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教材第二章“函数”的教学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章论文,函数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它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试验教材对传统教材中的这章内容作了较大改动,使之不仅便于学生阅读,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下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教材特点
1.内容选择、安排更趋合理
试验教材删去了传统教材中原有的指数方程、对数方程、幂函数,增加了函数的应用举例等内容,体现了“新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有用、基本、能接受”原则,即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必需的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对于一些偏难的知识点降低要求(如互为反函数的因果关系证明不作要求)。
在习题安排上体现了层次性和针对性,习题较难的则加带*号, 复习参考题则为A、B两组,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练习,既为所有的学生打好基础提供了练习保证,同时也兼顾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拓宽。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展示
试验教材注重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发挥探索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尤其注意提供背景材料,展示概念形成过程。如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概念,是以实际为背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引入,则展示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蕴含深刻的抽象、归纳、概括思想。
3.重视知识的应用
试验教材无论在章头图、阅读材料和概念引入等方面,都注重以实际为背景。围绕与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利率问题、人口问题,专门安排“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两节内容,意在通过学生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会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函数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试验教材对此作了充分挖掘,特别注重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的运用。如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不同函数之间的图象变换(如y=2[x] 与y=(1/2)[x]的图象关系)时,都充分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采用图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函以及挖掘潜在性质。
二、教学启示
1.认真把握“新大纲”要求
(1)由于本章联系的知识面广,具有知识交汇的特点, 本章的教学要求很容易被拔高,过早地进行针对高考的综合训练,影响基本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新大纲”的要求,着力打好基础,以进行初步的综合训练为宜,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对本章内容的不断应用进行巩固和提高。
(2)因受传统教材的影响,教师往往割舍不掉已经删减的内容,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超纲。试验教材对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作了较多的探究,它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仍要善于把握,充分考虑知识前后的联系性和学生认知的可接受性,不要因要求过高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2.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函数教学是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入门教学,由于学生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学中稍有不慎,极易产生分化,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函数的概念用映射的观点给出,并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关系式、图象、性质进行一般讨论,教学节奏比初中明显加快,抽象程度较高,因此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对习题“已知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当x<0时,f(x )应该等于什么?”如果直接求解,学生理解较困难, 而引导学生先求f(-1)、f(-2)的值,再利用类比的方法,求x<0时f(x )的解析式,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给学生设置学习的台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被学生接受。
另外,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因此在研究函数性质时,可以作为典型的例子加以剖析;其次二次函数作为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搞好再学习。如结合图象和单调性来研究二次函数区间上的值域问题, 以及二次函数f(x)=ax[2]+bx+c,若有f(x[,1])=f(x[,2]),则对称轴为x=(x[,1]+x[,2])/2;反之,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为x=m,则f(m-x)=f(m+x)。 而一些非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应该让学生掌握。
3.重视函数思想的运用
函数知识是统帅高中数学的主体知识,函数思想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函数思想的实质是剔除问题的非数学特征,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抽象其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教师应善于运用课本例题,通过分析指导,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领悟函数思想的重要性,自觉地运用函数思想。如课本例题在比较两个不易直接计算的幂的大小时,都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体现了化不等关系为函数关系的策略;再如一些恒成立问题的解决,往往通过等价变形,化归为函数的最值问题,这些转化过程无不体现了函数思想的重要性。现实世界中的最优化问题,在数学中常常归结为函数的最值问题,设法建立起目标函数,并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通过讨论函数的最值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方法,应让学生掌握。
4.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科学的批判精神,肯定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和质疑的行为(哪怕是错误的也应给予鼓励,然后指明错误所在),组织或指导他们辩论或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例如,教材P[,69]例1的解答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有[- 5,-2]、[-2,1)、[1,3)、[3,5], 其中y=f(x)在区间[-5,-2)、[1,3)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1)、[3,5]上是增函数。教学中,有学生指出为什么-2、3包括在增区间里面,而不在减区间里?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质疑,在弄清单调性与区间端点的关系后,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如若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单调,那么此函数在这个区间的子区间上也单调;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区间等。
试验教材中“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这两个内容,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实习作业要求学生到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作实际调查,应用函数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这个作业不同于一般的课本作业,既有实践性,又有自主性。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他们去主动接触社会,关注现实,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试验教材函数这一章,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教师要正确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