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论文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论文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

何如意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阐释了万物的发展都需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告诫人类应取法于天地万物,观察和总结天地万物蕴含的“自然之道”,以此作为人类生存的准则。“道”包含有世界万物之本源、无限真实存在的实体、万事万物遵循的总的准则三个方面的内涵。“自然”并不是专指大自然,而是指世界万物在没有外力支配下,一种顺应自身发展的健康、和谐、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道法自然”蕴含了“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准则以及“知足知止”的行为规范。在社会政治上,要求我们应促进多元主体合作,维护环境正义,推进“环境善治”的有效实现;在经济建设上,应创新环境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思想文化上,应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今天,重新挖掘和弘扬“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可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 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生态智慧;生态启示

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也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人类不得不再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理念,表达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呈现了与儒家、法家不同的道家式忧患意识。认真剖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对重构现代生态价值观,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表达之一,在“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中,老子开创性地认为“道”乃世界万物之本源,世界万物由“道”衍生出来,它包含的是万事万物总的运行准则,它玄幻玄虚,难以言说,却又真实存在。此外,这里的自然并不是专指大自然,而是指宇宙万物在没有外力支配下,一种顺应自身发展的健康、和谐、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基于“道”与“自然”的理解,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道”依据自己的存在方式,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按照它本身的运动规律而发展。

(一)道

“道”这个字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一达谓之道路”(《尔雅·释宫》)[1]。《说文》中“道,所行道也”。“道”在当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名词指的是“路”,即人们所走之路。在传统社会中受宗教信仰的影响,绝大部分人的思想受神、鬼的支配,认为“天”是世界的引领者,人们把这个主宰世界的“天”又称之为“帝”或“上帝”。到了东周时期,“道”逐渐取代了人们心中对于上帝和神的崇拜,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道”引申为道理、规则之意。

关于“道”的内涵,老子有其特别的理解,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老子并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而是转向自然世界的角度,认为“道”并不是社会历史上所指的人伦、常理之道,它是超越社会历史接近于自然的道。自然之道,方可重构社会,重建人生。那么老子的“道”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呢?

与此同时,多场展会同期活动也陆续拉开帷幕,思维碰撞与精彩观点将全方位呈现于此次展会上。本次展会现场组委会还联合参展企业共同推出了“珠江三角地区汽保精品特卖会”、“定时抽奖”、“限时竞拍”等系列优惠活动。

《胭脂扣》讲述了五十多年前倚红楼红牌阿姑(如花)在阴间苦等爱人(十二少)无果后重返阳间寻觅故人的故事。这段绵延五十年之久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道是人类的最高终极归宿,人类必须认真谦虚谨慎地对待含有人类终极归宿的自然。要达到人类的终极归宿,我们就必须要遵循道、掌握道、与道同在。”[8]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顺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显得弥足珍贵。当下,我们要汲取其思想精华,处理好人地和谐关系,用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在老子看来,“道”在宇宙万物存在之前就存在了,它是世界万物一切存在的本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译注》第四章)[2]15老子之道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状态,但它却蕴含着创造万物的能量与动力。老子并没有阐释“道”源自哪里,却指出了“道”存在于万物之前,“道”是世界万物之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译注》第四十二章)[2]161“一”是由“道”产生的一种元气,宇宙由“一”开始,“道”分化出“二”,即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三”,“三”即天、地、人,三者共生万物,故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所以说,世界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在“道”的支配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人与其他事物一样只是这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并无特殊之处。老子的思想中还提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译注》第二十五章)[2]93。他把人视为四大之一,道、人、天、地密不可分,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一起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则,构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体。因此可以看出,人与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世界万物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所呈现出的“物无贵贱”生态价值观,置万物以平等的位置,为人类的行为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标准。

“道法自然”出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译注》第二十五章)[2]93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人法地”,人效法大地,人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生产,土地在人的生活中尤为重要,所以人要遵循“地之道”,“地法天”,地效法于天,农业生产受气象变化的影响,遵循“天之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天法道”,天效法于道,气象的变化要遵循道——万事万物本身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气象变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道法自然,因为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所以并不是说取法于自然界。“自然”是老子所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道法自然”即“道”依据自己的存在方式,按照它自身的运动规律,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一,强调了“‘因物’主要是指顺应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第二,反映了“‘因时’,顺应农牧业生产的季节性规律,顺应时势发展的要求”;第三,强调了“‘因民’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尊重老百姓的自然愿望和观念”[7]

