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八对主要矛盾与基本对策_农业论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八对主要矛盾与基本对策_农业论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八对主要矛盾及基本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对策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八对矛盾,即土地的分散、细碎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需要规模经营的矛盾;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乡镇企业活力退化和现代企业要求机制创新的矛盾;农业技术推广的老体制和农民对科技新需求的矛盾;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不全和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短缺的矛盾;家家生产、村村“冒烟”和城乡、工农、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矛盾;农业的高风险和低保护程度的矛盾;现代农业需要高组织度、需要政府推动和当前基层组织软、弱、散的矛盾。本文针对上述八个相互关联的矛盾,就解决矛盾的对策作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 科技兴农 农业基层组织建设

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10年前,农业问题的专家杜润生同志就预言,农业机械化的高潮即将来临。过去我们推行过农业机械化,为什么效果不好?就在于没有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当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每工只有1~2元钱,搞机械化不合算,机械经营收益不好,不符合价值规律。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到每工30~50元,机械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有了价值规律作为载体,推行机械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现在土地分散经营,又阻碍了这个进程。就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该市是浙江省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人均耕地为五分,户均只有两亩,而且分散为3至5个田块,既不能发挥农业机械化和实用农业科技的作用,又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种粮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不高。那么,如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呢?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来取得规模效益;二是不动原来的承包关系,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取得规模效益。适度集中土地的规模经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劳动力的转移量达到60%以上;有集中经营的大户,大户经营水平较高;有实用科技相配套;有较好的机械化条件,能够帮助大户解决实际困难;有较强的村级领导班子。这些条件在沿海省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村已经初步具备。抓住了这个三分之一,也就抓住了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村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三分之一解决好了,后面三分之二会跟上来。现在这三分之一村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土地的转移大大落后于农业的发展;第二、部分土地虽然已经转移,但是非常不稳定;第三、土地的产出率不高,投入机制不完善。从浙江省的情况来看,现在搞适度规模,地均产出率、粮食单产的平均水平比没有搞适度规模经营的还要低,这说明土地规模经营只是农业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方法目前有四类,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四类办法及其利弊。

1.推行“两田制”、“三田制”。浙江省的金华县、义乌市和武义县正在普遍推行,也就是把口粮田、责任田和机动田区分开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有: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比较公正;有利于村镇统一规划;有利于打破土地私有化观念;有利于村里统一收取各种费用。但不利的因素也较多,土地细碎化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本来一户经营两亩地,现在是半亩、一亩。另外,这样调整,行政色彩太浓。土地调整也是一项改革,要在农民的积极性、村级集体组织的积极性、乡镇的积极性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主要是行政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有一个平衡点。“两田制”、“三田制”并未找到这个平衡点,而是明显向行政组织倾斜。

2.采用股份合作制。浙江省永康市的芝英、华溪两乡镇,包括义乌市的一些地方采用这种模式。这一模式将使用权价值化,作为股份加入村经济合作社,达到土地集中。华溪把土地分为两个等级,好的以8000元/亩入股,差的5000元/亩入股。土地入股后,把原有的二、三产业集体资产进行评估,集体留一块之后全部量化到农户,农民占有集体财产股、流动资金股、土地股三种股,这样把一、二、三产业统起来,把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和土地资本进行有机组合。土地入股后5~10年一期重新承包,愿意种粮食,可以连片承包耕地,本地的农民优先承包。村镇规划用地,对内招标和对外招标同时进行,一般是每亩交100斤粮食,对内、对外一样。不承包土地的农户搞二、三产业,每年还可以从村级股份合作社获得一定收入。中央“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以土地价值化股份化的形式加以体现。但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它只能在农民产权意识较强、个体比较发达地区,如义乌、东阳、永康等地推行。我国南方采用这种模式相当普遍,但北方很少采用这种模式。它最大的好处,既能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又不违背中央的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使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股份制企业,人人都占有资产,并能监督资产的运行。

