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阶段与转型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阶段与转型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阶段与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由自然要素推动向规模投资推动的转变

经过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上已经由自然要素推动增长的阶段转入到规模投资推动增长的时期。作出这样一种判断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即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转变和主导产业的变动。

首先,资本有效供给逐步地替代着劳动力的成本优势。1980—1994年期间,这个地区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129元增加到9604元, 每年平均增长36.1%。1994年的人均储蓄余额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2.5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倍。 如果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相比,我们就会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储蓄余额比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出42.2%,广东的前者比后者高出18.6%,全国的前者比后者高出35.1%。这也就是说,如果用本地居民储蓄存款来支撑本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话,那么,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提供的投资规模要比广东和全国都要大一些。与此同时,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资本供给能力的明显增长,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工资水平也明显上升。然而,由于珠江三角洲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即本地劳动力市场和外来劳动力市场,其中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高于外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这意味着外来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相对要低一些。这也就是说,在珠江三角洲资本供给能力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由于外来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虽然有所减弱,但并没有消失,由此支撑了这个地区在主要的生产要素转换期间的经济高速而持续的增长。

其次,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发生着一定的变化。80年代以劳动力低成本支撑的主导产业集中在大量的简单粗加工装配产业的兴起上。由于加工装配行业的膨胀发展,带来了交通、电力、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的紧张,然而,资金供给不足使这种投资多、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的“瓶颈”不能在80年代得以解决。进入90年代,随着储蓄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外资大量流入,大幅度地投资这些产业才成为可能。比如说,80年代,这个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30.2%,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系数为2.1。到90 年代上半期,这个投资产出系数基本没有变,即为2.2, 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则变为60.8%,从而这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27.5%,这反映了“投资推动”增长的事实。此外,外资大量流入大大增强了本地资本供给能力,并构成了“投资推动”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了两类产业,一是建立具有高效规模的产业兴起与适应规模生产和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配套系统,以高速度和大规模运作来降低总成本和管理费用;二是通过加强推销网络、广告宣传和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作用,使质量和服务功能优于竞争对手。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市场竞争中以总成本领先和质量优先、服务功能增强为标志的优势地位。

当然,珠江三角洲在由自然要素推动向投资推动的转变进程中,体制与政策的变革也是十分重要的。80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基本上属于只调整政策投入就实现了经济起飞的地区。在我国资本短缺的经济开放初期,这显然是我国开放格局战略中的首选地区。同时,在由自然要素推动转向投资推动的过程中,由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及外来劳动力收入与本地劳动力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在本地居民收入增长能够提供规模投资推动所需要的资本供给的同时,本地仍然存在着大量可利用的低成本的外来劳动力。这意味着原有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在没有完全衰退之前,新的支撑增长的主要因素就已经成长起来,并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因素,由此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在经济高速增长中,顺利地完成了主要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转变。

二、由投资推动向技术创新推动的转变

虽然现阶段的珠江三角洲处于投资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但是,这种投资推动能维持多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呢?按照波特的阶段理论来判断,这取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主要的支柱产业项目基本建成以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否能够顺利地由投资为主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上来。技术创新时期的主要标志是企业家与技术人员的大量增加;地方财政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总产值比重的2%以上,其中企业投资占50%以上。 尽管企业的技术变革与创新往往是并不涉及科学上具有突破性的一般性技术,但它对企业的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却产生着极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技术创新阶段,企业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成为决定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与自然要素推动转向投资推动过程相比,由投资推动向技术创新推动的转变过程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并不能自然地从投资推动中产生出来,这集中体现在劳动力素质的制约上。

