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创新过程研究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企业集群创新过程研究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企业簇群的创新过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簇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Piore、Sabel,1984;UNCTAD,1998;Giovana Ceglie and Marco Dini,1999;M.P.Van Di jk,1999;M.Porter,2000)。然而,这种关注仍然集中在簇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对创新能力的增强作用上,却较少地从簇群创新能力的产生、增长与扩散过程来全面地加以把握与认识。事实上,如果簇群本身没有产生创新能力,或没有形成这种自我增强的成长机制,那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增强与扩散。M.波特(M.Porter,2000)给出的相当部分企业簇群的萎缩和衰落反映了簇群内企业并不天然地具备这种创新能力的事实。因此,这需要研究企业簇群的创新能力来源问题。

在研究企业簇群创新能力的文献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和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萨克森宁(Saxenien,1996)对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IT企业聚集性创新网络研究提供了这个方面的实例。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簇群中,当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与动机时,依托簇群中较大型企业的技术力量与研发活动被认为是一条突破创新困境的可行之路。如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要求的技术与质量标准提供承接下来的各种产品,大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也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等。日本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订单承接与分包联系提供了这种网络创新的实例(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外生的,即技术范式的变更与引入构成了外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从外生性创新能力看,一些学者论述了簇群与跨国公司等技术领先者在生产链条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转包与承包关系,从而给作为技术后来者的簇群创造模仿与学习的机会等(Birkinshaw,J.M.and Neil.Hood,1998;Hobday,1994)。

然而,无论是内生型或是外生型创新能力,其生长机制都是有条件的。内生型创新能力的生长限定于簇群本身的创新性质或簇群内大企业的存在。如果簇群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网络,而不是类似硅谷的创新网络;如果簇群都是中小企业,而不存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依赖的大型企业,那么,内生型创新能力就无法在这些簇群中应用与推广。外生型创新能力的依赖条件是跨国公司或跨地区大企业的进入。如果没有这些大公司进入,企业簇群也无法获得创新能力的来源。事实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企业簇群都是既不具有内生型创新能力条件,也缺少外生型创新能力条件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网络。如何使技术创新能力在这些中小企业网络中生长出来,并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小企业簇群的兴衰、而现有的理论尚未更多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不具备内生型与外生型创新能力条件的中小企业簇群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中小企业簇群的技术创新过程。由于技术创新过程包括了创新能力的来源,创新资源的组织与创新活动的扩展等三个方面。为此,本文针对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簇群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如何最有效地组织与使用创新资源以及扩展创新成果等问题,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外部引入、创新组织的公司运作和创新活动的市场化扩散为特征的簇群创新能力动态性增强与扩展的理论观点,并以广东省南海市西樵镇和中山市小榄镇企业簇群的创新实践印证这个理论看法,目的在于为大多数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企业簇群创新能力生成、强化与扩展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

