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_规模经济论文

企业群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群概说

随着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和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许多产业正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向“弹性专精”生产转变,相应地过去以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获得竞争优势的单个大企业却步履维艰,而众多企业以企业集群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不仅具有比较优势(价格柔性),还具备竞争优势(特征柔性),表现出极大的经济活力。

众业群、产业群或集群(cluster),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1]。

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基础设施供应商等[2]。集群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 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

关于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些学者已经从三个角度加以研究: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加以研究;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3]、[4]。

本文试图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通过研究集群的产业组织特征来阐明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组织指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是产业内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它涉及市场结构、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等多方面内容[5]。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在沿着传统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关联分析法时,着重从系统性与结构性层次关系上分析。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系统的协同效应;集群中的个体,具有结构的异质性。

二、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主要反映企业之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地位,反映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程度、产业壁垒。前两个要素主要描述特定市场中企业间相互关系,或特定市场的规模、数量分布特征;后一个要素主要描述市场内与市场外潜在企业间关系。

(一)形成企业群的产业的地域集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很高的市场集中度,处于寡头垄断地位,但群体内部通过专业化分工,相互合作与竞争,实现产业的柔性集聚。

企业群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或者是某一制造业的中心,或者是某产业的价值中心(包括产品开发与设计、会展、配送和培训中心等)。前者如浙江嵊州领带产业群,1999年生产领带2.5亿条(其中出口1.2亿条),占国内生产总量的80%、 国际生产总量的30%,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位,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后者如美国硅谷的信息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它们是世界上相应产业发展的指向标,领导着世界潮流。它们无论作为要素投入的买方力量,还是作为制成品或服务的卖方力量,在市场竞争中都占据主动,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获取垄断利润。

群内结构层次上,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通过合作与竞争,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随着市场容量增大,分工程度加强,通常形成三种结构模式。一是纯粹以中小企业为成员。如最古典的产业集群区——“马歇尔产业区”,区内企业的规模较小;各个企业主要集中在生产链的单一功能上,中间产品一般在区域内销售,而最终制成品则可能远销外区。二是“龙头+网络”形式的企业结构。龙头企业在生产中发挥横向的支撑作用,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的纽带作用,在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而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家庭工厂结成网络状,实现了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一方面,自己开拓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能力有限,通常还需依靠龙头企业和区内网络集体的力量。如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群中,“巴贝”、“佳友”等少数大企业在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而其余约1000家中小企业形成网络状组织结构,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三是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群,如浙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开发区是一个以机械工业为主导的专业化开发区,其中核心企业是万向钱潮公司,其主导产品是与卡车和大客车配套的十字轴万向节,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50%,另有150多个当地中小企业与之相配套,中小企业完全为大企业服务, 分包大企业的订单,数目、技术指标等由大企业决定。

(二)企业群内外市场环境形成截然不同的产业壁垒(进入、退出障碍),往往进一步加强企业群的垄断地位。

在企业群内部,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进入、退出壁垒。鉴于集群内较好的基础设施、信息服务、技术工人、市场资源等,便利了企业的衍生和创建,空间集聚具有正反馈效应。同时集群内企业退出壁垒较低,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映不会太强烈,加上群内为生产性服务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市场发育相对健全,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

但对集群外部其他企业,则增加了企业的进入或退出壁垒。因为现行企业(产业群)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足以构成产业进入壁垒[5]。 如果群外的企业进入这个产业,那么它要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群外的企业退出壁垒也相对比较高,因为现存企业资产转让困难,如许多专用性的资产,特别是重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退出的沉淀成本过大,使企业难以退出。

通过对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群整体的市场份额、集中程度和垄断力量往往处于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而企业群内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企业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力量,不会因群体效应的增加而发生显著分化,有效竞争依然存在。

三、市场行为分析

企业的市场行为是产业组织形成与变动的推动力量,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形态下,为提高获利能力和追求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各种战略行为,主要包括:企业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行为、销售行为等)控制策略,企业的并购、集团化等。

(一)企业群对外的价格竞争

企业群由于空间的接近性,通过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1)城市集聚经济。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2)外部规模经济。 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3)外部范围经济。企业专业化经营的同时, 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假设区域1和2、专门化产品生产企业M和N,C[,1](M)表示企业M在区域1组织生产所耗费的成本,C[,2](N)表示企业N在区域2组织生产所耗费的成本。外部范围经济表现为:

C[,1](M,N)<C[,1](M)+C[,2](N)

或C[,2](M,N)<C[,1](M)+C[,2](N)

群内企业由于成本上存在着优势,在价格竞争方面掌握着主动。下面以群内外企业的博弈行为来描述:假定企业群作为一个整体(A), 群外有一企业(B),产量各为50%,假设A生产成本为0,B的生产成本为a(群外比群内企业高),这种情况下,静态纳什均衡为(0,a),B按自身成本定价,利润为0,获得正常利润;A按B企业成本定价,单位利润为a,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由于群内企业存在垄断利润, 而且群内又提供了很好的进入机会,原有企业就会扩大生产,新企业也会不断涌现,总供给增加,必然采取降价活动,原有均衡被打破,最终均衡是(-a,0),A按自身成本定价,结果利润为0,获得正常利润;B 不得不按A的成本定价,利润为-a,最后退出生产。见图1。

图1 群内外企业的博弈行为

(二)企业群对外的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首先表现在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上。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激励和压力并存。竞争不仅通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价格战来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而且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差异化上,只有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产品差异化,才能满足集群内有经验、“挑剔”顾客们的要求[6]。

