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_李拥新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_李拥新

(广西柳州市白露卫生院;广西柳州545002)

【摘要】 PID(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组女性生殖道上感染性疾病,包括输卵管炎症、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以及子宫内膜炎等。一般临床上分为盆腔炎性疾病症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两种,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上行到子宫内膜、输卵管、宫旁组织等引起组织炎症。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数是急性炎症未得到正确的治疗,导致的后遗症[1]。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病因;诊治;研究进展

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会患上盆腔炎,发病只是少数。这是因为女性生殖系统有自然的防御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能抵御细菌的入侵,只有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由于其他原因使女性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才会导致盆腔炎的发生。诱发疾病的原因包括产时、产后感染、各种宫腔操作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佳、邻近组织炎症蔓延等[2]。临床诊断检查以分泌物涂片、病原体培养、后穹隆穿刺、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为主要参考,临床治疗则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为主。本文就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盆腔炎性疾病发病原因

1.1 发病原因 关于盆腔炎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生殖道,而引起盆腔炎症的微生物也有很多种,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阴道厌氧菌群、生殖器支原体以及消化链球菌、加德纳尔菌、需氧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埃希氏大肠菌等,将其归类为性传播微生物和内源性微生物。内源性微生物基本类似于阴道细菌性疾病,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在感染下生殖道性传播疾病后极易引发衣原体宫颈炎、淋病奈瑟宫颈炎[3]。腹膜炎及阑尾炎等靠近宫颈其他部位的炎症还会引起宫腔感染。过早性生活以及不注意清洁卫生、经期性交等也是细菌经阴道上行至盆腔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性生活越早者盆腔炎发生概率越大[4]。目前,随着大家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家对性有了态度上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除此外,刮宫术、输卵管造影、人流、放置节育器等妇科手术操作、生产等也会带入致病菌,引起感染[5]。

1.2 病原学研究进展

1.2.1 生殖道微生态 阴道正常情况下存在正常微生物群,通过微生物寄居而形成。正常微生物群有:(1)革兰阳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如棒状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2)革兰阴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如加特纳军、大肠埃希菌、摩根菌等;(3)厌氧菌,消化球菌、链球菌、梭杆菌、类杆菌、普雷沃菌、动弯杆菌等。除上述微生物外还包括支原体、假丝酵母等。这些微生物在阴道内处于平衡状态,不会致病。若这种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外源微生物入侵则会引起验证。研究表面厌氧菌、链球菌及滴虫、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等都与盆腔炎症疾病密切相关[6]。

1.2.2 外源性病原体 (1)淋病奈瑟菌:其致病特点在于对生殖道、泌尿系统粘膜上柱状上皮、移行上皮具有强亲和力,先入侵宫颈管,再上行引起输卵管炎、腹膜炎、子宫内膜炎等[7];(2)沙眼衣原体:这是盆腔炎性疾病的另一种重要病原体,以性交传播为主,筛查性活跃妇女及抗衣原体感染可减少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风险;(3)支原体:到目前为止,研究报道已分离出的支原体达到160多种,包括M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等,属于条件性致病菌[8]。

1.2.3 内源性病原体 (1)需氧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乙型链球菌具有最强致病性,可产生多种酶及溶血素,促进感染扩散,严重时还可引起败血症,有量多、稀薄的脓液,一般不导致转移性脓肿。葡萄球菌则是术后感染、产后感染中的常见病原菌,经生殖道上行引发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最强致病性,具有黄色、浓稠的脓液,伴有转移性脓肿,抗生素耐药性强;(2)厌氧菌:厌氧菌引起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多数有盆腔脓肿,盆腔脓肿患者中80%可经培养得到厌氧菌,分离率最高的为消化链球菌[9]。

1.3 发病高危因素 分析盆腔炎性疾病发生原因,虽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但不能全面提高诊断准确率,还需结合发病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目前,总结盆腔炎性疾病发生高危因素主要有:(1)性伴侣,这是妇科感染的主要来源,男性多数无明显症状,但这也不说明其不携带致病菌,所以在诊断中要纳入性伴侣带菌情况进行分析,在治疗中性伴侣同样应被纳入。(2)年龄因素,盆腔炎性疾病中年龄是一个突出性影响因素,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高龄女性,其中发病高峰年龄为25~30岁,分析认为这种趋势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性生活最为旺盛[10]。(3)既往炎性疾病史,这是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发病率是无炎性疾病史女性的20倍。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在治疗后复发率也高达25%,这可能是慢性炎症发作或输卵管上皮损伤后对致病菌敏感,降低了局部免疫防御力,引起感染复发[11]。(4)宫内节育器,宫内放置节育器女性发生盆腔炎性疾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不同类型的避孕器引发感染的风险也不一样,带尾避孕环的感染风险最大[12]。

2、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

2.1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诊断 疑似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结合其高危因素筛查,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性生活习惯、阴道保洁、性伴侣等情况。急性严重患者具有高热、乏力等症状,可由初期持续性高热转变为间歇性高热,可伴寒颤、肌肉紧张、下腹压痛、反跳痛等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宫颈或阴道分泌物脓性,宫颈举痛,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体温升高,双附件区压痛感明显,单纯输卵管炎症可引起压痛和增粗。输卵管脓肿形成时可触及肿物,腹膜炎患者以下腹痛压痛为主。实验室辅助检查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可判断是否出现中毒颗粒。还可在尿道旁腺开口或在前庭大腺、宫颈管等部位取分泌物涂片,筛查淋病奈氏菌、衣原体等。B超检查在盆腔炎性疾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在诊断脓肿中准确率很高,以阴道超声为主。近些年兴起的腹腔镜检查技术也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且安全、可靠[13]。