二、以政府引入创新源,突破中小企业创新困境

企业簇群(Clusters of enterprises)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的公司与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Becattini,1991)(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具有某一产业内部分工联系的企业聚集现象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概括性定义,如产业区、新产业区、企业簇群、小企业集群、地方企业网络、特色产业区、专业产品区、专业镇与块状经济等。虽然每个概念强调的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是,在现有的理论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术语是企业簇群,因此本文在这里也使用这个概念。)。现实经济中的企业簇群形成大约可以概括为组织设计和自发生成两类,如创新科技园、IT软件园、出口加工区等都属于前一种类型,这种类型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系和市场聚集资源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企业聚集是后一种类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中小企业簇群都具有自发生成的特点。如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约70多个小企业专业区(注:这个以小企业专业区聚集为特征的意大利东北部被Bechattini等学者称为“第三意大利”,这是相对于南部相对贫穷的“第一意大利”和西北部历史上相对比较富裕的“第二意大利”而言的,即指东北部以小企业专业化的聚集促使意大利东北部的迅速崛起,使其与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在东京都大田地区的金属制品小企业集群;玻利维亚集中在Santa Cruz De la Sierra的服装企业簇群;加纳Kumasi地区的汽车配件制造专业区;洪都拉斯在San Pedro Sula地区的家俱、金属制品专业区、印尼的Aentral Java地区的棕榈糖加工区、巴西在Sinos Valley地区的鞋类专业区(Hubert Schmitz,1995)、印度在Tiruppur地区的纺织产品专业区,以及我国浙江省、广东省等份相继出现的服装、陶瓷、灯饰、钟表、制鞋、五金、玩具和家俱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和专业镇等(仇保兴,1999;王珺,2002)。本文专注于我国,特别是广东省自发生成的中小企业簇群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发形成的中小企业簇群往往因缺乏创新能力而自发地衰落下去。这不仅是由于构成簇群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靠中低档产品的标准装配线和传统工艺组织生产,在产品开发的后期阶段漫游,属于生产技术上的后进者(Hobday,1995),更重要的是,传统产业内在的中小企业模仿动机远远超过了其创新动机。因为创新投资的风险较大和创新产品的外部性效应较强(注:这里所说的创新产品外部性效应是指某一个中小企业在开发出新产品后,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必然导致模仿行为的大量发生,从而使创新者无法实现创新的收益。),这使中小企业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而不愿意自己投资。每个企业都企盼着别人开发出新产品,而自己仿效,以减少研发投资和降低创新风险。然而,如果每个企业都选择这个策略,那么,企业簇群的创新就会陷入纳什定义的“囚徒困境”,这就是一些企业簇群萎缩甚至衰落的根源所在。广东省80年代曾十分兴旺的沿着马路边形成的以农副产品、日常工业用品为主的专业市场及专业生产网络到了90年代中期纷纷萎缩的事实印证了这种推论。

要避免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簇群衰落,由地方政府引入外部创新能力与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政府充当整个簇群的代表会比任何一家企业更为合适,因为由任何一家企业承担这种角色可能会使该企业利用这种权力引进对自己的技术开发有利,而不一定对整个簇群的企业都适用的技术,而地方政府则以簇群内大多数企业需要的通用型技术为出发点,从而可能避免由任何一家企业引进所带来的倾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引进外部资源中,从谈判能力到组织信誉,从合作网络的扩展能量到各项条款的承诺,都比一般的中小企业更有优势。由地方政府扮演引入者角色,就需要对地方政府的引入动机做些分析,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引入效果。在经济转轨中,除了财税制度改革导致“地方政府公司化”(Jean,Oi,1992)的经济诱因之外,还有两个条件对地方政府的引入动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是簇群环境。地方政府受到财力和体制限制,不可能为每个企业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果地方政府引入的技术能力能够为大多数企业所共享,那么,引入行为就产生了规模效果。企业簇群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因为企业簇群是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市场为特征的(注:这种专业化指的是成百上千个企业进入同一产业或少数几个相关产业,并沿着这种产业链条形成了分工联系。所谓规模化是指进入同一产业或少数相关产业的成百上千个企业共同构成了整个产业供求的市场规模。),即生产与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他们对技术设备与设计的需求基本上是相似的,这种对技术设计与开发的类似需求一方面成为技术供应者进入的主要吸引力,以簇群环境引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伙伴比非簇群环境更容易成功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Chandler,Alfred D.Orjan Solvell,and Peter Hagstrom,1998)。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降低引入成本,提高引入规模收益的基础。因为引入一套技术设备与资源对簇群企业技术升级的辐射范围比非簇群企业的技术的辐射范围大得多、成本低得多。二是簇群边界。一个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企业簇群与一个跨地区的企业簇群相比,前者更容易使地方政府发生引入行为。因为前者的行政边界是清楚的,在本地区内产生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效应是明显的,作为地方政府业绩也是有显示性的。相反,在一个跨地区簇群中,引入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必然会波及到地区外的企业,而这些得到技术外溢收益的企业增长被看成是没有发生引入行为的地方政府业绩。任何一方政府都不愿意做“自己栽树,别人乘凉”的事情,而愿意免费分享知识的外溢效应。其结果,跨地区企业簇群创新能力的引入就会受到制约。近年来广东省大部分专业镇(注:现阶段广东省大部分的企业簇群是以乡镇等行政区划为边界的,“一镇一业”、“一乡一品”成为这类企业簇群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将这种以乡镇行政边界为特征的企业簇群称为专业镇。)相继设立技术创新组织,而跨乡镇的产业区却很少建立这种技术创新中心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受到地方财力、技术信息与本地企业生产能力的限制,地方政府主要以引入技术趋于成熟、而本地簇群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技术设备与设计能力为主。这种引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地方政府垫付资金、购置关键性技术设备为重点,通过与本地区技术能力的结合,提升整个簇群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广东省中山市以生产灯饰为主的古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使整个簇群的灯饰品种开发数量由每年新增十几种变为上百种,产品合格率由40%左右上升到80%以上,整个簇群灯饰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60%以上。(2)以技术设备引入为核心,成建制地引入外部技术资源。包括了对技术设备的调试、安装、操作、维修和使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工艺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与管理人才等。广东省南海市金沙镇五金模具设计中心提供了这样的例子。该设计中心是镇政府在成建制地引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术设备与人员基础上设立的。自该设计中心建立以来,金沙专业镇不仅五金产品种类有了大幅度增长,产值也增长了4倍以上。(3)以不同渠道引入不同技术资源,通过地方政府整合,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广东省顺德市以木工机械产品为主的伦教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镇政府先垫付资金从意大利和德国等国家引进一批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生产家俱的木工机械设备,再从国内科研院所聘任了几个“星期六工程师”,从市场上招聘了一批技术与管理人员,组建了木工机械设计中心。该中心设计与开发出来的各种新款式木工机械设备极大地替代了作为其邻居、且占全国家俱市场近1/3的乐从镇近2000多家家俱企业对进口木工机械设备的依赖。在乐从镇,使用伦教镇制造的木工机械的企业从1999年不到20%上升到2002年底的接近60%。