其次表现在品牌效应上,品牌效应是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群共同品牌的创建和使用关系到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目标的达成。一个成功的企业群,企业群形象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企业的品牌会在公众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以引导消费者多次选择。品牌是企业群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群的产品销售非常重要。如意大利费留利企业群由当地800多家小企业组成, 各个独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使用统一的企业群品牌,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群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声誉卓著,更使费留利成为世界上特殊座椅的著名产地[7]。

(三)企业群内外环境下的并购行为差异

企业群是适应需求多样化,采用“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虽然也追求规模经济,但在企业群内很少见到像标准化生产企业那样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不断地进行横向兼并和追求垂直一体化生产过程。群内一些“精英”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自己掌握信息或者拥有订单的优势,通过在群内进行发包活动,即将生产能力以外的订单交给下承包商生产,由于信息完备,它们对下承包商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与商业信誉等都非常熟悉,加上共同的社区文化、熟悉的环境,在无限次博弈中,几乎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通过网络的交易成本比企业生产经营内在化的管理成本要低,而且可以应对不利的经营环境,因此更多地追求群体生产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化、集团化。

对于群外的企业,鉴于竞争优势难以和群内的企业相比,通常被群内的企业以廉价的方式收购或兼并,或者为了得到信息、技术与人才等,服务群外企业被迫将总部、研发或人力部分迁移到群内,以共享信息,获得生产者服务的需要。也存在着群外的一些企业或企业家由于区位选择的缘故,进入群内收购或兼并,但这些只会增强企业群的力量。

四、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实现一定的市场效果,主要表现在市场配置效率、技术进步、产业规模结构效率(规模经济的实现程度)、企业经营和内部组织的效率(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等方面[8]。

(一)企业群能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群利用群内各方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得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群体的效益大于联合前的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1+1>2 ”的协同效应。同时群体使每个成员都受益,单个企业以网络为纽带形成的资源、品牌、信息等优势可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在整体效益提高的同时,个体效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因此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上看,企业群带来了两大益处。

1.有利于解决“马歇尔冲突”:竞争和垄断的两难选择。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群的组织形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一方面,通过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果,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这种垄断力量是一种群体效应,而在群体内部依然存在着有效的市场竞争,如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差异化以及不断地创新等。

2.激发“创新的主体”的活力。在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大企业在创新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9], 如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只有大的垄断企业才有能力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投入;技术创新是竞争的一个要素,大厂商的发展不仅不会消除竞争,反而因追求高额利润而加强竞争;小企业因难以支付庞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难以技术创新。也有人认为上述观点是基于福特时代的线性创新模式,而在当前倡导柔性化生产方式的网络化创新模式时代,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市场信息、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加快,CAD、CAM等技术的运用,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在如软件设计、时装设计等方面得到发挥,在渐进性创新方面意义更加重大[10]。

企业群内既包含着大企业,又容纳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在激进型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和主动,而中小企业在渐进创新方面又更具有活力。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强大的创新体系,推动着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二)企业群存在的问题

1.过度竞争问题。一种类型是由于产业过度进入,而生产要素退出较慢,导致供远大于求。特别对于进入壁垒低的行业,一旦出现旺盛的需求,往往会导致过度进入的现象,这也是一个“连锁反应”,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对基础产业的巨大需求,造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使这些本来产业壁垒较高的基础产业的规模经济的壁垒也失效,加上企业群内的信息、知识与技术传播和扩散更为迅速,在区域内会形成单一产品的情况,过度竞争、产品的无差别化会形成低水平竞争,影响企业群的竞争能力。如江苏某镇由于前几年生产不锈钢制品具有高利润的示范效应,导致产业过度进入,目前企业处于低质量、低水平的竞争中。第二种类型是由于替代品发展或出口市场的变化,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存量资源的过度竞争。如德国的里切藤伏尔地区的柳条制品编织业在20世纪50年代被塑料制品替代,产品市场萎缩,而经历产业转轨的变化,导致企业群衰退[11]。类似的还有如现有资源中生产或配置效率的提高等原因导致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结果表现为:产品价格在长期内处于产业平均成本之下;在产业低效益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也难以向其他产业流动和转移;产业的产出水平对经济景气度不敏感,而价格则敏感与多变,产业的平均状况恶化。

2.“锁定”效应。企业群一旦捕获某种机遇形成区位优势,由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产生累积效果,就会沿着这种轨迹发展下去,但这也可能是一种非最优资源配置,只是根据经验和习惯选择一种熟悉的发展路径,成为一种“锁定”(locking in)现象[12]。如以东莞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群曾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近年来依然维持着这类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方式附加值较低,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这种“锁定”效应,不得不承受发达国家转嫁市场动荡的风险,如许多PC机生产企业进行着产业区位转移,由东莞向苏州、昆山等地转移。

综上所述,企业群的市场结构中,整体相当于一个垄断寡头,而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垄断与内部有效竞争并存;企业群在市场竞争中,不仅在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中占据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企业并购等资本行为,加强垄断力量;在市场绩效上,企业群在技术进步、市场配置效率、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等方面是本质的、主流的,而在过度竞争、非最优资源配置方面是次要的、非主流的。所以无论是高科技企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与波士顿128公路、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等,还是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浙江的一些地区:嵊州的领带、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以及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都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标签:;  ;  ;  ;  ;  ;  ;  ;  

企业集团的竞争优势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