3.采用东阳“蔡卢模式”。浙江省东阳市蔡卢村通过社会化服务,达到适度规模经营,也就是在“两田制”基础上,不重新调整土地,而是强化合作经济的服务功能,推进先进栽培技术,再加上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使服务体系、先进栽培技术、农田园区化三位一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这个模式改革震动很小,不涉及土地的重新调整,与中央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没有矛盾。劳动力成本大大下降,村级组织的威信可明显提高。但是它对村级班子能力依赖性较大,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4.土地自由转让形成规模经营。它完全以社会契约形式,农户与农户平等、自由转让。这种转让比较平稳,震动比较少。但它有局限,不稳固,变动很大。浙江省的规模经营曾经达到80%,后来又退到5%,波动很大。

土地调整的规模怎样比较合适,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规模经营的普遍适用性。规模经营对农业产业化、村级组织的更新、集体经济的发展乃至农业的第二次飞跃作用很大,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事物必然会互相协同,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第二,它为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奠定了基础,是集约化经营的先决条件。第三,这种形式的稳定性很强。因为我们不可能在第二次飞跃中多次变更土地政策,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土地制度来有条不紊地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第四,我们要考虑到阶段性,它可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加以适应。例如对已经在推行“两田制”的地方,现在怎么办?一是要赋予它产权概念,不能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国家给予农民的“产权”,这产权30年不变。二是“两田制”要及时向其他所有制形式转变,可以转变到股份合作制,可以转变到东阳的“蔡卢模式”。因“蔡卢模式”的基础就是“两田制”,它首先调整土地,然后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再进行土地重新连片长期承包,芝英模式、华溪模式也是以“两田制”为基础的,它把“两田制”看成一个台阶,虽然有些地方不需要这个台阶,但既然已经有了,我们就应利用这个台阶,把现代农业园区建立起来。

二、大力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的三大连结体系,拓宽千家万户奔市场的新路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塑造了农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走向不断变化而又很不完善的市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很大。第一,经营主体分散、势单力薄,实力脆弱,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家一 户经营要搞商品粮、商品果、商品鸡、商品猪,风险非常大,难以承受;第二,以家庭作为生产单位,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所以生产往往彼此模仿、相互攀比,你家今年种黄桃,我也种黄桃,你家今年种茶叶,我也种茶叶,不可能准确把握市场,造成大起大落,损失巨大;第三,分散农户组织程度低,搞流通交易的费用很高,在交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生产难、销售更难。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有这么几种:

1.服务组织+农户。最主要的服务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就是村一级的经济合作社。村、乡、县服务组织要相配套、相结合,强化村一级基础,才能在产业化中发挥其他服务组织的综合作用。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有产权观念,另一个是必须将劳动力和土地规模经营与资本的规模经营组合起来。服务体系第二个重点是科技网络的构建。要对老科技网络进行改造,促使人力、物力、财力有机结合,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同产业化结合起来。第三是健全供销合作社服务职能。这一原本属于农民自己的服务体系,这些年来职能严重退化,现在要重新改造成农民自己的服务组织,在第二次飞跃中发挥作用。所以服务体系加农户,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是村级合作社与村支部、村民委员会三驾马车作为最基本的服务体系,将行政力量与经济力量结合起来。

2.公司+农户。以经济实体为龙头、以经营机制为纽带、以经济合同或股份制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优良品种、资金、技术、产品销售,农民一家一户经营起来最困难、社会化程度最高、风险最大的由公司来承担,龙头伸向市场,龙身联系千家万户。这就是泰国的正大模式。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泰国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公司+农户的演变模式是加上消费者,变成三加模式。如山区的香菇生产,就可以改造成为龙头企业+农户+消费者,一头吸收农户入股,一头吸收大城市的菜市场、连锁店入股,从生产到消费都结成利益的共同体,来共抗市场风险。当市场上香菇价格高的时候,消费者也能买到平价香菇;市场上香菇价格低的时候,农户也不愁销路,且能保持一定的价格。

