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部地区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_体育精神论文

论中西部地区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_体育精神论文

论中国中西部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中国论文,双向论文,社会发展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这里幅原辽阔、民族众 多、历史悠久,不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国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体育方式也更多 地依靠自己的性格特质来推动和激发,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著名学者托夫勒在《未来的 冲击》一书中曾经预言:“未来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将是高变化性和竞争性,知识迅速产生又 迅速老化”,托夫勒的预言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现实。毫无疑问,中西部人已经认识到了这 一 点,很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与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相比,和中国的东 部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现代社会停滞不前会落后,发展慢了也会落后。因此,中西部体 育和社会不能等外力的冲击才作出一些被动的反应,而需要主动的、积极的适应和促进其可 持续发展。

1 中西部体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特征

体育和社会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 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不例外,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 逐步形成的。中西部体育和社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 既有自然条件不同,也有地理区位差别;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经济因素等等。

1.1 社会环境现状

中西部各省区在历史上曾创造过不少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但小富即安, 越穷越安土重迁的传统小农思想和文化心态,往往妨碍中西部人创造力的发挥,光荣的纪录 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

1.1.1 社会结构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数量较少,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强 ,扩散能力弱,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驱动力不足,其固有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体育等优 势难以对周边中心城市及广大农村产生幅射作用。薄弱的城镇工业基础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 搞 基础建设,使得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文化发展呈现大城市过少,中小城市区位不合理,小 城镇发展更滞后的局面。受此影响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还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无论群众 体育、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都受到影响。

1.1.2 居民收入 1994年西北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96% 和 68.83%,然而生活费支出却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99%和71.65%。同期,西北地区户均人 口数为4.41人,劳动力总负担系数为54.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规模大,负担系数高 ,收入低,消费支出高,积累少,再作其它支出的选择机会就少,其居民体育消费支出也将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1.3 文化教育 教育对于人口素质和人的智力水平具有最直接的作用,由于历史、地 理等因素的制约,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 习惯、思想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对外来文化,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 式, 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不自觉的隔膜、抵御和排斥。有人称之为中西部开发的“文化障碍”。 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统计,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的程度是:东、中、西部文 盲率分别为14.37%、13.49%、21.16%;小学率分别为40.15%、41.74%、43.11%;初中以上文 化程度则仍是东高西低梯度。90年代以来,文盲的地区变动趋势,青壮年文盲主要集中于西 部边远贫困地区,中西部一些地区知识发展(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交流)落 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1.1.4 人口及保健 卫生保健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 东部地区人们对健康、娱乐、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的认识日益更新,体育已成为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内容和方式,文化、体育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追求健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成为 一种趋势。中西部受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制约,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落后、思想封闭 、保守,文化、体育的消费水平低下。以西北地区人口健康状况为例:1)反映人口总体健康 水平的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尚有差距,(全国平均68.55岁,西北地区 平均64.94岁)。2)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东部地区为3.28%,西部地区为4.0 6%,可见提高健康水平所具有的意义。

1.2 体育活动现状

体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客观社会环境的支持,由于地缘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体育活动的发 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经费投入为例,可以看出:

1.2.1 学校学生达标呈下降梯度 全民健身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因为青少年儿童的健 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昌盛,学校体育又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多年来实施的《体育锻炼 标准》达标,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从中西部 和东部学生达标情况来看,中西部学生达标率呈下降梯度,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在5%左右 (见表1)。

表1 中、西部与东部学生达标情况比较

项 目 东部

中部

西部

应参加达标人数573602960290843016511

实际参加达标人数 562353357702802896283

98.04% 95.74% 96.01%

达标人数 527472352354452575771

93.80% 90.93% 88.93%

表2 中、西部与东部举办县以上运动会情况比较

项 目

东部

中部

西部

运动会次数 1799

1745

1531

参加运动会人数 742645 864378 673718

其它系统举办 948822664

运动会次数 52.7% 47.11% 43.37%

1.2.2 体育社会化程度滞后 体育竞赛是开展体育工作的杠杆,也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 参加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从举办运动会的次数和比例,可以看出该地区体育社会化的程度 。 从表2可以看出中西部体育社会化程度比东部相差5.59%和9.33%。