本工程采用嵌缝施工技术处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所有胀缝和缩缝,以便更好地改善路面质量和行车性能。在进行切缝作业时,通常采用二次切缝的作业方式。第一次切割作业施工人员需等到混凝土强度达到85%时进行,而第二次切缝则在原缝基础上进行,在切缝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线条的顺直,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出梯形塑封断面的形式,可以有效防止切缝过程中出现下沉情况。切缝作业结束后,就可以清理掉缝内的杂物,接着把密封条安装上。另外,需要采用高弹性、耐老化的橡胶复合材料进行嵌缝。

(二)自然

“自,鼻也,象鼻形。”(《说文》)[4]在古代“自”象形是一个鼻子,本意是鼻子的意思。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后引申为“自己,自身”,即事物本身。“自”作为自己、自身的含义在早期的《诗经》中有所呈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国风·氓》)[5]56。意思是安静地思索考虑,只是自己悲伤罢了。“自”为“自己”之意。

“然,烧也。”(《说文》)[6]“然”字源于火的燃烧,包含动态之意,因而,“然”之意蕴为如是、如此。“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诗经·邶风·终风》)[5]28然之意蕴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自然”一词最早在西方赋予“自然界”的意义,而在中国古代相当于“自然界”的词是“天”“天地”或“万物”而不是“自然”。《老子》中有五处提到“自然”二字:“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译注》第十七章)[2]65“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译注》第二十三章)[2]86“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译注》第二十五章)[2]9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译注》第五十一章)[2]18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译注》第六十四章)[2]236老子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现在的客体自然界,老子通过观察宇宙万物从成长到消亡的历程,赋予自然深层次的内涵,概括起来,老子之“自然”可以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自然是道的本性。“道”作为世界万物之本源,有生养万物之功能,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没有任何的目的性,万事万物的生成是自然而然的,道生万物这一过程呈现了自然是道之本性。第二,自然是万事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自然而然是世界万物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即事物保持初始的、本来的样子,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译注》第六十四章)[2]236老子之“自然”是万物的自然,天地万物没有外力的干涉自发而非人为的,顺应自己本来的样子——健康、和谐的生存状态。可见,老子关于自然之内涵是自然而然之意。

掌握学习理论提出只要教师提供学生充分学习时间和适合的教学条件,按个人学习进度学习,学生都能实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理论下的翻转课堂是群体学习下的个别差异化教学。翻转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课前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多元化的辅助性资源,根据自身学习水平情况制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跟踪每位学生学习进度,及时答疑解惑,进行个别化指导。

(三)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基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了人类的安身立命而提出来的,同时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对人类发展的思考。人类最初是自然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原本自然的人类在思想和行为选择方面背离了自然之道,为了恢复人类之自然状态,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来拯救人的自然之天性。

第三,在方法论上,“道”是万事万物所要遵循的总的准则,蕴含一切活动之法式。“道”是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以“道”为出发点,认为“道”作为万物之本源,他并不是要探索宇宙的本源,而是要更深层次地阐明人应该遵循一种原则即万事万物本身变化的原则。“道先于万物,同时又内在于万物。它是事物运动的总原则、总秩序和总规律,为一切活动之唯一范型或法式。”[3]在方法论上,“道”乃万事万物遵循的总的准则,蕴含着“无为”等方法论。

二、道法自然伦理思想的生态智慧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从而体验面积单位的价值,进而培养估测意识。估测策略的形成有待指导,引导学生从盲目估测向有依据的估测过渡。后期教学中,着重对估测的策略进行一定指导,进一步发展度量意识。

(一)物无贵贱——道法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第二,在认识论上,“道”是无限真实存在的实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译注》第一章)[2]1老子提及的“道”是一种难以摸索的“道”。“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译注》第十四章)[2]47“道之物,惟恍惟惚。”(《老子译注》第二十一章)[2]79可见“道”是玄虚的,“道”虽然不见形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老子赋予“道”以无限性,有限的语言难以表达无限的“道”。

