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_国内宏观论文

论我国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_国内宏观论文

论中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边论文,对外开放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沿边地区在21世纪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沿边对外开放问题很多,情况复杂,本文仅就几个主要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中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本文的沿边地区是指中国大陆同周边国家接壤的省和自治区为单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9个省和自治区。与那种仅指沿边国境线以内20公里范围以内一线区域是不同的。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必须看到除个别省区外,我国沿边地区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开始加剧,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拉大了。其主要标志是:

1.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沿海地区。从经济增长速度看,1979—1991年,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新兴工业区为10.7%,而西部地区为8.8%,比沿海新兴工业区低17.8%。从地区间变动差距看,同期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由45.5%扩大到46.3%,扩大0.8个百分点。

2.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区相互争市场、争原料矛盾开始突出。结果是一方面延缓了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降低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造成沿边地区经济内向发展和外向拓展的双层困难。这在出口产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各地区外贸经营的过度分散,致使沿海与沿边口岸城市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各省区甚至各地市在外经贸发展上自成体系,致使各地区之间在外经贸经营上的联合与协作难以开展,外经贸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导向功能的发挥不能不受到很大影响。

3.沿边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从出口商品构成看,我国沿边省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普遍偏高。1994年吉林省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比全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16.3%高出43.7个百分点,比重最高;依次是新疆占56.86%,云南省占47.5%,内蒙古为42.09%。这说明沿边地区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反映出沿边省区工业结构中,加工工业和轻纺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所造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应当指出,我国沿边省区工业制成品出口货源,由所在省区生产的商品所占比重较低,而大部分出口货源来自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果扣除外省区供应的货源,沿边省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就会更大了。

4.沿边省区出口依存度和出口占全国的比重大大低于沿海地区。应当肯定,近年来,在实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进程中,沿边省区出口的增长速度,从总体而言,确实超过沿海某些省、市,也超过中部地区一些省、市。但是,从总体上看,沿边省区的出口依存度大大低于沿海地区。以1994年统计数字看,除吉林(出口依存度为17.9%)、辽宁(17.8%)、广西(11.67%)等省、区外,沿边其他省区出口依存度仍然低于沿海一些出口较大的省市,云南为10.5%,西藏为10.14%,黑龙江为9.87%,内蒙古为7.79%,新疆为7.85%,甘肃为5.24%。而沿海省市出口依存度较高,其中,福建省出口依存度为34.89%,依次是天津为20.3%,江苏为13.35%,山东为12.64%,北京为11.39%。此外,从出口规模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指标看。除辽宁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为5.68%,比较高以外,沿边省区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大大低于沿海省区。沿海省区出口规模较大,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较高,其中,广东占29.45%,依次是上海占7.89L%,江苏占6.5%,山东占6.5%,福建占6.35%,浙江占4.84%。同沿海出口大省、市相比较,沿边省、区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较小,除辽宁外,依次是吉林占1.69%,黑龙江占1.51%,广西占1.32%,云南占0.87%,内蒙古占0.49%,新疆占0.47%,甘肃占0.31%,西藏占0.04%。上述对比分析说明,沿边省区对外贸易所占比重较小,相对沿海省、市而言,其内向型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比重明显过小。

5.沿边省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小、层次低、出口创汇比重小。近年来,尽管我国沿边省区加大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沿边省区利用外资金额成倍增长,但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沿边地区吸引外资的规模数量小、质量档次低,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外资的比重低。1994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9229个,占全国利用外资新批项目的19.4%,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2.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7%。二是沿边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吸引外资规模更小。如西藏1994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项目19项,协议金额1203万美元,实际上并没有使用;内蒙古协议项目216项,协议金额13036万美元,但当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有4007万美元,尚不足协议金额的三分之一。三是中西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放在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加工项目上,而投在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和农牧业开发项目上比重很低。四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比重低。1994年全国三资企业出口总额已达347.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6%,成为我国出口创汇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除辽宁(辽宁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已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31.21%,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外,沿边地区三资企业出口创汇所占比重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三资企业出口创汇额占全区的13.36%,依次是黑龙江省占10.8%,内蒙古占9.10%,新疆占7.94%,吉林占6.43%。

