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高于一切--论商业道德建设_看不见的手论文

诚信高于一切--论商业道德建设_看不见的手论文

信誉高于一切——论商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于一切论文,信誉论文,论商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信誉高于一切,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商业道德建设。这是实践的呼唤。道德和法制二者缺一不可,法制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要靠人的内心力量自觉地起作用。商业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建设商业道德,对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我们应把商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商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商德。

10年以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信誉高于一切”,应当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竞争和协作都离不开讲信誉。失去信誉,就没有协作关系,企业也就无竞争力可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守德和守信,是一切经济活动和企业行为的两个基本规范。而解决市场交易中的信誉问题,必须大力强化商业道德建设。

实践的呼唤

在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建设中,商业道德建设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消费者的大课题。可以说,现在这个课题已经尖锐地摆在了全社会面前。为什么说当前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商德建设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实践的强大呼唤。现在,在商业流通领域,有一个说法,叫做:“买的怕卖的,卖的怕买的。”买的进了货怕是假冒伪劣商品,卖的怕买者不付款。这当然不是普遍的现象,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人们都很清楚,如果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坑蒙拐骗、欺诈勒索风行,那社会上许多人都要品尝它所结出的苦果。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但是,不遵守合同、契约,“三角债”、“多角债”在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正常状况在一些人心目中竟然变得习以为常。失信,不讲商德,同市场经济、流通秩序中的混乱交织在一起,成为这种混乱的一个内在原因。因此,人们呼吁“理财文化和商业伦理还需要有人多讲讲,才不致使市场经济走入歪道”。“商有商德,无德不成商。”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商场大力弘扬“一团火”精神,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的商场用“情义服务”的企业精神教育全体员工;有的商场把“以德为本”、“以义兴业”定为企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有的商场强调把树立社会责任、纳税意识、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意识作为追求利润的前提。所有这些,都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这说明,重视商德是人心所向。

对于流通领域出现的一些混乱状况,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法制不健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因为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应当说,这既有法制不健全的问题,也有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的问题。但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不重视商德建设的理由。道德和法制各有各的功能和用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制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要靠人的内心力量自觉地起作用。更要看到,商业道德不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完善起来,也不会因法律条文的制订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商业道德,必须花大力气、采取切实措施、更加自觉地进行建设。笔者很赞成这样的意见:不能不要道德的“内在约束”。在“约束”失效的背景下,毫无顾忌的利己主义具有极大的市场。倘若没有“内在约束”的需求,则“外在约束”的建立也就失去了根基。

最近,推行“服务忌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说明人们都在期盼商业文明。但也要看到,不说“忌语”,只是商业文明中的一个层面,而其内在的还是商德问题。所以推行“服务忌语”也必须深化一步,同商业道德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商业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自从亚当·斯密提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以后,实践不断提出这样的质问:市场经济是否只靠市场机制、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正常运行?本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的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叫《看得见的手》。这本书被称之为“对经济学和公司历史研究的一个大贡献”。书中把企业管理列入“看得见的手”,强调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市场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本书没有强调职业道德、价值观作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在企业行为、经济活动中是无所不在的;是无形的,又是能动的;是渗透到企业行为、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的。

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亚当·斯密所讲的市场力量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不行的;有了亚当·斯密所讲的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只是加上企业管理这一只“看得见的手”,也是不够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且,这个“看得见的手”不只是一只,它包括企业管理,也包括国家宏观调控等;“看不见的手”也不只是一只,除市场机制、市场力量外,还包括道德力量、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等。这反映了人们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把握及协调能力大大前进了。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体现了道德和智慧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必须寻找、创造、探索各种具体途径和有效形式,使精神文明体现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商德建设,要把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渗透在商品的设计、造型、装潢、商标、款式、包装、服务、广告和推销手段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就把精神文明具体体现在经济行为之中了。还要看到,商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文化,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有时候,一种商品问世,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有时甚至能开社会风气之先。商业广告打出来,展示在公众面前,也会对社会风气发生影响。所以,建设商业文化、广告文化,建设商业道德,对发展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会起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商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早期阶段出现的假尺子假秤等琐细欺诈现象,曾提出过商业道德发展问题。200多年以前,富兰克林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信中,首次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命题,同时也提出了“信誉也是金钱”的命题。对于前一个命题,我们经常引用;而对于后一个命题,我们却不大提起。今天,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如果流通领域没有强有力的商业道德建设及其它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新秩序就不会健康地发展、完善起来。

现在,许多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搞形象设计更是个热门,这就是常讲的“CIS”,即企业识别系统,包括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但是,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遵守合同、契约,互相拖欠习以为常;如果热衷于搞欺诈蒙骗,那还有什么信誉可言。企业形象,企业信誉,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这又同企业家的素质、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直接相关。这个整体素质既包括科学技术素质,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是其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门必修课。今天,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如果不强化商业道德建设,如果不突出“信誉高于一切”的教育,而失信成风,自毁形象,企业就谈不上什么“形象营销”、“形象制胜”,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应当把商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而且需要商业领域各部门、各企业制订细则和具体措施,并把这些规定列入对员工进行专门培训的内容。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商德

在当前的商业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商德,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商德,是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沃土上,在长期的商业活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有人概括为“信”、“义”、“情”三个字,就是把讲信用放在第一位。这其中包括:公平交易,货真价实,忠诚立质,笃守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乐善好施,“买卖不成仁义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诚信赚得字号文,谦和赢来顾客常”,“诚交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这些广为流传的话,反映了重诚信、讲谦和的经商作风。与商德相配合的是“商戒”。“商戒”就包括“坑东灭伙”、“欺行霸市”、“私抬高价”、“缺斤短两”、“冒充字号”等等。

对于义和利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商德首先主张“义以生利”、“以义取利”、“见利思义”、“逐利思义”、“取之有义”、“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而不能“见利忘义”。所谓“经商之道首重信,即以信誉赢得顾客;其次讲义,不以权术欺人,该取一分取一分,昧心黑钱坚决不挣;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以上这些,都是论述信、义、利的关系的。商业经营是利与义相统一的行为,或称之为利与义并举。而当利与义发生冲突时,不能弃义而取利,应当持义、守信而舍利。

中国的老字号店铺,人们常称它们有一块金字招牌。它们之所以能够久负盛名,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信誉,注重商德。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26年的历史,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在赚钱与济世养生这二者之间,始终把济世养生放在第一位,为济世养生而制药卖药”。“在义与利的关系上,重义在先,通过义而获利。”因此,在制药中,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杭州的胡庆余堂,企业精神是“戒欺”,认为“凡百贸易均看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在中国老字号店铺的金字招牌之中,不仅有“术”,而且有“德”,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整理、研究和总结,使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扬光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需要有商业人才,而商才也必须具备商德。国外研究《论语》、并提出“《论语》加算盘”理论(又称道德经济合一说)的人讲过,“有人以为道德之书和商才并无关系,其实,所谓商才,原应以道德为本,舍道德之无德、欺瞒、诈骗、浮华、轻佻之商才,实为卖弄小聪明、小把戏者,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商才。商才不能背离道德而存在”。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信誉第一,商德为本。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树立的观念。

标签:;  ;  ;  ;  ;  ;  

诚信高于一切--论商业道德建设_看不见的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