3.市场+农户。这种体系目前推行得较好,象金华市的果蔬市场,就是这种模式。它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通过集贸市场这个中介组织连接起来,相对来讲交易成本比较低。所以结合小集镇的建设,来开辟专业性的集贸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子。浙江磐安的药材,被称为“三龙”腾飞中的“玉龙”,就是通过药材市场外销的。山东寿光蔬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那里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我认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握六个要素:一是任何产业组织形式都要面向大市场,包括国外市场;二是要依托当地的优势;三是要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四是要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不仅土地要形成经营规模,更重要的是资本要形成经营规模。资本的经营规模在生产力发展的初期,比土地的经营规模更有效,因为资金往往是不发达地区最稀缺的资本;五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市场风险外部化,有利于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六是要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三、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

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两方面的创新,有利于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三大创造之一,是继联产承包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创举。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也遇到了问题。以浙江金华市为例,“八五”期间该市乡镇企业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增长到五分天下有其四,去年已达百分之八十几,绝对值为680亿元(1990年不变价),但乡及乡以上企业比例较小,从原来的60%退到30%,而村及村以下急剧膨胀,在今年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该市乡及乡以上企业产值仅增长百分之十几,村及村以下增长百分之六十几。这一现象说明,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机制的弊端和内在局限性已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振兴农村经济就会受到极大影响。那么,当前遇到的问题根源是什么?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我认为有这么三个问题:

1.集体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主体错位。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混淆,行政权侵犯了财产权,造成了政企不分。现在乡干部一般都有摩托车、大哥大,许多就是乡镇企业提供的。因此说,在某些地方行政权对财产权的侵犯很严重,乡镇企业成了乡政府的小金库,可以随意处置。

2.产权主体的职责与经营主体的职责不明。谁是产权主体?谁来代表主体?责任是什么?经营者的责任是什么?这些都没有搞清楚。现在,乡镇企业的经营者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样,负盈不负亏,经营权侵犯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谁当厂长谁说了算,全民企业还提职工是主人,乡镇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意识更弱。许多群众认为:乡镇企业性质是公有的,财产处理是私有的,工人是打工的,集体资产流失非常严重。

3.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之间协同度低。现有的体制造成乡、村的货币资本、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之间难以互相融通、优化配置,土地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都是集体的,但是彼此孤立,不相融通。在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是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应该成为一切生产力要素的融通剂,象人的供血系统一样。有的地方对土地没有投入,对乡镇企业也没有输入,而是自己去发展一块,积累起来的资本存进银行。金华市多湖镇有600万元的货币资产存在银行,东孝乡的某个村有580万元存在银行,各种利息五花八门。东阳市有个村查帐时,发现有9个帐户,村支书私有户头3个,村集体户头6个,980万元分散在9个户头里,频繁转移,去失监督,不到半年贪污总额为500万元。温州乐清市有个经济发达的村,光借给各级领导的借款就有600万元,并且以权力大小来确定利息等级。集体财产应该属于农民所有,货币是宝贵的资源,但农民无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甚至连要求公布帐目的权力都没有。这个问题还坑害了许多干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推行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并辅之以租赁、拍卖、中外合资嫁接四路并进,推行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合作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全部村民持股、租赁,少数人持股、民营参股。通过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增值保值。这条路子同现在的全民企业改革,同市委颁发的一些文件相配套,是行之有效的。有些财产所有权难以搞清楚的,也可以借鉴二轻企业的体制改革,索性来个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比如四六开,联社占40%,企业占60%,再把企业这头的部分资产量化到个人,保留一块不可分割的资产,这样联社占的比重最大,处于控股地位,使原来不清晰的产权明晰起来。金华市开发区红旗村、何宅村土地都已征用,这两个村都有上千万资产,这上千万资产怎么管理?他们不失时机地推行村级股份合作制,存量分解,增量入股。把原来已分到农民手中的土地征用费重新以入股的形式聚回来,大楼盖起来,公房也造起来了,工业小区也办起来了,搞得红红火火。三江街道今年工业产值可以达6亿元以上,道理就在这里,它有实力。股份合作制改革要避免五个误区:一是经营者持股太多,风险承担机制没有同时跟上。二是职工的股份保息分红,违反同股同利原则。三是搞超分红,尽快收回入股资本或资金,导致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下降。四是经营者与所有者的代表两权不分,未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三权制衡的运行机制。五是职工股比例太小,主人翁意识不强。

