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良知: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发展论文_李风识

教育的良知: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发展论文_李风识

李风识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德馨小学 2662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1-125-02

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要求教育在“自主、主动、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上,体现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尊重。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境况还是并不轻松。课业负担,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简单重复依然严峻。正如学生所讲的:“老师,我们实在想学好,可是我们太累、太厌学了,学习似乎是为父母、老师的脸面而学。”上初三的女儿对我说:“爸爸,本来我挺乐意读书,可学校抓的这么紧,一点自由都不给,生活还苦,你说哪个同学能不厌学?”孩子的话,使我感触颇深,咱们的教育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好心”的教学,反而使孩子厌学了呢?

这使我想起爱因斯坦的教育观。爱因斯坦认为,“知识是死的,而学校是要为活人服务。”他反对把学校看成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成死的工具来对待”。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什么专家。”所谓和谐的人,按照他的思路,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爱因斯坦的教育观,与素质教育所主张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一致的。当今教育教学所出现的学生“厌学”,缺乏“学习动力”的境况,与没有很好地关注尊重学生的需求,与偏爱“脸面”“政绩”很有关系,概括起来有如下问题值得思考与商榷:

1、偏面追求业绩在作怪。教育教学本来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独立个性的人。然而,学校受“政绩与升学率”的驱使,评价标准单一,把教育教学引向“功利主义”,为在竞争中获胜,往往不顾人的身心和谐与发展,有意无意卷进功利第一,导致育人的本质和方向错位。

2、个人主义在作怪。由于评价标准单一,引发教师个人主义。教师为所谓的“教学成绩(分数)”,不顾自己与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增加课业负担,增加“愤怒”,使校园违背教育和谐的现象增加。为取得好成绩——“脸面”,学校给教师加大工作量,教师给学生增加学习量,有违教育规律,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思想观念迟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课程改革”,是要体现个体生命的全面和谐与发展,关注多元性和差异性,重视人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本位发展。然而,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分数第一,升学率第一,政绩第一”,让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受阻,现代教育思想与现实教育产生了不吻合。

4、教学方式的落后。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倡导新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三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能力。落后的教学方式,为功利而做,严重地挫伤了人生必需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人生命和谐发展的需要。

5、人性关注的太少。学生到学校里来,是作为完整和谐的人而来。学校作为社会化场所是“育人性为本”,非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利润”的工具。可学校的现实的状况,却更多的把学生当资源,重产出,对“人性”关注淡化。学生是人,首先应重视其身心和谐与发展,应有生活的热情与勇气才对。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人性”教育必将受到削弱。 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对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反思、研究和探讨,在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必须做下列一些改变:

1、把“育人”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人是社会动物,作为整体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人以综合的素质,完成他有益于社会的事。人作为高级动物,有不同于低级动物的需求,接受着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追求,逐渐培养发展了自己的原动力与方向。教育教学若以“发展人性为本”,学生将在未来成為有强生命力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和教学,应轻“应试与功利”,而首先要以育人性为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教育教学的本真,重视新观念与新课程改革,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始终把人性教育放在首位。

2、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情感。“育人性”、“发展人”是通过知识载体实现。培养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情感是人具有的能持久而稳定的状态。人在潜意识中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决定着人的责任与走向。人有了“爱”的情感,可以说就有了人生奋斗的力量。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其更深层的意义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充学生的内能,培养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产生稳定的学习情感。

3、以探究合作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新教育观要求我们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习惯,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学生探究合作的含“金”量。“探究合作”是在接受学习基础上倡导课堂教学,应根据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教材的内容,灵活组织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与能力。

4、以自主学习完成学生的人生持续性。有人统计过,当今时代是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对人生来说真是太少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能终身自我教育才是人生之必需。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其说是学习知识,倒不如说是通过知识学会如何学习。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其加速运动,学而终生受益。不少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固然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不会学习(或者说不会思考),没有自我的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应该说是与我们的教很有关系的。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获得学业成绩,应该说也是一种能力,但是,学会学习、拥有信心,更应该说是一种持续的能力,是一种人生更重要的能力。

5、以时空的宽限给学生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创造。爱迪生没有接受多少学校教育,然而,是那个时代最有创造力的人,这应该说绝非偶然,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宽限的时空”不无关系。当今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是不是应该悟出点什么!多为学生想一想,让他们增加些宽限的时空,完成他们的自我消化性,这将比把眼光盯在“考试成绩”上,或许会更有价值。

在做了这样一些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可能会收获:

1、生活的节律有了和谐。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目的,必然培养出不同规格、类型和价值思想的人。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了学生身心和谐与发展,使学生在“人性”、“人格”上得到更好发展。他们会更感到: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考试”、“分数”和“选拔”,而是为了“和谐”、“发展”和“人性”。他们会发现自身的潜力,为生命的节律“和谐”,感觉兴奋与满足。

2、学习的自主责任增强了。因为教学观念方式的变化,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与选拔”,而是变成了21世纪——发展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生存能力、增加内在且主动的人。新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任他们在这个时空里翱翔,在知识的载体上发展能力、情感和态度,成为有社会责任的人。这种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负责,是自我努力和对未来的追求。

3、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宽限的氛围,学生的独立人格获得了尊重,给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成绩有了更多的提高,还发展了全面综合的素质,学会了质疑、发问、探究、交流和合作,学会了监控、调节、改善心境与稳定情绪,提高了整体的生存能力。

4、学生学会了自我评价。新教育观,新教学方式,新教育评价,这一切都给学生产生了冲击。学生在学科的渗透中,学会了辨证思维,多角度看问题,多角度审视评价自我,学会了从他评中善待自己,即使学业成绩不优秀,他们也能从自己的综合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失败再不是专利,而是从他人客观的评价中,自己感受到了在新的教育思想培养下,自己和谐发展的成功。

综述,教育教学肩负着“育人性”的重任,核心是培养人的身心和谐。和谐的人,是有生命活力的人,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是能自我持续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社会化,且身心和谐,不是为培养实用性、工具性、功利性的人!

论文作者:李风识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教育的良知:关注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发展论文_李风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