即“昭王”。但是我们知道昭王已经溺水而死,所以问不到昭王,因此“寡人是问”的“是”不能指“昭王”,则“寡人是徵”的“是”也不能指“包茅”,即“徵”不能解释为“索取”。既然昭王已经离世,“寡人是问”的“是”不能指“昭王”,只能指“昭王南徵而不复”这件事情,那么“寡人是徵”的“是”只能指一件事情,即“尔贡包茅不入”,所以这句话的“徵”应当解释为“问”。

第二种情况,本有其字的假借。意思是说本来就有这个词,也有表示这个词的字,可是因为某些原因写不出本来那个字,也许是因为人们提笔忘字,忘记了原来的字怎么写,所以才临时借用了其他同音、近音或形近的字。而那个被借的字同样具有假借后表示的新的意义,虽然只是临时借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借字被赋予的新的意义渐渐固定下来,所以产生一词多义。这种本有其字的假借又叫做“通假”,使得被借的字具有多义性。

(二)“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的“辅”“车”。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中的“辅”“车”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把“辅”解释为“面颊”,把“车”解释为“牙床骨”,高诱、杜预、王力持此说;二是把“辅”解释为车轮外帮助承受车压力的两条直木,即辅的本义,许慎、段玉裁、王念孙持此说。

杜预注“辅车相依”:“辅,颊辅;车,牙车。 ”高诱注《吕览》:“车,牙车也(各本脱下“车”字);辅,颊也。 ”王力注:“辅,面颊;车,牙床骨。”

一个献给老人和时光的故事,一场返老还童的冒险之旅。全书采用布艺拼贴与绘画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红色布料和白色蕾丝花边缝制的裙子,绿色毛线作成的怪兽头发,洒满亮晶晶的小石头的海滩......故事天马行空,启示我们:对于所有的老人,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帮助他们实现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那些梦想,是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爱。

“辅”“车”有两种解释,但笔者倾向于接受第一种说法。

首先,我们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第二个比喻是嘴唇和牙齿,以嘴唇和牙齿的亲密关系比喻两国间的依存关系,前面同样可以用颊辅和牙车的比喻。而且两类事物相近,一个就人面正部取喻,一个从人面侧旁取喻,“得以近喻”又何尝不可?我觉得这里把“辅”“车”解释为“颊辅”“牙车”更贴合上下文的语境,并不是段玉裁所说的“因下文之唇齿而傅会”,而是本其然也。

其次,我们根据情理推导。“辅”是“车轮外侧增缚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车轮的承载力”。既然辅是车上的部件,那部件可有可无,特别是在车不需要承载重物时,辅就更没有必要存在了,这样辅车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反而,“颊辅”与“牙车”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用来比喻两国间的依存关系以加强说服力。而且,古人比较重视身体部位,充分利用自身部件打比喻。

最后,我们根据古注推导。虽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用了《左传》中的“辅车相依”解释“辅”,由此段玉裁认为“辅”的意思是车上的直木,但是在许铉校定的《说文解字》中,“辅”解释为“颊辅”,因为“辅”的小篆字形下面注有“人颊车也”。在《玉篇·面部》中,顾野王也引用了古文献解释“”,“《说文》云:‘颊也。 ’《左氏传》:‘车相依。 ’亦作辅”,可见“辅”即“”,是“颊辅”之义。

(三)“臣辱戍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的“摄”。

“臣辱戍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左传·齐晋鞌之战》)中的“摄”有两种说法:一是解释为“代理、兼职”,王力、荆贵生持此说;二是解释为“辅佐”,胡勃持此说。

假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本无其字的假借,第二种情况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两种情况都给词增加了新的意义,使词具有了多义性。

第一,很多古注中都有把“摄”释为“辅佐”的例子。如梅膺祚在《字汇·手部》中将“摄”释为“佐也”,再如“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诗经·大雅·既醉》),毛亨注为“言相摄佐者以威仪”(《毛诗故训传》),王引之在《经义述闻·毛诗下》中认为“摄犹佐也”。