三、以公司化运作,形成创新能力增强与扩散机制

随着创新资源的引入,选择一个创新资源有效使用的组织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从一些国家创新组织的发展经验看,一个有效使用创新资源的组织机制应具有三个特性:一是主体性。簇群内创新资源的使用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设计一种机制将自己引入的创新资源转移到企业手中。二是持续性。一次性引入的创新资源应转化为具有自我增强的持续性创新能力,而不应使簇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严重地依赖于引入外部的创新资源。三是扩散性。引入的创新资源应成为整个簇群创新能力的种子,通过技术外溢与信息共享机制,使得创新能力与技术信息迅速地扩散到簇群内几乎所有的企业,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利用低成本获得的创新资源提升自身技术开发能力。以这三个特性为参照,评价与选择现实经济中出现的三种组织机制。

第一种是以扶持大企业为重点的组织机制。这种机制是将地方政府引入的创新资源直接投放到簇群中最具开发能力的较大型企业中去,通过增强该企业的研发能力,使其尽快成为企业簇群新技术和经济的生长点。这种机制设计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直接将地方政府掌握的创新资源转移到企业手里,强化企业作为使用创新资源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较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地方政府引入的创新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持续性的创新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在地方政府把创新资源投放给较大型企业后,该企业往往会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竞争策略,开发出适合于本企业需要的专有技术产品,而不一定适合于大多数企业的通用型技术产品,其结果,技术扩散会受到限制。特别是这类企业为维持在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垄断,往往会人为地对技术扩散设置一些障碍,如技术转让定价过高、技术信息提供不充分等。

第二种是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组织机制。地方政府把引入的创新资源看成是公共产品,通过建立一个公共性的非盈利机构,为簇群内企业无偿地提供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试验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技术服务的无偿性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计和新品种的费用,加速创新能力的扩散。不足之处是,这不是一个公司化运作的组织,不仅缺乏盈利动机与活力,也无法形成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增强机制,只能靠地方政府不断地增加投入来维持这类公共组织的运作与公共设施的维护、保养、管理与更新,致使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创新资源的无偿使用会使中小企业对公共性创新资源产生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其结果,整个簇群内企业都依赖这个公共性技术组织,而这个组织因缺乏盈利动机和持续发展能力而陷入萎缩的困境。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科研机构面向企业服务的动机不足,市场化的开发能力有限就是这种组织机制的结果。