目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珠江三角洲增长变化最需要的、也是最短缺的生产要素。全国每十万农业劳动力中平均有科技人员13.1人,而广东只有9.4人。广东省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5 %左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有文化的人占总人口比重指标来看,国际上一般把超过80%的人口为有文化人口作为一个基本指标,这个指标的计算一般以接受过9年及9年以上教育的人口计算,广东为37.7%,而全国为35.6%。再从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来看,国际上认可的现代化指标为30%以上,广东为3.5%,全国为2.7%。广东省劳动力素质基本上代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状况。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素质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一些,但是,由于这个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地进入由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的转变时期,这远远地快于基本上处于由自然要素推动逐步转向投资推动的全国平均的发展阶段上。所以,劳动力素质不高给这个地区所带来的制约会明显地大于全国。

这种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率会受到影响。在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和人员素质积累下,无论选择哪一种产业作为珠江三角洲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都不能在短期内形成竞争优势。比如,未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将转向以资金技术密集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道路,由于它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不足决定了这种发展道路的高成本特点。如果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方向不是放弃“轻型化”的产业优势,而是在此基础上走高技术加工、高附加值的专业化道路,那么,技术能力的供给不足也将影响这种选择的顺利实现。如果珠江三角洲选择以区位优势为基础和以强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服务功能为主要竞争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来替代现有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发展,那么,这种类似香港、新加坡80年代中后期所走的路子可能会遇到来自两方面的制约:一是相对于珠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供给能力而言的需求规模不足的问题。由于它的经济规模比香港、新加坡大得多,那么,服务业供给能力可能会出现大量闲置。二是现阶段劳动力素质还不能支撑起高质量服务体系。其次,资源凝聚力受到影响。一个地区的“龙头”作用集中体现在其对资源的凝聚与扩散能量上。目前的珠江三角洲正在进入深加工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的凝聚能力本应大于其扩散能力。其凝聚资源的能量越大,越有利于其经济的加速发展。然而,由于技术能力和劳动力素质开发不足,致使现有产业在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方面缺乏竞争力,由此影响投资盈利率。由于投资盈利率下降,不仅外部资源不愿意流入,而且本地大量的资源也会外流。其结果,珠江三角洲经济在实现高增值的工业化之前就会转入衰退时期。目前,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外部资金流入增长相对下降而本地资金流出增加已经显现出这样一种投资机会不足的迹象。

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自我培养;二是大力引进外来高素质劳动力。自我培养是主要的,但这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才能见效的一种途径,所以,短期内的人才利用主要依赖于引进途径。当前,引进的重点应放在具有适用性的技术创新与有经验的管理操作能力的人才上。一是这类人才相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比较容易找到;二是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对其竞争地位产业重要影响,但它往往是并不涉及科学上具有突破性的一般性技术。而引进途径是否有效又取决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引进机制的发育程度。80年代珠江三角洲一些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开发,“星期六工程师”进入乡镇企业等等,这种技术引进机制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市场经济方面先走一步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即使自己开发出来的人力资源也会外流。因此,关键在于珠江三角洲在90年代中期以后能否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人才引进机制上再先走一步。比如说,如何制定国际通行的择业自由、迁徙自由、出入国境自由等政策以适应人才流动性强的需要;如何发挥高工资的优势,继续以高薪招聘方式营造“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入环境;如何尽力创造施展才能的工作机会来满足人才“干一番事业”的成就感需要等等。

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尤其要认清发育人才引进机制的紧迫感。当前,国内许多大城市和一些重化工业基地的劳动力素质普遍都很高,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这种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各种待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是珠江三角洲吸引国内高素质劳动力的极好机会,只要珠江三角洲能够在现有体制优势基础上再深化一步,比如说,打破人才使用的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身分界限和户籍界限,使各类人才资源在公平、公正条件下进行竞争一些乡镇政府和大企业的主要岗位。同时,把地方财政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以上,其中企业投资占50%以上; 给技术人员提供更广泛的用武之地等等。这样,就可以抓住体制改革先走一步的优势,把国内外市场上的高素质劳动力吸引进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够引进更多的技术劳动力,谁的发展就会加快。