1.2.3 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事业,必须以经济为发展基础,因为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能为体育活动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发展体育 所需的技术条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强烈差异,决定了体育文化投入的巨大反差。在东部体 育经费构成成分明显增多,体育产业日益兴旺,而中西部仍依赖于政府投入和支持。体育经 费的投入额度和合理调配情况,反映了一个地区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然而中 西部经费投入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据1998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东部地区体育经 费的投入是中西部的2.14倍和3.26倍。

1.2.4 竞技体育水平差距拉大 竞技体育有着丰富的社会职能,它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西部与东部竞技体育的差距可从全国 第6、7、8届运动会金牌数与总分比较中看出结果。

从3届全运会比赛总分来看,东部省份远远高出中西部省份,是中部省份的1.8倍,西部省 份的3.4倍。获金牌数,按省平均,东部比中西部,6、7、8届运动分别高出3.22倍、3.46倍 和4.68倍。

2 中西部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发展的 结果。人的体育活动不仅创造和发展着社会,而且也发展和改造着人自身。可见,体育是人 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 着最根本的因果关系。

2.1 开放的体育是真正社会化的体育

体育成分从社会局部领域向全面扩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 出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现代体 育已成为人个体的终身需要,全社会的需要,全民的需要。从妇婴保健到延缓衰老,即人的 生命的全过程,无不与体育发生联系。从提高人口素质,改造人们生活质量,丰富现代生活 方式,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振奋民族精神,也无不与体育发生联系。可以说,特色体育是 特色经济、社会的背景和内涵。

2.2 科学技术是体育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拉启知 识体育的序幕,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素质的重任。“未来经济社会将是 以智力为主导的社会,能否创造智力将是竞争胜败的分水岭”,没有大师级的体育科技人才 , 就没有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代表人类智慧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体育不但有相对独立的 理论系统,而且还有受其理论指导的分科研究,各竞技项目分类归纳,规则明确,其科学性 大大加强,并正式成为体育的手段。科学技术不仅影响运动项目的地域分布,而且使体育聚 合成型、自成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比如藏族人适应登山,蒙古族人适应骑马等。

2.3 社会的发展凸现体育的需求

我国高水平竞技面临调整,学校体育要顺应国际潮流,社会体育需要进一步拓展。知识经 济的发展不会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而主要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要,各个层面的娱乐享受将 占很大分量。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蹦极、攀岩、漂流、探险、赛车等冒险体育活动,它的 意义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参与者把青春和生命放在险要地位,放在成功与失败一步之差的 关口,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正是这一追求把体育手段从简单到复杂,由单 调到多样,由强身到健身,出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映人类满足基本生存的物质 需求是有限的,而满足快乐享受的需求却几乎是无限的。

3 中西部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受产生此种文化的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也跟社会和地理密切相关,社会地理环境影响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也能利用社会和地理环境 。影响体育运动的社会,地理环境是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它是一切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体育 运 动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总和。

3.1 创新体育的形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完善

在中国百姓眼中,曾经有诸多困惑,为什么柯克伦在长江三峡上走钢丝玩命?为什么46岁的 福尔曼还要跟26岁的莫利森斗拳?为什么那个英国女人独身登上珠穆朗玛峰?还有沙漠探险、 极 地探险等等。这可能是中国人更珍惜生命、更懂得生活的乐趣,或者说中国人更早地文明化 了。但生存的价值是开拓还是守成、是无畏还是龟缩、是压缩生存半径、还是扩展生存空间 ,往往是中西文化的真正切面。1997—1999年期间,先后发生在晋陕峡谷的黄河“壶口”瀑 布汽车、摩托车飞越活动,是中国人体育观念和意识变迁的象征。土生土长的山西吉县青年 农 民朱朝辉,以高超的技巧,在运动过程中,把人生过程中常常遇到的成败与艰辛,融注于短 短的一瞬间,这一方面创新了活动的形式,也发展了体育活动的主体。他不仅把一个中华儿 女对黄河的深情,连同一个生命的速度、高度、难度留给了历史最动人的一页,而且他所追 求的极限突破,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体育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3.2 更新体育意识,吸纳新思想、新观念

