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供求规模分析[1]_保费收入论文

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供需规模分析[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中国保险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保险产业的一般供需模型

一般认为,保险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期望从保险业得到的经济补偿总量。保险需求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自然界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风险损失总量所产生和决定的对保险的需求,我们称之为保险的自然需求;一种是同需求者的购买能力相联系的需求,我们称之为保险的有效需求。一般来讲,保险的自然需求要远远大于保险的有效需求。

影响保险有效需求总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风险因素(R):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无风险亦无保险。保险需求总量与风险存在总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上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对保险的需求将不断扩大。第二,经济发展因素(Y):保险的作用是对由风险所造成的对人和物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而这些用于补偿的货币和物资必然来源于满足人们当前消费的剩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保险的有效需求取决于社会产品的剩余程度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三,价格因素(P):同其他商品一样,保险产品自身的价格影响对保险的需求,保险需求与保险呈反比。第四,风险管理因素(M):风险管理水平高,人们可以综合采取回避、防损和减损、自留,以及包括购买保险在内的转移方式来对付风险,因此,单纯对保险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反之,则会增加。第五,利率因素(I):因为大多数寿险产品都带有储蓄的特性,人们在购买时,无疑要与其他的储蓄和投资工具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可见,利率对寿险产品需求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上述因素外,科学技术进步(S)也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如飞机的发明和使用产生了对航空保险的需求,核技术的发明产生了核保险的需求。其他因素,如一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金融制度、财政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我们将其统称为制度因素(Z)。综上所述,保险的需求方程为:

D=F(R,Y,P,M,I,S,Z)

保险供给是指整个保险产业为社会提供的保险产品总量。制约保险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社会可用于经营保险业的资本量(K):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经营资本与保险供给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经营资本越多,供给能力越强。第二,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L):这里主要指保险经营所需的专门人才,如精算师、承保员、理赔师、风险评估人员等。第三,保险业自身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水平,包括组织机构的效率(M)。假定其他条件不变,M越大,保险的供给能力越强。第四,保险价格(P):同其他商品一样,保险产品自身的价格影响保险的供给,保险供给与保险价格呈正比。综上所述,保险供给方程为:

S=F(K,L,M,P)

二、现阶段中国保险产业供需模型的建立

现阶段中国保险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既具有各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又具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性。结合上述保险产业供求模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我国的特殊情况,在既兼顾到统计资料查找的可能性,又不违背在经济理论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对现阶段中国保险产业供需模型作如下设定:

1.保费收入(P)。我们以此作为衡量保险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如果保险业发展规模扩大,那么势必带来保费收入的提高;反过来,保费收入的提高,又有助于推动保险产业的发展和扩大。保费收入作为价格因素,同时又是决定保险供给方程和保险需求方程中的重要参数。我们将这一参数作为衡量中国保险业发展起步阶段适度规模的近似值,同时,将联立方程模型简化为单方程模型。

2.银行存款总量(K)。我们将K作为衡量保险需求方程中的经济增长因素和保险供给方程中社会可用于经营保险的资本的近似值,并认为它是影响现阶段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重要自变量。[②]

3.政府实施的金融政策对保险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设定虚拟变量D[,1]:

D[,1]=1为实行对推动保险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金融政策的时期;

D[,1]=0为实行对推动保险产业发展影响不大的金融政策的时期。

在1986—1988年,中国保险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即1986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成立了平安保险公司,打破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现改为中保集团)独家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保险市场逐渐出现了竞争。因此,我们选择1987年作为D[,1]=1的开始年份。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处于被压制的发展状态,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保险业成为利润率非常高的行业,吸引了大批人员从事保险业,因此变量D[,1]不仅包括了政策因素,还包括受政策影响的其他影响保险产业发展的因素,如人才等。之所以设定政策这一变量影响因素,是因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尤其在金融领域,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之处。

4.保险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背景。我们设为虚拟变量D[,2]:

D[,2]=1为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D[,2]=0为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