上述问题的产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对外开放政策导向上的偏差,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投入量上的差距。此外,工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外流、基础设施条件差、城市化进程慢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战略势在必行。

二、建立区域经济市场是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目标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决定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市场的必然性,而我国与周边国家自然禀赋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又决定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复关”指日可待,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接轨,中国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封闭的国内自我循环逐步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向循环。为了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求国内的毗邻省区要积极开展生产与流通领域的协作,另一方面又要求同周边国家开展贸易与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展区域市场。为此,应当重视发展三极区域市场。

1.东北亚区域市场: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为腹地,组成东北经济协作区,通过绥芬河、黑河、满州里、二连浩特、珲春、丹东等主要边境口岸,大力开拓朝鲜半岛、日本、蒙古国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市场,并与周边国家合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合作建立东北亚经济圈,加速东北亚区域市场的形成。东北亚地区拥有3亿多人口,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这一地区由于地缘优势,交通畅通,相互间生产要素的高度互补性,因而相互间经贸合作正在迅速发展。我国东北三省拥有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而日本、韩国劳动力短缺,但资金雄厚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相互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我国轻纺工业比较发达,加工食品和工业消费品供应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俄罗斯食品和轻纺工业消费品供应紧缺;中国所需的木材、矿产品、海产品和机械又是俄罗斯的优势产品。俄罗斯的石油、矿产品、木材及其它工业原料和工业产品供应充实,而日本资金、技术、机械以及其它工业制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彼此发展贸易,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中亚区域市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为腹地,组成西北经济协作区,以喀什、伊犁、博乐、塔城作为通向中亚的窗口,向西亚和中东地区辐射,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中亚国家组成中亚经济圈,拓展中亚区域市场,促其早日形成。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总人口为5004.7万(1990年1月),占原苏联人口的17.3%。这一地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市场。这些国家对前苏联的依赖性很大。如哈萨克、乌兹别克50%以上的商品,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的大部分商品都需要进口。这些国家独立后,都在积极推进改革,发展本国经济,大力开展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引进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的多进口一些轻纺工业产品。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市场:以昆明为中心,以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及广西西部为腹地的西南经济协作区,通过凭祥、河口、东兴、瑞丽、畹町等口岸面向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等,共同组成南亚、东南亚经济圈,逐步形成南亚和东南亚区域市场。东南亚包括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东盟(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总人口有4.45亿,进出口总额有2600多亿美元,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现在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越南、缅甸等国家正在采取更加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外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南亚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现已组成南亚经济联盟,总人口约11亿,进出口总额有500多亿美元,市场开发潜力很大。

三、对周边国家投资是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不可忽视的一个战略问题

利用外资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改造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沿边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小,而且多属小项目,特别是吸引大的跨国公司举办的投资项目为数不多,因此积极有效地利用大的跨国公司的资金,加快发展原材料、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应当成为沿边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外投资问题。应当鼓励外贸、工贸公司到海外和周边国家投资,并赋予有条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工程公司进出口的经营权,并鼓励它们到周边国家投资,兴办实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转口,实行国际化经营,允许它们在国外经营房地产等,兴办第三产业。

四、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外开”与“内联”的关系。在沿边地区对外开发中,各省区根据各自实际,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开边通海”、“通贸兴边”等外开内联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这些战略方针是行之有效的。“外开”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地开拓世界市场,特别是开拓周边国家市场,寻求贸易与合作伙伴。近几年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结识了成千上万家经贸伙伴,并同他们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大大促进了与世界各国、地区以及同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但是,要扩大“外开”成果,离不开“内联”,离不开兄弟省区的密切协作。为此,应当采取如下做法:一是通过举办洽谈会,吸引兄弟省市参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扩大出口货源,例如,1993年黑龙江省出口商品总额中,外省、市的商品占37.6%,而在边境地方贸易中,外省市的商品则占48%;新疆边境贸易出口商品中,来自区外的商品就占20%左右。二是发挥统一联合优势,采用联营、代理及各种灵活贸易方式共同开展贸易。三是吸引沿海内地省市到沿边省区投资,合资办厂或设立办事机构,将“内联”由外贸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应当把沿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资金结合起来,大大提高沿边地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跻身于世界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实践证明,“外开吸引内联,内联促进外开”,这是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

