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一些建议论文_孙悠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一些建议论文_孙悠如

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41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的建筑制图方法问世,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更加精确的表达手法,极大地推动了建筑学的发展。国家有关政策对建筑学专业的规划前景也很乐观,中国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将会使建筑学者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出现更多的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

关键词:建立;有中国特色;建筑学理论体系;建议

引言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国家经济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更高,更注重精神的享受。所以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建筑不仅仅要实现最基本的功能性,还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注重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建筑学的思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同时还能实现建筑与环境、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1我国传统建筑学的发展

1.1传统建筑学的发展。人类是在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居住环境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些系统的思想,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的成长起来。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艺术和技术的进步与建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每一次建筑运动的掀起、建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与二者存在着深层次的关系。

事实表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新绝非凭空而来。一方面,建筑技术的进步要求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现代建筑的萌芽与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与钢材、玻璃等新材料的运用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建筑艺术的创新则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更的外在表现。哥特式建筑衰落和古典建筑的复兴与文艺复兴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有着莫大的关系。

1.2传统建筑学的困惑。传统建筑学发展至今天,其技术和艺术成就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当我们用传统建筑学的眼光去审视今天遇到的问题时发现,传统建筑学似乎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2我国建筑学理论的现状分析

2.1我国的建筑设计创作实践,迫切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的指导和启示,才能摆脱目前严重存在的盲目性和平庸性。

2.2我国历史上有优秀的建筑实践传统,但缺乏专门的、象西方Vitruvius,Alberit等系统论著那样的建筑理论著作。其实,中国的建筑创作观念,可以追溯到周易和诗经,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赋,蕴含于民居庙宇宫室,但专门的文字,则似乎就推<营造法式>的工具性文献了。本世纪以来,许多先辈为吸收国外建筑理论精华、创立中国的建理论,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左”的思潮的干扰,使我国的建筑理论建设,长期来处于有气无力的状态,对建筑创作很少发生重要影响。在我们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这种情况应当迅速转变。

2.3在世界范围内,建筑学理论也正处在一个更新的时期,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这使中国的建筑理论建设,不可避免地具有世界意义。国际建协的大多数成员所以以如此众多的票数选择北京为跨世纪时刻举办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场所,也说明了这一事实。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简称“中国建筑学”),不仅是我国建筑创作实践的需要,也是世界建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中国的建筑理论工作者和建筑师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当然,要建立这样一个理论体系,除前人的工作外,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们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外国的成果,就一些核心理论问题,建立一个初步的框架,再逐步进行充实和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新时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建议

3.1广义建筑学。“我们谈建筑活动与建筑事业的发展,不能就建筑谈建筑,必须从‘人——建筑——环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由此广义建筑学是从更大层面关注人类的居住问题,它要求我们摆脱那种传统的“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学科知识去研究人居环境(set,tlement)”。这是对广义建筑学内涵的精辟论述。广义建筑是对传统建筑学进行扩充,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使其关注更多的问题。广义建筑学的研究要求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对问题作出全面的分析,并非片面的、孤立的做出回答。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内容。指导建筑创作是建筑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广义建筑学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要求建筑师要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在进行项目的开发时应参与到方案设计以外的其它环节中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框架,摆脱“就设计而设计、建筑师仅参与设计环节”的传统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项目的运作之中更大地发挥建筑师的专业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2“返朴归真”的建筑观。建筑产生于人类对于遮风蔽雨的需求,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赋予建筑过多本质之外的重任,已使得建筑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建筑成了政客们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成了建筑师名利双收的载体。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的凸显,众多学者又开始寻求建筑的本源,回到维特鲁维的建筑时代。这种“反朴归真”的建筑观对我国现今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众多的批判。笔者以为,“返朴归真”并非是对现今建筑设计的否定,而是要求建筑设计更加重视“坚固、实用、美观”的基本法则,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进行建筑创作中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设计中保持个性,存在一定的“怪”也无可厚非,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可忘“本”。那种片面的追求艺术上的“怪”而忘了建筑的经济性、安全等因素的观念与建筑的本质相背离,是不可取的。

3.3建筑与人居环境。就建筑本身而言,只要达到“遮风雨、御寒暑”即可,但现今有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建筑的个性,追求形体上怪异的同时却忽略了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只有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的建筑才能经得住考验,堪称经典。流水别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叫好,并非其建筑本身的设计采用什么“高招”,而是设计者巧夺天工,将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毋庸置疑,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应对其周边的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更大范围内的环境给于更多的关注,如建筑所处的城市乃至地域中的建筑文化等。

“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先生在中科院举行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所说。从中可看出吴良镛先生对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工作者所提的目标——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城市规划,还是其他的一切学科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就人居环境而言,建筑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局部应该符合整体的逻辑,單纯的追求单体建筑设计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机械地套用外国人根据他们的国情和需要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可能等外国人来为我们建立和发展我们所需要的建筑理论。同时,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也有利于我们与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实现有效的“接轨”,并在发展全球性的建筑理论中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贵祥.关于现当代建筑的理论与思考——从《建筑学的属性》到《中外近现代建筑引论》[J].建筑师,2018(06):81-89.

[2]李想,初梅.建筑学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7,38(03):113-115+120.

论文作者:孙悠如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一些建议论文_孙悠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