2.2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诊断 对于慢性炎症的诊断,了解既往疾病史对准确诊断疾病尤其重要。一般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无明显表现,少数有低热、易疲劳症状,不孕,异位妊娠,多为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痛,经期腹痛加重。临床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需要妇科检查辅助,可发现子宫后位、活动受限等,输卵管炎症者多见子宫单侧或双侧触及条索状输卵管、压痛。若检查中发现囊性肿物、活动受限则考虑输卵管囊肿、输卵管卵巢炎。如在双侧均发现片状增厚、压痛则考虑结缔组织炎。辅助检查手段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类似,只是细菌培养、活检可不进行,因为病情迁延而很少检出病原菌。

3、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3.1 药物治疗 轻中度炎症患者经抗生素治疗短期内可行,但长期疗效尚不明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考虑盆腔炎性疾病以衣原体、淋病奈瑟菌、需氧菌、厌氧菌等多种病因,药物治疗中以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选择对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厌氧菌等具有拮抗作用的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头孢曲松、甲硝唑联合治疗,对性伴侣同时进行治疗[14]。

3.2 中药治疗 在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中中药方案也很多,以清热解毒方为主。代表药妇科千金胶囊。慢性疾病实施变病论治,对气滞血瘀型患者选择化瘀止痛、理气活血中药方,对湿热於滞型患者选择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中药方,对寒湿凝滞型患者应用温经散寒、健脾渗湿中药方,对痰结湿阻型患者应用利湿祛痰中药方,对肝郁脾虚型患者应用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中药方,对肝肾亏虚携於型患者应用和营祛痰、补养肝肾中药方。中药治疗可选择中药内服,处方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穿破石、赤芍、川芎、地龙、黄芪、苍术、、路路通、川牛膝、香附、益母草、泽兰、哎叶。中药外敷,处方组成:大黄、枝子、黄柏、侧柏叶与米醋调好,外敷。康妇消炎栓直肠给药,效果理想。中药灌肠,处方组成:毛冬青、延胡索、红花、丹参、刘寄奴、赤芍、柴胡等多种给药方式,提高疗效。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报道也不少,多选择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太阴脾经等为主要穴位,外加远部穴位调节全身,达到温化寒湿、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目的,临床效果良好[15]。

3.3物理治疗: 温热的良性循环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常用的物理疗法:微波治疗,微波对微生物细菌有杀伤作用。蜡疗等。

3.4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输卵管卵巢囊肿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度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或者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输卵管积水,均选择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分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两大类,腹腔镜手术微创、效果可靠,是首选术式[16]。围手术期考虑盆腔脏器粘连情况、炎症程度、输卵管功能、生育需求等,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尽量保留生育能力。

4、小结

PID 是综合医院妇科的常见疾病,特别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复发率高的特点,若未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后遗症,影响患者生育能力及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PID发生率约10%,我国PID发生率约40%,且复发率达到25%[17]。探究盆腔炎性疾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再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是提高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步骤。了解PID病原体感染的种类及其来源,掌握其致病特点,选择敏感性更高的抗生素药物或更加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缩短病程,患者更多受益,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爱华,张 争.盆腔炎性疾病与胰岛素抵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 742-744.

[2] 张岩雪,王长虹,田 凌,等.散结镇痛胶囊配合蒸热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2):1229-1231.

[3] 梁 珍.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98.

[4] 刘朝晖,廖秦平,耿 力,等.治疗单纯性盆腔炎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疗效研究[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7):534-537.

[5] 班慧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440.

[6] Lee MH, Moon MH.CT findings of 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Abdom Imaging,2014,39(6):1350-1355.

[7] 葛 静,谢 磊,刘 晶,等.盆炎净颗粒结合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3):303-305.

[8] 秦君璞,张帝开.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726-727.

[9] 范琳琳,余文华,刘晓倩,等.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2014,39(2):156-162.

[10] 罗 梅,何 霞,魏友胜,等.重庆市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及诊治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12,41(3):281-282.

[11] Vijayalakshmi A,Ravichandiran V,Malarkodi V,et al.Screening of flavonoid

"quercetin" from the rhizome of Smilax china Linn, for anti-psoriatic activity[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2,2(4):269-275.

[12] 李 健.盆腔炎性疾病远期后遗症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14(5):146-148.

[13] 苏桂芳,白 雪.帕罗西汀干预复发性盆腔炎性疾病相关性抑郁和焦虑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34-435.

[14] 赵丽霞,马淑田,张翠琴,等.盆腔炎汤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6):835-836.

[15] 崔 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中西医结合,2012,20(1):56.

[16] Li W,Zhang Y,Cui Y,et al.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accuracy with conventional MR with adde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J]. Abdominal Imaging,2013,38(1):193-200.

[17]叶志玲.妇炎汤联合抗生素与单用抗生素对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疗效、抗炎及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1):44-45.

论文作者:李拥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  ;  ;  ;  ;  ;  ;  ;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论文_李拥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