D[,2]实质上是衡量人们和企业主观上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的一个变量,前面分析保险需求函数时曾提到风险因素。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可以说是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使个人和企业逐渐意识到市场风险的存在以及购买保险转移风险的必要性。个人和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应具备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我们将社会经济体制因素,同时也是人们主观风险意识因素作为虚拟自变量引入模型中,并选择1992年为D[,2]=1的开始年份。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国保险产业发展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P[,i]=α+β[,1]K[,i]+β[,2]D[,1i]+β[,3]D[,2i]+μI

三、中国保险产业发展规模的实证分析

由于中国唯一的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自1980年起才恢复经营国内业务,所以本文所用数据为1980—1994年的数据,共有15个样本观测值,符合实证分析中所要求的最低标准。统计数据[③]如下:

数据表中:P为名义保费收入,K为名义银行存款总量,P1和K1分别为以1980年为100将P和K指数化后得到的数据。W1为以1980年为100的全国零售物价指数[④],用W1分别去除P1和K1得到实际保险费收入和实际国家银行各类存款的指数P2和K2。运用指数进行计量分析是为了剔除通货膨胀和计量单位的影响。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P2、K2、D[,1]和D[,2]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P2=-658.65403+6.0920307K2+388.94362D[,1]+937.41775D[,2]

(175.59473)(0.9473128) (196.3867) (276.12156)

R[2,]=0.987339 S.E.R.=196.7125

从回归结果分析,方程的拟合优度R[2]值令人满意。

对R[2]进行F检验,模型中有三个解释变量,所以F(3,11,a=0.05)=3.59,F[,R]=285.9396,F[,R]>F=3.59,R[2]通过F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R[2]=0的假设。

对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作T检验:在该模型中T的自由度为11,T(11,a=0.05)=2.201,T[,a]=-3.7509893,其绝对值大于2.201,通过T检验。T[,D2]=3.3949458>T=2.201,通过T检验。而T[,D1]=1.9804987,在5%的显著水平下无法通过T检验,但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通过T检验,T[,D1]=1.9804987>T(11,a=0.10)=1.796,所以,我们认为D[,1]仍有影响的解释变量。

D.W.=2.177623,D.W.(n=15,k=3,a=0.05)的无自相关的区域为1.75~2.25,所以,回归分析中无自相关问题产生。

由于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两个虚拟自变量,因此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经计算,r[,D1D2]=0.42135,按照多重共线性的判断标准,D[,1],D[,2]之间共线性的程度一般,并不显著,因此在本次回归中暂时保留虚拟自变量D[,1]。

综上所述,可以将估计方程概括为:

E1(P2,D[,1]=0,D[,2]=0,K2[,i])=-658.65403+6.0920307K2

E2(P2,D[,1]=1,D[,2]=0,K2[,i])=-269.71041+6.0920307K2

E3(P2,D[,1]=0,D[,2]=1,K2[,i])=278.70734+6.0920307K2

E4(P2,D[,1]=1,D[,2]=1,K2[,i])=667.70734+6.0920307K2

为了直观的描述回归结果,在P2—K2坐标图上用L1,L2,L4分别代表E1,E2,E4(在1980—1994年的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认为不存在估计方程E3所代表的时期,但在我国今后保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出现E3所代表的时期):

为了更加直观地判断银行存款总量K每增加一个单位,保费收入P的增量,对各项名义指标进行回归。从长期来看,自变量D[,1]的影响会减少,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下,D[,1]无法通过T检验,而自变量D[,2]实质上是制度因素,是一个有长期影响的自变量,只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就应该比较强,D[,2]的值为1。以P为因变量,K,D[,2]为自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长期的估计方程,结果如下:

P=-40.032905+0.01893K+66.854301 D[,2]

(7.5491719)(0.0010104) (20.741852)

R[2]=0.993802S.E.R.=15.82307

从回归结果分析,方程的拟合优度R[2]值令人满意。

对R[2]进行F检验,模型中有两个解释变量,所以F(2,12,a=0.05)=3.89,F[,R]=962.016,F[,R]>F=3.89,R[2]通过F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R[2]=0的假设。

对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作T检验:在该模型中T的自由度为12,T(12,a=0.05)=2.179,T[,a]=-5.3029532,其绝对值大于2.179,通过T检验。T[,D2]=18.735817>T=2.179,通过T检验。