2.正确处理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区的相互依赖关系。勿庸置疑,沿海地区开放城市利用其工业基础雄厚,利用外资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能力较强,以及作为“硅谷”基地的潜在优势,必然会对我国相对落后的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强烈的辐射和滚动作用。但是,也必须指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都是以广大内陆腹地为依托的。离开内地广大腹地的协作与支持,沿海地区开放城市优势的发挥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沿海地区开放城市优势的发挥,必然产生对沿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原材料、市场等强烈需求,而沿边地区的自然资源比沿海地区开放城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开放城市优势的发挥,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扩散,如果离开了沿边地区广大的国内市场就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必将削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投资环境看,目前,我国沿边地区同沿海地区相比较差距很大。外商来华投资的首要目标是为获取最大利润,尽管沿边地区推出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但三资企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低于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结构也不合理: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一般加工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房地产项目多,交通、能源等基础项目少;内销的企业多,出口创汇企业少。例如,甘肃省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投向资源开发和轻工制造业的很少。这说明甘肃省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工业生产条件,对吸引国际资本前来投资,尚缺乏的吸引力,投资环境需要继续完善。又如,黑龙江省的三资企业项目规模小、层次低。1993年全省利用外资平均单项合同金额为60.48万美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实际使用外资单项金额为15.92万美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全省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占当年全省外贸创汇的5.78%,而当年全国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7.5%,比全国低21.72个百分点,说明沿边地区投资环境目前尚不具备大量吸引外资的条件,这种局面应迅速改变。

我国沿海地区抓住机遇,率先开放,经济发展较快,但是,进一步发展由于原材料匮乏、市场饱和、劳动力成本高,后劲显得不足,而沿边地区发展轻纺工业,又缺乏资金、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因此,通过沿海和沿边合资的办法,把沿海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转移到沿边地区是很必要的。例如把一部分棉纱坯布的加工的人力、技术、设备和管理逐步向新疆转移,利用当地优质棉花就地加工成棉纱、坯布半成品。然后运往沿海地区进行深加工,不失为发展新疆轻纺工业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3.正确处理边贸与地贸、大贸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去,我国同原苏联的贸易方式是以国家政府间的易货贸易为主导地位,地贸、边贸为补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独联体各国外贸体制的变化,我国边贸和地贸在中俄、中蒙、中朝等双边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现已占有主导地位。有人担心,边贸、地贸发展在货源、运输等方面会冲击国家大贸的发展,会导致出口贸易额的下降。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边贸、地贸、大贸,在贸易对象、贸易方式和商品渠道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边境贸易由于实行自找货源、自营易货、自行平衡、自负盈亏的原则,贸易方式和商品渠道等运营机制更加灵活,因而边贸、地贸发展得很快。例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边地贸额已超过大贸成为利国富民、睦邻安邦的战略举措,因此应当象对待大贸一样,积极支持地方边境贸易的发展,而不应该有任何歧视。

4.正确处理现汇贸易、易货贸易及各种灵活贸易方式的关系。自1991年起,中苏(原苏联)间政府协定记帐贸易改为现汇贸易,俄和独联体诸国国营贸易公司和许多企业已把贸易伙伴转移到地贸和边贸。在地贸和边贸交换中,以易货贸易方式为主,而易货贸易的交换形式,主要有纯易货贸易和补偿贸易以及代理贸易、寄售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等。然而必须看到,在周边国家外汇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应当从实际出发,实行现汇贸易、易货贸易及其它灵活贸易方式并举的方针,否则将会导致双边贸易的大幅度下降。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易货贸易方式和各种灵活贸易方式仍应继续存在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实施沿边对外开放战略的政策建议和体制保障

