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发展规划论文,国民经济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第六至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标体系分析

1.不同时期的“五年”计划指标体系有较大区别,从重视产品品种和数量到突出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和结构,再到资源环境和社会民生等指标。从指标的数量方面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六五”和“八五”计划中指标数量是很多的,包括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经济效益、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和货币发行、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事业发展、农业生产、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工业、能源、冶金建材化学机械工业、运输邮电商业和贸易等十几项上百个指标构成指标体系。

在“七五”、“九五”和“十五”计划时期,大幅度削减了指令性指标、实物性指标和生产性指标,更多增加了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七五”确定了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等指标。“九五”仅有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人口总数等少量指标,而在“十五”计划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等结构性指标。

在“十一五”规划中,除继续强调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外,一方面,特别重视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指标,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另一方面,进一步偏重于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

2.从指标的性质分析,指标数值的确定可分为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指标的层层分解和下达直接指挥企业的生产活动,通过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各级政府和各个企业的工作业绩,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必须保证严格执行。在市场经济下,指导性指标是不具强制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促使其实现的指标。国家计划是指导性的、预期性的,指标主要是表明国家的意图,引导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中长期规划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规划性指标主要是向国内外表明政府对规划期发展目标的预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宏观调控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目标,对市场主体起信息导向作用。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目标和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从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发展观阶段、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阶段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到科学发展观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可进行国际性比较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比较,能揭示中国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是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全面考核实际成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是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指标体系是对国家主要方面的度量和评价。通过其总体效应来刻画、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同时也使决策者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二是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以发展为目标或原则办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保证不偏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促进社会各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信息反馈使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及时地评估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对政策加以改进或调整,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系统结构的调整。三是指标体系是评价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指标体系涵盖的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质量的好坏。

三、指标设计的内容

国家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完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根据规划指标在规划中的作用,可以把规划指标体系分为三类:

1.目标性规划指标体系。宏观经济目标是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预定目的,这一预定目的通过目标性规划指标进行反映。目标性规划指标是以科学预测为基础,体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计划指标,应当力求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同时,它要充分考虑政府宏观政策效应,对地方和企业提供信息导向。它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尤其是发改委、财政、银行等直接掌握经济杠杆的部门具体制定有关政策的主要依据。目标性规划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总量目标的综合指标,反映结构协调发展的结构指标,反映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评价指标,反映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指标,反映国际关系发展规划目标的指标。

2.核算性规划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设计的统计核算基础,因此,必须全面研究和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规划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统计核算基础。它由以下指标组成: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核算指标、反映国民经济结构分类的指标、反映结构协调发展能力的指标、评价国家竞争力的指标。

3.调控性规划指标体系。国家发展规划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行动方案,各级政府应当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和工具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反映国家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工具的指标构成调控性规划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公共资金与资源的动员运用指标。调控性规划指标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当调整指标设置。如:货币发行量、财政收支差额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确定,国家运用直接掌握的一定资源手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流向,对市场进行调节,保证重点建设项目,促进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关于国民经济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换,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包含五年计划)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指令性、半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相应地规划编制的内容与形式均与以往有所不同。总的来看,规划编制的难度加大了。

我们对“十一五”的指标体系作了分析,考虑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结构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仍然是衡量发展的首要指标,但经济的结构性将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结果,特别是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自然逐步上升,以及城镇化比重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也会自然提高,在“十二五”时期的监测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科技、资源和环境,以及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等指标将更加突出,这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标志,而且这些要求在“十二五”时期进入攻坚阶段,对此,在规划指标体系设置建议是:

(一)经济发展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需要增加劳动力,“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将有力地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继续提高。提高非农就业比重,实际上就是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也是指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人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3.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在过去的近30年里,人均收入翻两番所需要的时间不仅长于GDP翻两番的时间,而且也长于人均GDP翻两番的时间。在未来的20多年中,GDP年均增长速度将慢于前30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维持不变,那么,居民收入增长将更加缓慢。今后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

4.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和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主要反映城乡居民信息化水平及普及程度,包括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两个具体指标。计算公式为: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城镇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城市化水平+农村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1-城市化水平)。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间接反映社会的文化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

5.金融风险和经济安全。把金融风险列入“五年”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金融问题在整个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而经济开放、网络化,金融资产增加,金融工具增多,金融对经济的冲击力加大,防范金融风险非常重要。从规划角度,应关注这样几个子指标:市场安全度(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产业安全度(三资企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金融安全度(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领域中的控制力)、信息安全度(我国自主开发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能力、我国的网络控制能力及反病毒能力)。

(二)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或最低社会保障水平,即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鉴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在未来中长期内仍面临着转轨的艰巨任务,为了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市场化改革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社会基本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最低失业保险。

2.失业率。把失业率列入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综观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国家,都特别重视失业率,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必要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化已经从劳动密集型阶段进入到资本密集型阶段,单位GDP增量吸收的就业人数明显下降,而我国城市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

3.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人均收入差距是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综合反映。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收入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工业化中期阶段,往往是人均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时期,到工业化后期,人均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4.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人数。它指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1994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为年人均625元,贫困人口为8000多万人;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的标准调整为668元,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最近,国务院扶贫办拟提出扶贫标准调整办法,提高贫困线标准,而且新的贫困线还将关注贫困人口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支付能力。如此全国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人增加到8000万人,如表1所示。

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乡村就业人员。在全国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大部分农村人口,体现提高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水平。

6.平均受教育年限。指一定时期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体现了反映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的供给能力。

7.社会发展指数。选择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基尼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每万人口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6类指标,对每个指标分别对其进行赋权计算构成社会发展指标,所体现的思想可以分为生活水平、人文发展、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

(三)科技教育发展指标

1.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GDP比重。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选择一定时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反映科技投入与科技进步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选择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技术集成度高、体现国家竞争力的八大高技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中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3.每万人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今后受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的影响,职工人员总数中每万人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将出现较快增长,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反映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增长呈加快发展之势,这表明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加强。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发展环境。

(四)资源环境生态指标

1.资源循环利用率。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量/(资源循环利用量+资源投入量)×100%。

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重要指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废物处置率是指工业废气、工业和生活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量与产生量的比重。废物处置率由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以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四个指标加权平均合成。

“三废”综合利用率是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与GDP的比率,主要反映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2.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环境质量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国际上通常选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逆指标。建议采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作为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是将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状况综合起来对环境质量进行考察的指数,包括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

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指生产和生活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通常包括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耗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工业固体废物等12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它反映环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之一。

4.使用自来水人口比重。能够使用上经过改善的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从一个侧面描述农村生存环境状况,而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的普及还须做大量的工作。

5.绿化水平。主要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况,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两项具体指标。计算公式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十二五”规划时期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由四类指标构成,如表2所示。

标签:;  ;  ;  ;  ;  ;  ;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