D.W.=2.157291,D.W.(n=15,k=2,a=0儺05)无自相关的区域为1.54~2.46,所以,回归分析中无自相关问题产生。

综上所述,可以将估计方程概括为:

E5(P,D[,2]=0,K[,i]=-40.032905+0.01893K

E6(P,D[,2]=1,K[,i])=26.821396+0.01893K

为了直观的描述回归结果,在P—K坐标图上用L5,L6分别代表E5,E6:

在1980—1994年的实证分析中,我们考虑了政府在近七、八年的时间里鼓励和发展保险业的政策效应。但从长期看,这种效应可能减少或被制度因素所吸纳,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改变。同时,为了排除多重共线性因素的影响,我们对P,K,D[,2]进行了第二个模型的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简单预测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和简单预测:

第一,在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因素,即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在转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于其他国家保险产业发展历程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次回归分析中,D[,2]的估计系数是D[,1]估计系数的近三倍,它说明,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作用要远远大于某些个别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这种变革,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保险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可以使保险业从原来被压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呈现出跳跃式的飞速发展的状态。

第二,保险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人们在满足当前积累和消费后的剩余的制约,本文中用银行存款总量作为这种剩余的近似值,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起始年份——1980年的绝对量较低,因而导致第一个回归模型中相对量K2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对量P2将增加六个多单位;但从绝对量上看,依据第二个模型的回归结果,银行存款总量增加一亿元,保费收入将增加近二百万元。根据保费收入弹性系数明显大于1的倾向的结论,即保费收入的增加速度大于银行存款总量的上升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分析过程中是将银行存款总量作为衡量人们剩余财富近似值的,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手段日益丰富,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可见,在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始终如一,如果国民经济持续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满足人们当前积累和消费后的剩余部分持续增大,那么,中国的保险产业无疑也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本文代表着保险业规模的保费收入增长将沿着截距项较大的那条曲线,即坐标图(1)中L4和坐标图(2)中L6上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由于经营资本的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保险业的压制所造成的人才缺乏、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并不能象有些人估计的那样乐观,短时期内成为保险大国,也无法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为实证分析表明,保险业这几年所呈现出的超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转换和政策效应的结果。从较长时期来看,中国保险业的稳定与健康的发展,还需要资本、人才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支持。从目前来看,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解决在保险业近期超高速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我国保险产业长期、稳定、规范地发展。

注释

[①] 本文所分析的中国保险产业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保险企业的总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保险,政府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因为这一部分的运作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特征。

[②] 有人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影响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重要自变量,我们认为,这样做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在现阶段,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对保费收入的影响不如银行存款总量更为直接。其主要原因是:(1)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对保费收入的影响并非最为直接。(2)保险消费属高档消费品,人们是在满足当前消费的基础上,有了收入的剩余部分才产生对保险的需求,即往往是先有储蓄能力,才有购买保险的能力,所以,银行存款总量也可作为社会上可用于经营保险产业的资本和人们对保险产品支付能力的近似值。(3)就中国目前情况看,人们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许多人寿保险商品带有储蓄的性质,是人们投资和储蓄的一种手段。除银行储蓄外,购买储蓄性保险是人们较为认可的投资渠道,根据储蓄加速原理,会加速对储蓄寿险的需求,个人收入的新增部分还会刺激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使作为互补商品的保险消费需求因此增加。因此银行存款总量与保险收入之间具有更直接的相关关系。

[③] 1980—1988年保险费收入来源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1989—1993年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5)和《中国金融年鉴》(1990—1995),由于各年鉴均未列出1989—1993年的总保费收入,而是将国内业务和国外业务分列,国内业务以人民币计算,国外业务以美元计算,因此,笔者依据当年汇率将国外业务换算成人民币与国内业务相加求和,由此得到1989—1993年的总保费收入,由于统计口径的变更,1994年的数据根据《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修正。

[④] 林宝清:《保险发展模式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标签:;  ;  ;  ;  ;  ;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供求规模分析[1]_保费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