第三种是以公司化运作为原则的组织机制。地方政府根据引入者数量与投入规模,组建一个股份制或政府全部出资的技术开发公司,来专门经营与开发引入的创新资源,目的在于通过市场竞争,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设计、新工艺和新产品,在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同时,增强公司持续性创新能力。这种公司化组织的优点在于,企业是创新资源的运作主体,盈利动机与市场压力使该公司必须增强持续性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组织的公司化定位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在假定新开发的技术设计与产品符合中小企业技术更新需要条件下,其价格水平往往成为困扰着技术扩散的一个难点。因为创新组织是以商业规则来确定新开发的技术产品定价的,对于中小企业支付能力来说,这种定价往往比较高。如果大多数中小企业无力以这种价格发生交易,那么,以这种交易方式形成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就会受到限制,反而以低于购买价来获取技术秘诀的违规行为,如盗版设计、窃取信息和低劣仿效等则会大行其道,其结果,创新公司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收益。如果降低技术转让价格,那么,创新组织又会遭受损失。因此,突破交易双方难以成交的困境是这种组织机制在起步阶段面临的挑战之一。

以上三种创新组织机制都是不完整的,因此,使用创新资源的组织只能是一种次优选择,而不是最优选择。在这三种组织机制中,第一种组织是以簇群中存在着较大型企业为前提的,对于大多数企业簇群来说,这个前提往往是簇群发展的结果,因此不适合处在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簇群。第二种创新组织的设计是远离市场经济制度的,因而也无法使创新主体在盈利动机与竞争压力下推动其技术成果的持续性开发与扩散。第三种创新组织设计是定位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正常运作轨道的公司组织,然而,这种组织设计的推行难点在于如何从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次优选择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三种组织设计上,第一种组织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大企业对专用性技术开发需要与中小企业对通用性技术产品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冲突,第三种组织的难点是创新组织设立初期双方交易能否顺利实现。两者相比,作为组织设计主体的地方政府来说,往往会选择第三种组织机制,因为企业自主发展机制使地方政府对由第一种组织引发企业间利益冲突的协调力度是有限的,而通过地方政府的介入促成交易的实现却是可行的。

在发展初期,政府以补贴方式的扶持是促成技术交易实现的关键。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可以采用直接补贴到技术转让的价格里,也可以补给出售者或购买者以及几种方式共用等,目的在于保证创新组织获取平均资本回报率基础上,使中小企业能够买得起技术、设计与设备等新开发产品。不可否认,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信号的扭曲,但是,与成长初期难以形成技术交易的发展困境相比,这种扭曲的代价是较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由补贴支撑的第三种组织机制可以看成是“帕累托改进”的次优模式。然而,补贴不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因为技术交易量的不断扩大不仅使补贴量增大,而且对经济运行的扭曲影响也会不断加深,如中小企业过分依赖补贴,开发产品价格的扭曲日益严重以及地方政府为支付不断增加的补贴而致使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补贴应成为逐步发展起来的簇群地区政府扶持政策调整的一个重点。

四、以市场扩展,推进创新组织与企业簇群的创新互动

地方政府对补贴政策的调整是以扩大创新组织的技术扩散来推动技术服务的市场拓展为条件的。通过市场拓展形成的规模收益,使得补贴在减少甚至取消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以低价支付的创新成果,而创新组织仍能有盈利空间。

