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 25520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中心校 255200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增强体质。体育教学以自身学科的特点,为培养学生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场所。它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游戏、运动和竞争,在愉悦的动态情境中集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体育教师应认真地识别、思考、引导,培养每个学生的特有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生动活泼地成长。
一、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策、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为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地激发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都有荣誉感,好胜心强,不甘落后,在体育课上,当学生听到要组织他们进行比赛时,马上会出现精神振奋、激动不已的场面。为增加比赛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可根据学生的体质、技能、技术、性别等差异,采取各种各样的比赛,如“计时赛”、“让距赛”,通过激烈的竞赛活动使学生产生良性刺激,充分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二、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注意身心协调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失败与逆境带来的不同的压力,达到能自我控制的程度。如:有的学生本身体育基础差,对上体育课的信心不足,特别是和其他好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差,比别人笨”,因此产生了自卑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理差异,了解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对这些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练习的兴趣也会高涨,使之对学习的技术产生信心。心理的锻炼和健康发展是体育课的任务之一,体育活动的本身就是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最佳手段,因此,应把心理训练结合于体育锻炼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中,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教学对象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锻炼自己的性格。重视学生个性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所有个体的发展就必然构成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性的、合格的人才,这就必然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最易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心理空间,一个自由、民主、愉快的环境,给学生更多的独立自由的活动时间,在认识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压制和批评,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当然,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不是让学生的个性盲目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他们树立美好、远大的理想,掌握内心平衡,自我剖析、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走向成熟。
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发展自身的长处
自信心建立在充分估计自己的基础上,认识不到自身拥有的潜力或低估自己都不利于自信心的确立。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作出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遗传因素的长处得到发挥,而且可以使其短处得到弥补。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认识,使他们学会善于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五、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学习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认识过程或活动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所以,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兴趣不同,往往对统一教材或同一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其结果也便截然不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分组。由于小群体的学生都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安排就会得到学生们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尽情地活动,心境也格外的开朗。
六、按学生性格来分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会影响效果。属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也较强;而属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比较前者一般运动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体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有意识地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分组,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练习的热情得到提高,让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论文作者:李新 李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个性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体育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