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环境问题影响机制的哲学维度分析论文

科技对环境问题影响机制的哲学维度分析论文

科技对环境问题影响机制的哲学维度分析

王霞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灾难。本文从哲学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环境问题的必然性,并且希望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环境 哲学

一、科技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诞生,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的改造和破坏呈现出全球的趋势,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我们的生存。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要依靠科技。一方面科技对环境的改造要顺从自然规律,另一方面科技又想突破自然对它的限制。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这一点二者是对立的,但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又要依靠科技的发展,二者又是统一的。因此,科技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了解了环境与科技的关系,才会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科技的发展,才能使得二者达到和谐相处。

学校、企业各方要有主人翁的姿态,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应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明确各自的身份、任务和使命,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烹饪技能,为将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技造成环境问题成因的哲学分析

(1)科学本身存在缺陷:科学认识的不准确性。首先,科学理论很难具有客观的中立性。一般的科学理论源于观察和实验,然而观察本身就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在观察相同的对象时他们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当然不同的人在观察同样的对象时他们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相同的理论的训练。而这种理论的正确性又来自于对事物的观察是否客观,这样就形成为一个相互的循环。因此,我们很难保证观察的客观正确性。

其次,人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依赖于人,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一样也就有着不同的自然观。人们的认识是经过一次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认识是不完整的认识,我们永远只能趋近于真理,趋近于对自然正确的认识。

这款安全座椅造型很奇特,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按钮”。这两个巨大“按钮”采用的是SSP侧撞主动防御系统,借鉴汽车溃缩吸能防撞技术,能够主动防撞吸能、缓解、分散来自侧面的碰撞。“按钮”开启后就好像给宝宝在脑袋两侧装了弹簧一样,是专门给孩子加的两道防护。

(3)技术的缺陷:反自然性。技术工具论者认为,技术本身是没有错的,而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事实上,技术本身就存在着缺陷,无论使用技术的人是好与坏,技术本质的特征必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是工具,技术是一种解蔽的方式。这种技术是与艺术、科学等密切联系,而且互相统一,是天地神人四重统一体。古代的技术就反映出这一特征。比如古代的风车,顺风而动,无风则静。这些技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天性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因为没有完全的违反规律,就不会对自然产生较大的破坏性。相反,现代技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强迫自然,限定自然。不是让技术去适应自然,而是让自然适应技术。

(1)转变观念意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传统的技术是在机械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技术的发展进步是在人的操作下进行的。因此,转变观念意识,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将环保加入技术创新中,发展“环境技术创新”。过去人们总是轻视环保的重要性,认为不能直接带给人们看得见的利益。但其实,正是因为这一忽视,才会使得今天的环境问题如此严重。深刻地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我们将会发现其实科技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人们的贪欲。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消费主义文化占主流,很少关注精神追求,没有意识到人生的价值。正如《单向度的人》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丧失了一些作为人应该有的一些特质,而只会进行单向度的思考。其实科技早已满足了我们日常的基本需求,相较于过去的我们停留在生存方面的需求,如今的我们正是因为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才会把人内心的不满足寄托在物质消费上。我们从吃饱穿暖的需求上升到各种各样外在的享受,反而对精神需求越来越少,而造成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对等。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转变传统意识观念迫在眉睫。

最后,自然环境是复杂的认识对象。自然具有复杂性、非还原性、非规律性、隐蔽性等特征。每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地方性特色,不能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来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自然中还存在很多非规律性的现象。并且正因为无规律性,我们对其研究甚少,研究的方法也不同于传统的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我们传统科学上研究一个生态环境时,往往是将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相分离,研究后再将这些要素放进这个生态环境这一整体。然而,有的生态环境具有非还原性。当科学家将分离的要素重新还原到环境中时,这个生态环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为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要素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当然就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生态环境。因此,针对某一复杂的环境问题时,某个科学家甚至某个科学领域给出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准确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4)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多重影响:趋利性导向。技术的产生是机械论的。因为只有通过机械论式的技术,我们才能产生标准化、流水线化、规模化,才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标准化的产品满足人类的需求。为了谋求发展,国家会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对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而环境保护技术则相对较少。因为某种程度上说,环境保护技术不仅不会产生效益,还会妨碍生产。比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等。我们开发自然资源的技术过于强大,而我们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技术发展得太少。我们的技术创新是为经济发展,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服务的。技术越创新,生产越推进,那么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大。

三、从哲学角度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2)近现代科学是以机械自然观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分离的、对立的。并且把自然看作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机器。自然只是人类的一个工具,只有利用的价值。这样一来,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成为了一个中心,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正是由于我们认识自然是机械论的自然观,人类采用了相应的方法论原则去改造自然。我们只关注自然的简单性、还原性、机械性,不考虑自然的自主性、有机整体性、精神性等方面。那么,这种认识是简单性的认识、可还原性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自然观仅仅反映了自然界的一部分特定对象的特征。因此,在这种自然观的指导下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那些复杂性的环境时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作为对#Metoo活动的支持,我们邀请了奥地利车手劳拉·克莱哈默(Laura Kraihamer)参加本次测试。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一名女赛车手,她为本次选题带来了女性特有的直觉和赛车手的敏感。以此为基础,我们将对六辆跑车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而她也是承担赛道测试重任的最佳人选。

(2)公众参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们往往对科学家的话语深信不疑,认为科学家是权威的,万能的。然而面对环境这一复杂问题,科学家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不仅如此,有时候科学家提出的解决办法还会和自然背道而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有限导致解决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也是会犯错误的。并且,如今的科学家还会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作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即使科学家提出的方案符合自然规律,那也不代表他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具有地方性的特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当地民众的参与。我相信,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民肯定要比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更了解这片区域的环境。因此,环境问题不仅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全人类的参与。

(3)政策对于环保的倾斜。人们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对于环境这种复杂而又规模庞大的问题,解决上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要求政府不只是关注于经济的发展,还要把重心倾向于环保。要严格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生态自然观,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确实要发展,环境确实要保护。因此,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要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既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又不至于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我想这才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参考文献 :

[1](美)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8.

[3]肖显静.生态哲学读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G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1-0243-02

作者简介 :王霞,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责任编辑:景辰

标签:;  ;  ;  ;  ;  

科技对环境问题影响机制的哲学维度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