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心理学的地位_心理学论文

论个性心理学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地位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是不是有些心理现象非得用能力、性格、气质这几个术语来表述不可?换句话说,如果不用能力、性格、气质这几个术语,是不是某些心理现象就不能得到恰当的描述呢?进一步说,相对于心理过程心理学而言,个性心理学有没有自己独有的内容呢?这就是个性心理学有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即个性心理学的地位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文就个性心理特征的三个部分能力、性格、气质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由于一般普通心理学教材没有个性倾向性部分的内容,这里也不讨论,但对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关系的结论,也适用于个性倾向性。

一 “能力”概念可以用心理过程心理学术语说明

能力可以有很多分类方法。仅因素分析理论,就又可以分为“二因素理论”和“群因素理论”。不管把能力因素分析为多少种,使用的基本概念不会超出两个,即认识和操作。就认识和操作的关系来讲,认识又经常处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操作尽管有特殊属性,还是处于从属的位置。例如,驾驶飞机的操作训练成绩,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是这种操作之所以能够进行,则依赖于对飞机结构和性能的认识。没有这种认识,任何操作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因素分析理论的内容不超出认识心理学的范围。

我们先来看“二因素理论”。英国学者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认为,要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需要一般能力因素9,还需要特殊能力因素S。例如,要完成数学作业,需要能力9+S[,1];完成言语作业,需要能力9+S[,2],如此等等。这里所谓一般能力9,是指从事多种作业的心理条件,它包括认识过程的各个方面:感知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完成任何一项简单作业,认识过程的各方面的发展都必需达到一定水平。例如,完成一道简单的数学作业,起码应具备的认识能力有:感知已知条件,记住已知条件,理解已知条件以及理解作业的要求。这里所谓特殊能力因素S,指对完成某种作业应具备的特殊心理条件,即心理过程的某一方面所达到发展水平,这种发展水平在不同个体之间有一个广阔的差异范围。例如,数学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数学材料进行分类,并进行迅速而广泛的概括。第二,简化推理过程:多环节的连续推理被简单的联系所代替,甚至在感知课题与得出结果之间几乎是直接的联系。第三,思维过程可逆性的能力,即从思想的一种进程转向相反顺序的进程的能力。第四,思维过程高度灵活性。”①由此看来,所谓数学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可以说成是逻辑推理能力或抽象思维能力,说明数学能力,只需认识过程中思维过程这一部分的概念、术语就足够了,文学能力主要与情绪过程、感知、形象思维过程密切相关。音乐能力主要与听觉过程密切相关。绘画能力主要与视觉过程密切相关。所以可以说,“二因素理论”用心理过程心理学的术语就可以说明。

现在来看“群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可以分成数目相对有限的群体因素,每一个群体因素包含着若干个密切有关的智慧能力。“群因素理论”又可以分成几种。美国学者瑟斯顿的理论是其中的一种。瑟斯顿采用自己发明的一种因素分析方法得到一个结论,认为人的大多数智慧能量可用七种首要智力来解释,这就是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瑟斯顿的七种首要智力清单,可以直接纳入认识过程的范畴。其他群因素理论的情况也是如此,这里略而不论。

二 “性格”概念可以用心理过程心理学的术语说明

前面我们主要运用了心理过程心理学中认识过程的部分术语来说明能力概念。这里,我们则主要运用心理过程心理学中情绪过程的部分术语来说明性格概念,虽然情绪过程和认识过程有密切关系。我国流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中“性格”这一章的内容比较空洞,甚至比较混乱。“性格”这一章教材所特有的术语只有两个,即性格和态度,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几乎是重叠的。如果我们只使用情绪过程心理学的术语,不去使用性格、态度这两个术语,就可以消除这种空洞感和混乱感。

性格的定义,在心理学文献中并没有公认的表述形式。我国流行的心理学教材对性格概念的理解,大体与下述说法相一致:所谓性格,是表现在典型的活动方式中和典型的情景中的稳定的态度体系。这个说法中的关键词是态度。态度的定义有很多种。“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感情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不朽的系统。”③上述定义在美国较为流行。从其内容分析,态度的内涵不超出心理过程心理学的范围,主要是认识和情绪,行为倾向由此二者所决定。上述定义较为完整。但是在我国,人们经常使用的态度一词,如果这样理解会更为接近实际:所谓态度,可以理解为从情绪出发对对象所作的稳定的系列反应,这种反应的维度在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范围内变化。这个定义强调情绪在态度中的作用。如,人们都认识到民主是好的,但人们的态度则经常是不民主的,而这种情况是由人们的情绪导致的。态度经常由情绪决定。例如,好逸恶劳这种性格,是一种比较一贯的对劳作的情绪反应,即消极的、不愉快的反应;勤奋这种性格,也是一种比较一贯的对劳作的情绪反应,即积极的不愉快的反应;又例如,“合群的”这种性格和“不合群”这种性格的区别,虽然是行为习惯的区别,其最终原因还在于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是倾向于感到愉快还是倾向于感到不愉快。由这些例子看出,性格特征是一种情绪反应模式。