三、结论性评述

概括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与各国(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基本相同,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也是沿着自然要素推动、规模投资推动和技术创新推动的三个阶段性依次展开的。自然要素推动增长的时期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为主的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投资推动增长时期是重化工业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的工业化建设时期。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英国花费了70年,日本花费了30年,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也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而珠江三角洲仅仅花费了1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当然,珠江三角洲地区还需要完成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的转变,只有进入了创新推动增长阶段,一些产业规模大、关联性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成为本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整个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以及跨国企业总部的汇集地,现代通讯信息网络和各种市场中介咨询等服务体系也基本建立时,才算是赶上了发达工业国家,或者说,才是跨入了发达经济的行列。

(2 )不管人们主观上愿意或不愿意推动这种增长因素的阶段性变化,经济发展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客观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导致其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否定发展初期的劳动力低成本的相对优势。如果所提高的储蓄能力不能有效地被动员到高效率的产业中去,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伴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丧失而减弱下来。珠江三角洲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本地形成的高储蓄能力支撑了其向基础设施大型产业项目的转变。然而,随着可动员的相对低成本的资源数量,如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在大规模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变得日益有限,提高资源动员能力、挖掘资源潜力和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就成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向技术创新阶段转变。而动力与素质是向这个阶段转变的两个基本因素。这种转变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进行的,这样,制度性创新会自始至终地伴随着这种要素结构的变动而一同进行。比如说,解决转变的动力问题需要重新调整以产权为中心的利益关系,解决其素质问题也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

(3)在从自然要素推动向投资推动的阶段性转变期间, 珠江三角洲地区仍能维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率。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着的一个特殊运作机制有关,即由于体制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存在着两个工资水平不完全相同的劳动力市场,一是本地劳动力为主的市场,二是外来劳动力为主的市场。其中前者的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后者。目前对这个地区人均储蓄水平和收入水平所进行的统计都是以本地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水平为主的。由于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增长十分迅速,使其在逐步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大规模的资本有效供给的能力。与此同时,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水平并不象本地劳动力市场增长那么明显,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仍维持着一定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这样,相对低成本的外来劳动力优势与本地逐步形成的大规模资本供给能力相结合,加速了珠江三角洲由自然要素推动向规模投资推动的转变。或者说,这两种优势的相互结合支撑了珠江三角洲阶段性转变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4 )如果把从自然要素推动向投资推动的转变看成是第一个转变的话,那么,由投资推动向技术创新推动的转变就是第二个转变。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进程来看,相对于第一个转变来说,第二个转变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第一个转变过程中,原有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衰落与大规模资本供给优势的生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说,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消失必然会被推动增长的资本供给优势所替代,或者说,人均收入水平和储蓄能力的大幅度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然而,在第二个转变中,人均储蓄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自然地产生出高素质的劳动力,只有靠另外一种机制和过程来加速高素质劳动力的生成。在一定条件下,资本流动是追逐着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这正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高素质劳动力是十分短缺的。如果不能迅速地形成高素质劳动力优势,不仅珠江三角洲的第二个转变难以进行下去,而且,现有的资本存量也会大量地外流。

(5 )现阶段珠江三角洲要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是既有机会又有条件的。这个机会在于国内许多有较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地区,由于受到体制的大困扰,这种资源潜力远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孔雀东南飞”仍是一种人才流动的基本走势。同时,8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国学习的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经过了10年左右的苦读,目前已经到了学有所成的阶段。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不十分景气,加上这些国家就业市场的剧烈竞争和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在国内寻找一些发展机会,尽管不一定是长期的。所谓条件是珠江三角洲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各种市场的发育相对比较完善,相对于内地省份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这有利于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目前,珠江三角洲要把握住这种机会,并对这种机会作出积极反应。这种反应之一是,应把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系统工程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孤立地推进。反应之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培育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流动,来去自由等。反应之三是对引进的人才不仅给予经济上的优惠待遇,而且根据经验和能力在行政管理上也能委以重任。

标签:;  ;  ;  ;  ;  ;  ;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阶段与转型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