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的效果观察论文_何权

何权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消化科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 探究脾胃不和证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124例脾胃不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评分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人数为58例,有效率为93.55%优于对照组(50,80.6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加减可有效调节脾胃不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半夏泄心汤加减;脾胃不和证;中医症候

脾胃不和主要是因脾胃之气受损导致脾胃升降紊乱,进而出现胃脘胀满、疼痛等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归纳为痞证范畴。常规西药治疗对脾胃不和虽有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近年来,研究学者[1]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发现半夏泻心汤对治疗脾胃不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且对治疗该疾病中出现的腹痛、腹胀、反酸、呕吐等效果极佳,因此本研究现拟定对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到本院就诊为脾胃不和患者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选取本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124例脾胃不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研究组男性47例、女性15例,年龄在25~49岁,平均年龄为(38.65±12.82)岁,病程为5~8年,平均病程为(7.01±2.63)年;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12例,年龄在24~50岁,平均年龄为(36.82±10.98)岁,病程在4~9年,平均病程为(6.98±1.93)年。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基础资料等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奥美拉唑(商品名称: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洛镁赛);【规格型号】10mg*14s(洛镁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766;【生产企业】修正药业集团许昌修正制药有限公司)sig:常用剂量20mg,一日一次。研究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黄连12g、黄芩12g、干姜12g、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10g、柴胡15g、枳壳15g、白芍15g、鸡内金15g、砂仁12g、陈皮10g、木香6g、焦神曲10g、厚朴10g、檀香8g、郁金12g、桂枝10g、白扁豆20g、芦根20g。水煎300ml,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3周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2]:对所有患者治疗前至治疗结束后1周各进行一次评分,主要针对患者腹部不适以及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评分。如无症状为0分、轻微不影响生活工作为1分、症状明显,存在影响生活工作为2分,症状严重,无法生活和工作需要休息为3分。发作频率评分,患者无发作为0分、偶尔发作一周内仅1次为1分、一周内2~4次为2分、一周内5~6次为3分。一周内每天发作为4分。症候评分将严重程度和频率相加最终得分,最高为7分。②临床疗效[2]:治愈:患者中医症候评分为0~2分,精神状态良好,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在3~5分,精神状态良好,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无效: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在6~7分,精神状态和临床表现均未改变,甚至加重。总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软件计算两组数据,采用“X²”检验、t检验,用“%”为计数资料、“X±S”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P值<0.05,证明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显示: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评分(1.34±0.94)分优于对照组(1.98±1.54),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脾胃同属于中焦,两者互为表里,是调节人体上下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为升,胃主受纳为降,脾阳助水谷精微上输,胃性主降,属于六腑,主泻而不藏,当水谷精微之气得下行,全赖与胃腑下降功能。脾胃升降之间相互为用,同时,脾胃位于中焦,相互连通上下,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正常升降可使气血生化有源,并协助其他脏腑气机运转,保证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行。当脾胃气机失常,会出现脘痞满闷、胃胀、胃痛等症状。平素饮食,多为辛辣刺激性,或情志不舒,忧思过度,或外邪侵入,侵犯中焦,均会伤及脾胃之气,影响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导致脾胃不和。胃为六腑以顺为主,以降为和,胃气不降,浊气不能下行,导致饮食糟粕停滞胃肠,气滞中焦,不通则痛,进而出现脘痞满闷、胃痛、食后腹胀、便秘,甚至导致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呃逆、反酸、呕吐等症状[4]。

半夏泻心汤具有辛开苦降功效,治疗脾胃不和具有良好的效果。研究中对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和剂量进行分析发现,该药方主要以通泻胃肠气机,调节脾胃升降为主,方中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功效;干姜性味辛平,与半夏配伍可行气散结,舒畅气机,散结开痞。黄芩和黄连配伍起到清寒苦降,帮助药效下行,起到沉降作用,协助胃气通降,燥湿和中,清利湿热,使得中焦之浊气随药性向下,疏通中焦,调节胃气。同时给予人参、大枣、炙甘草起到健脾益气、保护胃气作用[5]。对于各个类型,本研究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进行随证加减。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评分(1.34±0.94)分优于对照组(1.98±1.54),比较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人数为58例,有效率为93.55%优于对照组(50,80.65%),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半夏泻心汤加减可有效调节脾胃不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脾胃气机作为全身气机枢纽,脾主升清、胃降浊,升降出入进而调节全身气机。半夏泻心汤放中的半夏、干姜咳通阳升阳,帮助脾气升清,而黄连、黄芩作为苦降之品,可降气泄浊,调畅胃气,起到辛开苦降作用,是治疗脾胃不和的良方。

参考文献

[1]童荣生,肖开春,李晋奇,徐菲飞.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动力的物质基础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03):160-163.

[2]杨晋翔,安静,彭继升,魏玥,贺梅娟,黄大未.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1):46-52.

[3]崔姗姗,邵雷,高小玲,吴耀松.半夏泻心汤对食管癌Eca9706细胞周期、凋亡及STAT3蛋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04):142-145.

[4]王婷,杨勤.半夏泻心汤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临床运用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4):243-246.

[5]朱翠菱,石桥,周丽娟,徐婧熙,韩丽.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02):347-349.

论文作者:何权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

标签:;  ;  ;  ;  ;  ;  ;  ;  

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的效果观察论文_何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