上述性格概念和性格特征概念不是一回事,性格是性格特征的系列。这个系列可以有紧密的结构,也可以有松散的结构。这个系列的各个元素可以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可以有低度的一致性,甚至有不一致的情况。这个系列的结构可能是立体型的,也可能是平面型的,还可能是直线型的。尽管性格概念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用情绪过程的简明的术语对它进行分析说明还是可以作到的。现在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两种表述方式。

使用态度概念,可以把性格特征的系统分为四种:第一,表现人对待集体和别人的态度的特征,如善良、同情心、严格要求、骄傲等。第二,表现工作态度的特征,如,爱工作、懒惰、诚挚、对工作认真负责或不认真负责等。第三,表现对待物品的态度的特征,如,有条不紊、邋遢、爱护财物、不爱惜财物等。第四,表现对待自己本人的态度的,如,自尊心、自高自大、虚荣、骄傲、自以为是、谦虚等。

不使用态度概念,而只使用情绪反应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习惯这两个名词,上述性格特征的四个系统不仅可以完全表述出来,其内容甚至还可以扩展:第一,对待他人的情绪反应模式有:善良、同情、喜欢、爱、严格、要求、傲慢、厌恶、恨等。第二,对待工作的情绪反应模式有:爱劳作、不爱劳作(由此衍生勤奋、懒惰、认真、马虎等)。第三,对待物品的情绪反应模式有:喜爱整洁、邋遢、大方、吝啬等。第四,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反应模式有:自尊、自豪、谦虚、羞耻、悔恨等。

对于相应的心理现象以及由它产生的相应的行为而言,上面两种表述方式并无实质的区别。如果非得说出区别不可的话,那就是态度一词的意思还需要用情绪过程去解释,而直接用情绪过程的术语去描述人的行为,即使不知道有态度这个名词也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更加简单明了。

三 气质概念可以用心理过程心理学的术语说明

在心理学文献中,关于气质的探讨也是意见纷纭。气质概念更是没有公认的规范的表述。为了有一个讨论的出发点,这里权且把气质理解为心理过程的稳定的动力特性,这种特性是一种自然特性,不依赖于行为的目的、动机、兴趣和内容。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气质概念本身就属于心理过程心理学的范畴。如果对教材中气质一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必然不超出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的范围。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著名医生希波哥拉特最早提出气质类型学说。他把气质理解为既是解剖生理的个别特点,也是心理的个别特点。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血液、黄胆汁、粘液、黑胆汁。机体的状态决定于四种体液混合的比例。他根据何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他描述了四种气质类型的外部特征:如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兴趣容易变换,注意容易转移,缺乏毅力和耐力。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而难于转移,性情温和,善于忍耐。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内倾温柔,多愁善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希波哥拉特所描述的四种气质类型的这些气质特性,大部分是情绪过程的内容,也有少量认识过程的内容。希波哥拉特发现的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气质类型,他拟定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现在仍然流行使用。由此看来,气质类型学说从其最初提出,其心理学思想部分就没有超出心理过程心理学的内容。气质心理学的现状仍然如此。

现代心理学对气质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气质的生理基础问题上。对气质的生理基础有许多探讨,其中,在欧美较有影响的是气质激素理论,在原苏联和我国影响较大的则是巴甫洛夫的神经系统特性和类型学说。

气质激素理论认为,人的很多行为,特别是情绪反应的先天差异,是由内分泌的机能差别造成的。根据某一种内分泌腺特别发达,分泌激素较多,把人的气质分为各种类型。如甲状腺型、副甲状腺型、肾上腺型、脑下垂体型、性腺型。例如,肾上腺特别发达的人,情绪容易激动,表现出神经质的特征。甲状腺分泌较多的人,表现出感知灵敏,不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神经系统基本特性和类型学说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他的学生对这个学说又增加了很多细节方面的内容。巴甫洛夫认为,希波哥拉特所发现的四种气质类型,其生理基础就是神经系统的类型,而神经系统类型是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组合而成。神经系统基本特性有三个,即神经系统的强度,神经系统基本过程的平衡性及灵活性。

巴甫洛夫学说的意义,在于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测定。神经系统基本特性是一个内涵深广复杂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属于高级神经生理学的范畴。例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无论其情形如何复杂,不管用什么方法去测量,也不论测量的是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还是大脑皮层某一功能区(例如,视觉区等)的机能,测量出来的神经系统强度的数量指标本身还须作进一步的高级神经生理学的解释。如,怎样解释所谓“脑神经衰弱”患者的脑皮层兴奋过程的强度和抑制过程的强度都较弱这一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把思路局限在心理学的范围内就不行了,还必须考虑到脑神经活动的生物化学机制,例如,网状结构的中枢神经递质的情况。因为,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本身,就是某种生物化学过程。而事实上,要了解个体的行为差异,如情绪激动强度的差异,仅凭神经系统基本特性和类型学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前面提到的气质激素理论。

