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组启停过程中胀差的分析和控制论文_陈小豪

汽轮机组启停过程中胀差的分析和控制论文_陈小豪

(中海海南发电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分析了汽轮机组在启停过程中胀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控制措施,提高了机组启停过程中的安全性,对于汽轮机组的启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汽轮机 启停 胀差控制

引言:汽轮机组在启停过程中由于胀差的变化会引起振动增大、动静部分碰磨、大轴弯曲等严重事故,因此监视胀差 是机组启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避免轴向间隙变化到危险程度使动静部分发生碰磨,不仅应对胀差进行严格的监视,而且应对胀差产生的原因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为此介绍了胀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控制措施。

1 影响胀差的主要因素

汽机胀差是指转子和汽缸沿轴向膨胀不相同所产生的相对膨胀值。主要是由于转子和汽缸的质量不同,及热交换条件不同而产生。在机组启动、停机及变工况过程中胀差变化较大,稳定工况时,胀差趋于一稳定值。影响胀差的主要因素有:

(1)主、再热蒸汽的温升、温降率;

(2)轴封供汽温度的高低、以及供汽时间的长短;

(3)加热装置的投入时间以及所用汽源;

(4)暖机时间的长短;

(5)凝汽器真空的变化;

(6)负荷变化的影响。

1.1 汽轮机胀差正向增大的主要原因

(1) 机组启动时暖机时间太短,升速太快或升负荷太快;

(2) 汽缸夹层、法兰加热装置的加热蒸汽温度太低或者流量较低,引起的加热作用较弱;

(3) 汽轮机滑销系统或者轴承台板的滑动性能比较差 ,容易发生卡涩现象;

(4 ) 轴封供汽温度过高或供汽流量过大,引起轴颈过份伸长;

(5) 机组在启动时,进汽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过高;

(6) 汽缸保温层的保温效果不佳或者有保温层脱落现象。在严寒季节里,汽机房室温太低或有穿堂冷风 ;

(7)胀差指示器的零点不准或者触点磨损,引起数字偏差 ;

(8)多转子机组,相邻转子之间胀差变化带来的互相影响;

(9)真空和转速变化的影响;

1.2 汽轮机胀差负向增大的主要原因

(1)机组负荷迅速下降或突然甩负荷;

(2)主汽温度骤减或启动时的进汽温度低于金属温度;

(3)汽缸夹层、法兰加热装置加热过度 ;

(4)轴封供汽温度太低;

(5)轴向位移变化;

(6)真空急剧下降,排汽缸温度上升;

(7)机组在启动时转速突然飞升,由于转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轴向尺寸缩 小,引起低压缸胀差的变化尤其明显;

(8)汽缸夹层 中流入高温蒸汽 ,可能来自汽加热装置 ,也可能来自进汽套管的漏汽或者轴封漏汽 ;

2 胀差的变化及控制方法

掌握胀差变化规律,采取有效调整手段,才能合理控制胀差,防止汽轮机的动静摩擦。以下分不同情况介绍胀差变化规律及控制方法。

2.1 冷态启动

2.1.1 汽封供汽从汽封供汽到冲转前,胀差值一直往正方向变化

汽封供汽后,汽封套受热后向两侧膨胀,对整个汽缸的膨胀并无影响。与汽封相应的主轴段受热后,则使转子伸长。除了轴端汽封以外,汽缸的通流部分也被加热,但因进入汽缸的汽量很少,汽封供汽不会使汽缸产生明显的膨胀。汽封供汽对转子伸长值的影响是由供汽温度决定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汽封供汽的时间越长,汽封段主轴被加热得越充分,胀差正值增加得越多。因此缩短汽封供汽的时间,对减少胀差的正值有一定的作用,冷态启动冲转前10~15分钟投入轴封供汽,汽源用临机供高辅供汽。

2.1.2 冲转参数的合理选择、控制

冷态启动,汽缸金属温度低于150℃,冲转参数的合理选择是控制升速、胀差的关键。由于冲转参数以机侧测点显示数据控制,因测点位置的不同,升参数过程中机侧温度较炉侧参数滞后80℃左右,所以升参数过程中,炉侧温度达190-200℃,蒸汽过热度大于50℃,进行二段暖管,尽早全开电动主闸门,提高机前参数。注意缸温变化。冷态启动过程中,要进行1000r/min中速暖机,所以冲转参数参照炉侧参数,尽量维持低限,机侧主汽压力1.76~1.96MPa,主、再热汽温度控制在230~260℃,且主、再热汽温过热度大于50℃,炉侧汽温控制在300±10℃范围内。

2.1.3 暖机升速

从冲转到定速期间,高压胀差基本上是上升的。在这一阶段,蒸汽流量比较少,在高压缸中,蒸汽主要在调节级内作功,金属主要在该级段范围内被加热,所以整个高压转子平均温度的上升是有限的。相对外缸来说,转子温度的变化总是超前的,只要汽温无剧烈的波动,在单位时间内,胀差的变化就比较均匀。中压缸因进汽量小,因为冲转时再热汽温往往低于主蒸汽温度,随着转速的升高,中压缸的进汽量增加,再热汽温上升也较快,中压转子的膨胀值大于汽缸的,故中压胀差增加。低压胀差在整个升速过程中变化较大,在低速暖机时,低压缸转子都有明显的伸长,所以低压胀差就比较大。自低速暖机至中速暖机结束,中压转子的膨胀速度有所增加,低压转子保持原有的膨胀速度,而相应的低压缸变化较小,所以,低压胀差增加较多。当中速暖机后再升速时,中、低压胀差都有减小的趋势,低压胀差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泊桑效应对低压转子的缩短作用,即随着转速的升高,离心力增大,在轴向上的分力增大了,因而使转子变粗而缩短,表现为低压胀差减小。