二是推行两线运行、“三级授权经营”,改革和完善乡镇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现在乡级集体资产与村级分开,分属两个不同模式:一块是乡镇集体管辖的一块,属乡镇所有。还有一块是村及村以下的,村里自己办的。如何宅村搞何宅的工业区,厂房造了一大片,红旗村又有自己的一片,然后吸引人家入股。村里这一块主要是解决所有者缺位,以农村股份合作社的形式量化到人,这是一个比较优选的办法。乡镇这一块也要优选一个办法。这个改革越早搞越好。否则集体资产流失只会越来越严重。村有村一级的运行模式,乡有乡一级的运行模式,至于资本怎么运行,有的地方采用村有乡管。但行政色彩太浓,基层监督困难,可采用把村一级财产按照信用社的体制方式来组成乡的信用社,分红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部分进行配股,增大股本的覆盖范围和流通量。

三级授权常见的模式,就是设立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书记、乡镇长参加这个管理委员会,人数要在1/3以下,还有2/3以上由财务专家、企业经营者、工办主任等较为稳定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授权乡镇投资控股公司,而乡镇投资控股公司通过控股、参股、发展全资企业和控制核算物产、合作基金会等来进行生产经营的调控,把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三者揉合在一起。控股公司本身主要是搞资本的运行、财务审计、投资管理,公司并不直接搞生产管理,对控股、参股企业选派法人代表、所有者代表,由他们去经营管理,这样操作比较规范,但在县级没有必要建立投资控股公司。因此乡村二级资产先实行两线运行,将来通过以资产为纽带,股份合作制为手段,达到资本集中经营,资源共享,达到规模效益。

两线运行还要搞好三个经营。第一个经营是优化实业资本经营,防止不动产的流失,公司以股东、集体资产所有者代表身份发挥作用,维护权益;第二个经营是搞好货币资产的管理和融通,充分发挥现代资本的循环、增值效能,建立集体资产乡镇村级股份制的合作基金会,把集体资产的增值保值、资本的融通、财务的监督通过合作基金会来实现;第三个经营是开辟土地资本经营,把两田制这个基础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使用权入股,把土地资产拓展盘活。总之,把实物资本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转化为货币形态,把土地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四、努力实行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品位和效益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大。农业强市必须是农业科技强市。要解决农技推广老体制与农民对科技新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突破:

一是在发展和培育科技推广的新载体上有大突破。要把科技发展的新载体培育起来,这个新载体就是各种各样的服务组织,股份制的服务组织、协会的服务及农科教一体化的“绿色证书”工程。蔡卢推广轻型栽培技术范围广、效果好,就因找到了现代农业园区这样一个载体,没有现代农业园区,连收割机都开不进去,更谈不上轻型栽培技术。这是皮和毛的关系,没有皮毛就附不上去。所以,“九五”期间要把推广科技的新载休培育好。

二是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上有大突破。农业技术在我们国家每年有8000多项,应用率仅30%。现在比较优先的,一个是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不仅附加值高,而且能维护自然生态,值得推广;第二是已经产生市场优势的品种,如葡萄、乳品、金华猪、菜牛、药材;第三是实用轻型栽培技术;第四是配方施肥;第五是节水工程。这几块,我们要作为重点来突破,并在市县、乡镇、村层层建立示范户、示范方、示范村,通过各个层次的示范带动农科推广。

