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第三任校长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_基础教育论文

论高师第三任校长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_基础教育论文

师范大学三校长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改革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如何应对论文,师范大学论文,三校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新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近年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研究型学习、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性评价为重心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等等,都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全新的趋势。

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对现有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师从业资格和标准,教师的职能以及师生关系等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

教师工作的职业化。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受过一定层次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而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先进的教育观念、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等等。

教师职能的拓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智力潜能的开发者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能不仅在于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在于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由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产生的教师职业素质变化的新趋势,实际上对现行教师教育和培训的体制、方式、内容、手段等提出了全面改革的要求。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制订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养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身发展能力。”这无疑对全国200多所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办学思路提出的新的要求,及时提出了“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综合性、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及时提出了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

我们之所以把“综合性”作为办学目标的内涵之一,是因为经过100年的积累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具有了文理工管等多学科门类并存和本科非师范专业数与学生数超过师范专业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坚信,只有像综合大学那样,把学科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可能为培养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之所以把“有特色”作为办学目标的内涵之一,这是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教师培养和教育研究历史的名校,在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方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校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几代人长达100年的艰苦努力而拥有的学校特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全面考察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我校的特色。为了培养真正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职业化、高素质和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教师,我们必须改革原有教师培养的模式。基于此,我校较早提出并实施了"4+2"的教师培养模式(即在4年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目的在于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修养、扎实的学科训练,又受到系统的教育专业训练的“学者型”和“研究型”的新型教师。另一方面,为适应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趋势,我校在改革和发展教师职前培养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师在职培训项目,并正致力于使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的途径、方式和内容的研究。

我们之所以把“研究型”作为办学目标的内涵之一,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只有把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才能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学术声望,才能不断地强化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为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不竭的物质和智力资源。

改革进程要关注四个方向性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王建磐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改革进程中,有四个问题是方向性的,应该摆在突出的位置。

开放性——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处在转折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制,即基本由师范院校进行教师培养而师范院校也基本上只能从事教师培养的局面正在转变,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已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是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促使教师教育富有活力,推进教师教育提高水平的基础。就目前而言,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及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教育体系是现实可行的选择。

与此同时,适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必须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实施教师教育制度的创新,争取为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这些制度主要包括:(1)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即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评鉴,确认其是否符合一定的教师教育品质标准。(2)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即为确保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水准,对各种教师教育机构开设的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师证书课程实行专业有效性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建议是否向该机构教师专业毕业的学生颁发教师资格证书。(3)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即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等等。

层次性——推进师范院校的改革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主体。加快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步伐,全面提升高师院校的办学水平是建立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教育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和原有师范院校办学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高师院校的改革必须分层次推进:(1)若干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可以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成以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地方重点师范大学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增加学科的多样性,保持教师教育的特色,探索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3)量大面广的地方性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专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大学,作为支持我国庞大基础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

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师教育政策

教师的成长是个终身的过程,是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求通过职前的教育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更要求通过职后的不断学习和教育来促进专业的发展。因此,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终身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政策定位要注重三个问题:(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阶段性的师范教育向终身化的教师教育的转变;从职前职后分离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向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变;从职前职后脱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向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转变。(2)积极强化“两个联系”,即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把教育理论落实为实践的原则,把教育科学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方法;强化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共同落实教育理论,促进教育实践,发展教育科学。(3)逐步缩小“一个差距”,即逐步缩小中小幼教师教育的水平差异,稳步地把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转变,实行中小幼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向高等教育化方向发展。

专业化——探索新的教师教育模式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性举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当前教育改革的共同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必须更新我国的教师教育的模式:(1)确立专业化教师的培养目标。教师是一种专业。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四方面的素养:即把教学工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能够适应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方法的变化,具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能够适应知识结构的变化,具有整合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能力。(2)更新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一是注重选择性,加大选修课比重,让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二是注重创新性,通过案例教学、中小学高水平教师到大学兼任教学指导教师等方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向实践;三是注重研究性,训练问题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四是注重实践性,强化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3)建立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建立学科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可以在本科阶段试行"3+1"模式,并向"4+1"的双学位、"4+2"的本硕连读模式过渡。我们认为,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本科+1年的教育文凭教师、本科+2年的教育硕士教师、本科+3年学科硕士教师的培养架构。

师范应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引导者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史宁中

在去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并且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体系已在部分省市开始试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基础教育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母机——师范大学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但是,师范大学也有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完全跟着基础教育变。师范大学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推动和前瞻性的引导。这种推动和引导,首先体现在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包括对现有教师的培训。现在新的课程体系的推行,使得这项工作比以前更加紧迫和艰巨了。因为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的课程体系能否顺利实施,最要害的还是教师。其次体现在理论研究指导和具体策划上。为了能做到上述两点,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国家应建设若干所研究型的师范大学。在新的世纪,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是必然的,因为师范院校的专业都非常“古老”,这种“古老”的专业难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因而专业设置必须拓宽。但是综合化代表不了水平,代表水平的是研究型。研究型,对于师范大学意味着必须在教育科学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必须能够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能以行动研究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中,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所以国家应重点扶持若干所研究型的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未来发展的定位,就是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第二,必须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这是师范大学的天职。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之内,而不在学科以外。学科教育之内又如何体现呢?我们知道,知识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教师的思想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某一学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比如我们培养的教师到高中教数学,不仅仅是要学懂得勾股定理、三角函数,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思维以及运算、预测、运筹的能力等。要做到这一点,才是素质教育。而这对教师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去应当具备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些不言而喻的条件之外,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当具有其特殊性,我认为,这个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专业知识本身,应当了解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应当更侧重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从中去理解专业知识本身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他们很可能对学科前沿的内容掌握得并不多,但应当知道那些内容出现的理由以及给本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应当知道那些内容的创造性之所在。

二是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的美感,其中包括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表现出必要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并且能够去影响受教育者。

三是应当有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现代社会的变化节奏在不断加快。这要求人们具备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要求一个教师能够在理性上把握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情态及其变化。

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结构的师范性”。这就是教师职业专门化的问题。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而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是过去我们总是把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建设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必须把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融为一体,统筹考虑,通过学科建设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东北师范大学正在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推动教学改革。比如我们投入了近1300万元建设了若干个研究型的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与过去的验证性实验室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而另一项重大的改革是课程。

第三,师范大学必须加快进行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先行一步了。师范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当然这种改革,也有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每一门课建设好,既要考虑课与课之间的衔接关系,又不能依赖性、系统性太强。过去,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不学这门课就不能学下一门课,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知识面狭窄,就业适应性差。而在“知识爆炸”和培养模式变革的今天,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必须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我认为,师范大学的综合化最重要的不在专业上,而应体现在课程上。所以要逐步在师范大学把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打通,给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让他们既可选师范专业的课程,也可选择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这项改革难度很大,估计需要10年左右时间,但现在就要着手做。现在,东北师范大学正在结合学科建设,对专业和课程结构进行根本性的优化。比如,师范生必修的共同教育课——教育学和心理学,多年来一直因其空泛和脱离实际而不受学生欢迎,现在我们进行了改革变成了四门课,这就是《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与教师学》、《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师的培养模式上,我们也在进行改革,比如正在进行"4+2"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实验等等。

标签:;  ;  ;  

论高师第三任校长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