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因论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_英语论文

语言模因论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其对论文,启示论文,语言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以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为基础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在语言研究领域,模因论为语言研究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语言的起源、语言的习得、语言的使用及传播等问题。本文将简要介绍语言模因论的主要观点,并从语言模因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广为采纳的交际教学法。

二、什么是语言模因论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Dawkins(1976)首先提到了meme这个词①,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东西。Blackmore(1999)对meme的概念进行了更具体的阐述,她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通过广义上被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被称之为模因。

根据Blackmore的观点,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信息、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以成为模因,即“文化基因”。现在,meme一词已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②,该词典的解释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ecially by imitation。

现在,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文化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的任何部分,包括字、词、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它们可以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当某种语言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及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语言模因,只有当它被成功地复制或仿制之后,它才具有模因性(王纯磊,2008)。语言的传播和发展本质上是语言模因不断被复制的过程,它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复和类推。如果某种语言中的语言信息不再为人所复制和传播,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谢超群、何自然,2008)。如今世界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正是由于没有被大量的复制和传播,所以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

模因论认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是指语言模因信息感染宿主并进入其记忆的过程。同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并通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发现模因;2.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可被宿主注意到并被其理解和接受。

(二)记忆(retention)

记忆在二语模因的习得、转化和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其被宿主复制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

(三)表达(expression)

它指的是宿主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被从他的记忆中提取出来,并通过能被他人感知的形式被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就是话语,其他的手段还有文本、行为和图片等。

(四)传输(transmission)

在传输阶段,模因被从一个宿主传输到另外一个或多个潜在的宿主。传输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模因复制的过程。

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中被淘汰(Heylighen,1992)。

三、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

每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语言模因论也不例外,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二语习得的本质。语言模因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模因从一个宿主(教师或教材)传播到另一个宿主(陈琳霞,2008)。认知语言学把二语习得过程看成是二语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如果我们从模因论的角度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诠释,可得表1。

表1显示,模因论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传统认知语言学所解释的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语信息的输入过程,也就是它作为模因,通过模仿输入给宿主的过程;输入的二语语言信息被宿主注意和理解,纳入他们的认知体系,这就是同化;宿主有选择性地保留那些被理解的二语模因,这就是记忆,记忆是语言模因可被宿主进一步复制和传播的前提;而二语信息的输出过程也就是语言模因的表达和传播过程。在整个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二语模因的同化和记忆是决定习得是否成功的关键。

语言模因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可以归纳如下:

(一)二语习得要重视对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与训练

因为每种语言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语言模因构成,这些模因包括最基本的词汇、句型、语音模式和篇章结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比如英语有一些最基本的句型,如:“there be”(存在句)、“SVO”(主谓宾句)、“SVC”(主谓补)句型等,这些基本的句式便成为英语句子结构的模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句型,我们就可以复制出很多不同内容的句子。同样,各种各样新词汇的产生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他们也是根据已有的基础词汇进行演绎变化而来,而在这些词汇演绎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的东西就是词汇模因。这些基本的语言模因是我们进行语言表达和输出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头脑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的人能用地道的外语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

(二)模因论认为,同化是二语模因被学习者吸收的第一步

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新的二语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并非所有的二语模因都能被学习者吸收和纳入,比如没有语言学背景的人很难理解meme一词的含义,也就很难吸收和传播它了。只有那些被注意到并且被理解的二语模因才有可能被学习者吸收并同化为内在知识的一部分(黄洁,2007)。因此作为二语模因传播者的教师要想法设法使学生注意到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且努力使它们被学生理解。记忆是语言模因可被复制的前提,因此,我们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应重视传统的背诵和朗读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尽快把语言模因积累在长时记忆中,促使它们内化为学习者的隐性知识。

四、语言模因论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语法翻译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是:

1.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

2.阅读领先,兼顾听说训练。主张通过阅读、背诵外语名著学习外语,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

3.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分析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肖辉,2004)

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缺点是: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

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急需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听说交际的人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92年,国家教委修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③,提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新大纲在教学目的要求中删去了培养翻译能力一项,同时提出加强“四会”基础训练,并首次把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语言基础知识同时作为教学目的。

