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周家台30秦墓简历”解读_江陵论文

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释文与考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竹简论文,周家论文,始皇论文,三十四年论文,号秦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由64枚竹简(编号:一~六四)组成,其上书有全年十三个月(含闰月)的日干支,是该墓出土竹简中记载最完整、最详尽的一年的历谱。

现将历谱按原有的编联顺序复原。秦代的历谱均以十月为岁首,而不改月名(参见《汉书·高帝纪》注),全年十三个月依次分栏横排列出,双月排在前面,单月排在其后,闰月(后九月)排在最末。每一枚竹简自上而下分作六栏(后九月分作五栏),每栏记一日干支,这样,双月或单月中的六个月同一日的干支就都依照栏次记在同一枚简上(后九月除外),于是全年384天(含后九月三十天)的日干支全部排出。 凡某一日发生的记事均书在该日干支下,因限于位置空间,有的日干支下的词是分行书写或者倒书在该日干支之上。

凡例

一、竹简释文一律提行书写,每枚竹简释文末尾注有编号,编号下附有壹、贰、叁、肆、伍、陆,表示释文所属栏次。

二、释文尽可能使用通行字体。常见的异体字、假借字随文注出,外加()号。不常见的异体字、假借字除加()号外,还在考释中说明。

三、竹简文字原有错字,一般在释文下随注正字,外加〈〉号,并在考释中加以说明。原有脱字或衍文,释文不加更动,只在考释中说明。

四、释文中尽量将不识的字加以隶定。竹简文字原有残缺,可根据残笔或文例加以补出的,其文字外加[]号。不能补出的残缺字,用□标示。残缺字较多的,其字数依位置空开或文例估计。

五、在简文月名或日干支之上有用墨作的圆点、扁方块、方块,在释文中保留。句中原有表示句读的钩识,释文一律省去,全文另加标点。

六、考释按行简栏次顺序编排。

一 释文[十月戊戌][1]一壹 [十二月丁酉]一贰二月丙申宿竞(竟)

陵[18]。[己亥]二壹

戊戌二贰

丁酉宿井韩乡

[19]二叁[庚子]三壹

己亥三贰

戊戌宿江陵[20]。

三叁

[辛丑][2]

庚子己亥

[壬寅]四壹辛丑四贰庚子四叁

[癸卯]五壹壬寅五贰辛丑五叁

甲辰六壹癸卯六贰壬寅六叁

乙巳七壹甲辰七贰癸卯七叁

丙午八壹乙巳八贰甲辰八叁

丁未九壹丙午九贰乙巳九叁

戊申一○壹 丁未一○贰 丙午一○叁

己酉一一壹 戊申一一贰

丁未起江陵[21]。

一一叁

庚戌一二壹 己酉一二贰

戊申宿黄邮[22]。

一二叁

辛亥一三壹 庚戌一三贰 己酉宿竞(竟)

陵。一三叁

壬子一四壹 辛亥一四贰

庚戌宿都乡[23]。

一四叁

癸丑一五壹 [壬]子一五贰辛亥宿铁官[24]

一五叁

[甲寅]一六壹 [癸丑]一六贰 壬子治铁官。一

六叁

乙卯一七壹 甲寅一七贰 癸丑治铁官。一

七叁

丙辰一八壹 乙卯一八贰 甲寅宿都乡。一

八叁

丁巳一九壹 丙辰守丞[3]登 史竖[4],乙卯宿竞(竟)

除。到。一九贰 陵。一九叁

戊午二○壹 丁巳守丞登□史□□之丙辰治竞(竟)

□□。二○贰陵。二○叁

己未二一壹 戊午二一贰 丁巳治竞(竟)

陵。二一叁

庚申二二壹 己未二二贰 戊午治竞(竟)

陵。二二叁

辛酉二三壹 庚申二三贰 己未治竞(竟)

陵。二三叁

壬戌二四壹 辛酉嘉平[5]二四贰

庚申治竞(竟)

陵。二四叁

癸亥二五壹 壬戌二五贰 辛酉治竞(竟)

陵。二五叁

甲子二六壹 癸亥二六贰 壬戌治竞(竟)

陵。二六叁

乙丑二七壹 甲子二七贰 癸亥治竞(竟)

陵。二七叁

丙寅二八壹 乙丑史但(系)[6]

