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该不该打回去”论文_冯国莉

论“该不该打回去”论文_冯国莉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 265400

一、家长的困惑

名师网站上一位孩子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两次被别的孩子抓伤。看着孩子的伤口,妈妈心疼得哭了。她平时都是教育孩子要忍让,不与别的孩子起冲突,为了不给别的孩子造成误伤,这位妈妈每天都要检查孩子的指甲长不长。可眼看孩子屡次受伤,她很困惑要不要继续让孩子忍让,该不该打回去。为什么别的家长可以这么粗枝大叶,甚至纵容自己的孩子的无礼行为?

二、孩子冲突争执原因分析

1.这是孩子心理重新定位的过程,我把它叫作“幼童社交”。每个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群体世界,当逐渐熟悉环境后,每个孩子的性格以及行为特点就会引导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个过程就会发生彼此间的碰撞摩擦,比如吵架、哭闹甚至肢体冲突。当每个人都适应了自己的群体位置后,随后会达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冲突会逐步减少。这是孩子间的一种社交过程,是人生的首个社交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初步显示出未来的社交特点。

2.如今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焦点”,处于绝对的优势位置,一旦进入幼儿园后,绝不妥协的个性,会在群体生活中发生激烈碰撞。每个孩子都想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每个孩子都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家里这些诉求基本会得到满足,但在一个群体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老师会引导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彼此“尊重”,但冲突是难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三、面对孩子冲突家长的主要观点及原因

1.打回去。受欺负了就不能吃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种观点论调逐渐增多,当然男孩子的家长普遍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未来孩子会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从小性格就不能太软弱,否则就会失去机会。

2.向老师投诉。这类家长主张要学会大胆主动向老师投诉,甚至鼓励孩子要会说,争取老师的保护甚至偏袒。

3.远离冲突源。这部分家长会引导孩子远离容易引起冲突的孩子,学会在不利中保护自己,惹不起要躲得起。

以上是主要的三种观点,当然也有家长会惊天动地地亲自找老师理论,甚至冲突孩子双方的家长大打出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其实孩子家长的心态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其实既不需要未雨绸缪的、为未来考虑而极力推崇以暴制暴的方式,也无需家长间亲自上阵大打出手。且不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成人间的社交方式也未必是性格强悍以暴制暴就能赢得资源、赢得尊重、赢得人生,更不用说孩子性格的健康成长比在某次冲突中获胜远远要意义重大且深远,家长的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极大。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孩子,“情商”都是体现在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智地面对问题。记得有一天,幼儿园傍晚接孩子的时间,两个家长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玩滑梯时发生矛盾而各不相让,最后竟然破口大骂,还差点大打出手,多亏幼儿园老师及时出面协调,事情才得以制止。可是就在两个家长争吵的时候,当事的两个孩子却又热火朝天地玩在了一起,孩子们的做法让两位家长是多么的无地自容。听说这两位家长自从这件事情发生后很少去接孩子,这件事情给每一位围观者留下深思。其实在幼儿园里,一般冲突本身并不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伤害,只要老师稍加注意,一般冲突也不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创伤,即使有些小伤痕,一般也极少会造成恶劣后果,家长们大可不必紧张。想想我们每个人,哪一位在童年时期没有因为各种可能的闯祸而留下些身体的烙印?今天在幼儿园里的冲突远没有过去放养童年时期的危险,所以,面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冲突,家长更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在群体社交生活中的心理成长,及时分析孩子的心理,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四、家长面对孩子哭诉的几个建议

1.认真倾听,安抚孩子的情绪,表示关心和同情。同时与孩子沟通,请孩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尽管孩子的方案可能是幼稚天真的,甚至是不可能完成和实现的,但是不要紧,认真与其沟通,在沟通安抚中平复孩子的情绪。关键是在沟通处理方案过程中,以孩子的思维为主,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2.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把握是否与老师沟通反馈。不是每件孩子回家哭诉的事情都有必要与老师沟通,但有些问题确实需要跟老师沟通反馈,尤其是那些产生畏学的孩子,或者有明显的入园抵触情绪,这些需要与老师沟通反馈。老师与家长一起关注,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态。

3.要充分相信孩子。大部分“孩子的哭诉”的事件,仅仅是一时的情绪,在稍加安抚后,孩子一转眼心情已经又是一片艳阳天,并不需要家长采取什么特别的行动。发生冲突的两个孩子转天甚至如上文所说转眼就又成为玩在一起的好伙伴。孩子们在冲突中也会学会相处的技巧方式,甚至在孩子的小冲突中,作为老师也应该适度旁观,必要时加以干涉。

4.遵守孩子自己的游戏规则。孩子一起玩耍,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也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孩子有自己相处的游戏规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用自己的方式与对方“谈判”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

5.选择插手时机。一般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只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在这种无害的推搡中,孩子们会亲身体验到什么是人际关系、同伴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在孩子无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时,才是你插手的时机,你可以给他们示范如何协商和谦让。

论文作者:冯国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论“该不该打回去”论文_冯国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