三是在优化品种上有大突破。黄土能否变成金,关键看你种什么东西,有什么品种,这方面福建经验很值得借鉴,要把种子工程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进、试验、繁殖、精选、加工、销售把种子产业带上去来推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说过,美国先锋公司是世界上的头号种子公司,专门销售种子,一年销售额达24亿美元,这个公司为美国农业的贡献,光是玉米一项就从亩产300斤提高到1300斤。但我们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种子公司太少,种子的引进、消化、繁殖、培育、精选都做得不够,形成产业就更加少了,即使是早稻,当家品种前两年还比较混乱,到底是中熟、迟熟、早熟还比较模糊。光是种子这一项,我们的生产效益降低30%。所以,不久前召开的科技大会把农业的引种推广列为重要课题,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在资金多渠道投入上有大突破。“九五”期间,资金多渠道投入一定要有重大突破,因为科技需要资金来投入。农业部推广的节水技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非常有意义,日本对地表水、天然降水的利用达到35%,以色列达到80%,而我们金华不到10%,90%的水白白流掉了。浙江义乌有个村支书叫叶尚金,采用滴灌技术直接把水灌到菜、茶树、果树的根部,天气很热的时候,用山上的泉水进行滴灌形成适宜的地温小气候,菜、果树、菜叶都长得很好,产量也高,而每亩都只要400元的成本,包括水池、压力泵、管线等寿命都达30年,摊到每年的成本很少,很受农民欢迎。

五是在农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上有大突破。对农技人员一定要建立优化配置、竞争上岗、凭绩升迁、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农技人员吃大锅饭已经成为大锅饭最顽固的堡垒之一。没有新的激励机制,工作勤不勤,贡献大不大,待遇一个样,农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大大不如以前。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通过机制的创新,让一部分勤劳肯干、有贡献的农技人员先富起来。

五、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要实现自给性的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必须超前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基础设施的短缺,会再生短缺,造成与农产品的短缺互相强化,亚性循环。要打破这种循环,就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现在比较紧迫的有这么几类基础设施:

一类是水利基础设施。许多地方吃的是50年代的老本。这几年浙江中部地区集中力量抓住三江综合治理、乌溪江引水、几个大水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分级负责进行渠网、机埠等配套治理。实践证明,水利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科学规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另一方面,采用BOT的方式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是有成效的。

二是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通讯、能源设施与商品化的农业依存度很高,与小生产的自给自足农业有根本性的区别。为什么浙江磐安的鲜菇发展得好,它就是靠交通优势,否则发展不过其它地区。在“九五”期间,乡乡公路黑白化,村村电话程控化,大力实现电气化县,这几个工程要牢牢抓住。

三是农产品的仓储市场设施。城市、集镇要继续就近发展果蔬批发市场,并注重规模效应和辐射范围,同时水果蔬菜的保鲜技术要进一步发展提高。

四是农业的科研教育设施。科研教育体系,有的要求超前考虑,这是属于技术基础设施,市县一级正在建立农业的技术中心、良种研究中心。这方面要高度强化。

五是农用的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包括种子、种苗、种禽基地、饲料加工、农资供应、农机的制造修理,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关头,因为农业机械化的高潮一旦来临,农机的生产、修理就跟不上去。