(二)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准则

老子认为的“道法自然”是追求和谐的。把握事物的度,遏制自己的欲望,万事万物遵循“道”的总的法则,这样才有利于新旧更替。“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译注》第十五章)[2]4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译注》第七十七章)[2]262人与世界万物保持和谐自然的状态,方可使人与自然趋于平衡。老子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根本,暗示了人与自然不平衡的根源就是人类的“不知足”。因而“道法自然”在情感态度上告诫人们“知足知止”。“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译注》第十九章)[2]69人要返璞归真回归到原来素朴纯净的自然本性,克制自己的欲望,即要知足知止。老子认为,人欲望的膨胀,会使人过分沉迷于物质资料的享受,这样对身体和精神都是不利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译注》第四十六章)[2]177人心的不满足是灾祸之源,要克制欲望,懂得知足知止。老子主张“知足”“知止”,一方面要求我们控制无节制的消费,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要注意讲究限度,反对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总之,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要求人们以一种“知足知止”的准则规范自己。人应该遏制自己的欲望,减少对外在物质的索求,知于满足,适可而止,合理利用。老子以预见性的眼光以及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求摒弃贪图享乐的念头和不加节制的心理,约束无穷的物质欲望,合理规范自己,回归到一种和谐状态。

(三)知足知止——道法自然的行为规范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译注》第五十一章)[2]189老子将“道”与“德”二者紧密结合,密切关联。“道”生成万物,包含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基于“物无贵贱”的价值观,人与自然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遵循内在的客观规律,“德”作为道的外在体现,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道法自然”在生态伦理方法论上表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无为”。“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并不是排斥人为,而是不去妄为,排斥一种不遵循自然规律的人为,因此“无为”可以说是“善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译注》第十六章)[2]86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单纯字面意义的不作为,而是要认识规律,这样才叫明智,不认识规律,又要妄为,是极其危险的,必然遭到惩罚。否认事物的个体独立性,强加人的意志于其上,本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老子建议事物发展应顺势而为,遵循事物变化之道,让其按照“本来如此”而自我发展,不要强加干预,不要过分干涉,这样的“无为”,方才是“大为”。只有了解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换得自然对人类的尊重。老子以一种超越世俗和功利的道德情怀面对世界万物,告诫我们不要沉溺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享乐之中而沾沾自喜,人类肆意妄为的行为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唯有了解自然之变化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唯有遵循自然之规律才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道法自然伦理思想的生态启示

第一,在本体论上,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译注》第四十二章)[2]161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译注》第二十五章)[2]93老子把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阐释了宇宙演变的过程,肯定了“道”作为万物之根本,具有生养万物的功能。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中,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只是作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所以人与世界万物是相互平等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万事万物都处于“道”之中,人们应恪守天地万物之“道”,不可违背“道”。人心的不满足是灾祸之源,要克制欲望,懂得知足知止。老子把“物无贵贱”作为其生态价值观,要求人们依据“自然无为”的生态准则,做到“知足知止”,规范自身。

(一)在社会政治上,促进多元主体合作,维护环境正义,推进“环境善治”的有效实现

受“天人对立”思潮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以一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方式对待我们生存的环境,对生态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和毁灭性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类由此不得不面对今天出现的生态困境问题。为了解决生态困境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仍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从侧面折射出生态治理方式上的缺位。“无论是企业、公民个人,还是国家、地区,大都是从个体利益出发来考虑环境治理”[9],只注重发挥单一主体的作用,缺乏整体性的合作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甚微。

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世界万物均由“道”演化而来,“道”就是世界万物的母亲,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译注》第五十二章)[2]194老子以“道”为世界本源,人是“道”化生之有形之物,用“道”的宇宙生成论,论证了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利,体现了“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万物同源,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可见,老子将平等这一范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论证了自然万物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明确了人在世界万物中的地位,消除了人与自然万物对立的价值观。基于老子“道法自然”中“物无贵贱”的价值观,体现了“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造化,人与万物同根同源,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尊卑之别,应平等相处”[10]。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是和谐平等的统一体,因而被赋予同等的义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该落实到每一个人,应该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合作,也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合作。所以,一方面,基于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协同合作,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环境责任原则,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基于平等的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利益上合理分配,相互鉴借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二)在经济建设上,创新环境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道路

以牺牲自然和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发展,换取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受此观念影响,人类一味地谋求高速的经济发展,恣意妄为,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恶性发展模式逐渐形成,环境问题最终演化为了当代生态危机”[11]