在中西部的开发中,人的观念的开发和现代化要优于物质资源、生产方式的开发和社会的 现代化。只有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主动吸纳新思想、新观念,才能形成中西部开发的内驱 力。体育活动为国民提供的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操练。这种体育经验作为一种文化,敦促 人 们把轻松散慢的传统养生方式与人们现代化社会的沉重而紧张的使命感结合起来。这样,人 们在接受现代体育精神的同时,也就超越着传统文化陶冶的那种生活方式,而倾心于一种现 代文化。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会昌的研究,现代社会更有利于那些 具有外向性格的人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更有必要 来充分展示自己。如果你不想方设法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硬等伯乐识你这个“千里马”,恐 怕是来日方长。从柯受良驾汽车飞越黄河到朱朝辉骑摩托车飞越黄河,都表现了人们百折不 挠的追求新目标、新理想、新境界的精神。表演者在运动过程中,经历种种考验,身体和精 神都唤发出勃勃生气,以自强不息的姿态面对风云变幻的社会和人生。这无疑有难以估量的 效应。

3.3 回归自然,实现对生命质量的优化

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同时也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所谓体育精神,可以 说就是一种超越自我,回归自然的追求精神。它体现的精神内涵,代表着人类向自然界展示 人所具有的体质和心理极限状态,并通过训练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极限,向更高的目标冲击 。体育运动的功能不仅表现于人有形的物质形态,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行为也有相当影响 。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所看到的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公平竞争的精神,团结友谊精神,都是 人类精神文化之光的折射。任何一次成功都是一次崭新的自我超越。竞技者在追求胜利与成 功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对生命质量的优化,而非数量的延长。它提示给人的是以体能释放、 技艺表现的方式寻得人的精神的高度自由。正如任何一种自由都是对常规的超越和对权威的 否定一样。体育活动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意识。生命的本质是活力,是健康向上、 充分展示,通过体育活动,人们更加珍惜仅此一次的生命,更加积极地面对有限人生,这也 就是体育包含的精神价值。

3.4 趋向大众,表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

所谓趋众性是指活动具有符合大众的社会理想,民族习性以及他们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 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活动最大限度的趋向大众,贴近大众。其具体表现是采取大众 喜 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念,抒发大众所寄托的思想情感,符合大众的思想道 德规范和欣赏趣味,赢得尽可能多的受众。

中国体育文化,注重个体的自我运动和修练,这对强化与优化人体生命功能方面有其特殊 价值,但也应看到,由于我国没有发展出很高程度的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社会影响较弱, 自然也难以发展出西方那种社会性的竞技文化,竞赛在我们的体育文化中不起重要作用,从 社会和人性的发展来看,体育在促进社会交往,活跃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活动方面,有 其特殊的作用。“体育”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的体育比赛以及跑步、游泳、 广播体操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保持旺 盛的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生活快乐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 应付 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

3.5 发展体育产业,带动相关社会活动

体育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其产业边界和产业内涵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与其它产业部 门之间的渗透和交叉性比较深。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为40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 %的速度增长。澳大利亚认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带来的不仅是16天的运动会,而且是10年 的发展机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利于增强人的健康,健全人的精神,也是促进 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现代社会的一些新兴体育活动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与经济结 缘,拓展了现代体育的丰富内涵,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市场,已成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能忽视的 重要方面。可以概括地说,现代体育的发展,商业化的问题已不单纯的是体育依靠了商业的 赞助,来发展自身。体育消费服务和体育市场的国际发展的新趋势,证明现代体育是充满活 力的,永远年轻的产业、一个永远不衰的产业。

4 结论

1)发展中西部体育展现的是一种强烈地求强意识,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是一致的。

2)中国的中西部体育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创造和发展中西部体育文化自身的特 色,只有对本地区的体育文化具有一种充分的自信,才能给现实社会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3)当体育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时,体育也就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 精神象征,体育才能最本质、最鲜明的体现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标签:;  ;  ;  ;  

论中西部地区体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_体育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