第二,从上下文语境推导,“摄”解释为“辅佐”比较合适。齐晋鞌之战中,邵克是晋军的主帅,韩厥在战役中任司马,由此可见韩厥在晋国有正式稳定的职务,而不是暂时代理晋国的某个职位。这里“摄”的对象应该是齐国的职务,所以韩厥才自谦地说“承乏”其职,徐中舒、朱东润认为“摄”的是齐国的御者。徐中舒认为:“摄官承乏,承齐君御者空乏兼摄此职,欲代御者为顷公驾车,实为俘虏顷公。”[13]朱东润认为:“韩厥追及齐侯,欲缚之以归晋军,谦称补御者之缺,代为御车以归也。 ”[14]“臣辱戍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禀告,我是一个不会办事的人,但您那里缺乏人,就让我来辅佐您,当您的御者为您驾车吧。这是句外交辞令,实际上是借驾车以俘虏齐侯,我们也可以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左传》的修辞艺术。

三、文本解释中解决一词多义的方法

同一个词在不同文本中有不同的意义,甚至在同一文本、同一句话中也有不同的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容易犯糊涂,难以确定词义,导致不能对文本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针对这种一词多义的情况,我们归纳出几种方法以帮助推导、确定词义。除了前文出现的语境推导法、情理推导法、古注推导法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很容易推断出词义。如“追亡逐北”中的“北”,其义就与“亡”相近,可解释为“溃败的军队”;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族”,因为“灭六国者”和“族秦者”两句式相对,“族”的意思和“灭”一样,所以“族”解释为“灭亡”。

(二)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多义词在语句中的语法地位推断它的词义。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不可以理解为“眼睛”,因为“目”前面有状语“多次”,后面有宾语“项王”,所以应该是动词,解释为“用眼睛看”。其实,“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胡勃把“完聚”解释为“修葺城郭”,也用了语法分析法,“完聚”与“缮甲兵”“具卒乘”是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把“聚”解释为名词“城郭”。只不过笔者倾向于利用情境推导法把“聚”解释为“积聚粮食”。所以,我们在确定词义的时候需要选择最合适、恰当的方法。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世界上二十七个国家有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存在不止一个大股东,由此可见,多个大股东公司上市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若公司有多个股东持有超过百分之十的投票权,那么这些股东都可以被认为是大股东。中国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公司的股权结构也渐渐地趋于制衡性和多元化。

(三)字形推导法。

根据文字的字形,我们可以判断词义。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陪”,有的人认为通“翻倍”的“倍”,有的人则直接解释为“增加”。“陪”,是一个形声字,从阜,从咅。左边的左耳刀是阜的变形,指土山,转指坟墓;右边的咅从“立”从“君”省,本义是事关君主废立。“陪”由“阜”和“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古代大臣或妻妾给皇帝陪葬,坟墓造在皇帝坟墓旁,坟墓旁再加坟墓,即重土。于此,“增加土地”的意思就引申出来了。这句话中“陪”应该解释为“增加”,没有必要通假为“倍”,王力《古代汉语》也是解释为“增加”。

(四)词义系统推导法。

《庄子》中“望洋向若”的“洋”,有人解释为“海洋”,有人解释为“仰视”。根据词义系统推导,“洋”在先秦没有“海洋”的意思,“海洋”是后起义,这句话中的“洋”应当解释为“仰视”,“望洋”即“仰视的样子”或“抬头向上看”。

总之,利用以上一些方法,我们可以确定文本语句中多义词的具体词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往往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分析、判断和确定词义。

参考文献:

[1]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27.

[2]魏清源.古代汉语通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53.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徐中舒.左传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4:122.

[5]朱东润.左传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7.

[6]薛正兴.《古代汉语》注释疑义讨论[J].南京大学学报,1981(1).

[7]富金壁,牟维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9]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指导教师:林志强

标签:;  ;  ;  ;  ;  

一词多义与文本解释-以王力《古代汉语》文选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