第一,国家对于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应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我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证明,实施鼓励的边境地方贸易政策和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对于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缔约国为便利边境贸易对毗邻国给予某种利益”,不得阻止。根据这个规定,一个缔约国给予周边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以不适用其他缔约国,这就为我国制订边境贸易政策提供了合法依据。就边境贸易区域范围而言,目前以边境省区管辖范围作为标准,显然范围太宽,不合理,但是,不考虑具体国情,机械规定以边境20公里以内作为划定范围,也尚欠妥。因为我国有的口岸,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距边民互市点有100多公里,如果简单照搬沿国境20公里范围划定,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建议以现有139个边境县作为边贸区域划定范围,个别地方可把划分范围扩大到整个州,通过立法予解决。就关税和增值税而言,应根据海关税则,按照大类商品进行分类,制定全国统一的边贸关税税率,而对增值税则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就许可证管理商品和边贸企业的审批而言,应当放松。同时,利用各种灵活的贸易方式,把贸易与劳务承包,引进外资和吸引内资及境外投资结合起来。在利用外资方面,也要实行倾斜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三资企业应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所得税率,以支持当地急需开发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在产业政策方面,应允许向外商出让现有基础设施的股权,将其收入投到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上;支持建立矿产深加工项目;扩大项目审批权限;允许外商在商业零售和金融方面与中方合资等。在贷款方面,应扩大吸收外商投资的国内配套资金贷款规模。允许以市场换技术等等。

第二,尽快解决运输问题,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货畅其流。运输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与经济合作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只靠国家投资的做法,应当采取股份制融资形式,实行国家、地方、企业及个人集资,同时,积极利用外资,大力开发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在内的综合运输网络的能力;加速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仓储运输、邮电通讯、能源等服务的配套功能,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装卸能力,扩大过货量;抓紧建设通往独联体各条铁路的复线,抓紧中国第二欧亚大路桥中国乌苏到阿拉山口铁路的配套建设,抓紧建设黑龙江大桥,早日使北黑铁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接;发展公路、水上运输,搞好江海联运,为铁路分流,以减缓运输压力。

第三,建议中央及早开放亚东口岸。亚东是西藏历史上发展与南亚国家贸易的最大的传统口岸,有比较好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亚东与锡金和不丹接壤,距锡金首都甘托克仅有100公里,距不丹首都廷布约300公里,南与印度大吉岭铁路只有几十公里,距孟加拉首都达卡约600公里,距西藏拉萨只有460公里。拉萨出口商品经亚东运抵印度加尔各答海港约1200公里,是西藏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经过亚东口岸,还可以把国内内陆省区的商品,经川藏、青藏、滇藏公路输往印度乃至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大市场。由此可见,亚东口岸很可能在未来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过货口岸和贸易中心;以亚东口岸和拉萨为中心,依托四川、青海、云南、贵州广大腹地,对外向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东南亚及中东辐射,构成一个以南亚为主体的辐射东南亚和中东的区域经济市场。目前,南亚经济圈已开始推进,南亚各国和地区都表示愿意发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的强烈愿望。我们认为,中印双方开放口岸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建议国家通过外交途径和国家高层领导人的会晤尽早达成开放口岸协议。通过开放通商可以促进中印双边贸易往来与经济技术合作,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推进南亚区域市场的形成。

第四,加强边境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规范化管理,协调监督和联合统一对外,实现规模经营。中国边境贸易及各种灵活的经贸合作方式,应当符国际贸易规范要求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因此,应当抓紧制定边贸与经济技术合作的有关法规,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国内外“倒爷”的管理。为此,建议在边境地区的开放城市设置商品分拨中心、批发零售商店,把“倒爷”纳入正常的进出口管理的轨道。应当建立健全边境地区经济贸易管理机构,协调监督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价格和搞好信息咨询服务,并把边贸出口的主要品种、数量、贷款、运输等纳入国家管理轨道,加强综合平衡和协调管理,以利提高外贸宏观经济效益。在现汇贸易作价上,应当维持不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并注意客户的信誉和安全收汇;在易货贸易作价上应参照国际市场现汇贸易的价格水平,注意双边汇价的等价性,并注意同公司和企业法人签约,以免上当受骗。同时,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团化、实业化、综合化、国际化道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外贸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造或重组企业产权关系。应坚持企业集团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组建以外贸公司为龙头的贸工、贸农、贸技结合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组建以大中型生产企业为龙头的工贸、工农、工技结合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组建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的股份制企业集团。但是,不管采取哪种企业组织经营模式,都应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作为突破口,有利于实业化、综合化、国际化经营的实现。

总之,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是跨世纪的大工程,我国沿边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各省区都必须依据本省区的实际和国际贸易规范要求,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沿边对外开放战略。

标签:;  ;  ;  ;  

论我国边疆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