经济学上有个统计,农业经济起步阶段要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占社会固定总资产投资的1/4。这个1/4投资是多少,仅金华一市在“九五”期间有930亿的固定资产总投资,按1/4计算,要220亿以上,如果单靠过去老渠道,投入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所以“九五”期间解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一定要多渠道投入,开辟新路子。第一是要大力吸引国内外、市内外的企业、个人投资农业,重新塑造企业投入的新机制。现在,企业投入,包括外资的、内资的企业投入开发性农业高潮已经来临。但是投入农业的基础设施这篇文章做得不够,中央一些大企业也愿意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国外的贷款、大企业外资对农业的投入也是感兴趣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第二是股份合作制,就是建立以土地使用权流转制为核心的新的股份合作制,解决农户投入的动力问题,象芝英的模式、华溪的模式,都解决了农业投入的新体制问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由村里去搞。现在农民在“九五”期末的纯收入可以翻番,如果达到5000元,按照恩格尔系数推算有50%收入可用于家庭固定资产投资和文化服务方面的消费,如果把其中的1/5用于回报农业投入,即5000元的10%,就可拿出500元来投入农业,按五年计算,光浙江金华市就有100亿的投入,如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上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现在,投入机制不健全、农民的房子盖了拆,拆了盖,农业的渠道还是老样子,水沟还是几十年前老面孔,基础设施在退化。要通过新的产权机制把个人投入引导到农业的基础设施上来,重塑个人投入的动力。第三是通过三级授权管理,重新塑造乡镇企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第四是国家地方财政的投入,再加上活劳动用工的投入。以上是“九五”期间要完成农业投入资金的主要投入渠道。