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生态准则。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作为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旨归,给现实人类社会以重要启示。道生万物,万物同本源,同样需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告诉我们要遵循万物发展的规律,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反而是有为,是顺应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为,是一种大为、善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之后做出的发展选择,其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要做的并不是不再去干预自然,而是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在分析中国特有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外,学习和借鉴西方生态建设理念,奉行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性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创新环境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力求经济发展的高效少排,追求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态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道路。

(三)在思想文化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3]而这种目的恰恰就是来自人类欲望的膨胀,贪婪使人性扭曲,使人类迷失自我,由此出现以利己为目的,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象。

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在行为规范方面要求人们“知足知止”。“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是对“道”的应用,“德”是“道”的人格化。“科技现代化的到来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使现代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种无视生态规律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行为将整个人类推入毁灭的边缘。”[14]所以,人类在自然面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人类粗暴的自然生产方式,与老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形成明显的反差,一次次自然的报复证明了老子生态思想的科学价值。欲望的膨胀会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势必带来不良的后果。“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15]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人类正确生态观念的树立和生态思想道德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人类的生存要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应反对无节制的消费观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公民健全的生态意识与生态人格”[16],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万物本来具有各自的性状,也具有‘道’性,因此,生态本身作为法则,是一种普遍的伦理。”[17]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当下,对老子“道法自然”伦理思想的重新挖掘与弘扬,不但可以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和助推环境正义、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计算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对“数”的认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探索最为“痴迷”。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并非原初物质,而是其结构形式,可以用“数”来衡量,用“数”来描述世界万物,由此奠定了其“万物皆数”的世界观。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是一种关于世界本体的哲学思考,没有指向人类心理活动的探索。在那个时代,计算和心智彼此孤立、尚未结合。

职工论坛是院内文化的体现。院内职工可随时在企业号内参与论坛活动,在论坛上发布一些正能量、学术性等的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内容,增强大家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创效能力;此外,院内职工还可直接通过企业号查看及收发邮件,并提供职工信箱、职工诉求等渠道。

参考文献:

[1]郭璞,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2598.

[2]陈剑.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曹智频,陶雪玉.论老子“道”的历史发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6-59.

[4]徐復.说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2.

[5]向熹.诗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2009:480.

[7]陈红兵,杨龙.道家的“无为而治”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29-33.

[8]成中英,孙越.“道”与“气”理论中的环境伦理学维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8-70.

[9]郭兆红.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应摒弃“环境想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79-87.

[10]吴静.道家生态价值选择探微[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98-100.

[11]曹顺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问题理论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80-86.

[12]刘海龙.环境正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重要维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5):89-94.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14]牛庆燕.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主义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2):115-120.

[15]许亮,赵玥.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视野,2015(2):49-51.

[16]牛庆燕.伦理世界“预定的和谐”与生态文明[J].学术论坛,2015(10):21-24.

[17]王巧玲,孔令宏.“道法自然”·“道生自然”·“道即自然”——《道德经》生态社会伦理研究[J].兰州学刊,2015(8):115-122.

On Ethical Thought of Lao Tzu's“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and Its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He Ruyi
(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thical thought of Lao Tzu's“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elucid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world follows its laws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of external factors.According to him,human beings should follow the rule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observe and summarize“the way of nature”contained in the universe as a guideline for human survival.The“Tao”involves contents of three aspects:the origin of the world,the entities which truly and infinitely exist,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that rules the universe.“Nature”in“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does not specifically refer to“the nature”,but also refers to a state of existence of the universe,which is harmonious,natural,self-oriented and not governed by external factors.The thought of“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contains the ecological values of“all beings are equal such thing as noble or humble”,the ecological norms of“actionless activity”,and the behavioral principle of“selfcontentment”.In social politics,it requires us to promote cooper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maintain environmental justice,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environment -friendly governance”.In economic development,it requires us to improve the wa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put green ecological concepts into practice,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it is essential to arous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public,establish a correct ecological concept,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deology and morality.Nowadays,re-evaluation and advocation of the ethical thought of“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Beautiful China”initiative.

Key word: Lao Tzu;Tao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ethical thought;ecological wisdom;ecological revelation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4022

*收稿日期: 2019-04-0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研究”(19YJA71002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思想研究”(18ZXB001)

作者简介: 何如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古东)

标签:;  ;  ;  ;  ;  ;  

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及其生态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