在冷态启动时,机组冲转前加热装置应进行暖管,一般在1000r/min时,及时投入加热装置。汽源用主汽供,因为冷态启动冲转参数较低,尽量开大供汽门维持压力,随着参数的增长及时调整,避免加热联箱超压。特别是法螺加热投入时,回汽总门尽量开大,用供汽门调整压力,保证加热的蒸汽流量,确实起到加热法螺的作用。加热装置投运后,要监视汽缸各金属温度的变化,根据各部的温升情况及时对系统各分门进行调整。

2.2 热态启动

热态启动机组胀差变化不同于冷态启动,不仅要控制正胀差的增长,在机组启动初期负胀差的控制是重点。由于缸温高,要先送轴封汽源,后抽真空,对胀差的控制除主、再热汽参数的合理选择,轴封汽源的选择及调整非常重要。热态启动胀差的变化, 主要受主再热汽温的影响。 为了 减少热应力 和胀差的负值, 要求汽 温高于汽缸 50 ~100℃。 因此要求锅炉点火后升压时 , 要将旁路进汽门全开, 以便将主再热温度提到所需的数值。热态启动时, 一般汽压较高, 相同工况下, 调速汽门开度较冷态为小, 节流后汽温仍是降低。 所以初始时, 汽缸和转子均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冷却, 其中又以转子冷却较快, 因此, 出现胀差的负值不可避免, 但同属热态启动,汽缸温差水平却不一样。 对于不同的汽缸温度, 胀差的变化规律也不同, 当汽缸温度较高时, 汽封供汽后, 高中低压胀差均减少 , 当汽缸温度较低时, 汽封供汽后胀差基本不变 。冲转到定速, 各胀差仍为减小趋势。 汽缸温度高时,减小的幅度大些;汽缸温度低时, 减小的幅度小些。 中速以后升速过程中, 中低压胀差减小的情况与冷态相同。热态启动时, 定速后尽快并网, 如空转时间拖长, 胀差将继续减小 。并网后, 胀差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带负荷的速度 。当缸温较高时, 带负荷速度更应快些, 不然转子要进一步冷却收缩, 使高中压胀差负值过大, 甚至造成前几级动叶入口间隙消失;如果缸温较低, 低负荷暖机以后,高压胀差增加较快, 应提前投入法加。

总之, 热态启动时, 为防止胀差负值过大, 要尽快升速 、 并网和接带负荷, 并使之达到与缸温对应的负荷水平。

2.3 机组滑停

在滑参数停机过程中,高压胀差的变化规律与冷态启动时的相反。只是在调速汽门全开的一段时间内,因为调节级温度接近于主蒸汽温度,所以这时高压胀差有一定的增加,而后随着主蒸汽温度的逐渐降低,高压转子的收缩快于汽缸的,高压胀差是减小的。因此,必须控制蒸汽的温降速度,投入加热装置。机组滑停过程中,加热装置投入前暖管方法采用倒暖,即先开夹层联箱疏水门,然后开启上、下夹层供汽分门,让夹层蒸汽倒暖至联箱;同时开主汽供加热装置门前疏水,进行供汽管道疏水。充分暖管后再开主汽供汽门,调整联箱压力开启。中压胀差和低压胀差随着再热蒸汽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排汽室温度高时,中、低压胀差减少的幅度更大。所以,要及时调整排汽缸喷水门,降低排汽缸温度,注意不要造成排汽缸温度过高。如果排汽缸温度降低的速度快于再热蒸汽温度降低的速度,中、低压胀差则是增加的。

在滑参数停机过程中,应保持真空高一点,这对控制胀差有好处。打闸前要将真空适当地降低。打闸停机后在转子惰走阶段,在几分钟内转速从3000r/min降到1000r/min以下,离心力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地减少,使转子很快伸长,各胀差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增,其中以低压胀差的增加量为最大,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泊桑效应。如果打闸前的低压胀差比较大,往往会造成低压胀差超过极限,这时很可能造成通流部分摩擦。对于正常停机,打闸前要注意胀差的大小,务必要把胀差的实增值考虑进去,以防打闸后动静部分的轴向间隙消失。

3 结论

总之,汽轮机启停及运行工况变化时受热应力、热变形、胀差和振动等因素的限制,要保证汽轮机组的安全运行,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并且有机的联系起来。研究胀差,就是为了掌握汽轮机组在启停及工况变化时胀差的变化规律,并采取与之对应的控制措施,使胀差维持在正常范 围,减少机组在启停过程 中的消耗,增加机组动性,保证汽轮机组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郭文斌,汽轮机运行中胀差的分析和控制. [J]西北电力技术,2004年06期.

论文作者:陈小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  ;  ;  ;  ;  ;  ;  ;  

汽轮机组启停过程中胀差的分析和控制论文_陈小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