六、建立农业的保障体系,减少农民务农经营的风险

农业的保障体系主要有这么几种:第一是农民利益的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农民群体自我保障意识非常脆弱,行政权侵犯财产权的现象屡屡发生,因而是否依法办事,是否按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中央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要把它的各种费用控制在5%,原因就在于此。第二是耕地保障。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具体说来,耕地保障的有效办法有:科学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土地的合理流转机制;建立耕地的开发机制。第三是价格保障。这是农业保障体系的核心,特别是对开发性农业、粮食生产。对此首先要面向大市场,重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通过产业化和“公司+农户+消费者”的双加形式来调节。其次是要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正大模式”就是对农民实行最低保护价的。再次是实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同时提高库存量,降低消耗成本。比如浙江永康采取的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方式,就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办法。第四是农业综合开发保险。要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变为固定的保险基金。这一举措保证了农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也能促使保险机构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捕捉和市场波动的了解及时发出对农业生产有用的信息,这样就算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的巨大变动,农民也有正常年景的收入。所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保险。第五是农业各生产环节的保障体系建设。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高,现在生产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障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认为,发展生态农业、稳定和控制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实际上是控制工业“三废”排放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七、制订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促进农工、城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目前我们户自为种、村自为战,各种矛盾非常多,给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存在“一低一化三拉大”现象。“一低”就是农业资产比较低;“一化”就是农业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转移,非农化过程过快;“三拉大”就是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拉大。第二、“九五”期间是基础设施投入的高峰期。过去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因为主要是“跑部钱进”项目,因而往往不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比较差,核算成本比较高。新的高峰期一个准发达的地市就要投入二百多亿资金,比过去40年总和还要多,因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核算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是最大的节约,要通过合理地规划来进行共享、共建。第三,“九五”期间是城镇发展的高峰期。合理利用土地,合理布局村镇体系,是节约土地资源的主要措施。第四,在农业和城镇体系高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由于以上四个因素,所以必须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宏观上和生产力布局上来促进农工、城乡、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具体有这么七个措施:第一,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指导江河水库的修建治理。要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来解决城市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矛盾。第二,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工业区的布局、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布局都要合理,要在等级比较低的土地上建设小城镇,要使小城镇依托区域化的产业市场,避免有镇无市。第三,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建立永久性的农田保护区,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园区的建设。现在有许多农田保护区是被人为地分割的,而且布局上也不科学,在可以建工业区的地方和重大项目要摆的地方,搞了农田保护区,这样的农田保护区肯定不会永久。永久性的农田保护区必须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区要达到田成方、渠成网、路成框、树成行,道路也要硬化,投入是很大的,一般每亩需要投入一千元,少的也要五百元,高的则需要二千元,如果不是在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内投入,投入以后还须改变,那就糟糕了。浙江东阳的蔡卢模式在这方面值得借鉴。第四,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指导发挥农村的生态优势,为发展高产、优质的绿色食品农业的产业化布局和观光农业奠定基础。第五,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用渠道、农用能源、农用电讯的布局,都要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相衔接,尽量做到低投入、高产出。第六,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指导异地脱贫、三通脱贫、“造血”脱贫,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更有效地打好“九五”脱贫攻坚战。异地脱贫,到底移到哪里脱贫?三通脱贫,到底是怎么通?“造血”脱贫,到底怎么造?这些都要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第七,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来指导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到宜粮则粮、宜木则木、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使规模经营建立在更科学的产业化布局上,最后达到以城带乡、以乡带村,以工补农、以农促工、全面发展。所以城乡一体化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八、明确职责,大胆创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业的第二次飞跃以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为突破口,它需要基层党组织强有力的推动。第二次飞跃实际上是行政引导型的飞跃、政府推动型的飞跃,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级基层组织的推动力、战斗力和组织度。上面提到的八对矛盾,其实每一对矛盾的解决都要以村级基层组织为基础,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然而现实问题是,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软、贫、散、弱的状况相当严重,部分村领导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少数村的权力甚至由宗主、庙主等封建势力或流氓恶势力所把持。这些问题存在与农村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是极不相适应的。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地抓、持久地抓。重点是按照“五个好”的要求,抓好村级组织的建设。按照这一要求,我认为要着重落实一个责任和进行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个责任”,指的是乡镇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对村级组织的建设,乡镇党委也要搞“承诺制”。“三个创新”:第一是指经济组织的创新。包括乡镇企业集体资产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我们原来的“三驾马车”即村支部、村委会、村级合作社,对其中的村级合作社许多同志有些不理解,分歧较大,实际上如果按照股份合作制的思路,就能趋于一致。要对资产进行价值化、等值化和股份化,使全体村民成为股民,人人有份,人人可以监督,可以继承,可以分红。这是一项变革性的措施,也是经济组织创新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所提倡的离土不离乡、搞规模经营和提高乡镇企业活力,都有着内在而深刻的重要意义。第二是管理方式的创新。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两公开一评议”,通过“两公开一评议”,真正做到民主管理、公开管理、依法管理。由于村级组织是党、政、企合一的组织,三权制约在村里不存在。怎么办?那就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机制,再加上农村的民主监督。归纳起来,在农村有两种监督:一种监督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农民成为股民后,也就真正赋予了农民财产主人的意识,成为自己财产的保护者,这样从另一角度讲也就是捍卫了集体资产。另一种监督就是,推行“两公开一评议”,公开事务、公开财务,还权于民,这样就可能消除腐败,维护公正,重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和形象,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组织度,从而促进农村改革的深化。作为村干部,已被推到那个位置上,有公开的“创业承诺制”约束,那就非得为民办事不可,如果不为民办事,“两公开一评议”制度就可以让他下台。山东一些地方就是这样做的,所有党员的政绩都上墙公布:某个党员今年力群众办了多少实事,在哪几个方面起了模范作用,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就会促使每个党员干部创新创业。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不能担任党政干部,也不能成为党员,因而民主监督是非常有效的。第三是服务体系的创新。因为村级组织是最基层、最直接、最可靠的服务机构,也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细胞,而且这种服务是双向强化的,村级组织一定要做一家一户做不了、做起来不合算、其他经济组织又不愿的事情。这些事情村里如果不去办,流氓地头或庙头就会伺机插手。基层组织一定要公开承诺服务,开展创业、服务承诺,大力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蔡卢式的服务体系。对于经营实力差的农村,全面推行蔡卢式服务可能有困难,那就可能先在个别急需项目上推行,可以少搞几个“统一”服务,逐步地由低向高、由单个向系列发展。归纳起来,我们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创新和一个责任的落实,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最后达到“五个好”的目标。

以上讲的八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有着普遍的适用性、相互的渗透性和促进性。其关键是解决机制和人的问题。要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把问题看透看准,把工作做细做实,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八对主要矛盾与基本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