甲子治竞(竟)

二八贰

陵。二八叁

十一月丁卯二九壹

正月丁卯[7]嘉平视

三月乙丑治竞(竟)

事[8]。二九贰陵。二九叁

戊辰三○壹 戊辰三○贰 丙寅治竞(竟)

陵。三○叁

己巳三一壹 己巳三一贰 丁卯宿□上。三

一叁

四月乙未一肆

六月甲午一伍

八月癸巳一陆

丙申二肆乙未二伍甲午二陆

丁酉三肆丙申三伍乙未三陆

戊戌丁酉丙申]

己亥四肆戊戌四伍丁酉四陆

庚子五肆己亥五伍戊戌五陆

辛丑六肆庚子六伍己亥六陆

壬寅七肆辛丑七伍庚子七陆

癸卯八肆壬寅八伍辛丑八陆

甲辰九肆癸卯九伍壬寅九陆

乙巳一○肆 甲辰一○伍 癸卯一○陆

丙午一一肆 乙巳一一伍 甲辰一一陆

丁未一二肆 丙午一二伍 乙巳一二陆

戊申一三肆 丁未去[32]左曹,坐南丙午一三陆

廥。一三伍

己酉一四肆 戊申一四伍 丁未一四陆

庚戌一五肆 己酉一五伍 戊申一五陆

辛亥一六肆 庚戌一六伍 己酉一六陆

壬子一七肆 辛亥就建□陵。一七伍庚戌一七陆

癸丑一八肆 壬子一八伍 辛亥一八陆

甲寅一九肆 癸丑一九伍 壬子一九陆

乙卯二○肆 甲寅二○伍 癸丑二○陆

丙辰二一肆 乙卯二一伍 甲寅二一陆

丁巳二二肆 丙辰二二伍 乙卯二二陆

戊午二三肆 丁巳二三伍 丙辰二三陆

己未二四肆 戊午二四伍 丁巳二四陆

庚申二五肆 己未二五伍 戊午二五陆

辛丑〈酉〉[31]二六肆庚申二六伍 己未二六陆

壬戌二七肆 辛丑〈酉〉二七伍庚申二七陆

癸亥二八肆 壬戌二八伍

辛丑〈酉〉二八陆

五月甲子二九肆

七月癸亥二九伍

九月癸亥[33]

二九陆

乙丑三○肆 甲子三○伍 甲子三○陆

丙寅三一肆 乙丑三一伍 乙丑三一陆

庚午三二壹 庚午三二贰

戊辰宿路阴[25]。

三二叁

辛未三三壹 辛未三三贰 己巳宿江陵。

三三叁

壬申三四壹 壬申三四贰 庚午到江陵。

三四叁

癸酉三五壹 癸酉三五贰

辛未治后府[26]。

三五叁

甲戌三六壹 甲戌三六贰 壬申治三六叁

乙亥三七壹 乙亥三七贰 癸酉治三七叁

丙子三八壹 丙子三八贰 甲戌三八叁

丁丑三九壹 丁丑三九贰 乙亥三九叁

戊寅四○壹 戊寅四○贰 丙子四○叁

己卯四一壹 己卯四一贰 丁丑四一叁

庚辰四二壹 庚辰四二贰 戊寅四二叁

辛巳四三壹 辛巳四三贰 己卯四三叁

壬午四四壹 壬午四四贰 庚辰四四叁

癸未四五壹 癸未四五贰 辛巳赐四五叁

甲申四六壹 甲申四六贰 壬午四六叁

乙酉四七壹 乙酉四七贰 癸未奏上四七叁

丙戌四八壹 丙戌四八贰

甲申史勶(彻)