加速技术成果与能力的扩散是创新组织实现价值、中小企业更新技术的关键。创新组织的技术扩散主要是通过4个渠道推进的:一是增加新技术设计与产品的有效供给。这类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是创新组织的研发能力、技术产品的有效性和技术转让的可行性等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发能力被视为创新组织所拥有的研发资源与资产(尼古莱.J.福斯,1998)。它反映了创新组织聚集研发人员、资本数量、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与数量以及资源整合的制度安排等。技术产品的有效性是指开发出来的设计与产品是否符合簇群中小企业的需要。本簇群企业不需要的技术产品,开发成本再低,质量再好,也难以卖得出去。技术转让的可行性涉及到技术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比如,在大多数中小企业既对新开发的技术产品缺乏购买力、也对其应用的不确定程度缺少预测力条件下,补贴有助于技术产品价值的实现。因此,增大新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就是挖掘这3个因素的潜力,形成有力的技术辐射源。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随着技术成果的转让,培训构成了技术扩散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各种技能培训,促使中小企业增加对采用创新成果的使用兴趣,帮助中小企业尽快地掌握其使用性能,提高对新产品和新设计的吸收、消化能力等,以增强对新技术设备的新产品设计的深层次开发与应用。三是扩大对创新成果的售后服务以及再开发项目,这包括了对中小企业使用的新技术设备提供维修、检验等专项的技术服务项目;利用技术人员相对密集的优势,对中小企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工艺设计和开发实验等技术难题组织集体攻关,以解决每个企业普遍需要,但又不愿意自己投资的通用型技术。四是加大促进技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中介力度,这涉及到在簇群内定期举办本行业内各种新技术产品、新工艺设计和新材料的展销会与演示会,为簇群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与簇群外创新组织与行业协会建立广泛的技术与市场联系,解决每个中小企业收集技术与市场信息的成本过高的问题。

技术成果的迅速扩散产生了簇群创新活动的聚集效应,由此拓展了技术服务的市场规模。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簇群外企业为获得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的外部收益而迁入这个簇群,致使簇群规模扩大。随着创新成果的应用,中小企业簇群显示了市场竞争力,于是,簇群外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产生了购置这类创新成果的需求,加上本地政府“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政策引力以及更宜于技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簇群环境,如在簇群内有各种各样的广告,有各种商品展览、促销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或商业会议等,这些都以极为低廉的费用,甚至免费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商业信息(慕继丰,冯宗宪2001),使得一些企业在非簇群环境之间重新配置会亏本,而由非簇群地区向簇群环境转移配置就不一定亏损,这就会引致大量的外部企业进入簇群。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以大约1300多家灯饰企业对上游及配套产品的巨大需求,把深圳、惠州以及浙江省的一些灯饰设计、塑料、钢管、玻璃和包装以及配件生产的近100家企业和200多家生产灯饰的外来企业吸引到古镇的事实,反映了簇群内企业聚集的过程,从而拓展了古镇灯饰产品创新与设计中心的市场服务范围。

另一种是随着研发能力的增强,创新组织在为簇群内企业提供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承接簇群外企业专用性技术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订单。在地方政府对簇群内的技术服务存在着价格补贴的条件下,承接簇群外定单的价格往往高于对簇群内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价格,这使得创新组织在完成地方政府作为控股者所规定的为本地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前提下,愿意更多地承接外部订单。随着簇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以及创新组织由簇群内向簇群外企业的市场扩展,对簇群内企业技术服务的损失可以通过对簇群外获得的收益加以弥补。在这种条件下,地方政府就可以采取以政策调整逐步替代补贴的方法,即在适当地降低地方政府地创新组织服务于本地企业数量规定的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价格补贴数量。当然,承接外部订单意味着创新组织技术服务的市场规模扩展了,这种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降低技术开发的单位成本,使技术服务价格趋于下降,这也创造了在补贴减少后创新组织收益不会下降,而中小企业对创新成果也有一定购买力的条件。本文第五部分的两个案例印证了技术服务的市场扩展对降低补贴的作用。

随着创新组织盈利能力的增强,簇群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研发机构,进而使得创新组织的功能发生结构性调整。企业簇群与创新组织之间的互动,除了簇群给创新组织带来了研发活动的盈利机会,使得企业孤立地开展研发活动远远没有他们之间聚集在一起通过交流与信息共享所进行的研发活动更加有效之外(Nelson,1993),创新组织通过技术扩散也使得创新活动变得异常活跃。这种创新活动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们在体会到应用创新成果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甜头后以及在观察到创新组织盈利能力不断增长的事实后,他们就对本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发生了越来越浓厚的使用兴趣,并通过对创新组织的效仿,降低自己研发的风险;二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有实力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开发自己特有的专用性技术,而以开发通用型技术为主的创新组织则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这使得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研发活动,增加个性化设计,提高质量,促进企业品牌的成长;三是随着企业技术与资本积累能力的增强,他们对研发活动具有了越来越强的投资能力;四是簇群形成的技术外溢与信息共享的创新环境也使得簇群内企业比簇群外的企业更愿意自己增设研发机构,因为簇群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搜寻信息、把握技术和获取资源的成本。随着簇群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研发机构的设立,他们对创新组织研发出来的通用型创新成果的需求就相对下降了,这一方面可能促使创新组织进一步增大对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会使创新组织承担的各种功能形成结构性调整,例如,在适当地降低创新设计品种的同时,增大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新技术设备的使用、检验和维修等方面技术服务以及努力扩展信息交流与技术资源共享的中介职能等,如建立行业协会、市场信息机构、技术设备维修机构、培训机构、出口服务机构和信贷机构等中介组织,促进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与簇群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等。

