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古代文献用药规律研究论文_吕艳,刘桎荣,肖湘滇通讯作者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代鼻鼽发病的病因虽较复杂,但病机却较为单一,很少为相兼致病,故在用药上也相对简单,与现代医家的用药稍有不同,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鼻鼽;古代文献;用药规律

一、古代文献各医家辨证施治观点

在祖国医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鼻鼽这一疾病病的总结非常丰富。在古代文献中,对鼻鼽病的治疗主要从散寒、清热、益气、温阳四个方面来认识。

1.散寒为主 是针对寒邪致病的病机所常用的治法,以治肺寒或肺冷为主,多用辛温升提药物来发散风寒邪气,温补肺脏,升提阳气使脑气不下陷,使用收敛固摄类药物收敛肺气,阻止清涕外流。

清?张璐《张氏医通?七窍门下?鼻鼽》卷八

鼻鼽,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疏风清肺,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辣桂、诃子,不应,非风也,乃寒也;辛夷散去木通、防风、升麻、藁本,加桂、附、蔓荆子、诃子、白术。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卷四[40]:

鼻塞者,肺寒也;鼻流清涕者,肺风也,香苏散散之。

元末明初?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

提出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

清?何梦瑶《医碥》卷四:

常流清涕名鼻鼽,肺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随化随流,不及浊也),桔梗、山栀、薄荷、麦冬、玄参、辛夷、甘草。若因脑冷所致(脑冷则气化液下溜,如天寒呵气成水也),苍耳子、干姜、升麻、藁本、辛夷、川芎、肉桂。

清?陈士铎《辨证录?鼻鼽》

热症宜用清凉之药,寒症宜用温和之剂,倘概用散而不用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温肺止流丹:诃子一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三钱 石首鱼脑骨五钱,锻过存性为末 荆芥五分 细辛五分 人参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流矣,不必再服也。全方意义在于发散风寒邪气,温补肺脏,升提阳气使脑气不下陷,使用固摄药物阻止清涕外流。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

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宜苍耳散、川椒散,甚有鼻塞脑冷,清涕不止者宜细辛膏。

清?林珮琴《类证治裁?鼻口症》卷六:

有流涕成鼻鼽者,肺受寒而成,宜温散,苍耳散、川椒散。有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并不腥秽,天暖稍止,遇冷更甚者,宜温补,天真丸。

2.清热为主 是针对火热证的病机所常用的治法。

明?皇甫中《明医指掌?鼻门》

鼽者,鼻流清水也。衄者,鼻流血也。《原病式》云:皆以为属少阴君火之病。鼽者,鼻中流水不止,千金细辛膏。肺热鼻塞流清水,抑金散。

明?李梴《医学入门?杂病分类?鼻》卷五:

鼽者,鼻流清涕,热微,二陈汤加芎、归、细辛、白芷、防风、羌活、桔梗等分,姜煎,入薄荷少许。久不止者,芷夷散去薄荷,加荆芥、黄芩、神曲、南星、半夏等分,食后煎服,外用细辛膏。

明?万全《万氏育婴秘诀?治鼻》卷四:

鼻流清涕者,热则津液流;鼻塞不通者,冷则津液收闭也。鼻流清涕者,其症有二:或外因伤风得之,喷嚏流涕。风属阳,其病为热,宜东垣凉膈散加防风、荆芥穗主之。内因脑热,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久而不已,必衄血,凉膈散加羌活、川芎、白芷主之。

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鼻分》卷六:

鼻鼽,鼻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是也,亦分寒热。胃家郁火伤肺,用桔梗、山栀、薄荷、麦冬、玄参、辛夷、甘草。或因脑冷所致,必用苍耳子、川芎、肉桂、干姜、升麻、藁本、辛夷。

清?何梦瑶《医碥》卷四:

常流清涕名鼻鼽,肺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随化随流,不及浊也),桔梗、山栀、薄荷、麦冬、玄参、辛夷、甘草。

3.益气为主 此法在古代运用较少。

明?薛己《内科摘要?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症》

卷上载:“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禁嚏喷。余曰: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遂以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治之而愈。”

清?龚延贤《寿世保元》卷六

记载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鼻鼽的病案,“一男子面白,鼻流清涕,不闻香臭三年矣,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山栀而愈。”“一论色欲太过,虚损白浊,出清涕如泉涌者,补中益气汤,依本方加黄柏、知母、细辛、藁本、五味子、白菊、辛夷花、苍耳子,水煎温服。”

4.温阳为主 针对阳虚致病的病机而常用的治法。

清?郑寿全《医理真传》卷二,郑氏很好的解释了鼻鼽发病的原因乃是先天之阳不足,治宜大补先天之阳气,方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或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肉苁蓉。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鼻流清涕》卷一,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姜桂汤、阳旦汤之类。

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鼻门》卷六:

鼻鼽,鼻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是也,亦分寒热。……或因脑冷所致,必用苍耳子、川芎、肉桂、干姜、升麻、藁本、辛夷。

明?吴昆《医方考?鼻病门》

补脑散:天雄 辛夷仁 苍耳茸等分 共为末,饭后酒下二钱。阳虚脑寒,鼻渊者,此方主之。人身之上,天之阳也,故六阳之气皆会于首。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是方也,天雄辛热而上浮,辛热者太阳之象,故可以温脑而补阳虚;辛夷仁、苍耳,皆轻清澈脑之剂,可以佐天雄而透脑。

二、鼻鼽古代用药规律总结

现就以上古代各医家对鼻鼽辨证施治所用方、药进行分析:共涉及方24首,有药无方名的6首,总共30首,共66味药。现将出现频率在5次以上的药物列于下表:

表1:古代医家用药的使用频率表

从上表可看出,古代医家治疗鼻鼽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炙甘草、细辛、干姜、肉桂、辛夷、芍药等。其中,炙甘草的使用频率最高,在全部30首药方中,有66.67%的方中都用了甘草,取其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的作用。在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黄芪的使用频率统计仅为3次,白术为6次,防风3次,和其他药物相比较,在所有30首药方中的使用频率均较低,在此特别提出是为了和现代医家的用药作比较,因为这几味药在现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均很高,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很好的说明了玉屏风散在古今用药上的差别。另外干姜、肉桂、附子、川椒、桂枝、生姜皆属温阳之药;细辛、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芍药祛风散寒通窍;甘草、白术、人参补益肺脾之虚;川芎活血行气;诃子收敛肺气,防止肺气耗散太过,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达颠顶,诃子与桔梗的配伍应用使得肺气开合有度;陈皮健脾燥湿。从使用频率前18味药物来看,温阳药物就有6味,占33.33%,祛风散寒药5味,占27.78%,补益药为3味,占16.67%。根据以药测证的方法可知,古代医家认为鼻鼽的病因病机以阳虚为主,其次为外感风寒,肺脾气虚次之。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代鼻鼽发病的病因虽较复杂,但病机却较为单一,很少为相兼致病,故在用药上也相对简单,表现为一是临证用药精干,很少有医家用药超过十味的;另外是方中药物的性味功效比较一致,只需针对某一个病因病机起治疗作用即可。

论文作者:吕艳,刘桎荣,肖湘滇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鼻鼽古代文献用药规律研究论文_吕艳,刘桎荣,肖湘滇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