[27]行。四八叁

丁亥四九壹

丁亥史除,不坐[9]椽(掾)[10] 乙酉四九叁

曹从公四九贰

戊子五○壹

戊子宿迣赢邑[12],北上迣[13] 丙戌后事己[28]。

五○贰五○叁

己丑五一壹己丑宿迣离涌[14]西。五一贰 丁亥治竞(竟)陵。

五一叁

庚寅五二壹庚寅宿迣□□□北。五二贰戊子五二叁

辛卯五三壹 辛卯宿迣罗涌西。五三贰 己丑论脩赐

[29]。 五三叁

壬辰五四壹壬辰宿迣离涌东。五四贰

庚寅五四叁

癸巳五五壹癸巳宿区邑。[15]五五贰

辛卯五五叁

甲午五六壹甲午宿竞(竟)陵[16]。五六贰 壬辰五六叁

乙未五七壹乙未宿寻平[17]。五七贰

癸巳五七叁

丙申五八壹 甲午并左曹[30]。五八贰

▲后九月大[34]五九壹

●戊戌五九贰●甲辰五九叁

癸巳六○壹

己亥六○贰 乙巳六○叁

甲午六一壹

庚子六一贰 丙午六一叁

乙未六二壹

辛丑六二贰 丁未六二叁

丙申六三壹

壬寅六三贰 戊申六三叁

丁酉六四壹

癸卯六四贰 己酉六四叁

丁卯三二肆

丙寅三二伍 丙寅三二陆

戊辰三三肆

丁卯三三伍 丁卯三三陆

己巳三四肆

戊辰三四伍 戊辰三四陆

庚午三五肆

己巳三五伍 己巳三五陆

辛未三六肆

庚午三六伍 庚午三六陆

壬申三七肆

辛未三七伍 辛未三七陆

癸酉三八肆

壬申三八伍 壬申三八陆

甲戌三九肆

癸酉三九伍 癸酉三九陆

乙亥四○肆

甲戌四○伍 甲戌四○陆

丙子四一肆

乙亥四一伍 乙亥四一陆

丁丑四二肆

丙子四二伍 丙子四二陆

戊寅四三肆

丁丑四三伍 丁丑四三陆

己卯四四肆

戊寅四四伍 戊寅四四陆

庚辰四五肆

己卯四五伍 己卯四五陆

辛巳四六肆

庚辰四六伍 庚辰四六陆

壬午四七肆

辛巳四七伍 辛巳四七陆

癸未四八肆

壬午四八伍 壬午四八陆

甲申四九肆

癸未四九伍 癸未四九陆

乙酉五○肆

甲申五○伍 甲申五○陆

丙戌五一肆

乙酉五一伍 乙酉五一陆

丁亥五二肆

丙戌五二伍 丙戌五二陆

戊子五三肆

丁亥五三伍 丁亥五三陆

己丑五四肆

戊子五四伍 戊子五四陆

庚寅五五肆

己丑五五伍 己丑五五陆

辛卯五六肆

庚寅五六伍 庚寅五六陆

壬辰五七肆

辛卯五七伍 辛卯五七陆

癸巳五八叁

壬辰五八肆 壬辰五八伍

●庚戌五九肆 ●丙辰五九伍

辛亥六○肆

丁巳六○伍

壬子六一肆

戊午六一伍

癸丑六二肆

己未六二伍

甲寅六三肆

庚申六三伍

乙卯六四肆

辛酉[35]六四伍

二 考释

[1] 本历谱的13个月朔日干支, 对照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秦汉初朔闰表》(齐鲁书社,1987年), 当系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历谱,历谱中除正月、五月、七月朔日干支相差1日外, 其余月朔日干支完全相合。

“十月戊戌”4字及二~五号简壹栏所列4日干支“已亥”、“庚子”、“壬寅”、“癸卯”均已残缺,现按照六号简壹栏所列日干支“甲辰”予以推算补齐。这样排定正与《中国先秦史历表·秦汉初朔闰表》秦始皇三十四年十月朔日干支相吻合。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将一六号简壹栏日干支补为“甲寅”、一号简贰栏月朔日干支补为“十二月丁酉”、一六号简贰栏日干支补为“癸丑”。

[2] 此处空缺一简,在清理中未见其残片,当为脱简。 简上六栏应有十月、十二月、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共6 个月份初四之日干支。按照其前后日的干支排列顺序,这6个日干支应分别为“辛丑”、 “庚子”、“己亥”、“戊戌”、“丁酉”、“丙申”,今补齐。

[3] “守丞”及以下文字分双行书写,下一简亦同。守,试守。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朱云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丞”,县丞。从笔迹看,“守丞登到”系一句。

[4] “竖”,人名。简上“竖”下原有钩识。下文“除”, 《汉书·景帝纪》“初除之官”,颜师古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5] “嘉平”,腊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6] “但”,人名。“”,拘禁。