总之,随着技术成果与信息资源的扩散,簇群内中小企业在接受了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创新产品的更大需求,这样,一个创新组织带动了一批企业研发机构的兴起,形成了整个簇群创新能力动态性强化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制本企业特有的专用性技术时,创新组织就会由设计与开发一般通用型技术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信息传播、技术服务和深层次产品功能开发为主,这种结构性调整是簇群内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动态演进的一个客观结果。

五、案例分析

下面以广东省两个专业镇创新过程为例,验证簇群内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引入创新源、选择创新组织以及促进创新成果有序扩散,使簇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得以成长的过程。

广东省南海市西樵镇是全国四大纺织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早在明朝嘉靖年间,西樵镇已被称为“纺织之乡”,享有“广纱甲天下”的美誉。目前,簇群内的纺织企业总数为1670家,其中织造厂1636家,染整厂10家,印花厂14家,服装厂25家,化纤厂2家。纺织机总数为28000台,其中剑杆机13600台,有梭机14400台,年产各类布料5.8亿米。西樵镇在纺织产业就业人数达到6万多人,占全镇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总量的43.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樵镇进入了有史以来纺织业最兴旺的时期。“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以及连接全国各地的布匹批发市场和销售网络,使西樵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家纺名城”。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西樵镇纺织品的花色品种单调,产品质量档次低等供给能力已无法适应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产量不断收缩,企业关闭和转产的数量不断增加。到1994年,生产纺织品的企业只剩下了300多家,产量比最兴旺的80年代后期减少了60%以上。在西樵镇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难以靠自身实力解决投资不足、设备老化和新产品开发率低等约束的情况下,镇政府于1997年从财政和管理区上缴的费用中拿出了2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了一套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脑制版系统,用于纺织中的大提花工艺设计,并高薪聘请了一些技术人员,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机构——制版公司。该公司自1998年5月开业以来,开发了上万个面料新品种,并以低于开发新产品成本的300元价格转让给本地纺织企业。镇政府规定,制版公司设计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只能一次性出售给一家企业,不能向多家企业进行多次转让。此外,镇政府通过贴息帮助企业购置无梭剑杆机,以替代有梭剑杆机,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1995~2000年间,无梭剑杆机的使用量从不足500台增加到13000台,无梭化率达到了48%,远远超过了全国10%的平均水平,其结果,企业劳动生产率不仅提高了20%~30%,而且,新开发出来的品种面料的每米价格平均提高了20%以上。