在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国外教学理论的影响下,从80年代后期开始,交际教学法逐渐取代了语法翻译教学法,成为目前中学英语课堂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交际能力理论,二是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章兼中,1983)。交际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并不局限于传授语言学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还包括他的认知能力及情感因素等,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总之,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运用,注重语言流畅性的培养。而语法规则和语言形式,则通过向学习者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间接地传授给他们,这种间接传授常常轻视甚至替代了直接的语法讲解。交际教学法和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如表2所示:

目前,这种交际教学法被中学英语教师广为采纳。而且,目前的中学英语教材也是按照交际教学法的原则来编排的,它们打破了旧的以语法项目为纲的编排模式,采用以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为纲的模式,语法项目按照交际教学的要求去安排,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

新教材使用几年来,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按照新的教材教法的要求,把教学重心从语言形式转移到功能。很多教师不再专门讲授语言知识,不再指导学生进行句型操练和课文背诵,而是通过组织小组或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完成交际任务。另外,由于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主张容忍语法错误而不是纠正错误,所以教师不再像传统的课堂那样对学生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进行即时的纠正。

毫无疑问,这种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模拟真实情景的课堂交际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得较快。但是,广大教师也发现片面强调交际教学法也带来了一些同题。

首先,由于交际教学法强调表达的内容和流畅性,容易忽视语言的准确性、语言形式和内容以及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而且,为了不影响学生表达的流畅性,教师没有对他们所犯的语法、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这就导致他们一再重复同样的错误。结果,很多基本的语法、词汇及语用方面的错误,不仅在初中生中,在高中生中也很常见。很多教师注意到,在使用新教材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所下降。

其次,在中学阶段,尤其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这样有限的语言输入量要产生大量的交际活动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教师组织的交际活动等情况很常见(程小川,2001)。再加上课时的限制和班级人数过多等不利因素,使得交际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不少学生感到上完一节交际教学课没学到什么东西。

(二)语言模因论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模因论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在初级学习阶段,复制就是机械的模仿过程)(何自然,2005)。要进行成功的复制和传播,首先我们的头脑中应积累起可供我们成功复制的语言模因信息。这些语言模因其实就是构成一门语言的最基本的词汇、语法、段落、篇章乃至文化等语言知识。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他们尚处于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尚未积累起大量语言模因信息。如果在这一阶段就把学习的重点转移到语言交际活动(语言模因的传播)上来,而没有让学生通过大量接触和记忆优秀的语言模因积累起丰富的语言素材,那么这么做其实是舍本逐末,因为大量的实践表明,没有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语言输出。反之,如果在中学这一基础阶段,通过大量的记忆和充分的训练让学生积累起大量优秀的语言模因,日后他们就能够“复制”出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

同样,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及时得到纠正性的反馈信息也很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表达的流畅性,没有对学生表达中的一些基本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就会积累起一些错误的语言“模板”,而错误的语言模板必将复制出错误的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参照语言模因论的观点,笔者对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语法教学

应用交际教学法应结合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并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不可矫枉过正,一味强调开展课堂交际活动而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实践表明,在初级学习阶段,直接的语法教学可以更快地让学生积累起一些基本的语言模因。

2.重视背诵

因为通过背诵,学习者会把优秀的语言模因长时间地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而长时记忆又是学习者能够进行语言复制和传播的必要条件(王纯磊,2008)。通过背诵精彩的段落或课文,学习者不仅可以记忆单独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模因,而且还会把语言模因形式与它们所使用的语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储存于大脑中,使他们形成一个模因复合体。这就为他们今后恰当地使用语言提供了语境参照,可以有效地避免他们造出合乎语法却有语用错误的句子。总之,背诵是强化语言输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广大教师切不可因为强调开展交际活动而忽视了背诵的重要作用。

3.适当的句型操练

交际教学法不主张进行单纯的句型操练活动,主张通过课堂交际活动让学生掌握句型。但是对于句法知识比较薄弱的中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一些口头和书面的句型强化训练,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句型模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尽快做到举一反三并减少语法错误。当然,在基本的句型操练之后,也可以通过课堂交际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句型。

4.适时纠错

中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模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中的语法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可以避免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语言模因,为日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奠定基础。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交际教学法,认为学生只要敢说,会写,把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对于一些语法错误可以适当的容忍。这对尚处于基础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并不适合,追求语言的流畅性并不意味着忽略语言的准确性。

注释:

①国内学者将它译为“模因”。

②[英]詹姆斯·默雷(Murray,J.A.H.),牛津英语大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28。

③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标签:;  ;  ;  ;  

语言模因论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