[7] 按当年十二月晦日“乙丑”的干支顺序排定, 次年正月朔日的干支当为“丙寅”而不是“丁卯”,这样排定正与《中国先秦史历表·秦汉初朔闰表》所列秦始皇三十四年正月朔日干支相合,故简文中正月日干支应当全部后移一天,且为大月。

[8] “视事”,治事。 “嘉平视事”当指在嘉平节日后开始治事。

[9] “坐”,坐罪。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坐,罪也。 谓相缘罪也。”

[10] “椽”,读作掾,属吏。下文“曹”,分科办事的官署机构。《汉书·薛宣传》:“坐曹治事。”全句“不坐掾曹从公”,指不在官署内处理公务。

[11] “宿长道”倒书在“丁亥”日之上,表示此三字当属于正月丁亥日这一栏。全句当读作:“史除,不坐椽曹从公,宿长道。”“长道”,地名。

[12] “赢邑”,地名,属于迣。

[13] “上渧”,地名,在赢邑北。渧字不够清楚。

[14] “离涌”,地名,属于迣。下文五三号简贰栏中或以音近写作“罗涌”。涌,指涌水。《水经注》卷三五《江水经》云:“又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注云:“水至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涌水即今湖北省监利县东南俗名乾港湖者(参看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

[15] “区邑”,地名。

[16] “竞”通竟。“竞陵”即竟陵,地名,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

[17] “寻平”,地名。

[18] “陵”字之上一字,从字形看似为“竞”字。

[19] 《说文》训“韩”为“井垣”。“井韩乡”,地名。如果按照前一天“宿竞(竟)陵”、后一天“宿江陵”推算,“井韩乡”的地理位置应在上述二地之间。

[20] “江陵”,楚旧都郢,南郡治,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境内。

[21] “起”,出发。“起江陵”,从江陵出发。

[22] “黄邮”,地名。《汉书·薛宣传》师古曰:“邮,行书之舍,亦如今之驿及行道馆舍也。”“黄邮”见于《水经注》卷三一:“棘水又南迳新野县,历黄邮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进击秦丰,先拔黄邮者,谓之黄邮水,大司马吴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黄邮蛮。”根据简文前一日“起江陵”,后一日“宿竟陵”的记载,推算作者当日所宿“黄邮”,其地理位置当在江陵至竟陵之间,并非《水经注》所载之“黄邮”。

[23] “都乡”,地名。

[24] “铁官”,负责铁矿开采和冶炼的官府机构。

[25] “路阴”,地名。

[26] “后府”,指作者所任职的官署机构,据上一简简文看当在江陵。

[27] “勶”,同彻。《字汇·力部》:“勶,古彻字。”此处为人名。

[28] “后事”,指后府之事。已,完毕。

[29] “论”,论罪。“脩”、“赐”,皆为人名。

[30] “并”,合并。“左曹”,指县下属的官署机构。

[31] “辛丑”,为“辛酉”之笔误。以下二七号简伍栏中“辛丑”、二八号简陆栏中“辛丑”皆是。

[32] “去”,离开。下文“廥”,《说文》:“刍藁之藏也。”

[33] 按简文八月晦日“辛酉”的干支排定,九月的朔日干支当为“壬戌”,而不是“癸亥”,故简文中九月日干支当全部后移一天。那么,该月晦日干支亦当为“辛卯”,后九月朔日干支则为“壬辰”。这样排定,与《中国先秦史历表·秦汉初朔闰表》所列秦始皇三十四年后九月朔日干支相合。

[34] 此月为这一年的闰月,秦以闰月置于岁末,称“后九月”。《睡虎地秦墓竹简·大事记》三号简有“五十六年,后九月,昭(王)死”,可证。

[35] 本简后原编联有空白简四枚,其顺序号为六五~六八。

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竹简的复原排列,从部分竹简出土登记号与编排顺序号相一致的规律性可以得到证实,因而能够看出竹简卷转的基本方向。它是以最后的四枚空白竹简为起卷中心,按逆时针方向,后九月日干支竹简卷在里层,单月日干支竹简卷在中间,双月日干支竹简则卷在外层。

本文得到李学勤先生和李家浩先生的热诚指导与帮助,谨此致谢。

标签:;  ;  ;  

秦始皇“周家台30秦墓简历”解读_江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