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产业联合供应链的可持续经营战略分析_供应链物流论文

两业联动型供应链可持续运营策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供应链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两业联动是指制造业同物流业的联合供应链管理模式,它能够发挥两个行业的核心优势,提高供应链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国家相关政策也给予支持。

关于两业联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刘雯[1]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我国两业联动的共同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缺乏信用机制与合作层次受限;张睿[2]以敏捷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两业联动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苏秦和张艳[3]通过实证研究,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两业联动,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均衡发展的建议。韦琦[4]通过实证研究,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所进行的协整检验表明,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龚鹏、阎黎[5]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指出西安在两业联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西安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有效措施。苏秦、张艳[6]从制造业各振兴产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物流业对制造业各振兴产业的贡献作用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检测出各产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并提出了促进联动的对策和建议。查和乔依(F.T.S. Chan,H.K.Chan & K.L.Choy)[7]提出,应重视包装在两业联动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系统的物流包装方法论。克利蒂尼和托利(M.Colledani & T. Tolio)[8]在对制造业进行绩效评价时,考虑了一系列生产质量物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生产系统的绩效评价分析方法。

二、两种企业的运作特征分析

企业运作特征是指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分析制造业和物流业企业的运作特征,有助于辨识两种企业的特殊性,找到两业的结合点,并分析两业联动的运作要求及由其构成的供应链对管理及流程的要求。下面从运作方式、提供产品形式、绩效评价和管理方式四个方面对两种企业的运作特征进行分析。

1.运作方式的区别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运作方式有很大差别。制造业作为传统工业,具有生产企业运营的特点。生产层的运营是制造业的核心,其主要运营包括设备、原料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生产组织和管理;生产人员、生产成本的管理考核;库存管理、外协加工管理、检测;产品检测、质量保证等等。除此之外,技术层、销售层、资金管理层等的运营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运营方式的特点在于:第一,运营具有相对完整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权责利分配明确。第二,运营方式具有典型的“计划”特征。销售部门根据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向生产部门提出“订货合同”,生产部门根据“订单”组织生产,技术部门提供支持并监督等等,分工明确,计划有序。第三,需求具有单向性(不可选择性)和相互依赖性特征。第四,交易过程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和开放性特征。第五,运营调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快速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快速调整生产和人员安排、改变生产计划。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范畴,其主要功能包括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替客户设计物流系统、代行海关代理,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业有如下运作特征:作业场所不固定;作业规范化差,对安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作业计划随客户变化,难以长期化;操作对象千变万化,工作可重复性差,难以形成标准。

2.提供产品形式的区别

我国制造业分类众多,从农副食品加工业到办公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共计分为30类。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大到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制造,小到食品饮料加工,主要提供的产品是实物产品。实物产品的特点在于:第一,有形性。即能够被顾客所辨识的、有形体的实物。第二,可衡量性。实物商品的数量经过计量可以明确得出,这为物流过程中运输、仓储等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三,质量控制。为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对涉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安装过程等)进行检验与控制。

物流业提供的产品是物流服务,是无形的商品。它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无形性。顾客对于商品的特质很难评估,不容易作出购买决策。第二,物流服务具有不可分性。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人员服务于顾客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第三,差异性。不同的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同,缺乏一致性,很难制定一个标准。第四,易逝性。服务不能存储,也无法定量衡量,这是与实物产品相差较大的一点。第五,在质量控制上,物流服务过程包括过程规划与控制、作业规划、库存规划与控制、作业控制等等,重点在于对服务质量的监督。

所以,制造业与物流业在产品的特点、度量、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本质区别,在两业联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否则难以协调两业联动的管理。

3.绩效评价方面的区别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由于产品属性和运营方式的不同,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绩效评价也存在很大差别。在绩效评价中,对绩效指标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一环,指标选择合理,能够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否则如果指标选择背离,则会阻碍该行业的发展。

绩效指标可以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种。财务指标在两种企业之间是相类似的,主要包括现金周转率、净利润、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存货周转率等,但物流企业会更加重视投资回报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作为制造企业,其非财务绩效指标可能从生产角度、采购角度、技术角度、质量管理角度等着手。此外,销售部门作为制造企业的核心部门,其主要指标也是制造业的重要关注点,如销售目标达成率、产品市场份额、销售额、销售增长率等等。而物流企业的绩效指标则较多地从服务角度设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订单处理、配送服务、库存管理、客户服务。如客户满意度、投诉处理率、反应速度、物流配送频率、送货物品的质量等等。其具体指标选取参见表1。