至于神经系统基本特性和类型在心理上的表现,其内容仍不超出心理过程心理学的范围、具体来说,不超出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的范围。例如,测量中枢神经系统的强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捷普洛夫和他的学生发明的诱导法即其中的一种。捷普洛夫假设:视觉绝对阈限是补充性附加性光刺激强度的函数。这就是他所谓的视觉动力学。实验中,对经过暗刺激的眼球给予点状刺激,同时在视野周围给予附加的徽弱光刺激,会提高对点状刺激的感受性;而给予强的附加光刺激时,则降低其感受性。据此,用同一个较弱光刺激作用于被试,神经系统较强的人表现出明显的感受性提高,而神经系统较弱的人则表现出感受性降低。这是因为,同样的一个刺激,对强型的人来说可能是较弱的刺激,而对于弱型的人来说则可能是较强的刺激了。这样的一个诱导法实验,测量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一个心理表现──视觉绝对阈限。这属于认识过程的开端即感觉心理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视觉过程部分也是合乎逻辑的。前苏联巴甫洛夫学派对于神经系统强度的测量,可以说局限在反应性、兴奋性、感觉性三个概念上,测量得最多的是绝对感受阈限和超限抑制,都是认识心理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对第二个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灵活性的测量。巴甫洛夫的学生用许多方法来测量灵活性,例如,联想实验、条件反射的改造、冲突法、延缓抑制的形成、动力定型的变化,等等。其中,条件反射形成后对兴奋和抑制信号的改造,是最流行的被用来确定灵活性的指标。人们认为,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无关刺激物即条件刺激物在条件反射改造过程中越快地得到新的信号意义,赶快地达到改造之前的条件效应水平,灵活性越高。例如,“向左转!向右转!”是条件反射的信号,经过强化训练,个体一接收到这个信号,会如此这般地作出动作反应。现在,如果对这个条件反射的信号加以改造,要求个体在接收到这个信号时,作出与以前接收这个信号时所要作的动作方向相反的动作,即,在听到“向左转!向右转!”时,作出“向右转!,向左转”的动作反应。诸如此类的方法称为改造法。在信号改造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的快慢难易上有差异,这种差异就被理解为这些个体之间神经灵活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是与认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记忆过程有关。条件反射的改造成绩较好的个体,其协调思维、记忆、动作的速度较快。由此来看,灵活性概念除了与动作有关的内容外,都是心理过程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过程的内容。当然,情绪过程的转换也有灵活性问题。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神经系统基本特性即平衡性。平衡性的情况较强度和灵活性更为复杂。俄国学者涅贝利岑说:“平衡性的范畴,在神经系统属性分类中具有派生特征的意义,这种特征是由兴奋、抑制过程两种原始参数的对比关系决定的。”④由此可以想到,对若干个不同个体来来说,即使都得到“平衡”或“不平衡”的指标,其含义也可能是不同的。因为平衡性指的是兴奋过程强度和抑制过程强度的比,可以比喻为,k指平衡性,x指兴奋过程强度,y指抑制过程强度,k是常数,可能是某个数值,如,0.8,0.9,1,1.2,1.3,等等,而x和y值则是可以变化的。就是同一个个体,他的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平衡性的情况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尽管平衡性的情况很复杂,具有变数的性质,但仍然是由强度特性决定的。高级神经系统强度特性与心理过程的关系,前面讨论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所以可以说,高级神经系统平衡性在心理上的表现,不会超出心理过程的内容。

前面我们探讨了个性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个性心理特征的三个部分即能力、性格、气质与心理过程心理学的关系,证明它们没有超出心理过程的内容,个性心理学的内容可以由心理过程心理学的术语进行完全的、恰当的表述,不需要另外增加术语,相对于心理过程心理学来说,个性心理学没有自己独有的内容,在普通心理学里,没有个性心理学的地位。把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相并列是不合逻辑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只需要心理的生理基础和心理过程这两大块就足够了。但是,我国现在的心理学教材,依照前苏联普通心理学的传统,都有专门三章论述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依据是这样一种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这里有必要说明,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我国早有学者撰文指出,相对于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而言,它没有自己独有的内容。我国现在翻译过来的几种美国普通心理学教材,都没有意志这一章,也没有气质、性格的专门章节,至于能力问题,则有名为“智力测验”的内容来代替,是放在思维过程这一部分来讲的。这 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心理学界是否研究个性心理学?答案是肯定的。我国教材中的个性心理学内容部分的研究,在美国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有些内容放在普通心理学里进行研究,如所谓气质的生理基础和某些所谓“气质特性”部分:第二种情况,有些内容专门由人格心理学这个分支研究;第三种情况,有些内容由社会心理学进行仔细研究,如态度部分,以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至于普通心理学,由于逻辑上的理由和重实验的传统,不专门研究个性心理学。美国心理学界的作法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模式。

注释:

①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492页。

②《社会心理学》J.I弗里德曼等主编,第321页。

③《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第221页。

标签:;  ;  ;  ;  ;  

论人格心理学的地位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