当许多中小企业在尝到了购买新品种有利于提升盈利能力甜头的同时,也感到了制版公司开发的通用性设计品种越来越不适应每个企业追求专用性设计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始设立了自己研发部门,研制与开发有企业自己特色、并支撑自有品牌成长的新品种。到2000年底,整个西樵镇大约有100多家相对较大规模的企业自己设置了研发部门。随着研发部门的设立,制版公司把越来越大量的技术资源用于整个镇1900多家企业的设备维护、人员培训与信息交流上,新产品、新技术交易则主要集中在其与外部企业之间。到2000年底,制版公司已承接了6000多家外部企业对产品开发与设计样品的定单。这对制版公司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西樵镇通过设立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制版公司成为西樵纺织业从衰退走向复兴的关键。1998~2001年间,西樵镇纺织品销售收入从59.5亿元增加到了153.4亿元,年增长率为26.7%,成为仅次于浙江绍兴纺织城的全国第二大纺织生产基地。另一个实例是以生产球形锁制品而闻名全国的中山市小榄镇。目前,全镇有3050个企业,其中,以生产锁制品为主的五金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模具生产、零配件加工、电镀、塑料和包装等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5%。2000年,该行业销售总收入为35.6亿元,占小榄镇工业销售总额的32%。在全镇大约近16万劳动力中,在以制锁为主的五金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劳动力的35%,整个小榄镇锁制品等五金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0%左右。本来小榄镇是没有金属制品资源的,那么,她是如何发展成一个以锁制品生产为主,纵向分工网络明显的专业镇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小榄镇一些具有企业家眼光的创业者抓住了球型锁制品在当时国内市场短缺、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市场潜力还会迅速扩展的时机,利用在海外考察、访问机会和亲戚朋友的渠道,从境外采购了各种各样的球形锁制品,然后将其分解,翻版其设计和制造工艺,开始模仿性生产,并赚取了第一桶金。当其他人发现这种产品的技术与资本门坎较低,且市场盈利空间较大后,也纷纷效仿跟进。这就形成了小榄镇生产球型锁制品的第一个浪潮,90年代初期小榄镇从事球形锁制品的企业达到了300余家,其产品市场也得到了迅速扩展。然而,简单地模仿是缺乏持续竞争力的。当内地一些有技术积累的制锁企业在模仿基础上,加以改良,从而生产出款式更新、质量更好的球型锁时,小榄镇以简单仿效为支撑的产品就遇到了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90年代中后期,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特别是一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不高,退换率上升,致使整个小榄镇的制锁品质量声誉受到了影响。在这种压力下,镇政府通过让利让股权等方式,把一些研制金属模具制品的科研院所引入小榄镇,同时,专门从财政与管理费中拨出500万资金,引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SLA的设计模具快速成型的设备。共同组建了专门以研制开发各种五金制品模具为主的技术创新中心。该技术中心通过展示自己研制与开发的几百个新品种的模具样品与设计,承接了大量企业的外形设计、结构与功能设计等订单。并以成本价格帮助企业设计各种新型的生产模具以及提供技术服务。在全镇内制造球形锁的几百家企业中,大约35%左右的企业从技术开发与设计中心获得了生产模具的新样品和新设计。得到了新模具设计的企业不仅在球形锁的品种档次上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而且,优质高价的新品种不断投入市场,使企业销售年收入增长了30%以上。其结果,一方面与生产球形锁相配套的五金生产、电镀、零部件、塑料、包装以及运输等上百家企业相继进入了小榄镇,形成了以球形锁制品为主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分工网络。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感受到了研发投入给企业竞争力带来的实际利益条件下,为追求个性化、高质量产品与品牌,开始自己设置技术开发部门。到2000年底,大约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70多家企业设立了技术开发部门,且大多数企业的研发开支占整个企业销售总额的3%左右。10多家较大型企业与全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所共建了技术工程中心。随着技术开发部门在企业内的广泛设立,由镇设立的技术创新中心越来越注重技能培训、设备维修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信息服务等。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促进了技术资源与信息的共享,降低了簇群内企业研发的成本。

六、结论

通过上述的理论与例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技术创新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簇群兴衰的关键。在这些簇群缺乏与作为技术先进者的跨国公司承包联系、内生的创新动机与能力不足条件下,地方政府在引入外部创新源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次,设立以公司性运作机制为标志的技术创新中心是有效地使用外部创新源,通过为本地中小企业簇群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增强的组织保证。在技术创新中心有偿提供创新成果初期,补贴成为推动这些创新成果与资源向本地中小企业有效扩散的扶持性手段。最后,在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市场扩展逐步产生了技术服务的规模收益,中小企业也通过新技术设计与产品的引入而增强了竞争能力,其结果,一方面为地方政府逐步取消补贴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一些具有技术与资本实力的企业为追求个性化和品牌化发展而开始自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与企业内研发机构的创新互动必然会推动企业内研发机构更加注重个性化技术设计与产品的开发,而技术创新中心则更加注重开发技能培训、设备维护与信息交流等服务项目与功能。

标签:;  ;  ;  ;  ;  ;  

企业集群创新过程研究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