因此,制造业和物流业若要实现联动,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系统,整合指标体系来支持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4.管理方式的区别

在两业联动的过程中,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制造业的管理特点有:第一,管理组织架构稳定。从班组到车间到公司,各部门职责分明,界线清晰,任务明确。第二,管理流程易于标准化、程序化。如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资源规划(ERP)系统的运用,给企业管理者带来极大的便利。第三,人员管理较为简单。由于工作场所固定,作业工人都在各自的工位上,各道工序之间有序衔接,工人的作业情况非常清晰,工作优劣易于判断,奖惩制度易于实现。

对于物流业来说,其管理特点有:第一,组织架构变化大。由于物流业本身是服务业,随着客户的调整,其相应的协作方式和管理架构都要进行调整,以满足客户作为联盟作业的要求。第二,管理流程多变,难以形成标准化。这也是由物流服务的多样性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决定的。第三,人员管理复杂。由于物流作业场所分散,作业人员流动性强,独立作业多,如运输、装卸、配送环节,给人员管理带来困难,尤其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些作业特点,使得物流企业对各工序及人员的绩效考核较难做到科学管理,因此,许多企业采取逐层分包的形式,使得连续的物流过程分段化作业,不利于物流业做大做强。

由于两业各自的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服务模式的不同,在两业联动过程中很难实现同步化运作,甚至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造成联盟的破裂。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并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系统分析这些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三、两业联动对管理和技术的要求

从上述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两种企业在运作方式、提供产品形式、绩效评价、管理方式方面的特征有所不同,两业联动在管理和技术上对参与两业联动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两业联动对管理的要求

由于在合作之前,两种企业之间的战略目标各有千秋,管理模式有所区别,企业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两业联动对双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调整组织形式,变锥型结构为扁平结构

为了建立两业联动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互赢双赢局面,应调整协作企业的组织形式,提供组织保障。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运作模式明显,物流自营比例较大,社会化程度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大约80%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在产品销售物流中,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不到20%。[1]而制造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88.8%,制造业物流释放不够正在成为制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制造企业组织形式多为锥式结构,企业集权较为严重,在企业的运作模式上采用了“高度自治”的策略,物流从客户需求到订单落实经历了冗长的步骤和时间。参与两业联动的企业应该建立扁平式组织结构,在各自的运作流程中都应考虑协作联动企业的信息与需求,在相互同意的框架下进行长期合作,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如图1所示)。扁平化组织结构使内部成员企业问信息流通加快,可有效缩短决策周期,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反应速率和协调能力。

(2)运作流程同步化,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

在两业联动中,对物流业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1所示)。制造企业从原材料购入到产成品输出都需要物流的及时服务,否则将出现生产线等待或产成品积压现象,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该制造企业产成品是中间产品,那么对下游企业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两业联动同步化作业是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同步化,首先必须使两个企业的运作流程同步化,在实践中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物流的响应能力,作出适当的冗余设计,以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

图1 扁平化物流组织结构

(3)建立纠纷解决机制

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日后良好合作的充分保障。在这一方面,国际著名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公司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它在设计和运用合作双方共同计划、预测与补货系统(CPFR)和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系统平台时,在“例外情况”的处理上写了很大的篇幅,其中在补货的9个步骤中,有4步涉及到处理“例外情况”,为以后的顺利合作提供了保障。而反观我国一些企业在合作时,一切从最好的愿望出发,不愿意考虑“例外情况”,一旦出现纠纷,合作关系便无法延续甚至反目成仇,真是令人扼腕。两业联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或合作成员的战略战术调整,可能会出现各种纠纷和冲突。当合作双方产生冲突与矛盾时,可以按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步骤进行和解或解决。正常的纠纷解决机制按解决的途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内部协商。双方在事前充分考虑到各种“例外情况”,并作出解决方案。一旦出现纠纷,按事先约定的解决方案执行,以化解纠纷。②仲裁。合作双方在纠纷发生之前达成书面仲裁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给双方同意的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③诉讼。当上述两种解决方法都不能够解决纠纷时,则需要依双方的意见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在经济纠纷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的前提下,审理和解决经济纠纷案件。

