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新课标下的高中作文教学论文_林计炜

也谈语文新课标下的高中作文教学论文_林计炜

林计炜 江西省景德镇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333000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令人厌烦和深感艰苦的差事,常常是面对作文题目思绪万千却一片茫然,搜肠刮肚却笔下无物,怎么也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慢慢地进入高中后,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在年龄增长的同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写出的文章仍然味同嚼蜡。而高考对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高三一年的强化复习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中能够时时相机引导,刻刻着意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才能日益深刻,美感体验定将日见真切,学生的作文灵性也会逐渐显露,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如何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好作文教学,并构建一种作文教学新模式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思考、探索的问题。要想找到写好作文的突破口,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指阅读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范文,还包括阅读课本之外的报刊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多了,学生大脑中的文章素材才能越积越多,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写作文的情感,只要这点达到了,学生写作文才不至于无从下手,作文有效教学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本人在作文教学中就融入了这点,每个星期给学生一到两节课时间去阅读,这个时间段学生可以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可以去学校图书馆阅读电子刊物和图报信息杂志,并要求他们做好笔记,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摘录议论文中的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并把一些感悟写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才会越来越多,作文写作才能得心应手。古人云:“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积累语文知识,而在于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能力,然后用于处理我们学习中的各种语文问题。但积累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最为关键而重要的一环,把握了积累,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语文基础。再者,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泛的,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活实践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大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为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写作素材,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其形而且要观察其神,要善于联想与想象,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目标。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2.远大理想;3.传统美德;4.奉献精神;5.弘扬正气;6.见义勇为;7.艰苦奋斗;8.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9.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10.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11.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12.环保意识的增强;13.做人与处世;14.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层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三、耐心引导,逐步提高

有了决心和信心,也有了规划和计划,操作中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逐步提高。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也有很高的写作积极性,但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其中包括一些基础不错的学生叹息“江郎才尽”。这些学生努力完成作文但写出来的文章仍显得矫揉造作,表达上苍白无力,字里行间缺乏真挚的情感,没有感染力,一度失去写作的耐心。这时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来参与、引导,针对学生的作文细致剖析,从作文的方方面面进行批阅和修改,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找到闪光点,逐步逐层修改自己的作文,完成二次、三次作文。教师对学生每次修改都要耐心细致评价,提出可行性意见,让学生发现自己距离成功并不遥远。保证学生在每一次修改中都有切实的提高,整体水平的提高就会很快。

论文作者:林计炜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  ;  ;  ;  ;  ;  ;  ;  

也谈语文新课标下的高中作文教学论文_林计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