2.两业联动对技术的要求

与企业独立运作相比,两业联动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实现同步化运作,制造企业的订单信息和生产计划必须完全公开给为其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另外,物流企业的当前物流能力也要完全呈现在制造企业面前,以便于后者根据物流能力对生产计划作出适当调整。因此,双方的成功合作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信息流的传播。信息共享平台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合作成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信息系统支撑体系。该平台在合作双方之间要保持信息通畅、沟通便捷,以满足合作双方对相关信息的需求。资源规划系统平台是信息共享平台的一种,它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该平台是一个在供应链范围内应用的高度集成的系统,数据在各业务系统之间高度共享,所有源数据只需在某一个系统中输入一次,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建立起资源规划系统并在两个合作企业同时应用,方便企业间的沟通和管理。

(2)专用物流设备创新

物流企业应根据制造企业的产品特征,开发专用的运输车辆、装卸器具和夹具,实现物流装备的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以提高物流质量,降低物流费用。

例如,在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运输问题上,国内主要采用公路运输,使用普通平板拖车,一辆车只能装载一个叶片。由于没有专用夹具,叶片在平板拖车上固定用绳子进行多道捆绑,既费人工又费时间,且不能保证在运输途中由于捆绑不牢而引起的货损。而国外开发的专用车辆则可以装载两个叶片,且有专用夹具固定,既方便装卸,又使得操作简单可靠,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专用物流设备创新,从长远利益考虑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整个行业的运输效率,因此,开发适合制造企业产品的专用物流设备问题亟待解决。

(3)包装创新

针对制造企业不同的产品特点,物流企业需要创新研发特殊商品物流过程中的包装技术,以实现重复使用包装和绿色包装,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减少包装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社会资源的使用。目前国内商品的包装大部分为一次性的,质量差,既容易损坏又浪费资源。可重复包装则是当前国际物流业包装的新趋势,质量好的包装既可以确保高效运输,又能减少对商品的损害。例如,在医药物流环节,目前国内物流企业普遍使用的是二次包装方式(即为满足物流需求的包装),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有时需要冷藏/冷冻运输,这就给二次包装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使用一次性包装箱,包装成本将极大提高。对于专门经营医药物流的物流企业,则可先前投入一定的开发费用,开发可重复使用的药品冷藏/冷冻包装箱,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从长远来看是经济的。不仅满足了药品运输中的冷藏/冷冻要求,而且节省了包装材料,向绿色包装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四、两业联动策略分析

鉴于两业联动供应链的特殊性及对其管理和技术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为了保证两业联动有序运营,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1.建立长期契约关系

首先,给出一个案例,说明建立长期契约关系的重要性。某运输企业向社会提供长途货物运输业务,有重中型汽车20余辆。由于企业独立运营,由其他中介公司为其介绍业务,每介绍一次业务中介公司收取业务额的3%~5%作为中介费,另加200~300元的信息费。因此,为了获得业务,该企业就要比其他具有稳定合作伙伴的同行减少利润3%~5%。由于运输行业利润普遍较低,理论上一般为5%左右,该企业为了弥补损失,不得不在超载上做文章,给安全行车带来了隐患。如果该企业与几家制造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形成供应链的管理形式,确保80%左右的业务由合作方提供,那么其运营绩效就会大大提高。

供应链的集成是由各成员企业自愿参加的,其组成的原则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供应链契约是由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所签订的法律文书,是各方自由意愿的表达。契约一旦订立,各方都应该按契约所规定的责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供应链正常运作下去。但是,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而使预期收益下降时,一些成员企业可能选择抛弃契约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使供应链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崩溃。[9]一些供应链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只有遵从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坚持长远的观点,供应链企业才能建立和保持稳健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双赢”境界。在处理供应链联盟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时,企业的决策要以企业的长期利益为目标。因为从长期来看,基于长期利益的决策,经过进化博弈,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在两业联动的供应链合作过程中,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一场博弈。博弈可以分为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博弈双方均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如果博弈是重复多次的,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相对比一次性博弈而言,重复博弈更注重长远利益,参与人的总收益是所有阶段博弈收益的贴现值之和或加权平均数。

2.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

我国两业联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应尽快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营造良好的综合环境,正确的行业规范可有效惩罚那些背叛行为,鼓励守法者。反之,行业规范失灵,将助长不正之风,使整个行业遭受损失。

行业规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指导性协议。行业内的大多数企业通过签订协议来规范行业内企业行为的方式。二是契约。同行业企业共同签订的法律文书一旦形成,各企业对该契约负有法律责任。三是行业标准。例如《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划条件》,这被业内人士称为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钢铁行业生产运行标准文件,于2010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根据这个文件,除了从产业规模、生产工艺等方面对钢铁公司的生产进行严格要求外,钢铁企业的节能环保标准也大幅进步,其中对污水排放、节能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则是专门针对水泥行业提出的质量标准,对水泥企业化验室的人员配备、职责分配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要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目前应以机制体制完善为目标,在国际惯例、人力资源、政策法律、社会信用等方面切实为两业联动发展提供保障。此外,为加大两业联动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政策。首先,出台并落实鼓励制造业物流外包的税收政策。对于制造企业实施物流流程再造时出现的一定规模的闲置物流设施和富余物流人员,国家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保障闲置物流设施的合理利用以及富余物流人员的正常生活。其次,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鼓励、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制造业配套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实现制造业物流系统的布局优化,并吸引相关商会、银行、中介服务进入,构成产业集群。

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两业联动,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赢”,实现利益最大化。然而,当利益最大化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则成为一大难题。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长期合作关系能维持下去的必要条件,如果分配不均,则会造成违约现象或产生经济纠纷。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的建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合理的价格协商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物流外包价格及利润率,改变片面的价低者中标局面;二是建立保险联动机制,如制造企业统一购买保险,联动互保;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根据已有研究,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利益分配方法有沙普利(Shapley)值法和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思想分配法等等。其中,沙普利值法是由沙普利在1953年给出的解决个人合作对策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当个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对于他们之中若干人组合的每一种合作形式,都会得到一定的效益,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活动非对抗时,合作中人数的增加不会引起效益的减少,这样,全体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沙普利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它适用的是双方利益活动具有非对抗性,合作双方地位均等的情况。而斯坦克尔伯格的博弈思想则不同,它是一种竞争关系的双寡头模型,博弈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领先者和追随者,它们进行的是数量竞争。领先者先行选择产量,追随者观察到领先者的选择后再作选择。应用到两业联动中时,制造企业是价格的领导者和先行者,而物流企业是跟随者,两者通过价格调整达到均衡。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双方达成一致并有效执行分配机制时,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得以存续,供应链的脆弱性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4.双方有效的参与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由于两种企业在生产模式与管理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来保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只有信息公开透明,使合作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才能增加互信,在合作上更加顺畅。

此外,建立起双方有效的参与机制,使每一方都成为契约的主导方,自觉维护契约的严肃性,保证契约执行的力度,防范毁约现象的发生。

5.对合作双方的评价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关系一旦确定,则可以按契约要求正常运营,开展两业的联动合作。但在两业联动的执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运营和管理进行评价和反馈,以期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作业效率。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合作过程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查明缺点吸取教训或发挥优势提高效率。评价内容包括契约的完整性、契约的执行情况、双方合作的满意度、两业联动同步化水平、纠纷及时解决率以及各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评价方法宜采用标杆法和平衡记分卡法进行。评价可以是双方互评或由第三方评价机构来执行,互评是指由合作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主要是指由第三方的独立机构对合作双方进行评价,该种评价能够更清晰地发现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独立性和可信性高,具有权威性,但成本也较高。哈特(Hart)[10]认为,在契约规定的项目中,有一些内容是第三者无法验证的,即这些内容虽然对于契约双方都是清楚的并明确规定的,但对于其他局外人则是无法体验和观察到的,所以在出现纠纷时,第三者很难确定哪一方违约并按规定执行处罚等。因此,由第三方评价时,需要让第三方更清晰地了解每一个参与者的状况,并参与到两业联动的信息共享平台中,才能更好地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五、结束语

两业联动是供应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本质是发挥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的核心优势,将制造业中的物流功能分离出来,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本文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各自特征分析入手,阐明两业联动对管理与技术的内在要求以及两业联动的策略分析。本文是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要求所作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下一步将寻找具体企业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标签:;  ;  ;  ;  ;  ;  ;  

两产业联合供应链的可持续经营战略分析_供应链物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